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setzuu

马来西亚道教青年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2010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參加了!回國後才正式交borang啊。。。哈哈!
可能他們扶乩帶旺,就是有東西吸引人家,然後事實上內容不是 ...
xxkangxx 发表于 5-12-2010 11:00 PM


道教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喻道教科儀,道醫養生法,風水算命占卜等。。。
乩,是其中一種,有人贊成用乩吸引別人,也有人反對。。都是要看他從乩範圍是屬於什麽方位,要找什麽答案?
比喻有人講不好算命,覺得算命會影響人的心情,命運是完全改變不了。(不敢面對)
但有些人算命,是爲了要知道先會有什麽問題,才採取改變運作。(勇於面對)
以上是兩種人面對問題不同的心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2010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有很多东西吸引我了!
但不知道要去哪里更加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有很多东西吸引我了!
但不知道要去哪里更加了解!
ee~ling 发表于 6-12-2010 07:53 PM


你來自哪兒?為何要學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有很多东西吸引我了!
但不知道要去哪里更加了解!
ee~ling 发表于 6-12-2010 07:53 PM

道德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
我是Max 发表于 7-12-2010 08:19 PM



   目前正在了解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10 06: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喻道教科儀,道醫養生法,風水算命占卜等。。。
乩,是其中一種,有人贊成 ...
boobanzhu 发表于 6-12-2010 11:28 AM

社會上的人各種各樣,
道教經典市場提及上士,中士,下士。
我相信好像我們這類主動追尋道的,應該歸類去上士。好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道推廣在中士還有下士階級的呢?
我覺得,有個團體一定要有他特徵的東西。
譬如德教有扶乩,我不站成抄對方。
可是我們必須有幾樣重點的東西,玄的,會吸引人的,來推廣,目標是從民間信仰者開始,首先必須讓他們知道,了解道教,這個可以減低民間信仰者轉移信仰至外教的機率。此外,我們也必須走向心靈困苦懊惱的人群,推動《清靜經》有這個基本的經典開始,讓人們看到《清靜經》的淺譯,有道緣的朋友自然會接觸我們,時常聯繫。
我覺得還需要一樣東西能滿足社會各階乘人士的,那麼老少咸宜,大小通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12-2010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3-12-2010 12:07 PM 编辑
社會上的人各種各樣,
道教經典市場提及上士,中士,下士。
我相信好像我們這類主動追尋道的,應該歸類去上士。好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道推廣在中士還有下士階級的呢?
我覺得,有個團體一定要有他特徵的東西。
譬如德教有扶乩,我不站成抄對方。
可是我們必須有幾樣重點的東西,玄的,會吸引人的,來推廣,目標是從民間信仰者開始,首先必須讓他們知道,了解道教,這個可以減低民間信仰者轉移信仰至外教的機率。此外,我們也必須走向心靈困苦懊惱的人群,推動《清靜經》有這個基本的經典開始,讓人們看到《清靜經》的淺譯,有道緣的朋友自然會接觸我們,時常聯繫。
我覺得還需要一樣東西能滿足社會各階乘人士的,那麼老少咸宜,大小通學。
xxkangxx 发表于 8-12-2010 06:06 AM


道,就是“自然”,教,就是“教育”。
自然教育,就沒有約束誰人。自然給你一個軀體讓人去修,自然會有不同發揮的地方。
還有師傅教導什麽就學習什麽?或自己領悟到就儘量發揮出來。但要從正面道德角度去教導大家,條路就走得穩。
也要遵守道德的操行或規律。
領悟不少道理就要教導後人,是好自然的傳承方式。
從歷史來看,咱覺得道教並無抄襲德教會扶乩方式。
xxkangxx 兄,多些弘揚道教經典,講解一些經典的意義讓大家多點瞭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0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setzuu 于 9-12-2010 03:16 PM 编辑

回复 218# xxkangxx


    扶乩是德教开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2-2010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

      道教認為,天人的關係是與世界有相應的。天有什麽,人也有什麽。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五星,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理論。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 的說法。意思十位道士其中九位是醫師,懂得替人治病。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大部份都是道士或者與道教有相關的人物。



