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尉迟恭

中国历史上最丑陋最卑鄙最无耻的王朝 -- 顺治康熙乾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9-2009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6-9-2009 08:15 PM 发表
就是名声重要咯?

你印证了我的理论:个人利益大于民族利益


他的名声大打折扣了你说还会有人跟着提起一起叛国骂
昨晚跟你聊得好好还以为你改变了,没想到你今天又满口歪理跟又在妖言惑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9-2009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1# 开始忘了 的帖子

忍辱负重之方位真英雄~ 如曹操,他带给半个中国百姓的安定却背负无数的骂名~


立场不一样而已,不是不能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6-9-2009 08:41 PM 发表
忍辱负重之方位真英雄~ 如曹操,他带给半个中国百姓的安定却背负无数的骂名~


立场不一样而已,不是不能聊天~


又来了

好吧,跟你聊曹操,你知道吗,看人口资料,你用三国时期吴蜀国3州半跟魏国的9州半来比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人多人少,大欺小还是什么的~

我要说的重点是:自己的利益优先,还是民族利益优先?

有没有想过诸葛亮带给蜀汉人民的是什么?
连年的战争~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安定?没有~
吃饱?没有~
诸葛亮凭什么当圣人?

同样的,岳飞带给人民的是什么?
他硬生生将数千数万百姓的共同一个梦想打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6-9-2009 08:59 PM 发表
不是说人多人少,大欺小还是什么的~

我要说的重点是:自己的利益优先,还是民族利益优先?

有没有想过诸葛亮带给蜀汉人民的是什么?
连年的战争~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安定?没有~
吃饱?没有~
诸 ...



我说的是人口增长,安定=增加人口,你看魏国拥有9州半,而且古代人口分布也集中也北方,但为什么对比吴蜀那么少?

诸葛亮在四川內治功绩也不错的,如诸葛堰和九里堤或诸葛堤,至于连年战争三国时代那个国家不战争,而当时蜀国国力最弱采用的战略是以攻为守。在他治下蜀国可以安定地度过一段岁月,而且也平定南蛮,对益州的稳定来说也功不可没,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大哀、大悲、大痛、大伤心,至今四川人都还很尊敬诸葛亮的,他的功过四川人自由评价。

关于岳飞。。你要怪的是宋高宗打破大家的梦想,为什么你怪起岳飞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想说曹军是有吃人肉的,你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9-2009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开始忘了 于 6-9-2009 09:19 PM 发表

我说的是人口增长,安定=增加人口,你看魏国拥有9州半,而且古代人口分布也集中也北方,但为什么对比吴蜀那么少?

诸葛亮在四川內治功绩也不错的,如诸葛堰和九里堤或诸葛堤,至于连年战争三国时代那个国家不 ...


的确局部的安定让蜀汉喘口气来,可是征税征的最多的是蜀汉,几乎倾国之力去打仗也是蜀汉,难道这又不是灾难了?

原帖由 开始忘了 于 6-9-2009 09:25 PM 发表
另外我想说曹军是有吃人肉的,你信吗
的确是有所记载的事情~

你觉得我会这样去否定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早有考试,睡觉去了~


有幸能认识你忘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9-2009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6-9-2009 09:40 PM 发表

的确局部的安定让蜀汉喘口气来,可是征税征的最多的是蜀汉,几乎倾国之力去打仗也是蜀汉,难道这又不是灾难了?


征税最多的根据是哪里?有相关的文献证明吗?蜀国是小国不倾国之力去打难道坐以待毙?

(还有这里几时变成三国版了,我们好像越来越离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09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6-9-2009 09:48 PM 发表
明早有考试,睡觉去了~


有幸能认识你忘兄~


嗯,晚安,愿你有个好梦

跟你聊的也蛮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2# 无胆刁民 的帖子

不是明末之後,而是把時間點定在1800年,也就是大約乾隆朝結束之後。

中國自清代就沒有與外界有科學技術上的交流嗎?錯了。
耶穌會教士之所以離開中國,並非只是康熙雍正的原因而已。在當時,天主教教廷禁止傳教士在外地傳教的時候,允許當地的異教信仰與風俗儀式與天主教相結合。雖然在外傳教的教士們之中有不少人反對,但是這個條例要到20世紀才修正。面對這種無法接受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看重祖先崇拜的中國無法忍受它的存在﹝這樣會威脅與破壞儒家的傳統理念與中國原有的社會結構﹞,並且天主教教士也涉入了宮廷內爭,因此從康熙年間就開始限制與禁止基督教在中國活動。

