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机车女孩

深海奇物。。。。乒乓海绵和深海水母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5-2010 0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 鼠尾鱼


鼠尾鱼


  图中这条鼠尾鱼于1998年首次发现于格陵兰岛附近海域,它看起来表现出目瞪口呆的表情。在此次科考研究中所报告的格陵兰海域新的深海物种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商业价值的。

但是,研究小组负责人穆勒认为,一些浅水物种和温水物种的流入,已经推动了当地渔业经济。对于格陵兰岛来说,海水变暖并不完全是坏事。


  6. 双饵琵琶鱼


双饵琵琶鱼


  此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的琵琶鱼物种中,还包括了图中的这种双饵琵琶鱼。

2009年,这只双饵琵琶鱼捕获于1428米深的深海中。

典型的琵琶鱼通常有一条长长的突出物,它们可以通过摆动这种突出种来诱捕其他鱼类。当猎物足够靠近时,琵琶鱼可以将它们一口吞下。

研究小组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渔民在1500米深的海下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对于格陵兰的深海,至今未有全面的研究。”


  7. 安康鱼


安康鱼


  看到图中这条鱼,你或许一点食欲都没有。但是,它却被海鲜爱好者称为“安康鱼”。

据穆勒的研究称,这个新来的物种却被证明是味道非常鲜美的。尽管安康鱼在格陵兰岛海域非常罕见,但是它们很明显已经开始适应了当地的海水温度。

穆勒介绍说,安康鱼非常昂贵、非常受欢迎,因此相对其他新发现的鱼类物种来说,安康鱼将是拥有更大潜在商业价值的物种。


  8. 叉齿鱼(Chiasmodon harteli)


叉齿鱼(Chiasmodon harteli)


  Chiasmodon harteli是叉齿鱼的一种。这种鱼能够吞下比它们自身大得多的猎物。

它也是此次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首次发现的外来物种之一。

Chiasmodon harteli是一种深海鱼类。

研究团队认为,“在叉齿鱼所生活的深海环境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想,那就是今天所捕获的任何未知的鱼类物种事实上也是该区域的新物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5-2010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现代软体动物祖先


加拿大科学发现现代软体动物祖先




这种怪异的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海洋动物可能就是鱿鱼、章鱼、乌贼以及其他所有头足类软体动物的母亲。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加拿大科学发现一种好似从萨尔瓦多·达利画作中走出来的动物

根据他们的分析,这种怪异的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海洋动物可能就是鱿鱼、章鱼、乌贼以及其他所有头足类软体动物的母亲。


  在对来自加拿大伯吉斯页岩的化石样本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发现了这种动物,将其命名为“Nectocaris pteryx”。

伯吉斯页岩化石群可谓鼎鼎大名,为科学家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化石样本。寒武纪时期,生活在这里的生命不但形态怪异同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Nectocaris身长在5厘米左右,这一长度包括两个触角在内。它们是行动快速的捕食者,利用起伏的类似翅膀的鳍状物在水中游动。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这种动物还能利用漏斗状的鼻子喷水,鼻子同时还可以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喷水是现代头足类动物的一个特征。

  在对新发现的Nectocaris化石进行仔细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
在他们看来,这一特征说明Nectocaris一定就是鱿鱼、章鱼以及鹦鹉螺最原始的共同祖先,理由就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采用这种喷水推进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吉恩-伯纳德·卡伦表示:“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将头足类动物的起源又往前推了至少3000万年,也就是大约5亿年前著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时期。

头足类动物的软组织往往会快速腐烂,因此很难判断最初的头足类动物长什么样子。”伯吉斯页岩的一大著名之处就是保存了大量软体动物化石。



  5亿年前,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都是单细胞微生物。在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时期,大量肉眼可见的多细胞动物出现,它们的身体结构拥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一些生命就是今天很多动物的祖先。


  头足类是智商最高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脑容量较大,视力极佳,能够利用伪装躲避捕食者或者蒙骗猎物。尽管对此十分好奇和着迷,但科学家一直无法确定头足类动物的起源。他们认为头足类动物可能由类似蜗牛的有壳软体动物进化而来,壳内充满空气,允许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动。


  多伦多大学的马丁·史密斯表示,根据这项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发现,所有头足类动物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Nectocaris身上。

