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89|回复: 1

以佛教學術精神猜想耶穌基督和阿彌陀佛淨土的關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4-2018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0-4-2018 08:55 PM 编辑

文接https://cforum1.cari.com.my/foru ... page=3#pid132211776

151.JPG


@谷成


謝謝谷兄的指教和認真看完本文, 敬人者人必敬之. 關於佛學研究方法, 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研究方法會產生相異的效果, 但有時卻也能有互補之效, 這是很複雜的學問,  任何方法都有它的先天限制, 尤其在解行方面.  但當前佛教學術界的方法論確是很適合這個問題, 原因是這是檢討阿彌陀佛的來源而非阿彌陀佛的思想或修持方面. 皆因阿彌陀佛的思想傳播是社會的產物, 勢必在人文,環境,藝術, 歷史等留下證據. 尤其是在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情形下.  你說的僧伽呗诵相传的情況也非不可能, 只是比起當前的事實, 可能性更低, 說服力就遠遠不及了. {按: 大航師父正是筆者的老師之一, 也正是老師當年的辭職于福嚴之舉, 還有和釋照慧的筆戰往事, 對筆者是啟發不少的,}, 當然本文談的是阿彌陀佛, 至於大乘來源不是本文的範圍裡.   阿彌陀佛思想出現在前,  《大智度论》出現在後, 因此本文不能使用後來的文獻來支持之前的論點., 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


本文只是以學術的精神來探討這個課題, 以避免偏激的宗教性的言论令本文偏离了方向。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猜測性,  離學術性論文當然是很遠的. 可以這麼說本文先立足於學術精神,以大膽的猜想,並結合文獻學,思想學,圖像學和考據學的方法,  聚集一些表面證據, 試圖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基督-觀音猜想, 以提供多一個解答阿彌陀佛問題的猜想. 因為我發現追循這條思路下去, 一些從前沒有過的, 新的線索,新的解答就隱隱然在那裡等著了.


這讓我想起馬修•費舍爾在《物理年鑒》(Annals of Physics)上發表的一篇讓人大跌眼鏡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中,他指出大腦的工作原理很有可能與量子電腦一致,而磷原子的核自旋就充當了大腦的「量子比特」簡稱量子意識論.  在若幹年前,費舍爾的理論被許多人認為是無稽之談。 物理學家們早就受夠了這樣的理論. 費舍爾是材料量子特性方面的專家,曾在IBM工作,後來又去了微軟的量子計算研究所,從事量子電腦的開發。 他現在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科維理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的教授。 他獲得了美國物理協會的奧利弗•巴克利凝聚態物理獎,而這個獎的獲得者中有許多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費舍爾提出了大腦中存在量子信號處理的「瘋狂」觀點,他把這門與自己理論相關的學科定名為量子神經科學(quantum neuroscience)。 費舍爾提出了一個極為複雜的設想,結合了核子物理、量子物理、有機化學、神經科學及生物學的相關知識。 儘管這些想法遭遇了大量有理有據的質疑,他的理論卻並沒有被這道狂流淹沒——一些研究者開始注意起了這個看似荒謬的設想。 「只要讀過他的論文,我相信許多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嘿,這老家夥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瘋狂。 ’」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約翰•普瑞斯基爾在聽了費舍爾的一次演講後這麼寫道:「他可能的確意識到了些什麼。 或者至少,他正在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


時間關係我無法寫完.to be cont…..