另一方面,中國17到18世紀之間有不少的西方工藝品流入中國,並且中國自己也開始仿造,並且其仿造品的程度也非常高。這顯示了歐洲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並沒有中斷。此外,也有不少的研究指出明清時期的中國的技術並不輸於西方,兩者之間的差距要到19世紀才逐漸明顯﹝特別是到19世紀下半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5-9-2009 03:17 PM 发表
如果这真是你的想法,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一句话:中国有今天,
很大程度上是你这种爱打肿脸皮充胖子的人造成的!
中国会落后,就是你所谓的面子问题,放不下的问题~
你自己回答了你自己问得东西~  


你的逻辑是大有问题的,你所谓的中国死爱面子,是自秦汉以来就存在的事实,
而中国的落后,却只是近百年来的事,
难道你要说中国的死爱面子,导致了它两千年后开始落后?

什么“自己回答了自己问得东西“,说穿只不过是你转移视线的说法。
对于面子的争论,来自我俩对潘属存在的意义看法分歧,
请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我的论点是中国把潘属国,作为了其国防大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举例来说,中国的周边可能有10个国家,军事力量平均为1,
中国想要取得国防平衡,方法有二

一,保持自身军力为10,甚至更多,以在何时何地都取得绝对优势。

二,保持自身军力为6左右,然后联合各潘属1的力量,随时镇压其余力量1的军事挑衅。

以第一种方法来说,中国至今从来没有成功过。
别说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就算在中共建国初期,
武器与运输远远超越古代,拥兵300万的时候,
都办不到在每寸边疆驻上优势兵力。

而第二种方法,就是设置潘属,让潘属间互相制衡,
自己只要维持足够的威信(威乃实力,信乃威望,就是你所谓的面子的累积),
自然指挥得动潘属,免劳民伤财。

而junjun你的结论很简单,就是潘属只是中国拿来要面子的无用品。

你说无用,我说有用,
你要证明我胡说八道,
最少你要证明我的国防大战略论是错误或子虚乌有的。
也就是说,把潘属与中国国防军力平衡配置的关系,一刀斩断!

斩断后,中国再也不可能以6的军力去面对10(10乘1)的军力,
交通条件也限制了中国今天把5的兵力放在北方,
下个月又把这些兵力调到南方去。

那么,如果不是靠潘属互相制衡,历史上中国皇帝是靠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生存难题?

junjun把所有皇帝都看成死爱面子的白痴,
那么,睿智的junjun,又会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国防问题?


当然,在我踢我老是的屁股之前,你得踢你历史老师的屁股,因为马关条约是古中国对外签的唯一一张不割让本土领地的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
你当日本爱啃中国这片硬骨头?
当时全世界任何一个列强都没有这个本事!
英法俄德奥美都没有!
他们只能画租界,要求通商贸易而已
列强真的要占领中国,早在英法联军攻下北京就可以做到了~
自己想想去吧~


首先,我不知道你为何会无端端扯出马关条约,
接着,你说“马关条约是古中国对外签的唯一一张不割让本土领地的不平等条约~ “?

但是马关条约内却注明了,中国将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给了日本
看来我的历史老师的屁股已幸免于难,
但你的中文和历史老师就...

还有,朝鲜过后作为日本实质上的潘属,被利用来作侵华的基地。(再踢一次?)


中国古代管理模式?
你到说说看有哪几个条件是必定要存在的~
你说了我再跟你谈这个~
附上:的确,用现在的眼光批判过去不叫历史,但是没有从过去吸取教训更不用读历史!


威望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作为生存和管理的必要条件,
你要嘛,就设法证明我上述是错的,
有什么理由你非得知道了所有的必要条件,才能对此发表意见?