它们拥有共同特征,都利用两只杆状眼搜寻猎物,都有复杂的喷水推进系统。

史密斯说:“人们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头足类动物在寒武纪晚期进化,逐渐形成类似蜗牛的壳,使其能够在水中漂浮。
Nectocaris告诉我们第一批头足类动物实际上已经在不借助充满空气的壳情况下在水中游动。”


  他指出:“现代头足类动物非常复杂,主要就体现在复杂的身体器官和惊人的智商上。在一个非常短的地质时期内,非常简单的前寒武纪生命进化成复杂的头足类动物,如此快速的进化赋予动物惊人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这种极为罕见的动物是鱿鱼、章鱼和其他头足类动物的早期祖先。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原始头足类动物出现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此前的预计,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种重要海洋动物的起源。

我们的发现说明头足类动物出现的时间比我们此前的预计早3000万年,与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时期首批复杂动物出现的时间更为接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鮟鱇 (图4)


  鮟鱇鱼俗称结巴鱼、哈蟆鱼、海哈蟆、琵琶鱼等。属硬骨鱼类,鮟鱇目、鮟鱇科,为世界性鱼类,


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种类多样:大者可达1—1.5米。


我国只有两种,—种叫黄鮟鱇,另一种是黑鮟鱇。


前者下颌齿多 2行。口内白色,臂鳍条 8~11根;后者下颌齿多 3行,口内有黑白圆形斑纹,臂鳍条6~7根。


黄鮟鱇分布于黄渤海及东海北部,黑鮟鱇多见于东海和南海。


  鮟鱇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与一般鱼不同,由5~6根独立分离的鳍棘组成( 6根是黄鮟鱇,5 根是黑鮟鱇)。  

  前两银位于吻背部。其顶端有皮质穗。第 2背鳍与臂鳍均位于尾部。胸鳍很宽,侧位,圆形,基部成臂状,有利助身体滑行。腹鳍短小,喉位。尾鳍圆截形。体裸露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




  鮟鱇鱼为中型底栖鱼类,平时潜伏海底,不善游泳。


  这种鮟鱇全长只有10厘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猎物,所以较自己大的食物都尽量吞下。锐利的牙齿是向内边的,一旦捕到猎物,就不会让它逃脱。



  强生氏鮟鱇的胃能像右图一样鼓得大大的,所以大猎物也能吞下。


  密棘鮟鱇 Ceratias holboelli,密棘鮟鱇的雌鱼远大于雄鱼,左图大的为雌鱼,全长1-1.2米,小的为雄鱼,只有8-16厘米,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而生活。


雄鱼遇到雌鱼时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为雌鱼身体的一部分。左图雌鱼像腹鳍的部分就是寄生的雄鱼。


  羊齿鮟鱇 Gigantactis vanhoeffeni,全长30厘米,具有体长两倍以上长的“钓竿”。


  疏棘鮟鱇 Himantolophus groenlandicus,全长60厘米,具有绳结和绳条一样的“钓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Gulper Eel(吞噬鳗) (图5)


  宽咽鱼
  英文名:Gulper Eel(吞噬鳗)或者Umbrellamouth Gulper(伞嘴吞噬者)
  拉丁名:Eurypharynx pelecanoides
  大小:一种可以长到6英尺(1.8米),另外一种只能长到30英寸(75厘米)
  栖息范围:世界性
  栖息深度:最深至5,000-6,000英尺(1,524-1,829米)
  这种异形怪鱼属于囊鳃鳗目、宽咽鱼科。

  这种典型的深海鱼是大洋深处样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



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大嘴,这种鳗鱼没有可以活动的上颌,而巨大的下颌松松垮垮地连在头部,从来不合嘴,当它张大嘴后,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比它还大的动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伞嘴吞噬者”的名称,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宽咽鱼”。


被吞的猎物就如同被鹈鹕吞进的鱼一样被放到下颌的袋子里,所以在西方也有人叫它鹈鹕鳗。这种鳗鱼没有肋骨,它的胃伸缩性非常大,可以撑大放下猎物。


不过不要因此误会它以吃大动物为主,其实它最主要的食品还是缓慢游动的小鱼小虾等,吃大餐的时候还是少数。




  这些鳗鱼在世界各大洋的深海中生存,栖息深度是3,000-6,000英尺(914-1,829米),也有资料说它们栖息在5,000- 9,000英尺(1,500 to 2,750 米)的深度,但可以确信的是深层带是它们的家园。


