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k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9-2010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身體力行 弘道行孝

在過去無量劫前的一個國家,有位真正奉慈守孝的年輕人,叫作睒。他雖然年紀輕輕,卻看透了人世間一切的道理──人的生老病死、世間事物的生滅,都是變遷無常的;他認為唯一不變的是,謹守佛、法、僧三寶的教誨,以及對人慈愛、對父母盡孝。

他認為真正的「孝」,並不是給父母豐厚的物質享受,而是讓父母也能聽聞真理,而得到領悟。於是勸說父母與他一起在山林裏修行。由於睒從小就很仁慈、對父母孝順,因此他年邁又雙目失明的父母就答應了。於是,一家人過著自給自足、安詳恬淡的日子。

一天,睒到河邊取水。正當他汲水完要站起來時,被一支箭射中胸口,當下血流如注;他大聲叫喊:「是什麼人?一箭殺害三個人的生命!」原來是迦夷國國王出來打獵,不慎誤傷了人,國王趕緊上前關心他的傷勢。

睒不但沒有埋怨,而是心存孝念,擔心雙親日後沒有人扶養,請求國王:「請您替我向父母辭別,告訴他們這是無意的傷害,請他們好好照顧身體,兒子再也無法盡孝了。」國王對睒說:「我會儘量幫你療傷救命,也會關心你的父母。」隨即前往探望睒的父母。

一行人來到睒的家,這對老夫妻一聽是國王駕到,很親切地招呼入內請坐、拿出水果招待,並說:「這是我兒子鋪的地,坐起來感覺很涼快;這是我兒子採回來的水果,味道很甜美;我兒子去取水,等一下就回來了……」看得出父母的慈愛和兒子的孝順。

國王此時說明來意:「您們的兒子在河邊被我的箭射中,傷勢非常嚴重。」老人家一聽,難忍悲傷,請求國王帶他們去見兒子的最後一面。

雙親雖然看不到倒在地上的兒子,卻用雙手撫摸著淌著鮮血的胸口,向天呼喊:「神啊!我的兒子心地善良,信奉三寶、大慈行孝。如果您能體諒我兒子這片心是真誠的,就讓他復活吧!」

一時,帝釋、天人出現,對睒恭敬行禮:「您真的是一位『守志奉道、廣慈行孝』的賢人。」接著灌藥為睒療傷。

看到這一幕,國王非常震撼!回去之後,下令全國人民信奉三寶,學習睒的慈愛與孝行。

睒能夠體會人生真理、慈愛天地萬物、孝養父母,不僅自己修行,還引導父母學佛,這樣身體力行、弘道行孝,真正做到了佛陀說的「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志,就是志願;道,就是真理。我們要專心立志、堅守志向,身體力行佛的教育、體會人生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9-2010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9-2010 11:14 PM 编辑

回#201

为何證嚴法師說故事好像每次都没有付上经藏的来源根据,不大付和现代人的要求?

来源
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缘部上《佛说菩萨睒子经》)〖 失译〗 0175a03 P0438 175c
【經錄部類】〔本緣部〕〔本緣部〕
【經文資訊】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75c《佛說睒子經》
                  姚秦三藏法師釋聖堅譯

T03n0175cp0442b23(00)║「睒常與父母取百種果蓏以食父母。
T03n0175cp0442b24(02)║父母時渴欲飲,睒著鹿皮衣提瓶行取水,麋鹿、
T03n0175cp0442b25(00)║飛鳥亦復往飲,不相畏難。時,
T03n0175cp0442b26(05)║迦夷國王入山射獵,王見水邊有麋鹿、飛鳥,引弓射之,
T03n0175cp0442b27(00)║箭誤中睒。睒被毒箭甚痛,便大呼言:
T03n0175cp0442b28(03)║『誰持一毒箭,射殺三道人?』王聞人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9-2010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猴子度惡人

無數劫以前有一隻猴子,牠在深山中修行,牠的心地非常仁慈、友愛,能夠愛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動物,心中常懷有大慈大悲的心念。

有一天牠在樹上採水果時,突然聽到山谷中很深很深的地方,傳來求救的聲音。牠內心就想:雖然斷崖山谷很深,很危險,但不忍心不去救他。所以還是循著聲音,想盡辦法攀著樹枝、草木,甚至是石壁,不斷從上往下行去,終於在深谷中發現一個受傷的人。

牠就說:「來!趴在我的背上,我揹你上去。」這個人很重,但牠把人揹在背上,雖然猴子四肢敏捷,但山壁實在太陡峭了,就算是自己一個要攀爬上去都有困難了,更何況現在背後又揹了一個人,最後仍在非常危險又很辛苦的情形下,爬上了山頂。到了安全之地後,牠把人放了下來,就說:「你安全了!」猴子就累得倒在樹下睡著了。

這個人一開始也很感恩,稍事休息後,就想到自己從跌入山谷至今,也是飢乏疲累,很需要食物補充體力。現在雖然離開了山谷,但要離開這座山,還有很長的山路要走,沒有體力怎麼離開呢?

