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8|回复: 2

美學者:看到南北內戰影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9-2025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lap 于 15-9-2025 11:29 PM 编辑

一场大型运动,正在美国火热进行中
牛弹琴



不到欧洲,不知道街头这样吵,

不到中东,不知道和平这样少,

不到美国,不知道政治居然这样搞……





这个世界,有时感觉就像一个大型剧本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副本里热血沸腾,还总觉得别人那本写错了。

反正,在美国,一场“人肉搜索”“开盒(公开个人信息)”“抓敌人”的大型运动,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中。

看媒体报道,美国陆军上校斯科特·斯蒂芬斯最近也倒了霉,他因为暗示查理·柯克“煽动”政治暴力,已经被军方停职。

他是怎么说的呢?

看了一下上校的社交媒体,他是这样说的:查理·柯克在犹他州的死亡是悲惨的。然而,我们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查理在做他最热爱的事情——在大学校园里传播仇恨、种族主义、恐同、厌女和跨性别歧视的信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中哪些人支持这些观点。我会表示同情,但查理讨厌同情。正如我们在经历了许多其他悲剧后被告知的那样,我们必须向前看。我们不能把这件事政治化。

什么意思?

1,柯克被谋杀是一个悲剧。

2,柯克咎有应得,他一直在大学传播仇恨。

3,现在悲剧发生了,我们不能政治化。

我看到,也有美国人当即提出反对,在社交媒体上质问上校:他不应该被暗杀。言论自由去哪儿了?这不是政治问题,这是邪恶。


斯蒂芬斯上校这样回答:他多年来煽动政治暴力,最终却成为了这种暴力的受害者。这确实很悲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每个人都不应该对豹子真的吃掉你的脸感到震惊。

上校的言论,也符合不少美国人的立场。

在他们看来,柯克被暗杀固然不应该,但柯克的很多言论,也实在不敢恭维。正如上校前面说的,柯克“在做他最热爱的事情——在大学校园里传播仇恨、种族主义、恐同、厌女和跨性别歧视的信息”。

上校可能还以为,自己说话很温和,这完全属于言论自由。

但关键是,谁来定义言论自由?

这肯定不属于上校。

言论自由,在美国就有点像自助餐——看起来什么都有,但真伸手去拿的时候,总有人按住你的盘子说:“哎,这份你不能碰。”

美国极右翼网红、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劳拉·鲁默,在枪击案发生数小时后,就发帖称:“今晚我要让所有庆祝他死亡的人‘出名’,所以如果你病态到庆祝他的死,就准备好你未来的职业前景被彻底毁掉吧。”

上校因此被停职了,一名南卡高中教师也倒了霉。

他发帖说,他要“向他的孩子们致以思念和祈祷,但恕我直言,美国今天变得更伟大了……”

这还了得,在共和党议员的压力下,当地学区回应,这名老师已被开除。

CNN注意到,在社交平台X上,一些右翼人士还在不断发帖,实时更新那些因涉及柯克的言论而遭到解雇的新闻报道。


于是,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这场运动正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站出来举报,身边又发现一个反对柯克的人;越来越多人因此被围攻,被停职,被解雇……

据统计,已经有数十人丢了工作,他们中有军官、老师、消防员、评论员,更多的人还在继续。

当立场成为枷锁,理性便成了最早的牺牲品。

这也得到了美国官方的大力配合。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就宣称,柯克被谋杀后,“左派的言论丑陋而尖刻”,“试图将这一机会变成邪恶”。

但她强调,这是美国和“整个世界”的转折点,“有些事情已经改变了”。

和特朗普闹掰了的马斯克,在这一点上,和特朗普政府倒很一致。

马斯克说,我们的朋友查理·柯克被冷血谋杀了,左派却在公开庆祝,左派就是谋杀的一方,“这就是我们在这里处理的人。”

左派是谁?

民主党是也。


那怎么办?