由于深层带非常黑暗,视力并不重要,所以它们的眼睛非常小。


这种鳗鱼还有一个长长的鞭状的尾巴,那些被拖网捞到海面的宽咽鱼经常会被发现尾巴被它们自己打了好几个结。



  同许多深海鱼一样,它们也在尾巴尖上有个发光器,可以发出红光,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常把尾巴举在口前来当诱饵引诱猎物。


对它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喜欢绕圈游,也许是想追逐那些追它们尾巴的的猎物,或者是用它们的长尾巴把猎物缠住。



  幼年的宽咽鱼生活在100米到200米深度的光合作用带,成年后则游向海底。


成年的雄性宽咽鱼身体上会有一些变化,包括嗅觉器官增大,牙齿和下颌退化,雌性的宽咽鱼则不发生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发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命危险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1.黏液团具有致命危险


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



  这种团状物不只是让人讨厌。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

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现在由于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

9月16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PLoS ONE)》上的报告上指出,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2.“海雪”形成凝胶泡沫


“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



  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为了这项最新研究,达诺瓦罗和同事们对1950年到2008年的黏液物质报告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当海洋表面温度比平均温度更高时,这种物质会大规模爆发。


  3.在黏液里游泳


这种物质的密度非常大,人根本无法在其内部游泳。


  1991年,意大利海洋生物学家塞丽娜·方达·尤玛尼(Serena Fonda Umani)在亚得里亚海里的一个黏液团附近游泳,这种物质的密度非常大,人根本无法在其内部游泳。她潜到大约51英尺(15米)深处时,突然感觉像有一个幽灵在自己的上面,这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体验。

  尤玛尼和达诺瓦罗及意大利马切科技大学的安东尼奥·普瑟杜(Antonio Pusceddu)都曾试图潜入海雪(黏液的前身)里。

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糖浆里游泳。走出海水后,干燥的“糖分”使她的头发变硬,衣服紧紧贴在身体上。

的里雅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Trieste)的尤玛尼说:“衣服根本没办法彻底洗干净,因为它上面贴了一层绿色的黏液。”

  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微生物学家费洛奇·亚扎姆(Farooq Azam)表示,很少有人会故意游进这种黏液里。

他说:“如果你不熟悉这种东西,尤其是你熟悉这种东西时,你肯定不希望靠近它。”亚扎姆并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这种有气味的巨大黏液团漂浮在近海,显然不是什么美妙的东西。


  4.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研究这种物质的副作用除了破坏泳衣是否还有其他危害,尤玛尼和同事们2007年收集亚得里亚海的近海水样和黏液样本。



  为了研究这种物质的副作用除了破坏泳衣是否还有其他危害,尤玛尼和同事们2007年收集亚得里亚海的近海水样和黏液样本。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微生物学家亚扎姆表示,温暖的浅海就像一个“巨大的浴盆”,是研究黏液团的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该科研组发现,这些黏液团里容易滋生病毒和细菌(其中包括致命的大肠杆菌)。

沿海社区经常对大肠杆菌进行检测,这些物质出现在海岸附近,在这里游泳非常危险。

研究领导者达诺瓦罗表示,“我们认为,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命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5.黏液团可引起窒息


最近的研究发现,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



  该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去大型鱼类的性命。

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

  达诺瓦罗表示,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

最近的研究发现,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

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


  亚扎姆指出,除了温暖气候以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

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

他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型鱿鱼(Giant Squid) (图6)

  英文名:Giant Squid(巨型鱿鱼)
  拉丁文学名:Architeuthis dux
  大小:40-60英尺(12.2-18.3米)
  栖息范围:全世界


  栖息深度:深及10,000英尺(3048米)


  这种巨型鱿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头足纲、枪形目、巨型鱿鱼科,许多中文文章里也把它称为“大王乌贼”。


其实鱿鱼与乌贼是有区别的,就普通大小的鱿鱼和乌贼而言,它们在外貌上很相似,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鱿鱼身体狭长,有点像标枪的枪头,所以又叫枪乌贼。