他看到在樹下的猴子睡得非常沉,突然心起歹念,就想:「牠只是一隻猴子,我是人,動物生來就是要給人吃的。我餓了好幾天,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我要填飽肚子,才有體力離開這座山。這裡只有這隻猴子可吃,如果吃了牠的肉充飢,我就有力氣離開了。」

主意打定後,他就拿起一粒石頭,朝著猴子的頭丟過去。猴子被石頭砸到後,並沒有死,只是頭部受傷了。猴子馬上敏捷地爬到樹上去。牠居高臨下看著這個人,很憐憫的哭了。牠的心一點都不怨恨,只是想不到人類的心,怎麼會這麼凶惡殘酷?牠在心裡發願:「我要趕緊修行,雖然我有慈愛的心,也有力氣去救他的人;不過我的德還不能感化他,所以我要趕緊再修行,將來德行力量俱全時,我還要來度他。」這隻猴子就是日後的釋迦牟尼佛。

單純是至上妙法

佛陀在過去生中,不論是人身或是動物身,身形雖不同,卻是心性統一,都是堅守那念清淨的因,懷著慈愛的心態,不論碰到何種境界,這念愛,這念慈,始終不變,心還是很清淨,絲毫不受到污染,因此能化周圍污濁的緣為清流。

我們面對讚歎或是毀謗時,一定要時時保持住自己的心。聽到讚歎要當成勉勵,聽到毀謗要當作警惕。如果能把是非當教育,不但不會受到境界影響,還能時時起感恩心,也會同情憐憫愚昧的人,要再發更大的心,更大的願,期待有朝一日還要度他,希望有一天他能識得善惡的因緣。

學佛很簡單,就是顧好清淨的因緣。因就是內心的種子,緣是接觸的外在境界。能讓因緣清淨,就能轉惡緣為善緣,人事也就會圓融。佛陀的教育要好好把握,法是簡單的,並不複雜,凡夫才會把法複雜化,如果是聖人,就能夠單純化,單純就是最妙的清淨法。例如不與人計較,保持自己的一念心沒有起心動念,這就表示心沒有受到外境污染;即使人家對我不好,但自己心中不起恨意,這也表示心沒有被污染。

最簡單的一句話:『前腳走,後腳放。』只要這條路是正確的,向前走去,就是精進。讓心不受染著,這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0-2010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孔雀與猛虎

在一個大叢林中,住著一隻心懷慈悲的孔雀。有一天,牠看到猛虎正在撲殺其他動物,得意洋洋地將整隻動物連骨帶肉吞食下去;這樣血腥的場面令牠心痛。

然而,過了不久,老虎卻在地上打滾,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孔雀趕緊靠近去看,原來,老虎的牙縫中不小心插進了一根很長的骨頭,嘴巴無法合起來,因此痛苦地在地上哀鳴。

孔雀很不忍心,便鑽進老虎的口中,用尖銳的喙細心地將獸骨慢慢啄出。

老虎解除了痛苦,孔雀出了虎口,輕柔地對老虎說:「天地萬物的生命都有價值,眾生共存在大地之上,請你不要為了維持自己生命,一再撲殺其他生靈。」

猛虎聽了生氣地說:「我可以一口吞了你,卻讓你平安飛出我的嘴巴,你竟然敢對我說教!」

孔雀面對不可理喻的老虎,很憐憫、也很無奈地飛離開了。

那隻孔雀,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那隻猛虎,就是生生世世障礙佛陀修行的提婆達多。可見佛陀為了廣度六道眾生,也曾化身畜生道中,懷著一分慈母心來度化畜生;明知老虎猛惡,還是將整個身體探入虎口之中,冒險去救牠、向牠說法。這就是佛陀不捨眾生、生生世世的大願,學佛者必定要發自內心樂佛、敬佛。

天地萬物一切無不是法,無不是教育,所以要起敬愛、尊重的心,好好地將佛陀的教法落實在生活中。要時時警惕自己:將是非當教育,莫將人事當是非,才能啟發清淨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10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防非止惡──佛陀六年苦行的因緣