1500年左右开始,欧洲因文艺复兴开始强大起来,而中国则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因政治败坏,内乱让满洲人得以入关,而基本上满洲人的科学发展链接明儿来,不能不说这是原因之一。


清末中国无法再领先于欧洲,Heinrich 在126楼已经有很充分的推论,
但却也不足以说明,这种因环境和制度而来的必然性,
是造成清末大幅落后的主因。
这点我已在192楼详细说出我的看法。


此外,个人觉得最大因素在于
- 中国人普片上对于改革显得冷漠
- 中国继汉朝以来的儒家细想禁锢了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
- 被捧上天的国学让好多能有所作为的人因为所谓的忠君爱主而放弃了改变中国的机会
当然,还有其他的包括满洲人的汉人的不信任,导致有能力的人被拉后腿,例子:曾国藩,李鸿章,严复等等等~
慈禧的专政也是其一,但是,最大因素如上~


你说:至于把中国落后怪罪于清,这点我不赞同~
一下子就把清朝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现在又说“满洲人的汉人的不信任”,“慈禧专政”,
那这些人是不是清朝人啊?

我原文回:
把中国落后完全怪罪于清,这点我也不赞同,
毕竟中国早熟的儒家文化等也是造成进步的障碍。

比照你上面这段大义相同的话,你到底是要反驳我的回文呢?
还是认同我回文中对你的反驳?


至于你说的那套洋务运动,
不如我这样说:大便是因为吃饭,那我不要吃饭就不必大便了,对吧?


洋务运动是清朝中体西用下的产物,
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就是「引入現代工業和軍事的模型」
而它也确实完成了这些具体标的,你又凭什么说它失败呢?

问题其实出在你身上,是你把洋务运动的目标无限量放大,
放大至洋务运动必须肩负导致中国全面现代化的责任,
再以全面现代化这个标准,去评论其成果。

一方面,你把无比严苛的责任加注在洋务运动身上,
另一方面,却又以清末儒学家的抵制,
如此轻描淡写的原因来说明它的失败(根据你的说法),
连清朝自己都知道,难道你还看不到清朝当时根本不具备条件,
来实现全面现代化吗?
宏愿2020,都比这种想法来得实际。

至于你的“大便与吃饭”例子,虽然举得有点不仑不类,
我大致可理解为:
大便(崩溃)是因为吃饭(改革),那我不要吃饭(洋务运动)就不必大便(崩溃)了,对吧?

如果这真是你的意思,我不禁要问,清朝在改革前,预先知道自己会撑不下去吗?
正如甲午战争在结束前,清朝一早知道自己会战败吗?

会撑不下去或战败,清朝不会知道,但你知道。
所以才会有放弃朝鲜,以避开甲午战争,
放弃改革,以避免崩溃的思想出来。

这种史观,不是你所谓的:没有从过去吸取教训更不用读历史!
而是存粹的——事后诸葛马后炮

也是为何我必须一再引述Heinrich 的话:
"這種以現代眼光去批判過去,而不是從當時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不叫做歷史。"



很明显你不知道什么是洋务运动,自己去先搞好再说。
(你的藩属的认识也很肤浅【派几个小弟什么的】,中国对藩属并不插手内政,自己也先去弄清楚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需要叫别人怎样怎样,
你可以直接说出你的看法,好避免被人以为故作高深。

【派几个小弟什么的】,是很浅显/肤浅,但去了这个肤浅的因素,你要怎么去填全国国防战略这个坑?


- 中国古政府不会跟外国搞贸易,原因简单:贸易需对等,同等关系而中国不会承认这种关系,所以,只有私人名义才会有这样的活动,官方一概以朝贡制。


无论是朝贡制 / 以货易货 / 财货两讫,都是贸易的一种。
贸易可以附带很多条件,但从来不需要是对等的。
若必须对等才有贸易,
我们还去通过“公平交易法”,不就等于脱裤放屁?


- 同理而言,你也认为唐朝贞观之治不是太平盛世咯?因为他在跟突厥大战啊~


你原文说:至于明无太平盛世论,是因为个人认为明朝唯一盛世在永乐时期,但明成祖上位有篡位之嫌
(等于说有兵刀则无太平盛世,我回文反对)

那你现在是要自己踢自己屁股吗?