  鱿鱼的触手没有乌贼的触手长,而且不能全部缩到身体内。



不过由于大王乌贼这个词汇用得比较久,所以许多正式的文章上也很常见,大概也算合法名称了。





  对于这种动物科学家知道得还不多,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从没见过野生的活体,我们所了解到的东西都来自冲到海滩上的巨鱿尸体,更多的是来自渔民拖网中的尸体。


它们是食肉动物,根据对它们胃中食物的研究,它们应该不是挑剔的食客,几乎什么都往肚子里塞。


它们有进化完善的大眼睛,视力相当好,而它们生存的深层带中有大量生物是发光的,这些巨鱿就利用自己的大眼睛循光而去,轻而易举地捕猎。


  这是科学家见到的第一个活体,它是巨鱿的幼体这种巨型动物是许多古代海怪传说的主角,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有沉船的船员报告说他们的难友在夜晚的黑暗中被这些生物吃掉,也有报道说有巨鱿跑到海面,把小船上的人拖进大海。


尽管所有的那些报道都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在许多图画中它们都被画成可怕而强大的掠食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5-2010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吸血乌贼(Vampire squid) (图9)

  英文名:Vampire Squid(吸血鱿鱼,吸血鬼乌贼是普遍叫法)
  拉丁文学名: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大小:大约6英寸(15.2厘米)
  栖息范围:热带和温带海洋
  栖息深度:1,800-3,500英尺(548.6-1066.8米)


  这种头足纲、幽灵蛸目的生物就象是从午夜科幻电影中游出来的一样,在它身体上长着两只大鳍,看起来和两只耳朵一样;它的形态象胶冻样,更象一个水母而不象鱿鱼或者乌贼(本来也不是);而幽灵蛸的眼睛非常大,它是个小动物,只有6英寸长(15.2厘米),球型的眼睛却有一条大狗的眼睛那么大。


  幽灵蛸是一种发光的生物,身体上覆盖着发光器官,这使得它们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点亮和熄灭,当它熄灭发光器时,它在自己所生存的黑暗环境中就完全不可见。



  和多数的乌贼、鱿鱼、章鱼不同,幽灵蛸没有墨囊。


它们的“手臂”上长着尖牙一样的钉子,由此使它们在英文中得名“吸血鱿鱼”。


有一对“手臂”变化成可以延展的细状体,可以拉长到这种动物身体两倍的长度,它们就是利用这对伸缩自如的触手同其它短些的触手合作,一起来捕捉猎物。遇到危险的时候,幽灵蛸就把触手全部翻起盖在身上,形成一个带钉子的保护网。


  就胶冻状的生物而言,幽灵蛸游泳的速度是非常地快,最快每秒可以达到两个身长,而且可以在启动后5秒内达到这个速度。


如果危险就在眼前,它能连续来几个急转弯来摆脱敌人。它们的鳍可以帮助游泳,就象企鹅和海龟所做的那样来划水。


  1000米左右的深度是它们适宜生活的地方,但到13,000英尺(4000米)深还能找到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吻银鲛(Lng-nosed Chimaera) (图10)

  银鲛目(Chimaeriformes)
  软骨鱼纲全头亚纲的1目,本目有3科6属约30种。体长60~200厘米,雌鱼较大于雄鱼。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锥形,或延长尖突,或延长平扁似叶钩状,如黑线银鲛。


两颌齿呈板型的喙状物。背鳍棘活动,能竖垂,第二背鳍低而延长,或短而三角形。


尾歪形,下叶比上叶大,尾椎轴稍上翘;或圆形,尾鳍上、下叶约相等,尾椎轴平行;或线形。   


体光滑,有时幼体头及背上具盾鳞。雄体除鳍脚外,还具腹前鳍脚及额鳍脚。


卵大,圆筒形或椭圆形。肠具3~3.5螺旋瓣。心脏的动脉圆椎具3列瓣膜。


鳃丝与鳃间隔几等长。鳃裂4对,外被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


上颌与脑颅愈合。无椎体,脊索不分节地缢缩;腰带的左、右两半部分分离。


无泄殖腔。体内受精。呼吸时水流主流主要经鼻孔的鼻口沟至口内,口一般闭合。


游泳缓慢,依靠身体后部,第二背鳍和尾部波动前进。胸鳍起推进和平衡作用。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栖息于深海2600米或更深处。夜间较活动,出水即死亡。食贝类、甲壳类和小鱼。肉可食,肝可制鱼肝油。