 铜观音立像,残高17.5cm。
  此像铜质含铅量高,比重大。观音发顶束髻,脑后头发下垂披肩,作绺状。鼻梁高直,眼角细长,留有胡须,面相接近欧洲人种。上身袒露,胸饰缨珞,斜披宽巾垂至右膝,下著长裙,长裙衣纹繁密细致。双手一上举,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类似者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也有一件,相传出自陕西三原。
  公元前后,佛教及其造像艺术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为外来的造像粉本,成为当时工匠学习、摹仿的范本。此像与中国造像在铜质、雕刻手法上有明显差别,属于犍陀罗艺术风格,为外来造像之粉本。陕西是印度佛教造像由西域传至中原的中枢,幅射传播有其特殊的地理、文化上的优势,后世的一些造像便存有这一痕迹,如故宫博物院从西安购藏的铜菩萨像就摹仿了此尊造像。由是我们可以了解铜菩萨像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作用。--故宮博物院http://www.dpm.org.cn/collection/sculpture/22834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4-2018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1-4-2018 01:34 PM 编辑
本文只是以學術的精神來探討這個課題, 以避免偏激的宗教性的言论令本文偏离了方向。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猜測性,  離學術性論文當然是很遠的. 可以這麼說本文先立足於學術精神,以大膽的猜想,並結合文獻學,思想學,圖像學和考據學的方法,  聚集一些表面證據, 試圖開創出一個全新的基督-觀音猜想, 以提供多一個解答阿彌陀佛問題的猜想. 因為我發現追循這條思路下去, 一些從前沒有過的, 新的線索,新的解答就隱隱然在那裡等著了.

谢谢你的分享。所以我用学术方式来指出你的学术方式之缺陷在哪里?

虽然我是一位学者,但是我不太愿意用学术方式来研究佛法,充其量只是用学术方式来做有限的探索和思考。

我个人是多方法论者,不会约定俗成的固定于一个方式,学术方法只是我的众多工具之一而已。

学术方法是重视思考,而佛教的某些方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例如禅宗的方法,只是叫你看(参),而不去想。你观察一件事情久了,你豁然就会明白一些事情和道理,答案是自然浮现出来的,它没有经过一种逻辑堆砌的过程。这些领悟,有时可以解释,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解释。

我有时研究一些事情想不通,就改用禅宗的方法去参,培养疑请,但是刻意不去思考它。然而有一天灵光涌现,我突然觉得明白了,再回去用学术方法去解释所得的答案时,由于已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的指导,突然各种元件排列正确,思路就解释得通了。

可是也不是常常如此,有些答案是那么鲜明、让我极少疑问,但是用学术方法就是怎样也解释不通。有时候我们现在的某些基础观念是错的,用错误的基础,自然无法在逻辑上去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方法。没有适当的积木元件,你无法构建或描绘出那个心目中浮现的建筑物。

例如我们用的乐高积木,他只是简化成几个简单的款式,如果你要用来构建更为意象丰富的内容,或是更高维度的真理,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乐高只是三维形态的构件,没有办方显示更高形式的意象。各种学术基础,跟乐高积木没有太大的分别,他们都是简约法的产物,可以作为参考,却不适合作为最高标准。

印度的数学家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他穷得连演算的纸都买不起,只好在寺庙的地砖上用粉笔计算和推演。

他短暂的一生(1887-1920),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虽然他几乎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却能凭直觉写出不平凡的定理和公式,且往往被证明是对的。原本被几代数学家认为是自然不可解之谜的整数分拆,拉马努金却写出了方程,震惊了整个数学界,可是他却无法将那些公式证明出来

他留给世人的笔记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他的数学笔记启发了好几个菲尔兹奖获得者一生的研究成就。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便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数学领域中的最高奖项)。

拉马努金曾说:“如果一个公式不能代表神的旨意,那么对他来说就分文不值”。因为拉马努金说他的灵感都是来自神。

我们佛教则是主张本心或佛性,佛性是无师智,充满无限的可能,借由本心显现的智慧和理解,往往超越当前世间的理解,无法得到世间的充分体会或认识,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禅宗用的方法,就是回到本心,本心是不用思考的,智慧是浑然天成。所以佛教方法教我们用心而不是用脑,如果用脑来研究佛法,那么只能得到其中的皮毛、最表层的知识,却不能得其精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建议大家去看这部电影《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内容就是叙说数学家拉马努金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8-2025 02:20 AM , Processed in 0.11517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