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散文原创 转贴19. 他空见和自空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7.2 印度哲学对于生命及宇宙的看法(一)- 幻变说


第二种:“幻变说"
可以说是转变说的一种,同样认为现象由根本原因产生,不过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真实的,而结果(现象)本身是虚幻,假的

i)印度大乘唯识学-唯识学对于诸法的看法,明显是受了幻变说的影响:万法唯识(3)
唯识无境
(4) – 意识相对于境,是比较
真实的,意识所变的外境界是虚幻不实的。不过印度大乘唯识学始终是佛教,并没有忘记佛教的无我说。站高 最高真理来看,意识也是虚幻不实的


ii)《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哲学说》:   

     幻现说的宇宙观出现的较早,但这种称呼却是专以商羯罗及他之后的不二一元论学说而讲的。此学说认为现象世界是由无明而生,就犹如幻相一样是非实在的。如果从因果关系来理关系的话,它是由因中有果论发展而来的。与开展说是有关系的,而开展说是以原因和结果同为真实实在为前提的;然而幻现说认为,作为原因的梵是真实的,作为结果的世界却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现

(摩耶)这一概念在吠檀多哲学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梨俱吠陀》中,摩耶被看作是一种超自然的幻力,是至上之神原人用来创造宇宙三界十方的神奇工具。到了梵书-奥义书时代,摩耶在保持它作为神奇工具的同时,又被赋予了哲学上的的涵义,形成了一种幻论,一种观察事物的根本原则,或基本方法。从幻论出发,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被认为是虚幻的,因而是无常的、变化的、痛苦的,最终会消亡的幻现说往往会使用一些比喻来描述事物的虚幻性,例如用把绳误认为蛇、把贝壳误认为银片,或者海市唇楼一类的说法。商羯罗虽然也使用这些例子,但他发明了一个更为准确的哲学概念——“附托,意即A的性质在头脑中显现到B的身上





ii)商羯罗认为结果早已潜藏于原因之中,是由纯精神的梵通过摩耶创造出的现象世界,梵运用摩耶变现了现象世界,梵是原因,世界是结果。然而,原因和结果是不同质的。作为原因的梵是真实的,而作为结果的世界却完全是经验性的非真实之物,是由摩耶造成的幻相。因只不过是假象地非真实地转化成了果,但其本性是幻相。

iv) 商羯罗的梵我不二说是借用唯识学的转变说






遍计所执性万法唯识/(梵我)、唯识/(梵我)无境的存在观。那么商羯罗的梵我不二说是否=印度大乘唯识学?我觉得是不可以的,因为商羯罗在否定了外在的世界后,转而执取决对精神的梵,我,所以堕入唯心的宗教层次.

而唯识学的唯识无境,只是对于现象界如何产生而提出的理论,据我所知是指一切法离识无体,一切法唯识所现
.
唯识学先否定了外在的存在,但在修行道路上,他们并没有停留执取内在的"识"(相对于商羯罗学说对于梵我的执取),到最后连这个内在的"识"也不可执取,才能转识成智.唯识学者并没有停留在唯心/识的宗教层次,相反的更上一层楼走向无我的宗教层次迈进!!!这是唯识学和吠檀多的区别.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9-5-2009 11: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0# upatissa 的帖子

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1# upatissa 的帖子

3.万法唯识:谓宇宙一切万有,皆自阿赖耶识变现而来。这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

4. 唯识无境:此为唯识宗的基本立场,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二十论记》(相对于商羯罗吠檀多哲学的:万法唯梵所现,梵外无真实之境)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熏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的外境与能取之我,故《大乘庄严经论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故所谓:识所缘,唯识所现

  此外,唯识学派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据玄奘译的《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识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成立。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大相,可成为识之境;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论,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09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
  

so? 明白又如何?还不是支持识本无善恶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3# upatissa 的帖子

17.3 印度哲学对于生命及宇宙的看法(三):“积聚说”
现象是有各种基本“要素“积聚而组成,可以说是“极微“/“原子“说的理论根源。  此学说认为结果并不包含在原因之中(因中无果)。这种因中无果论否决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认为宇宙空间存在着无数性质相异的原子,由这些原子的结合积聚产生了物质世界,结果是由无数的原因的集合所产生的没有最高全能之神,否定现象界根本原因的实体-梵。 认为诸法的生灭变化是因为各种基本“要素“ 的积聚/结合和分散所导致。
i)顺世论:四大是由地水火风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物质性,精神结是四大结合的特性。业报轮回,天堂地狱皆不真实。

ii)胜论,正理,弥漫差派,耆那教等:多元实在论5一方面提出地水火风,时空是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提出“我“/灵魂是意识的基本要素。

iii)佛教的积聚说: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要素,每个要素又由更基本的要素组成,比如物质是由地水火风组成,到最后必然得出多元实在论- 很多基本要素/粒子说,比如:说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极微“说。但是如果站在缘起原则来诠释,也就没有所谓的“极微“/“原子“说。


iv)胜论,正理和弥漫差派都认为积聚的精神和意识都是真实存在,所以要素积聚而成的世界也必然是真的。轮回和解脱在这个派系并不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为了能够在普遍相信轮回的印度社会生存,而不得已提出的观念。

          《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胜论的原子说:它认为宇宙是由基本原子积聚而成,基本原子的形式是地、水、火、风。胜论的原子说有几个特点:原子是最高的物质原因;原子是永恒的;原子的运动是因为不可见力规律的原因,等等。他们认为存在着无数的性质相异的原子,由这些原子的结合产生了物质世界,结果是由无数的原因的集合而成。因中无果说从根本上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不同的,原子与由它形成的现象世界是不同质的。
v)
耆那教的立场基本上和胜论大约相似。有些学者认为胜论和耆那教有关系。

ref.5.


实在论(realism)为一种本体论之哲学见解。认为抽象名词所代表之抽象性质或关系(共相),为真实之存有。以形上学与认识论而言,实在论与唯心论立场相反。唯心论认为只有心(意识)为唯一之存在,一切客体物质(万法)皆系于吾人之精神、思想、观念等作用而得以存在,故又称为观念论;实在论则主张客体世界原本存有,并不赖于吾人之认识即已自存。 就佛教而言,小乘佛教对于构成一切万物之要素(法)是否有其实在性,有不同说法,说一切有部系统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大众部系统则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无体」。至大乘佛教,如唯识宗与华严宗,则强调「唯心所现」、「唯识无境」,不但主张万有诸法为心之显现,并强调「心识」亦为空、无自性。故知所谓佛教之存在论,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是一种空、无自性论。 在天台宗,针对唯识与华严之观点,采取「色心双具」之立场,故湛然与知礼主张:唯心之思想既能成立,则唯色之思想亦能成立。例如,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四(大四六·三八八上):「故圆说者亦应得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何但独得云唯识耶?若合论者,无不皆悉具足法界。复次,若从末说,一切众生二种不同,上界多著识,下界多着色。若约识为唯识,揽外向内,令观内识皆是一识。识既空已,十界皆空;识若假者,十界皆假;识若中者,十界皆中。专于内心观一切法,观外十界,即见内心。是故当知,若识若色,皆是唯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在印度哲學史上,主张转变说的多是正统婆罗门比如吠檀多,数论,瑜伽


相对于此,非正统婆罗门的沙门文化,则采用积聚说,比如顺世论,六师外道,耆那教等,正统婆罗门哲学如胜论,正理,弥漫差也采取积聚说。
转变说/幻变说是倾向于唯心主义

积聚说是带有唯物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7-2025 04:33 PM , Processed in 0.12693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