  叶钩吻银鲛科有1属约4种,分布于南美、新西兰、南澳大利亚、南非等地的沿海。


  银鲛科有2属20余种,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


中国有2属4种,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长吻银鲛科有3属:新尖吻银鲛属约有2种,分布于西非,加勒比海南部;


长吻银鲛属有6种,中国有太平洋长吻银鲛;产南海;尖吻银鲛属分布于大西洋、日本、新西兰、美国沿海;中国有1种,产南海和东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5-2010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毒蛇鱼(Viper fish) (图3)

  毒蛇鱼一般在海面下80-1600米的水层出没,是这个深度的海洋中看上去最面目可憎的鱼类之一。

这种鱼有一些全身黑色,在身体的某些地方长有发光的器官,包括一个用来作捕食诱饵的长长背鳍。

一些毒蛇鱼(以及其他许多深海的鱼类)并不含有任何的色素成分,所以它们看起来是“透明”的;

它们还有大大的眼睛,为了在黑暗的海底收集到更多的光线;而发光器官是通过一些化学过程实现放出光芒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0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onglah 于 30-5-2010 02:56 AM 编辑

摄像师潜水时摄像机被章鱼抢走


章鱼缠住摄像设备。



章鱼对摄像设备很感兴趣。


来自旧金山的摄像师Victor Huang日前在新西兰惠灵顿附近进行潜水时,突然遭到一只章鱼的袭击,摄像机也被抢走。


在追逐了五分钟后,Victor Huang终于将自己的摄像机从章鱼那里夺回。



vide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0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Keonglah 帮我顶楼。。。

不过有一些之前已经有贴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研究发现:水生动物也“放屁”

  德国和丹麦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不仅人类和家畜通过肛门排放“有害温室气体”,水生动物也同样释放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

  法新社3日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当水中有硝酸盐存在时,蚌类、淡水蜗牛等水下生物会排放一氧化二氮,即俗称的“笑气”。

  “污染水中含有硝酸盐,污染越严重,这种问题气体的排放就越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员范妮·阿斯佩特贝格尔说。

  她说,眼下没有有关水下生物排放一氧化二氮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数据,但假如硝酸盐污染持续恶化,这种气体排放对环境可能“非常有害”。

  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温室气体。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起,各种温室气体笼罩地球,致使全球范围气温升高,破坏全球气候系统。

  联合国今年12月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会议,讨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Keonglah 帮我顶楼。。。

不过有一些之前已经有贴过了
机车女孩 发表于 30-5-2010 11:30 PM

是吗?没有留意到。。 X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记者新书揭秘深海世界凶猛“怪物”(组图)        
核心提示:神秘的深海是一个至今不大为人类所知的世界。

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深纪录是501米。法国自由记者克莱尔·诺微安日前推出的新书《深渊》中,我们就得以看到这个从未见天日的神秘奇幻世界。


      




信息时报5月22日报道 “太阳”水母。这个如太阳般通红的水母类生物主体呈圆形,向外伸出一长一短两层触须,就像黑暗星空中的太阳,向外放射火红的光线一样。


神秘的深海是一个至今不大为人类所知的世界。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深纪录是501米。一般在海面700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在深渊般黑暗无底的大洋深处,环境是极端恶劣的。没有丝毫光亮,终年水温不会超过2摄氏度,食物稀缺而压力巨大。奇特的生存环境也滋生了奇特的生物,在法国自由记者克莱尔·诺微安日前推出的新书《深渊》中,我们就得以看到这个从未见天日的神秘奇幻世界。


让人大开眼界

克莱尔说,她的灵感来源于一部描写深海生物的电影,“从第一眼看到那些奇妙的生物,我就爱上它们了。”她说,“就像一个青葱少年初尝恋爱的滋味。”


书中,克莱尔毫不吝惜地用大幅图片来展示这些从未见天日的生物的奇妙:长着警灯形状触须的怪水母、披着一身长毛的龙虾,棱角分明的海胆,林林总总,总共将近有200种生物,其中许多都是之前从未被人拍到过的,也不知道是属于什么种类。总之,它们的外形看上去大多不按常规,奇异非常,甚至让人感觉不像是真的生物。


