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用户不存在

我为什么不再信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5-4-2014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15-4-2014 01:08 AM
建议你去读了凡四训,这是一个突破命运的例子他的后代还有在。因不可以改但是果可以改方法也很简单,真心 ...

欢迎阅读。如何改?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 ... =3376234&ext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4-2014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户不存在 发表于 15-4-2014 08:14 PM
呵呵,好久没来了。
不是我说我编的,是佛教自己说的。
佛教说了业力不可改,要躲也躲不掉。 ...

从“业力不可改,要躲也躲不掉” ,可以看得出楼主对佛教的认识是到那里。下面给楼主一篇佛经,楼主可以好好去了解了解。楼主应该去了解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Add3-99.htm

《增支部》三‧九十九《一把鹽經》             蕭式球
“比丘們啊,有人這樣說: ‘一個人作了各種的業,他會因此而受回各種的報。 比丘們啊,若是這樣說的話,便沒有修行這回事,也不可能把苦徹底滅除的。
比丘們啊,也有人這樣說: ‘一個人所受的各種報,是由於作了各種業所帶來的各種果。 比丘們啊,若是這樣說的話,便有修行這回事,也能夠把苦徹底滅除了。
比丘們啊,有的人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能導致他來生投生於地獄。另外,有的人作了同樣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只會令他在現生之中受輕微的報,沒有大的影響。
比丘們啊,哪種是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導致來生投生地獄的人呢?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善的質素少、心靈質素低、住於苦惱之中。這人就是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導致來生投生地獄的人了。
比丘們啊,哪種是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只會在現生之中受輕微的報,沒有大影響的人呢?一個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善的質素多、心靈質素高、住於沒有罣礙之中。這人就是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些惡業只在現生之中帶來輕微的報,沒有大影響的人了。
比丘們啊,正如有人將一把鹽掉進一小杯水裏。比丘們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把鹽是否會令這杯水鹹得喝不下口呢?”
“尊者啊,是的。”
“是什麼原因呢?”
“尊者啊,因杯中的水少,所以這把鹽可以令杯中的水鹹得喝不下口。”
“比丘們啊,又如有人將同樣一把鹽掉進恆河的河水之中。比丘們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把鹽可否令恆河的河水鹹得喝不下口呢?”
“尊者啊,不會的。”
“是什麼原因呢?”
“尊者啊,因為恆河的河水很多,所以這把鹽不可以令恆河的河水鹹得喝不下口。”
比丘們啊,同樣的道理:有的人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能導致他來生投生於地獄;有的人作了同樣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只會令他在現生之中受輕微的報,沒有大的影響。
“比丘們啊,哪種是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和第四段、第五段相同)……沒有大影響的人了。
比丘們啊,正如有的人因欠人一百錢、欠人一錢以至欠人半錢而遭受囚綁。另外,有的人同樣欠人半錢、欠人一錢以至欠人一百錢也不會因此而遭受囚綁。
比丘們啊,哪種是欠人百錢、一錢以至半錢而遭受囚綁的人呢?一個窮人、沒有財產的人、沒有物業的人,這人就是因欠人百錢、一錢以至半錢而遭受囚綁的人了。
比丘們啊,哪種是同樣欠人半錢、一錢以至百錢也不會因此而遭受囚綁的人呢?一個富人、很多財產的人、很多物業的人,這人就是同樣欠人半錢、一錢以至一百錢也不會因此而遭受囚綁的人了。
比丘們啊,同樣的道理:有的人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能導致他來生投生於地獄;有的人作了同樣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只會令他在現生之中受輕微的報,沒有大的影響。
“比丘們啊,哪種是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和第四段、第五段相同)……沒有大影響的人了。
比丘們啊,正如有一個屠羊的屠夫,他對有的來搶走他的羊的人施以各種懲罰,對有的同樣來搶走他的羊的人不會施以各種懲罰。
比丘們啊,哪種搶走屠夫的羊的人會被屠夫施以各種懲呢?一個窮人、沒有財產的人、沒有物業的人,這人就是因搶走屠夫的羊而被屠夫施以各種懲罰的人了。
“比丘們啊,哪種同樣搶走屠夫的羊的人不會被屠夫施以各種懲呢?一個富人、很多財產的人、很多物業的人,或是大臣,或是國王,這人就是同樣搶走屠夫的羊也不會受屠夫懲罰的人了。屠夫只好合掌恭敬,哀求這個人說: ‘先生啊,請把羊給回我,或給我這隻羊的價錢吧。’
比丘們啊,同樣的道理:有的人只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能導致他來生投生於地獄;有的人作了同樣一些輕微的惡業,但這惡業只會令他在現生之中受輕微的報,沒有大的影響。
“比丘們啊,哪種是作了一些輕微的惡業……(和第四段、第五段相同)……沒有大影響的人了。
“比丘們啊,有人這樣說: ‘一個人作了各種的業,他會因此而受回各種的報。’ 比丘們啊,若是這樣說的話,便沒有修行這回事,也不可能把苦徹底滅除的。
比丘們啊,也有人這樣說: ‘一個人所受的各種報,是由於作了各種業所帶來的各種果。’ 比丘們啊,若是這樣說的話,便有修行這回事,也能夠把苦徹底滅除了。