《六度集經》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者,外出一整天都沒有喝水。當他抵達一個村莊時,已夜深人靜;口很渴的他,看到一口池子,就趕緊掬起水來喝。喝下去後才想到:這口池子有主人,我沒徵求主人同意就喝了水,我犯戒了。要怎麼辦呢?因不知主人在那裏,他就去向國王自首。

國王問他到底犯了什麼罪?他將經過說給國王聽。國王覺得很好笑,只是喝個水,那有什麼罪呢?他卻說:「我的良知過不去。」並請國王一定要治他的罪。

國王於是請太子陪他到花園等一下,等國王忙完再說。太子將修行者帶到花園的涼亭邊,請他在那裏等候,就離開了。

六天後,國王突然想到,趕緊叫人去花園看。沒想到修行者竟沒吃沒喝在那裏等了六天,整個人都消瘦乾枯了。

國王很不忍心,就說:「這樣就算是處罰你了,你心裏的罪惡感可以解除了。」並要王后趕緊準備營養的食物給他吃。王后知道事情始末,不以為然地微微一笑。

佛陀說:「那個國王就是過去生的我,無心的過失換來六年的苦行;那位太子就是現在的羅候羅,他在母胎六年才出生;而那輕視一笑的王后,就是耶輸陀羅,她懷胎六年,受盡國人的議論紛紛。」

『有意是罪,無意是過。』這個故事讓大家明白,有意無意犯下的錯,都是種下一顆惡的業種。平時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要時時自我警惕,照顧好心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忍的功夫──心不隨境轉

《賢愚經》記載,佛陀尚未成佛前,曾在地獄中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拖著一輛冒著烈焰的鐵車,於心不忍,便上前要替老人拖車。獄卒拉開他說:「這個老人在人間無惡不做,墮入地獄,是罪有應得,這也是他的業報。」

「他有業,理應受罪,但我不忍心,願意替他受罪。」話語一出,所有車子的火立刻熄滅冷卻了,監督執刑的獄卒也起了不忍之心,停止刑罰。

人人都喜避苦就福,唯有諸佛菩薩堪忍人間苦難,願意來來回回度化眾生。能堪忍人間苦難進而付出的人,也就是菩薩啊!

如何看身外的境界?如何聽內在的聲音?都要『用心』。遇順境,要把握住心,不受欲樂誘引;遇逆境,要調整好心,不受挫折影響。要用心轉境,莫讓境界轉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10-2010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爭餅夫婦

在《百喻經》裏有則故事──

一對夫妻生活艱難,某日得到三塊餅,一人吃了一塊還剩一塊,便爭執了起來。太太自認操持家務辛苦,應該擁有這塊餅,而先生也自持理由僵持不下。後來,兩人打賭看誰能禁語最久,就能吃這塊餅。

這時,小偷跑進屋裏,看到夫妻倆對坐不講話,見他把值錢的東西全搬了出來,也都沒什麼反應,又看太太長得不錯,遂想非禮她。太太情急之下對先生大叫:「你沒看到小偷要侮辱我嗎?」先生竟然大笑出聲:「哈哈!妳輸了!餅是我的了!」

佛陀用這則愚夫愚婦搶食一塊餅的譬喻,說明世間凡夫愚癡貪欲,讓煩惱、愚迷住入心中;為了小小的欲念而失去慧命,無疑是貪小失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盧志長者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盧志長者,他很善良、有愛心,可惜接觸到不正信的宗教卻不自知,而經常資助這個團體,讓這些外道者四處宣傳偏頗的宗教,以致居民們都歸向錯誤的信仰。佛陀得知,認為像盧志長者這麼好的人,還有全城善良的百姓都信仰偏差,實在可憫,就想要度化他們,於是帶領弟子啟程前往。聽聞佛陀這位大智慧者將到來,外道者都非常緊張,深怕居民因此受到感化,尤其盧志長者若因而改變信仰,那麼他們就會喪失原有的資助及擁護。

於是外道者就對盧志長者說:「你知道嗎?僧團的人都是拋棄父母、妻子、家庭,不吉祥的人,如果讓他們來到這個城中,這裡會變成五榖不登、氣候不順,對人民損失很大,所以一定要想辦法阻止他們來此。」盧志長者及全城百姓誤信讒言,心生惶恐,大家聽從外道者的計謀,把樹林砍掉、弄污清水,讓僧團沒有住的地方,自然就會離去。