- 西班牙舰队为的是控制地中海以垄断香料贸易,不懂不要献丑。


西班牙需要舰队,其商人才能垄断地中海,
中国不需要舰队,其商人自能称霸南亚?(你原文说郑和舰队实属劳民伤财)

这么浅显的类比,你竟然看不懂,
你的中文老师大概也不会为自己的屁股喊冤了…


- 自己想想明神宗的结果为何。


你前文说:永乐后的明皇帝庸庸碌碌,所以明朝从无太平盛世
我举明神宗这个最不堪的例子,就是要告诉你,
在最不堪的皇帝下,也有过万历中兴
因为皇帝无德,就推论不曾出现太平盛世,
是一种肤浅的说法。

就算你要争辩说张居正死后朝政败坏,
但难道明神宗的原本性格,会在张死前死后有分别?

明代朝阁制不是什么了不起,但你在这里却完完全全无视它的贡献。



历史可以用很多很多的角度去解读,但把它切成支离破碎的独立事件,对古人没有同理心,再用后代人独有丰厚的历史遗产,去批评古人当时的决定,不是很好的史观。


[ 本帖最后由 无胆刁民 于 7-9-2009 02: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开始忘了 于 6-9-2009 09:49 PM 发表


征税最多的根据是哪里?有相关的文献证明吗?蜀国是小国不倾国之力去打难道坐以待毙?

(还有这里几时变成三国版了,我们好像越来越离题了)


以诸葛亮置甲十万,平均每九个人就养一个兵,还不是全国之冠?

(曾经一度高达十四万,还不上官吏等人)




至于楼上的一味固执,我无言以对~

抱歉,打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永乐也未必是太平盛世,虽然对世界国力尚存,但你关注它的民生,你对比隋唐时期,永乐这种盛世简直不能算是盛世。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注意他的政治方针,以示还没达到那种社会层度,但康熙、雍正、乾隆已达到了,唐朝、隋朝、汉朝是超越了)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

永乐时期虽然以达到一切稳定状态,国力也不断提升,但消费开支非常大,除了郑和下西洋,它对外多次连连用兵,曾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虚耗,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

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另外必须注意他刚刚建都,他抛弃了南京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而重新规划北京。

但它是明朝一代来政治、国力、军事、经济最高峰时期,但你要论民生,可怜的是农民还在四处造反及面对流亡问题。

此外朱棣回复锦衣卫制度、厂卫合势,继续这种黑暗的统治。

为什么说永乐后没有盛世呢??国家财富是很大的问题,看下接二连三的几位皇帝,都要消减开支,成祖花钱花过头了,花到子孙没得花,正好与清朝相反。

[ 本帖最后由 深川菊 于 7-9-2009 08: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7-9-2009 07:54 PM 发表
明朝永乐也未必是太平盛世,虽然对世界国力尚存,但你关注它的民生,你对比隋唐时期,永乐这种盛世简直不能算是盛世。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注意他的政治方针,以示还 ...

如果说永乐不是盛世那康乾也没资格说是盛世。。。看外国人对康乾时期的记录以及康乾时期有不少的内战,就知道比起永乐康乾更没资格

还有明永乐之后还有仁宣之治(被称为大明黄金十一年)跟弘治中兴(历史上给予的评价很高,只是很少人知道)

尤其是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年号弘治,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死后葬于泰陵,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清人编写的《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但对孝宗以“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当然还有万历中兴,但这个我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算不算盛世,还是交给无胆来解释
这是我看到的资料



萬曆中興乃明朝中葉時出現的短暫中興局面。其中興之勢主要歸功於張居正在朝政上的治績。

整個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在位1572年-1620年)之在位年,凡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惟有前十五年治政稍有起色,萬曆初年,由母親李太后處理朝政,而張居正可說完全得到李太后的充分信任,而年幼的神宗對張居正更為信賴,故張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政令。

在經濟上行「一條鞭法」,在政治上則整飭吏治,任用賢臣,在防守方面則任用名將戚繼光抵禦沿海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有潘季馴四次治河,成效顯著。神宗在位頭十五年,國家收入大增,加上能夠解決國防邊患的問題,後世稱該時期為「萬曆中興」。《明史紀事本末》上說,當時「太倉積粟,可支用十年;國庫存銀達四百餘萬兩」。《罪惟錄》上說,張居正執政時期「使東至四海,西至甘州,五千里幾無烽火」。

[ 本帖最后由 开始忘了 于 8-9-2009 12:5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9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unJun04035 于 7-9-2009 05:57 PM 发表


以诸葛亮置甲十万,平均每九个人就养一个兵,还不是全国之冠?