①    這是一種屬於 “宿命論” 的業報觀點,認為人所作的一切,必定會受回和一成不變地受回的。若根據這觀點,修行解脫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每個眾生從無始以來都一直在造各種的善惡業,如果造業必定會受報的話,便必定要回來世間投生以承受各種的善惡果報,因此不能解脫生死。               再者,宿命論的業報觀點主張每個人現生的一切,包括人生的際遇、人生的成就、人生的性向、人生的質素等等完全都是由於過去生所造的業來決定的。若根據這觀點,人生的努力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命運早己註定,即使不努力也會達到註定達到的目標,即使努力也不會達到註定達不到的目標。
                  佛陀曾在另一場合中提到,宿命論(現生的一切由過往的所作來支配)、天神主宰論(現生的一切由天神所主宰)、無因無緣論(現生的一切是無緣無故出現的、偶然發生的)三種論說都對人沒有益處,因為三種論說都否定或不重視個人現生的努力。
          這是佛教的業報觀點,指出我們現在所受的各種果報是有它的原因的,是由於過往所造的業當條件成熟時而產生的。業與果報有它的因果關係,但造業是否能招感果報和招感出什麼的果報,這還需要其它各種的條件來配合。例如阿羅漢果位的聖者入滅後不再受生,因此他們從無始以來所作的善惡業便永遠沒有招感果報的機會了;又例如初果的聖者不會再墮惡道,因此他們從無始以來所作的能導致投生惡道的惡業也再沒有招感果報的機會了。
                  另外,即使是造業感果,不同質素的人所招感的果報也有很大的分別。經文接著所舉出的三個比喻就是說明這一點。所以,根據佛教的業報觀點,修行來提昇人生及解脫生死是一件有可能的事情了。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十一《鹽喻經》互相對照。在經文中不單解釋佛教的業報觀點,也提到修行與業報兩者之間的關係,指出一個修行的人,因為他的心靈質素高,所以細微的惡業對他的影響很輕微,不會因此而被拖低生命的質素。
當一個人明白到業報的因果道理和修行能夠提昇人生的道理後,他不會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的不善行為,也不會對自己還有不善的習氣而耿耿於懷,他只會去修習八正道來對治自己的習氣,喜悅地看著這些不善的習氣逐漸減薄下去,喜悅地看著自己的人生在逐漸進步,還有親身體會到當不善的習氣減薄時所帶來的一份解脫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4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户不存在 发表于 15-4-2014 08:55 PM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 ...
和佛法无关

请你看一看那文章的标题,看东西总不该像瞎子摸象那样吧。

“佛教”对中国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4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比較宗教學》