佛陀帶著僧團,一路走來不斷聽聞消息,佛陀更心疼凡夫的無知,然而這些阻撓並不能妨礙僧團的行程。不日,到了城外,眼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非常慨嘆。但是,他們還是住下來。不可思議的是,沒多久下了一場大雨,被砍成半截的樹開始發芽,也慢慢地茂盛起來了;水源頭的污物被雨水沖走了,溝水變得清澈無比;地上也開了很多花草,整個市郊生氣蓬勃,尤其是結穗的稻子、麥子,都是飽滿下垂,看來將會是大豐收。

這個景象和外道修行者的描述迥然不同,不禁令盧志長者與百姓們心生好奇,於是紛紛前去樹林想探究佛陀與僧團。佛陀神情莊嚴地安坐樹下,看到長者和百姓來到,便面露微笑,親切地與他們打招呼。大家看到佛陀,都不禁心生虔敬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就為他們講述信仰必須有正知、正見。這一番說法令盧志長者聽得心開意解,百姓們也都很歡喜,從而皈依了佛陀。

這則故事說明一般人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不在心外,多數是自己的心魔。凡夫心不離嫉賢妒能,著重自己的利益;怕別人比我們優秀,怕別人比我們更受尊重,自己就無法得到利益,這就是凡夫的心態。佛陀的教育是慈悲為懷,就是要讓人人得歡喜與自在,人與人之間能打開心門、敬老尊賢,才會有祥和的世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0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淨飯王的皈依

佛教中有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他渡了一千二百人俱足,組織了一個僧團,浩浩蕩蕩的回歸他的本國宣揚佛。他要回國之前先派遣弟子向父王報訊,淨飯王聽說兒子要回來的消息,非常高興。天未亮即帶領國家大臣,到大河岸邊等候。

那時佛陀也帶了他的僧團來到河的彼岸,隔岸相對,佛陀的父王看到對案的僧團莊嚴的氣氛。全國的人民油然起了歡喜、敬重、虔誠的心理。那時佛就用竹筏一批批的僧眾渡過河來。

淨飯王把他們安頓在一個清淨的地方,供養他們,等到他們吃完飯。淨飯王與大臣到佛住的地方,看到僧團們服裝整齊,形象莊嚴的不可冒犯,看不出那一位是自己的兒子──佛陀。(分離十四、十五年),那時佛的弟子阿那律(亦是佛的堂弟),就上前引導。

淨飯王見了佛陀,心中難免有父子之想,阿那律告訴王說:「大王啊!你知道嗎?佛陀現在是三界之師,人天之父,已超越人間,智慧圓滿,覺行齊備,是超越三界的聖人,你不能做父子想啊!」

淨飯王聽了頓時覺悟,做皈依佛想,即虔誠禮敬,有人就說:這是違背世俗之禮態啊!淨飯王說:我生他的是血肉之身。有生有死,並將腐爛散敗的不淨身體。而他給我的是清淨不死的慧命,所以我依他為師。理應作禮。

淨飯王又向大眾說:「我是一個很平凡的凡夫,雖然身為國王,但行在五慾之中。我的兒子能成就佛道,給我一分光明,一個解脫的機會,殊勝的因緣……。」

所以說真正的孝道,不是物質的供給,而是要救親,而救親之道在於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10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知足的笑容

有一位家境貧困的婦女和先生離婚,自己帶著小孩謀生。她想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美麗的世界,所以,她帶著孩子到百貨公司,讓孩子認識各樣東西。百貨公司的東西琳瑯滿目,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小熊、小貓、娃娃、機器人……。孩子也很乖巧,只要媽媽能帶她到處看看,她就已經很歡喜了!

有一天,她看到有人在拍照。這孩子忽然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也想要照相!」

那位媽媽摸摸孩子的頭,理一理她的頭髮,輕撫著孩子的臉頰說:「孩子啊!妳看妳這件衣服不夠漂亮,今天不要照好嗎?」

那小孩才五、六歲,她卻回答媽媽說:「媽媽,我沒有漂亮的衣服可以穿沒關係啊!雖然衣服不漂亮,但我會笑啊!我的微笑不是很漂亮嗎?」

媽媽聽了很心疼!她從來不曾讓孩子穿漂亮的衣服,但大家都稱讚她很可愛。那天媽媽才發現:她的小孩之所以可愛,是因為她臉上常掛著笑容。

微笑確實是最漂亮的!穿什麼漂亮的衣服,都不及臉上那分親切的笑容來得美。那五、六歲的小孩多懂事啊!她知道媽媽很辛苦,沒什麼多餘的錢,所以只要能到百貨公司看看就好了;雖然沒有漂亮衣服穿,但她能自己創造美感──笑容。