生物学家详尽注释


每张照片旁,克莱尔还找来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学家为生物做注解,从人类探索深海世界的过程到各种怪异的深海猛兽,都有详尽的解释。


尽管深海被看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然而人类对那里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比如,目前为止仅有5%的深海海底被详尽地描绘出来。不过在过去25年里,新的深海生物不断被人发现。克莱尔表示,她出书的目的就是于希望引起人们对深海世界的关注和保护,以免人类的船只的航行以及乱抛垃圾、污染等行为会对深海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人类还对此浑然不觉。克莱尔说:“许多人都认为外太空将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却忘记了地球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领域需要去关注和探索。”




“海魔”一种只能在2700米以下水域找到的怪异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海小鱼。

许多深海鱼类的长相都很凶猛。比如这只,它就拥有老虎一样尖利的牙齿、长长的触须,身上还有桔子皮一样的皱纹。不过看上去虽然凶恶,但这种鱼实际上个头很小,长度不超过几厘米。






大红巨水母。

水下深度:1500米

大小:直径1米

皮质看上去有如犀牛皮般粗糙,水母头颜色较深,体型庞大,故有“大红巨水母”之称。




“小飞象”章鱼。

水下深度:300~5000米

大小:20厘米

长有两只“耳朵”和一个长“鼻子”的小型章鱼,爪子很短,颜色鲜艳,憨态可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东部南部海岸深水处发现80种新种生物(图)

        
      

(台湾《联合报》图片)

  中国台湾网5月18日消息 台湾地区近几年研究深海生物大有斩获,目前已发现80种在世界范围内首度发现新种生物。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东部和南部海岸,离岸不远处水深都快速变深到数千米,但台湾过去缺乏对深海生物的研究;2001年台湾海洋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兴大学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从海外引进深海采集网具及技术,研究才开始有所斩获。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天任表示,6年间共发现80种世界新种和500多种台湾新记录种,最深的则是在4455米深海处发现的“深渊彷刺铠虾”。

  陈天任指出,深海动物体型都会巨大化,所以才有30公分长的海蟑螂,原因是深海生物稀少,体型大的动物移动范围广,才能找到足够食物;另外有些动物如“三脚架鱼”和“线足虾”,都有很细长的步足(三脚架鱼是鳍变成长枝状),是为了在海底松软泥沙上行走。

  许多深海动物都缺乏钙质,因为深海压力大,钙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深海动物大都骨软、壳薄、无鳞,连寄居蟹也因找不到贝壳,必须找沉木或海葵来寄生;也有例外的如“鎌虾”,甲壳比龙虾还厚;另外有种海绵,是利用硅来撑起身体。

  在台湾龟山岛附近1200米深的海底有深海热泉,研究团队也在该处发现世界新种的“热泉美人虾”和“热泉寄居蟹”,陈天任说,很多住在热泉附近的动物都长很多毛,把硫的细菌当成食物,但热泉寄居蟹却没有毛,他们也不知道这种动物吃什么。

  深海还有一种“喷光虾”,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发蓝光的物质,陈天任表示,海底动物为因应黑暗环境,眼睛不是完全退化,就是异常敏锐,喷光虾喷出蓝光后,眼睛敏锐的敌人会因突然看见光线而暂时性眼盲,喷光虾就有机会逃走。(云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10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极成深海动物“生命摇篮” 新物种可能达1500种(图)        



      

科学家在南极深海发现的部分新物种。

  南极深海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生物稀少的海域,然而一个科学勘查小组却在这片深海发现了数百种珍稀的新物种。在这些从来不为人们所知的新物种中,有用触须捕捉猎物的食肉类海绵动物、会将猎物吸进自己壳内的甲壳类食肉动物,还有5厘米长的海鳖和盘子大小的蜘蛛蟹。

  新物种可能达到1500种

  据报道,此次发现的海洋新物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种类上来说,都让科学家感到惊讶。目前,科学家正在继续对这些新物种进行研究和统计,其中已经确定的新物种已经超过700种。研究人员估计,最终统计出来的新物种数量将接近1500种。

  此次物种的新发现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在报告中称,这些新发现的物种都生活在水面以下6438米的区域,那里是一片完全黑暗的环境。由于此次发现的物种如此多样化,科学家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深海动物“生命摇篮”。

  海洋物种的“生命摇篮”