聖嚴法師

道經與佛經

佛教來華之前,中國有哲學系統的道家一派,有陰陽術數的方士一流,但還未將道家與方士混合而成道教。佛教自兩漢之間輸入之後,道教也由教匪混合方士及道家而成立。但是,黃老之學的成為宗教的信仰,至少要比佛教的輸入晚了一個世紀。佛教來華為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已為近世史家所公認。張道陵生於漢桓帝時,桓帝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始有以黃老為崇奉對象的歷史記載(《後漢書》卷七及三二)。在此之前,黃帝是屬於方士傳說中的遠祖,老子是哲學範圍內的先哲,未嘗把二者聯合起來當作宗教的神道。

凡是高級的宗教,必須具備三個要素:1.教主,2.教義,3.教團。這在佛教,當釋迦成道之後不久,便已完成,稱之為佛、法、僧的三寶。道教有鑑於此,首先拉出一位老子做教主,雖然老子有好幾位,例如尚有老成子、老萊子等。《道德經》究係何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謎。道教徒便以李耳做了教主。到了六朝時代,又偽造出種種老子化身的神話,例如王圻的《續文獻通考》所載:「葛稚川曰:老子無世不出,數易姓名,出於黃帝時,號廣成子;周文王時,號燮邑子,為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為柱下史;康王時,號郭叔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時,號何上公。」後來又有《老子八十一化經》;更有老子一炁化三清之說。老子成了元始天尊的應現,是太上老君,是玄元皇帝,唐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五年)時又將之封為玉皇大帝。老子的身分,越變越崇高得神乎其神了。其實,這也是學自佛教的,佛教以為釋迦牟尼是化身佛,釋迦的清淨報身,是在色究竟天的盧舍那佛。道教便說老子是住於大羅天的元始天尊的化身了,甚至晉朝的道士王浮等,反而編出一套謊言,寫成《老子化胡經》,說釋迦牟尼佛,也為老子所化,真是可笑!

有了教主,同時也需要教義,於是,大批的經典出世了。偽造經典是一件苦事,有思想有文才的道士們,究竟不多,多數的道士就拿佛經做藍本,略微更動一些章節和名詞,佛經就成了道經。例如〈真步虛品偈〉的「有見過去尊,自然成真道,色身如金山,端巖其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元始尊,聖尊在大眾,敷衍化迷強。」此節完全是抄擬佛教《法華經》的:「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坐甚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衍深法意。」

乃至道經的經目,也擬佛經來命題。例如道藏目錄中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父母恩重經》;在法琳法師的《破邪論》中所舉的《道士法輪經》、《智慧觀身大戒經》、《老子大權菩薩經》、《靈寶法輪經》等皆是。如果以比較語言學的角度來讀道藏,道藏之中來自佛教梵文轉譯的東西,實在多得不勝枚舉。

道藏與釋藏

偽造的道書多了,便效佛教而成立道藏。佛教在北宋以前尚無整套雕版印刷的《大藏經》,但有單行流傳的各類典籍,可是,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及名目,佛教是由來已久的。佛教的經錄,早在晉代便已編出。因此道教成立道藏,也就效法佛藏的分類法,佛藏分經、律、論三藏,性質的分類則有十二分教或稱十二部:長行、重頌、授記、孤頌、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道藏則名之為三寶三洞十二部,據小柳司氣太《道教概說》第三篇第二章的介紹如下:

道教的經典,多為「天啟」。住於三天之三君,各啟示三經:

玉清宮之天寶君,啟示洞真部,教化大乘者。

上清宮之靈寶君,啟示洞元部,教化中乘者。

太清宮之神寶君,啟示洞神部,教化下乘者。

三經即為三藏,每藏各分十二部:本文(說第一原理)、神符(護符)、玉訣(祕訣)、靈圖(鬼神像)、譜錄(教法沿革)、戒律(修道之律規)、威儀(齋醮儀式)、方法(拘制魂魄之術)、眾術(煉丹)、紀傳(老子等的傳記)、讚頌(偈頌)、表奏(奏上鬼神的祈願文)。