@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係。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魄這兩部份所組成的。{魂}是在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陰陽交爻,是需要協調。不能只單一方發展。所以有句:“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兩種層面是不能單獨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10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概念

@何謂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道學,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一切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自在,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境界。也是道教最特色的一門宗教。道教是屬於華人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大約有1800余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并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淵源

   道教淵源於古代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地發展到祖先與天人與一,成為至上神的形式。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岳,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候先民們除了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之外。還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不滅,因而產生了鬼神的崇拜,各種喪禮儀與祭鬼、驅鬼儀式隨之漸形成。

   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己發展到信仰上帝與天,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己發展到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德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咒等。當時國家與社會均受巫祝支配。

    到了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己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并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

     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遂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民間方士與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份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0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分類道派

                       丹鼎道派(正宗道門)



南宗(張紫陽創)(先修性再修命)

石杏林(泰)

薜道光(式)

陳泥丸(楠)

白紫清(玉蟾)

合稱南宗五祖



北宗 (王重陽創) (先修命再修性)

龍門派(丘處機創)

隨山派(劉處立創)

南無派(譚處端創)

清靜派(孫不二創)

遇山派(馬處鈺創)

華山派(郝大通創)

崙山派(王處一創)



補充:導引、紫榖、金石藥等、均屬丹鼎功夫、純陽道門、武當道門、王母道門、屬丹鼎道派系。



占驗道派 (正宗道門)

鬼谷宗(鬼谷子仙師),還有樗里宗(樗里子)兩派。

朱仙桃,青島先生,蕭吉,郭璞(風水),陶侃,李虛中(四柱八字),李淳風(六壬大師),陶弘景(醫學),麻衣(相術),呂才(五行精通)等。。。



補充說明:楊筠松、李虛中、李淳風、陶弘景、麻衣呂才等人,或精研地理堪輿、或勤習卜筮命理、或深究術數推廣、或詳論大地陰陽、著書立說,各有獨到、各有傳人。


經典道派 三洞派(正宗道門)



洞真門(上清經) 許謐(mì)、許翽(huì)



洞玄門(靈寶經)葛巢甫



洞神門(三皇經)鮑靚



補充:晉時,此道派最為發達,對道教文化發生之影響亦大,近代以來,此派人士又漸露頭角,他日對宗教亦自有其貢獻也。



符籙道派  (正宗道門)

龍虎山正一宗 (張道陵創)(正一道士屬本宗)

西山凈明宗    (許遜創) (閭山屬本宗)

閣皂靈寶宗   (葛洪創)

三茅上清宗  (陶弘景創)



補充:符籙道術,包括仙蹻、飛遁、藏形、匿(nì) 影、移靈、祝由等諸種,其習練則另有道門。靈應派屬符籙道派。



積善道派



居家施財之先天善堂、鸞堂、以及居家施法之斗壇等奉道團體,均屬之。

凡以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功過格為修道之依據者,即為本道派之正宗道門。 還有《陰骘文》等善书,認為修仙必须積陰德,立善功。該派道士以儒家伦理道德、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会上勸善,延揽信徒。



积善派奉持下列七大教義:


一、敬天:一般道观及教士在祈祷和供奉时,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谓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张祀祖,要超度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真、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归宿,这亦是教人要崇功报德,不忘根本。

三、修道:修道可分内功与外功两途:内功是指修养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时又指守生养气,炼丹服食,这是以精神修养及体内潜能发挥为主。外行是指积极行善,实践伦理道德为主。内功圆满,可以修合天人,返璞归真,成圣、成真、成仙,外行圆满,亦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度祖先时,用一定的科仪,修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门,在所祈福禳灾时,诵经拜忏,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五、救人:如张道陵天师和历代天师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箓神水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气,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这就足救人。

六、利物:《道德经》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为而不有。”又云:“任万物之性,因万物之性而长养。”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爱护动物,培植生物,戒杀放生,这就是利物。