  德国汉堡大学动物学研究所及动物博物馆的安吉利亚·勃兰特是这份报告的主要撰写者。她表示:“南极深海很可能是全球海洋物种生命的摇篮。对于海洋物种的进化,以及它们是怎样适应气候和环境的,现在我们都有了更好的了解。”

  除了会用触须捕捉猎物的食肉类海绵动物,科学家还在这片深海发现了一种会将猎物吸进自己壳内的甲壳类食肉动物。还有一种红色章鱼,由于它的头上长着用来平衡和前进的“翅膀”,科学家还给它取了一个绰号——“救护飞机”。

  大多数体型非常小

  在此次科学勘查中,科学家收集到的动物标本至少有5万种,甚至可能超过10万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等足目动物的标本,共有超过1.3万个,包括鳖在内的甲壳类动物都属于这一种类。研究人员在其中一共发现了674种等足目动物的种类,其中585种是新发现的。

  科学家表示,在目前新发现的758种动物物种中,大多数体型都非常小,有些甚至长度还不到1厘米,它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中。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曾在水下500米至1000米的南极水域发现了许多生物,但近来由于勘测技术的大幅提高,科学家才得以对深海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南极附近深海发现大量海洋新物种        德国科学家在南极附近深海发现了单细胞有孔微生物等700余种新的生物。这一发现有望打破之前关于极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图片说明:生活在冰冷、黑暗的南极深海中的微小甲壳动物(左图),具有大约8.5厘米长的脊索的南极海胆(右图)。


科学网5月17日报道 对于人类而言,南极洲大部分的深海水域都还是一片“处女地”。不过,德国科学家通过近几年对南极附近的威德尔海(Weddell Sea,南极洲的边缘海)的3次探测,最终发现了从单细胞有孔微生物(foraminifera)到形状奇特的蟹类等700余种新的生物。


新的发现不仅加深了科学家对于海洋生物进化的理解,而且有望打破之前关于极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5月17日的《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



领导此次研究的德国汉堡大学动物学家Angelika Brandt表示,“我们在广阔、黑暗的深海中发现了数百种新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威德尔海的食肉海绵、自由游动的蠕虫、甲壳类以及软体动物加深了人类对于海洋生物进化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理解。”


2002年到2005年期间,作为“南极深海底栖生物多样性计划”(Antarctic benthic deep-sea biodiversity,简称ANDEEP)的一部分,德国“极地号”(Polarstern)考察船对于威德尔海域进行了3次探测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摄像机“捕获”了这些生活在数千米深的南极海底世界的神奇生物。


新发现的大量物种对黑暗深海中物种的进化和传播研究意义重大。比如,一种在威德尔海1000米深处发现的有孔微生物Epistominella vitrea在相对较浅的麦克默多海峡(McMurdo Sound)水域也大量存在,这表明该物种很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冰河运动,由浅水区逐渐移居到深海的。


同时,一些相对较大的甲壳类生物还保留着眼睛,这显然是一种进化的轨迹。



此外,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有孔虫类甚至与北冰洋的类似生物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些微小生物是“世界大同,四海一家”(cosmopolitanism),分布在全球任何可能的海域。


不过,对极地附近纬度水域的相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最新发现的南极深海生物还是独一无二的。




此次的发现有可能推翻科学家之前关于极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即极地深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会减少。


Brandt表示,“南极深海可能是地球海洋生物的‘摇篮’,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令我们震惊,人类对极地深海确实还知之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海参



    海参是一种移动缓慢的海洋软体动物,它由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进化而来,至今已有几亿年的历史。

海参为了生存而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对于某些海参来说,透明可以让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海底畅游,避开那些凶残的肉食动物捕杀。

    Enypniastes海参属于透明海参的一种,它稍微呈现粉红色,居住在200米以下漆黑的海底,即使再猛烈的阳光也无法穿越到这里。

这种海参首次在墨西哥湾北部1.7英里(2.7千米)海底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洞虾


    最新数据表明,仅在北美洲就存在着39种透明洞虾,它们已经进化到适应洞穴的孤立生活。

它们表面看来呈现苍白色的半透明状态,科学家表示,如果它们的角质外骨骼跟皮肤一样薄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它们是完全透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1-2025 11:44 PM , Processed in 0.10391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