依道教自稱,他們的三洞十二部經,都是元始天尊所化三清的三君啟示,往往都是從天而降,及神仙親授的。但據佛教的北魏學者甄鸞法師的《笑道論》第三十一,則證明《靈寶經》是張道陵所作,《上清經》為葛玄所作,《三皇經》為鮑靜所作。又據唐朝玄嶷法師的《甄正論》說:洞真部多為葛玄、陸修靜、顧歡等所作,洞神一部為張道陵所作。道世法師的《法苑珠林》卷六九,列舉漢之王褒作《洞玄經》,張道陵作《靈寶經》,吳之葛洪作《上清經》,晉之王浮作《老子化胡經》,鮑靜作《三皇經》,齊之陳顯明作《六十四真步虛品》,梁之陶宏景作《太清經》及眾醮儀,隋之輔惠祥作《長安經》。

由此可知道教的道藏,乃集作偽模擬的大成。

道藏的編篡

照道教的說法,道藏起始甚早,例如《漢書.藝文志》所列的目錄中,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房中者流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者流十家二百零五卷。此三流之書,除已失佚之外,均為後世道書之所必收。實則此三流不是道教的神學書,而是哲學書及方術書。

但是到了《隋書.經籍志》中,道書就多了,計有經戒三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零三卷。共為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道藏也就出現於世了。

宋朝鄭樵的《通志.藝文略》中,將道書詳細分二十五類: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日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道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此二十五類共計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零六卷。

北宋第一次開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經》,稱為《開寶藏》,共為四百八十函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宋世的道藏部數已超過當時的佛藏,卷數也快趕上了,可見道教有意要和佛教一爭長短。那兒來的這些道書?濫竽充數的實在不少,例如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說:雖是《明使摩尼經》,也被收入了道藏。

正因為道藏係由道士們的拉雜模擬的偽造,到了元朝憲宗時代(西元一二五一~一二五九年),除了《道德經》之外,全部道藏皆被焚燬。起因是道教受元帝的優遇,並命道教管理「天下應有的出家人」,道士要僧人迎拜,並通管僧尼,同時又「毀夫子廟,毀佛像,佔梵剎四百八十二所」。這是由於全真派的丘長春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元一二○六~一二二七年)的敬信,所以道徒專橫跋扈,但到憲宗時,丘長春死了,僧道屢辯於帝前,道士每皆詞屈,故有祁真人志誠、李真人德和、杜真人福春等人照實自供:「據道藏經內,除老子《道德經》外,俱係後人捏合不實文字,情願盡行燒毀了,俺也乾淨。」(見《至元辯偽錄》)

現行的道藏,是明朝萬曆年間(西元一七五三~一六一九年)重修的,刊於北平白雲觀。明代的白雲觀道士白雲霽,為道藏目錄作的詳註,已載清代的《四庫全書》。所列諸書,多係摭拾以增加其卷數。晚近由白雲觀交給上海涵芬樓影印的道藏,已多至五千五百冊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比開寶版的佛教藏經,還多出四百三十七卷。既經元朝焚燬了一次,又從那裡來的這許多道書?自然是廣事摭拾收羅而來。例如《漢書.藝文志》中除上述三家之外的名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以及占星、陰陽、五行、雜占卜、醫經、醫方等凡百數術方技之書,皆被收盡,乃至佛祖傳真、聖賢貫脈等佛教及儒家的書,也成了道藏的內容。

不過,道教始終遜佛教一籌,日本在大正年間的《新脩大藏經》正續兩編,包括佛書已達三千零五十三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了,而且多數的中國著作尚不在內。

道教的戒律及倫理

道教和佛教的密宗一樣,絕對主張師師相傳,極端不許無師自通,這是最大的戒律。《太上太宵琅書》說:「天地布氣,師教之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

道教有一百八十戒,說是老君授給《太平經》的偽著者于吉,戒的內容,大要與《太上感應篇》所列的大同小異。《太上感應篇》是承《抱朴子》並吸收了佛教及儒家的思想而編成,故亦為晚近數百年來儒釋道三家共同接受。明代袁了凡的「功過格」,即是受了《太上感應篇》的啟示而訂定。