無貪無欲,才能滿足自在!滿足自在的人,臉上才能時時掛著滿足的笑容;這表示他的心很平靜,把心照顧得很好。人生只要內心平靜,臉上常掛著笑容,就是最美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10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幫老婆婆鏟雪

在義大利的某個社區裡有一戶家庭,隔壁是一位獨居的老婆婆。有一年冬天,外邊下著大雪。爸爸對兒子說:「你每天只會盯著電視看,到底學會了什麼?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男孩說:「外面下那麼大的雪,也不能出去玩,不看電視還能做什麼?」爸爸就說:「那你就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吧!你去將隔壁老婆婆家門口的雪鏟一鏟,這樣婆婆出門時才不會滑倒。」這孩子聽了覺得是做好事又很簡單,就去做了。

掃完雪後回家,男孩從窗戶正好看到老婆婆提著菜籃出門,她的臉上露出很感恩的笑容,好像是冰雪中的陽光。

二十年之後,男孩長大並娶妻生子,他告訴兒子說:「人生最歡喜的事,是做了一件有意義而別人並不知道的事。」當他說到這裡,他臉上歡喜的笑容好像冬天的太陽,那份溫馨的愛,永遠藏在他的心裡。

做一件值得付出的事之後有成果,就是法喜;一想到就起歡喜心,這是禪悅。這種付出無所求的輕安、自在,就叫做禪。總之,砍柴挑水無不是禪,平常做事有意義、很歡喜,這也就是禪;若能做到這樣,自然就能開啟智慧了。

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懂得運用時間,將時間當成鑽石的人,就是有智慧;而不懂得利用時間,將時間當成泥土的人,就是愚癡。同樣一生,我們為何不好好把握時間,做一些自己想起來就會很安心、很有成就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0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老和尚與小徒弟

在禪宗公案裡,有這麼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帶著小徒弟出門行腳,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輕鬆地走在前面,自己卻背著包袱跟在後面,心裡就想:「因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輕鬆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薩道,將來也要教化眾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願。這一動念,前面的老和尚馬上轉頭說:「來!包袱讓我背,請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師父怎麼突然對我這麼尊重,待我這麼好?老和尚輕聲細語,恭敬地說:「因為你發大心要行菩薩道,拯救天下眾生,所以我應該尊重你,讓你走前面,東西我來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從命。走著,走著,心裡又開始想:「這樣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發一念心,師父就這麼恭敬我,將來我如果再進步,就可以當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當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態時,老和尚又出聲叫他停下來,態度很不好地對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後面走。」

小徒弟覺得師父真奇怪,剛才是那樣,現在又變成這樣。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說:「剛才你很謙卑又發大心,願意精進認真以拯救眾生,這個志願很高貴,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現在你還沒成就,就想要博取別人的恭敬,實在太自大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從這個小故事裡,我們就知道,謙虛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丈夫豈可輕少年」,大人物也是從無名小卒一路走過來的,因此不應該輕視年輕或資淺的人;「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三人同行,另外兩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為善良正當的當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感恩及學習;然而,示現不良形態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他能讓我們提高警覺,反觀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裡,我們要彼此相教、相學,互為師徒,這就叫做「教學相長」。總之,我們在世間要能夠心和、謙虛,才能過著真正美滿的生活,心態不要有「缺角」,應該要學得圓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0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老子與士成綺

春秋時代,老子是一位道德很高的人,他的心胸寬大,思想非常超然,是一位了不起的道德家、哲學家,因此他的名聲傳遍天下。

有一天,有位名叫士成綺的學者去拜訪老子,他常常聽到有人稱讚老子,覺得很好奇,難道老子的道德和學識果真如此超然?於是千里迢迢地找到老子的家。老子的居家環境很簡陋,房子很破爛,看起來也很髒亂。

這位士成綺一看,心裡就很不歡喜,開口就對老子說:「我聽說你學識高又有智慧,是一位道德家,所以慕名千里而來,但是來到這裡卻很失望,你家簡直是個老鼠洞,和牛、馬、豬舍也差不多。我不知道這樣還有什麼值得讓我請教的?真是失望!」

說完看看老子似乎渾然不覺,這位士成綺也就轉頭走了。回程途中,他的心卻靜不下來,一直想:「心裡好像怪怪的,照理來說,老子的名望如此超然,我到他面前,為何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地方,而我用這麼直接的話諷刺他,看他也沒什麼反應。如果說是我贏了,我應該很高興,為什麼反而覺得很空虛,這是什麼道理?」