(曾经一度高达十四万,还不上官吏等人)




至于楼上的一味固执,我无言以对~

抱歉,打扰了~



jun兄好,我们来继续
我有看过一个文章说魏国是4个人养一个(没办法,乱世受苦的始终是老百姓)

[ 本帖最后由 开始忘了 于 7-9-2009 11: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9-2009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得不承认明朝大臣确实非常有素质但在同时,必须知道明朝没有宰相,三省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统一时间掌握国家财政、军事、政务管理,而且后面还有厂卫管理。所以黄宇仁:“有明无善政,自太祖废宰相开始“。


明朝之后有一个官职,叫“首辅”,而且清也没有类似的宰相的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09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藩属问题我有个见解,我们可以比照
中国=现今美国
朝鲜=现今加拿大
日本=现今俄罗斯

俄罗斯攻入加拿大,美国因面子问题或帮不上忙导致加拿大落入俄手中

今后美国要面对2大问题

北方多了少了一个友善的邻居多了一个敌国,北方军费开支肯定要加大
盟主威信大减导致盟国的离心大增,今后要面对欧洲跟日本不肯合作协防,战略布局恶化,东西部军费开支又要加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09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本书在中国失传看待明清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小插曲《天工开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7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09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兄说了关于清代的科技发展成就,我也来说说明末的科学成就,转载自百度的文章


从自然科学的思想领域来说,明代晚期末期同样展现出相当活跃的情形。
  
  利玛窦本身的自然科学修养还远比上当时明代的一些知识分子,这是公认的观点,但他介绍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确实弥补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不足,在当时的明朝影响是很大,崇祯尽管在内忧外患之下,依然果断大力的支持徐光启按照利玛窦引进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新修订历书,可以明朝说整个朝代,从开始到结束,对西方对外国的先进技术或科学始终抱着非常开放的态度来进行交流和改进
      
  在明代晚期,中国一下子涌现出十多个世界级别的科学成就,这并非是偶然,是宋朝以后长期沉寂的中国科学又出现一次井喷,这并非是偶然的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了大量领先于同时代西方的技术,如锌铜合金的冶炼,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煤矿瓦斯的排除等等。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si0年)里面记载和研究了大量的地质学的现象,可以说说一部杰出的地质学的著作,作者用自己亲身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记录研究,这正是现代科学的萌芽。
      
  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所达到的数学成就和声学成就更是全世界公认的,他的十二平均率是把“根号2开12次方”,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24位有效数字.这种定量化,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是以前中国科学所缺乏的
      
  朱载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别将其著作进呈朝廷时期,这样传教士们自然会得到相关信息。另外,金尼阁传教士曾于 1613~1617年返回欧洲,在中国期间,他曾进入河南传教3个月,其后又不断往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而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封地怀庆府,正在金尼阁旅行传教的路上。
            
  明代修编《崇祯历书》,皇家天文机构曾先后聘请多个西方传教士参与编修,而当时参与编修的必须是通晓中西方数学和音乐的。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学术界所惊叹。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则称:“平心而论,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但是还没有得到传播的证据。第一个使平均律在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于中国。”
  
  比利时的马容说:“在管径大小这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王子载堉虽然没有解释他的原理,只把数字给了我们,我们不难推想而知,而且我们已照样制作了律管,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证明这学理的精确。”

  朱载堉在天文、算学等方面也硕果累累。在天文学上,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历学著作《律历融通》。之后,他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和水银的比重,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在算学上,他首次运用珠算进行开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样是植物分类学的巨著。
      
  徐光启更是一位全能性的科学大家,在数学,天文学,技术工程学,农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引用别人的话“如袁翰青先生所指出的,“他在科学方面的功绩不局限于科学的任一部门,他多方面地融汇了我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和当时外来的科学知识,一身兼任了科学工作的组织考、宣传者和实践者,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竺可桢将他与同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相比,觉得毫无逊色”。
      
   还有现在发现的明代数学家的著作,明代数学家早于牛顿提出了导数的概念,在求解高次方程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最后我要请各位看一个人的简介 朱载堉
http://baike.baidu.com/view/65278.htm

[ 本帖最后由 开始忘了 于 8-9-2009 02:3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0-2025 09:54 AM , Processed in 0.13130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