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張人力可以勝天,所以藉養煉而改造性命,而長生不死;但也覺得凡夫是受神明監視,所以要行善止惡而求神明的保佑。《抱朴子.對俗篇》說:「行惡,大者司命奪紀,小者奪算。」又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同書〈微旨篇〉說:「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這是行惡而為神明奪去壽命之日數的意思。行善是什麼呢?同篇則說:「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得,見人之失如己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妄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這是兼採了佛教及儒家的倫理思想而成的。葛洪雖強調以丹鼎求長生,如果煉丹不成,等而下之,則以行善止惡的道德生活,來免除夭損之禍。

到了宋朝的《雲笈七籤》,列出道教的五戒十善,乃係受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思想影響而成。其五戒是:1.不殺生,2.不嗜酒,3.不口是心非,4.不偷盜,5.不淫色(佛教則以殺生、盜竊、邪淫、妄語、飲酒為五戒,乃全同)。其十善是:1.孝順父母;2.忠事君師;3.慈心萬物;4.忍性容非;5.諫諍蠲惡;6.損己救窮;7.放生養物;種諸果林;8.道邊舍井,種樹立橋;9.為人興利除害,教化未悟;10.讀三寶經律,恆奉香花供養。

全真教

道教是混合陰陽術數及老莊思想而成立,當它吸收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之後,一當時機成熟,便形成分裂,南宋時代成立於河北遼金治下的全真教,即是一例。那是新道教或北宗派,張天師則為南宗派,全真教的實力後來竟在天師派之上。全真教的創始人王[土/口/(吉*吉)](號重陽子),四十八歲遇呂洞賓的化身而得仙術。他以《孝經》、《道德經》、《般若心經》教人。弟子有譚處端等七人,而以丘處機(長春子)最能光大其教。後來以北平的白雲觀為全真派的大本山,名為道教的叢林,制度全仿佛教的大叢林;他們的生活公約也叫作「清規」,內容大致也與叢林清規相似,共為二十三條。例如用有「開靜」、「安單」、「遷單」、「鉗捶」、「出坡」、「叢林」、「常住」、「十方」、「檀信」等名詞,都是佛門的常用語。

因此,元朝的全真教雖曾一度侵凌佛教,到了明朝之後,釋道已不分家,也不再相互排擠,道士可以到佛寺中去掛單,可以隨同僧人一齊上殿過堂和禮佛誦經。同時也把天師派的在家道徒,貶稱為「火居道士」,自稱出家的道士為「全真」,因而得到全真派的派名。

晚近的道教,只剩下了以齋醮符籙來應付民間的迷信,雖然道教的歷史及其內容多涉作偽與荒誕,但在醫藥衛生方面,道教給予我們的貢獻確實可觀,對民間勸善方面,也有其相當的功績。所以我們在研究道教之餘,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4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psprov 发表于 10-3-2014 11:11 PM
我不是反佛教的。但是,对教义却越来越疑惑。
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很玄或者没一个很明显的。
我注重的 ...

助人为快乐之本,如果以想要回报的心来看待的话是错误的,其实你已经得到答案了,只是你放不下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4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4-2014 02:0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15-4-2014 09:08 AM
建议你去读了凡四训,这是一个突破命运的例子他的后代还有在。因不可以改但是果可以改方法也很简单,真心 ...


你确定他改了吗,还是他的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问你,那一本佛经有说到你这一世的因果可以改? 本帖最后由 warren81 于 20-4-2014 02:1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02:09 AM
你确定他改了吗,还是他的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问你,那一本佛经有说到你这一世的因果可以改?

你認為他的命改了,就有。你認為沒改就沒有。一切在於你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14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02:09 AM
你确定他改了吗,还是他的命本来就是这样?还是问你,那一本佛经有说到你这一世的因果可以改?