他再三思考。隔天忍不住又回去見老子:「奇怪,昨天我來請教你,對你這麼不客氣,說了一些話辱罵你,為什麼你都沒有反應,也不生氣?」

老子很自在地回答:「什麼是聖人不聖人?我早就將它當成一隻破鞋,扔得遠遠的了。名分與我毫不相干,如果我是一個真正有道的人,不論你叫我牛、馬或是老鼠,與我有何關係?這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當時士成綺聽了內心很震撼,本來是坐在老子對面,趕快起來站到側邊,再也不敢正視老子。他低下頭來對老子說:「我錯了,我想要求道,竟然還在名相上打轉。請你指教,到底要如何才能調伏這種虛浮的心念?」

老子就回答他:「你昨天來的時候,那種態度和眼神好像要找人打架似的,非常驕傲,就好比一匹在邊地亂闖的野馬,忽然間踩到陷阱,在慌亂中完全失去本性。其實,清淨的本性就存在大自然間,如果你要學道,就要趕快回歸自然的本性,這就是道。」

這段短短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得道的賢人,他的心境如此超越。而一個自以為是的學者,就很容易瞧不起人;這與受困的野馬失去本性,又有何不同之處?

我們應該將放縱的心收回來,回復清淨的自然本性,才能見道。如此說來,只要我們多用一點心,就能體會良師益友、善知識,無不普遍存在天地眾生間,切勿以外在的形象來判斷一個人,要用清淨自然的本性來面對普天下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0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尼犍外道

佛陀有一次來到一個城市。城裡有一位長者很善良,有愛心,可惜受到城裡尼犍外道所左右,常常灌輸他不正確的觀念,所以長者一直無法接觸正法,修習正道。只是一味愚迷地信奉、護持這個外道團體。

佛陀慈悲,覺得這麼好的人,信仰卻偏差了,實在值得憐憫,就決心到城中去度化他。

尼犍外道聽到這個消息,知道佛陀要來就很緊張,他知道佛陀與弟子們一旦入城,自己的學說就站不住腳了,城裡所有的人,一定都會受到佛陀感化而歸向佛。如此一來,自己的聲望勢必受到打擊。

尤其失去善心長者的護持,自己和跟隨眾又何以為生?所以就先下手為強,趕緊去對長者說:「聽說瞿曇沙門帶著弟子們往城裡來了,你可知道,這個僧團是一個非道的團體,他們都是拋棄父母、拋棄妻子、家庭,到處東奔西走的人。這些人行於非道,都是不吉祥的人,如果讓他們進入城中,就會降下五榖不登、氣候不順的災禍,對人民的損失很大。我們要趕快想辦法,阻止瞿曇的僧團入城。」

長者一聽,內心很惶恐,如果真像尼犍外道所說的,那真的是很不吉利。於是趕緊問道:「那麼,以你的意見,我們要如何防止瞿曇的僧團入城呢?」

尼犍外道就對長者說:「我知道他們的生活形態,僧團所到之處,需要休息的地方,山林樹下、有清水的地方,是他們最喜愛的。我們可以把叢林全砍伐掉,讓他們沒有地方住;在清水的源頭,也用污物堵死,讓他們來了沒水可喝。出入的城門再放一些刀槍器械來抵擋,這樣就能阻止他們進來。」

長者覺得這也是一個辦法,就叫人將茂盛的樹,全都攔腰砍下半截;在清淨的水源頭,也塞進一些很髒的東西,又在出入的要道,置放刀槍弓箭來嚇阻僧眾們。

佛陀一路走來,就聽說長者的舉措,但是慈悲的佛陀,卻更加生起悲憫,覺得凡夫實在是很無知!因此,雖然是心痛,他還是一樣繼續向前行。

幾天後,佛陀來到這個城市,進入城裡,果然每條水道不是堵塞住了,就是受到污染。僧眾們來到郊外,樹木也果真都被砍斷,沒有樹葉可以遮蔽,但是,他們還是在這裡住下來了。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七天,已經剩下半截的樹身不斷發出新芽,樹葉不斷生長,樹枝也不斷蔓延出去,不久,又長出許多茂盛的綠葉。雖然有幾天缺水,但是第四天後天空就下起雨了,水源頭的污染物全被沖得乾乾淨淨,水流清澈無比。

樹木生長綠葉,水溝滿了,野草野花搖曳生姿,整個市郊生機勃勃,尤其是結穗的稻、麥也都飽滿下垂,一片豐收的氣象。人民驚覺僧團的到來,帶來多麼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說的完全相反。原來大家都被騙了!