七、济世:主张以道立國,以教化民,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0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青年團要如何從年輕人傳度,還有如何教導年輕朋友們一些道教教義??要從哪兒開始??(大家給點意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10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兴趣参加,可以email表格给我吗?填妥直接email给你。
我的email是houthek@gmai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0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入马来西亚青年團的表格
http://www.speedyshare.com/files/25802856/_.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010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來西亞道教總會
http://taoismmalaysia.com/Default.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10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贴】星洲日报】
【陳和章盼政府‧撥款資助道總建築費】

(吉隆坡19日訊)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總會長陳和章希望政府撥款給道總,以資助布城新道觀半數的建筑費。

據瞭解,布城劃分7塊地作為宗教場所地段,道總已經向當局登記,領取其中一塊土地。

他是出席馬來西亞道教總會新屆中委會就職典禮暨第十五屆道教節新聞發佈會時,發表談話。

陳和章指出,道總將儘量主辦更多文化活動,培養小孩和青少年的興趣,以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

他表示,道總是大馬五大宗教諮詢理事會成員,但是此前道教長者沒有宗教稱號。據瞭解,其他宗教長者的名字都附上宗教稱號。

於是道總就向五大宗教諮詢理事會反映這個情況,並成功為道教長者爭取到“道長”稱號。

另一方面,馬華旺沙馬朱區會主席拿督姚長祿表示,道教總會應該扮演領導的角色,積極推動大馬道教文化與活動。

他希望道總建立更多道觀,作為道教信徒的膜拜場所,以及舉辦活動的場地。

出席就職典禮者包括道教總會榮譽會長陳文成、蘇木發、署理總會長黃七、副總會長周德華、秘書長蘇金泉、財政林福美和法律顧問蔡文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2010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理想境界

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義中是指“道”的存在、運作、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道教以“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由“道”出發,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 “樸”、“一”、“柔弱”、“無為”、“不爭”等觀念,“自然”也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強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和狀態。《通玄真經》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題注稱:“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亦非不然,萬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無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萬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所以自然。

   早期道教繼承了道家關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爾著》稱自然,道也。”,“自然者,與道同號異體,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太平經》認為自然和元氣一樣,都是高于天地的東西。自然而然地循道而行,萬物都可以得到它自身所處的地位,這也是將“自然”視作“道”的一種特性。葛洪《抱朴子內篇》明確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認為自然就是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10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為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道”是無為的。因此,無為便成為道教徒對自然界的運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認識,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態度。《道德經》中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所以道家的無為,并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莊子》則將無為推衍到帝王聖人的治世中,又認為養神之道,貴在無為。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 呢?《云笈七簽》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麽事情都不做,而是按照“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鄙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2010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0-12-2010 11:36 AM 编辑

清静

   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道”包含著清與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是流動。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顯現。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于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經》。

   《道德經》第16章稱“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做靜,靜了才是復命。第45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第37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欲,清靜無為,那麼天下自然得到模範。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和兩漢道家清靜概念,清靜是“道”之本源的觀點。《老子想爾著》認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儘管榮華顯達,被人尊奉,但是“務當重清靜,奉行道誡”,不可妄為。對於學道的人,則“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從魏晉至唐代,“清靜”一直是道士學道和修道德重要的內容。葛洪《抱朴子內篇》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將“靜寂”作為學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馬承禎《坐忘論》認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學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法道安心,貴無所著”。收心的標準,就是“是非美惡,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宋元以後,清靜之道與道教內丹修煉之術逐漸融合。認為長生修煉之訣竅在於使形神清靜,保持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10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寡欲

  所謂“寡欲”,就是少私欲或節欲。《老子》第19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將“寡欲”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人的欲望是罪惡和災厄的根源,無論是治國理政、個人修養都要時時對欲望加以控制。
  《道德經》多處說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貪欲。第46章有"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並且以“少私寡欲”(第19章)作為主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對治理天下的君主來說,則“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南華真經。天地》中所謂“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也就是這個意思。《淮南子》說得更為透徹,認為“至人之治”,要“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

   早期道教承裘並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觀,《老子想爾注》中稱,“道常無欲,樂清靜”、“王者亦當法之”,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時,對於世俗的人來說,也應是“道之所說無私,少欲于世俗耳”。這是因為“道性于俗間都無所欲”。

  唐宋以後,“寡欲”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欲”,其實並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7:21 PM , Processed in 0.10610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