账号该封的就封,人该抓的就抓,该炒鱿鱼的就炒鱿鱼,该驱逐的就驱逐出境。

以前,西方很自豪的一点,“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现在,还这么自豪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一些国家流亡美国的政界人士,现在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这些人来到美国,有的支持民主党,有的支持共和党,以前也相互攻击,但总是小打小闹,相安无事。

很多人讲的都是原先国家的语言,主流美国人也不知道。

但柯克被杀后,形势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们还跟以前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偏向民主党的,又缺乏拜登、奥巴马的语言艺术,忍不住会指责柯克传播仇恨,与前面提到的上校立场差不多。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美国现在兴起了举报风。

他们哪怕说的都是小众语言,也纷纷被举报了,而且还@特朗普政府的官员。

特朗普政府,你看看,这些人拿美国绿卡,甚至还在美国寻求政治避难,居然攻击你的政治盟友是人渣,你怎么还不查?

那必须得查啊。

这些人现在很焦虑,马上180度拥抱特朗普,思想上实在转不过弯,而且,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已经收不回来。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但真被驱逐回去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流亡者再度流亡,不过是另一重命运的闭环——他们终将明白,没有一片土地能永远借出避风港。


最后,怎么看?

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不到美国真不知大型文化运动还在搞。

以前,一些共和党人指控,民主党就这样打击不同意见者,一言不合,就你黑化成恐同、厌女等等,然后你的工作就没了。

现在,一些民主党人就指控,共和党人你们变本加厉,你看看,现在美国社会的乌烟瘴气。

这都是美国内政,我们就看看,不发表任何意见。

第二,美国可能真需要一个敌人。

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一个敌人;在国内,美国看来也需要一个敌人。

我看到,美国俄勒冈大学助理教授惠特尼·菲利普斯就评论说:“试图指责那些被认定为庆祝柯克之死的人,或仅仅批评过柯克的生活和工作的人,实际上是在塑造一个敌人。原本互不相关的群体可能被视为‘保守派彻头彻尾的精神敌人’,甚至被视为整个美国的敌人。”

所谓敌人,有时不过是自我镜像中最不愿相认的那一部分。

当然,这是美国教授的看法。

反正,美国运动期间,各种上纲上线,有些人感觉自己说得很客观,但对不起,你也上了黑名单。

什么言论自由?

现在都现出了原形。


第三,一个和平稳定环境多么重要。

还是挺感慨的。

看看现在这个世界,中东战火猛烈,远离战场的卡塔尔,首都都被炸了;欧洲街头火热,巴黎伦敦都是一场接一场的集会,很多汽车都被点了来庆祝;更别提俄乌战争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被送进了绞肉机……

美国这边,高帽子一顶接一顶送,子弹嗖嗖嗖到处飞,可怜一大群韩国人,到美国帮助开厂培训美国人,最后被戴上脚铐手铐外带腰链子,送进了监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9-2025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學者:看到南北內戰影子
柯克被槍殺 凸顯社會分裂與暴力相向

美國保守派新星柯克遇刺,槍手雖已被捕,但美國國內的分裂與暴力行為加速惡化。從川普競選時2度遭遇暗殺未遂,到他重返白宮後以「掃蕩移民」為由派兵進駐藍州、嚴控異議言論,種種強硬舉措無不加深社會撕裂。美國學者直言,如今的氛圍與1860年代內戰前夕有驚人相似之處,這場沒有硝煙的內戰,靠著言論與意識形態,推著美國一步步走向「共和國的毀滅之路」。

年僅31歲的柯克是川普總統最忠實的盟友,川普已將柯克定位為「烈士」,並揚言「極左」要負起責任,媒體最新報導顯示,槍手的動機可能和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有關。

柯克的遺孀艾瑞卡13日發布影片,記錄著柯克遺體送回家的過程。畫面中,她緊握柯克已無血色的雙手,啜泣著低語「我愛你」。柯克創辦的保守派學生組織「美國轉捩點」隨後宣布,21日於亞利桑那州可容納逾6萬人的州農體育場舉行追悼會,川普、副總統范斯、國務卿盧比歐等重量級人物都將到場。

柯克成為槍下亡魂,美國瀰漫著憤怒、恐懼與哀悼。其實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初,矢言要報復民主黨之際,美國社會就已裂痕加深。民眾對最高法院失望更深,異議言論遭嚴格管制,社會暴力事件頻仍,兩極化局面惡化,令愈來愈多人聯想到南北戰爭前夕的美國。