我不晓得有没有佛经是专说改命运的因为我不是佛学研究员,相信即使出家人也未必能够饱覽所有佛学经典。但是学佛第一样必须要信的就是因果,佛跟我们说善因得善果,恶则有恶报,如果不能够接受因果论则即使最初级的佛学都入不了门。了凡四训是种善因得善果的例子而且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他的后代还在,你说可能他原本就那样。。。。。我想你并没有念过了凡四训吧?或者你根本不相信因果?那我无论如何解释你都不会接受的。无论你读那一个宗教的经典,即使你是佛教徒你去读基督的圣经,你必须以最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心态去读你才能够得到经典里面的好处,你才能够明白里面所说的内容。如果以怀疑、不信任的心态去读,相信任何经典都不能够给你启发。
本帖最后由 wruel 于 20-4-2014 08:5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住相 发表于 20-4-2014 08:08 AM
你認為他的命改了,就有。你認為沒改就沒有。一切在於你的心。

可以肯定你不是有去了解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20-4-2014 08:55 AM
我不晓得有没有佛经是专说改命运的因为我不是佛学研究员,相信即使出家人也未必能够饱覽所有佛学经典。但 ...

你好像很喜欢乱乱讲人,好像厉害到知道人家用什么态度去读经书。没有问人家就说人家不信因果?没有问人家就说人家没有读过了凡四训?连佛经有没有说过你的这一世的因果可不可改都不知道,而不去了解,就跟人家乱乱说。看来你的态度有问题。。。。
本帖最后由 warren81 于 20-4-2014 10: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10:27 AM
你好像很喜欢乱乱讲人,好像厉害到知道人家用什么态度去读经书。没有问人家就说人家不信因果?没有问人家就 ...

我只是问你有没有读了凡四训以及跟你说佛的经典都在说因果,如果不信因果佛的法就不成立,并没有乱乱批评因为我不是在批评。你的态度有问题,所以我不会再回复,有让你不高兴对不起!
本帖最后由 wruel 于 20-4-2014 11:1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20-4-2014 11:11 AM
你的态度有问题,所以我不会再回复,有让你不高兴对不起!

看到你这样说很肯定你的态度有问题了。。。。。可惜。。。。
本帖最后由 warren81 于 20-4-2014 11:1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11:16 AM
看到你这样说很肯定你的态度有问题。。。。。可惜。。。。

那我们就互相怜惜吧!这样世界会更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20-4-2014 11:11 AM
我只是问你有没有读了凡四训以及跟你说佛的经典都在说因果,如果不信因果佛的法就不成立,并没有乱乱批评 ...

佛经有说因果,佛经说因果有存在,和佛经有没有说因果可不可以改是不一样的东西。我说你乱乱讲,是因为你不知道佛经说了什么,你就说因果可以改。
如果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它们的分别,我建议你去了解佛教历史。你会得到更多,了凡四训不是佛经,不能代表什么。
本帖最后由 warren81 于 20-4-2014 11:30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20-4-2014 11:20 AM
那我们就互相怜惜吧!这样世界会更美好。

希望你会好好的去了解因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14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11:26 AM
佛经有说因果,佛经说因果有存在,和佛经有没有说因果可不可以改是不一样的东西。我说你乱乱讲,是因为你 ...

看来你看东西都是走马看花的!我说命运可以改还是因果可以改?看清楚后再批评,用你批评我的句子套在你自己身上是最贴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11:32 AM
希望你会好好的去了解因果。

希望你阅读要仔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ruel 发表于 20-4-2014 11:33 AM
看来你看东西都是走马看花的!我说命运可以改还是因果可以改?看清楚后再批评,用你批评我的句子套在你自 ...

那你说的命运跟因果有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4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rren81 发表于 20-4-2014 11:39 AM
那你说的命运跟因果有没有关系?

怎么?大师你看到问题了?现在开始就只种善因将来就会有善果,这就是改变命运而不是改因果。
本帖最后由 wruel 于 20-4-2014 11:4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7-2025 06:41 AM , Processed in 0.13957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