長者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明白自己過去的迷誤,就帶著歡喜的心,與城中的百姓一起來到樹林下瞻禮佛陀。佛陀莊嚴地坐在那裡,看到長者與人民到來,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長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體投地,禮敬佛足。佛陀微笑頷首,開始為大家講說「五戒十善」之法,也對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見。長者等人心開意解,即向佛請求皈依,捨棄偏邪的外道,成為佛教的護法。

不管遭受什麼樣的毀謗障礙,佛陀還是以平常心冷靜面對,以慈悲與智慧一一開導施教。佛陀說:「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並不在身外,多數都是心魔。」人有心結,心中嫉賢妒能,怕別人比我們優秀,怕別人比我們受尊重,這都是凡夫的心態。

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讓人快樂;悲,是拔除人的苦難,能讓人人得到歡喜,快樂自在,人與人之間能尊賢敬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來看待一切。打開心門,你會看到海闊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0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0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為法忘軀悟真道

有位求道者隱居在雪山中探求真理,但是長久以來,他心中仍有無法釐清的矛盾,儘管如此,他還是不斷地尋找開啟心靈智慧的方法。有一天,天帝在天宮忽然看到一道毫光從雪山直沖而上,天帝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天神:「這道毫光是怎麼來的?」

天神回答:「據我了解,雪山有一位真修行者,可能是他的德行之光沖射到天上來。」天帝聽了說:「奇怪,自古以來娑婆世界雖然有很多修行人,卻都無法保持恆心來修持,就像天上的明月照在水面,水動月影就散了,儘管有很多人發心修行,但是沒多久就動搖了初心,難道雪山的這位修行者比較特別?」

天神答道:「自古以來,雖然眾生發菩提心的時間短暫、道心容易退轉,可是這位修行者生生世世都在菩提道上再接再厲,不曾退轉過。」

天帝聽了說:「既然有持之以恆的修道者,我可要去試試他的道心。」天帝化身到雪山來,果然看到這位修行者把大樹下的石頭當成久居的修行道場。

天將黎明時,這位修行者坐在石頭上,誦念著古代聖人所留傳下來的經文,正為無法突破的心靈矛盾感到苦惱之際,突然間聽到非常柔和清淨的聲音,他仔細地聽,聽到很清楚的偈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他聽了之後,覺得好像有一道光明注入心中,長久以來黑暗矛盾的苦惱頓時消失,他發現自己所要追求的法就在這裡,有如久旱逢甘霖般的歡喜,可惜這只是一半的偈文而已,他想再聽下半段偈文,卻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他急忙四處找尋聲音的來處,結果發現在深澗中有陣黑煙向上浮動,隨後出現了一位醜陋的餓鬼──青面獠牙,眼大如銅鈴,脖子非常細小,卻又肚大如鼓。刋

這位修行人看到餓鬼時,心中一點也不害怕,因為內心有股定力。他想:既然四周都找不到人,那麼剛才的聲音一定是從他口中發出來的,他既然知道上半段的偈文,過去一定曾接受過聖賢之教。所以他很虔誠地說:「大士!剛才的妙理半偈,是不是從你口中誦出來的?如果是,請你再把下半段偈文教授給我好嗎?」

餓鬼說:「要我教你當然沒問題,但是我已經很久沒吃東西、肚子很餓,哪有力氣傳授你下半段偈文呢?」

修行者回答:「你是肉體飢餓,需要食肉來維持生命;而我是精神上的飢餓,需要妙法延續慧命。我願意以自己的身體和你交換下半段偈文。」

因此餓鬼就接著說下段偈文:「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修行者聽了非常歡喜,他體悟到世間一切不管有形無形、是聲是色,皆是生滅無常,了悟無常真理,則能探因溯源而得自在永恆之樂。

人的身體也時時處在生滅之中,分分秒秒不斷新陳代謝,不但身體如此,即使宇宙的一切星球,也是不斷在運行、生滅。又如大自然中的白天黑夜,是因為地球不斷規律地自轉所致,一旦停止不轉時,我們所處的世界也就破滅了,所以宇宙間的一切無不是在生滅中。