1850年代末的美國暴力氛圍有多嚴重?《洛杉磯時報》訪問多位學者指出,當時國會議員常以刀槍相向,暴徒在街頭為《逃亡奴隸法》爭論不休,甚至有激進廢奴人士以刀連砍5人。

雖然今日的暴力尚未達到當年程度,但是川普在柯克遇刺後,未呼籲美國團結來修補分裂,反倒誓言報復,把矛頭對準他口中的「凶惡激進左翼」。極右陰謀論者盧默在X平台發文恐嚇,「若不動用國家力量鎮壓左翼,會有更多人被殺。」

如此極端的氛圍,內戰歷史學家韋特(Kevin Waite)提出警告,當今美國與內戰爆發前的1850年代確有驚人相似之處。他直言,「比暴力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們對暴力的反應。這種偏執、認為暴力不可避免的心態,才真正讓美國在1860年和1861年走向內戰。」

雖然學者主張,武裝衝突並非不可避免,當務之急是降低政治緊張程度。然而美國的對立已非一日之寒。作家馬契(Stephen Marche)認為,無論左右兩派,理性與同情的呼聲都已幾近失效,暴力之火一旦點燃,就不可能被撲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9-2025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暗殺槍擊連連 美政治暴力為何沒完沒了

備受矚目的保守派評論家柯克(Charlie Kirk)上週遭暗殺,震驚全美,掀起有關政治暴力浪潮的新討論,而這股浪潮可能使以暴力達成政治目的正常化。

《新聞周刊》15日分析指出,雖然許多論述將政治暴力視為新興,甚至外來趨勢,但專家指出,流血事件早已是美國政治的特徵。近十年政治動機攻擊的激增雖尚未達到空前的程度,但縱使對一個對暴力循環並不陌生的國家來說,情況可能在好轉前進一步惡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教授邁克斯(Jon Michaels)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駭人聽聞的暴力行為已越來越麻木,這類暴力最明顯,也最頻繁的表現形式,就是常發生在學校或宗教場所的大規模槍擊案。」他指出:「然而,暴力行為越來越帶有明確的政治色彩,而政治也越來越充斥暴力。」

許多觀察家認為,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暴亂是當代政治的轉折點。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衝進大廈,試圖以武力推翻國會議員對當選總統拜登勝選的認可,而這場選舉結果早在兩個月前已確定。

然而,這場攻擊只是美國政治暴力日益顯現的高潮。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新冠疫情及隨後的封鎖措施,都加劇了原本已高張的政治對立情緒。由於美國白人警察蕭文(Derek Chauvin)壓頸,導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引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中,抗議者的暴力和針對他們的暴力,成了政治分裂新聞週期的核心。

另一方面,選舉工作者及政府官員在選舉期間及之後面臨恐嚇、騷擾及暴力威脅,這趨勢一直持續到去年11月川普再度當選總統的美國大選。

暴力以其他方式不斷出現,除了2024年大選前被擊斃的槍手暗殺川普未遂、今年6月眾議員、前眾議院議長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和夫婿遇刺身亡,以及針對華盛頓特區猶太博物館、喬治亞州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總部及科羅拉多州哈瑪斯人質悼念守夜活動等地的多起政治動機攻擊。

雖然這些行為大多受到廣泛譴責,但部分事件引發的公眾反應卻很複雜。例如,去年12月美國最大私人健保企業「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 Healthcare)執行長湯普森(Brian Thompson)遇刺引發激辯。26歲凶嫌盧曼吉昂(Luigi Mangione)4月首次出庭前,便募得近100萬美元(3,008萬台幣)。

而川普圈內重要盟友柯克上周三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與觀眾辯論槍枝暴力等熱門議題時遇刺,部分批評者卻為此慶賀,凸顯了當前惡劣的政治氣候。邁克斯說:「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顯然,槍枝扮演了很大的角色,但政治與文化部落主義的加劇也至關重要,這種情況因選區重劃及黨派初選制度而惡化,而民主及其基本承諾的幻滅感,也同樣助長了這趨勢。」他說,「只要一方認為,對方道德低劣,加上不信任政治體制能肯定其道德判斷,那政治暴力就可能變本加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9-2025 09:26 AM , Processed in 0.10639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