修行就是要修得去掉生滅的煩惱,一旦煩惱之因滅除,即是解脫快樂的境界。這位修行者終於開悟得道,了悟世間萬物都在生滅中。因此他不再執著身體,就以血為墨,在樹上、石頭上、地上寫著:「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接著他就爬到樹上準備跳下來以身餵鬼;當他跳下之時,餓鬼又回復天帝之身把他接住,然後五體投地跪在修行者面前,讚歎說:「你能為佛法而捐捨身命,真是一位大修行者!」這是佛陀過去生修持佛法的一段公案。

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的教法並不是只用聽的,而是要身體力行,發揮功能效用,才是真正的學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2010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赞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10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12-2010 10:05 AM 编辑

回复 216# leessearle2004

这是原于涅磐经中世尊的本生(前生)的故事, 世尊的一前生为雪山童子
涅槃经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百缘经四句偈:‘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 能离恩爱者,永断无怖畏。’

这是说释尊前生因有大无畏舍身施法度世人的大心智,
所以能圆满菩萨善行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雪山童子/雪山大士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属于佛陀著名本生谭之一。又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略称雪童。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
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大一二·四五○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
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
遂得闻后半偈之(大一二·四五一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
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
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此外,与此本生故事类似者,有善面王本生谭。据撰集百缘经卷四载,释尊过去世为善面王,尝舍身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
乃为求一偈(大四·二一九中):‘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能离恩爱者,永断无怖畏。’有关舍身求偈之地点,
依据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条所载,该国之醯罗山即释尊舍身故址,即今日印度苏瓦特( Swat)以南,普尼尔(Bunir)溪谷附近。
亦即高僧法颢传中所称之宿呵多国境内。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摩诃止观卷四上、天台四教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10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12-2010 10:21 AM 编辑

事理供养御书   - 日莲
  [ 但,成佛之事,凡夫必先于[」之一字有得于心,而后可。
  志是何谓?  仔细寻思, 乃观心之法门耳。   
  若问观心法门又是何谓?  
  一身仅着之衣供养法华经,是剥己身之皮以 奉者也。   
  饥世之时,离此,今命不保,以此仅有之粮献于佛,是以身命奉佛者也。
  此功德不劣于药王燃臂 (注1)、雪山童子投身饲鬼 (注2)。  
  于圣人则以事供养,于凡夫则以理供养
  是乃止观第七观心之檀波(布施)罗蜜法门也 (注3)。]

  (注 1 ) 药王菩萨据说具有医治身心疾病的力量,药王菩萨本事品叙述他的前身喜 见菩萨苦修的事迹。(妙法莲华经)
  (注 2 ) 雪山童子是世尊前世在雪山修行时,帝释天为了要考验他修道的决心的事迹(涅磐经 )
  (注 3 )也就是布施波罗蜜,大乘菩萨六种修行之一,这六种修行又叫六波罗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1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一只箱子、一根枴杖和一雙鞋子

《百喻經》中有一則故事,兩個小鬼為了一件事起爭執,過路人問:「你們為什麼爭
得面紅耳赤?」小鬼回答:「正好你來仲裁一下,幫我們分一分這只箱子、一根枴杖
和一雙鞋子。」路人問:「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價值,值得你們這樣爭吵?」小鬼回
答:「箱子裡有食物、衣藥等等;這支枴杖可以驅走壞人,不怕被人欺負;穿上這雙
鞋子,就可以健步如飛。」

路人聽了,心裡覺得很可笑,臉上卻故作正經地說:「好!讓我好好地幫你們分
配,但是你們要迴避一下,退遠一點,不要打擾我思考。」這兩個小鬼就乖乖地退得
遠遠的。路人趁機拿起枴杖,抱起箱子占為己有,再把鞋子穿上,果真健步如飛,離
開前還回頭對那兩個小鬼說:「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箱子要自己抱、枴杖要拿起
來、鞋子穿上,那就真正能健步如飛!」

這是則寓言故事,箱子比喻為布施,枴杖如持戒,那雙鞋子則代表精進。學佛和行善
事都一樣,去做就對了。行善是本分事,做了也不用爭功德;如果還沒做就計較功
德,那實在是了不可得。修行要守持規戒,規矩若守持得好,煩惱自然不會擾亂內
心,便可以降伏煩惱,及時精進。持戒是本分,守於內心、淨化自心,下功夫所顯現
出來的便是德相。

大家都知道行善就是功德,但若只是執著於「知」,而不投入去做,即使有再多寶
藏、功德,也是得不到的,一心只想爭取,又怎會有所得?最終也只爭得滿心煩
惱,這也不幸福!唯有身體力行,則不必爭,就有別人奪不去的收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5:42 AM , Processed in 0.0704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