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NG教养法 万万不可(组图)
孩子的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快舍弃在气头上常会出现的教养法吧! 图片来源:徐榕志摄影 面对孩子每天不断上演的情绪行为,家长难免焦虑、动怒,希望找寻立即见效的方式。但心理学研究显示,一般情绪行为的改变平均需要六周,这也代表着,当你采取某一种方式去改善孩子的行为时,是需要时间及耐心等待。
最怕的是,家长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先了解孩子在各阶段认知、语言、情绪发展的限制。有了错误的期待,以错误的教养方式,加上自己过度的情绪反应,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将你和孩子推得更远。
以下是常见的父母NG情绪教养方式:
NG强迫老大要分享
你也是那种“小宝一哭,大宝就得让出手中玩具”的爸妈吗?天才领袖亲子教育集团执行长王宏哲指出,“分享”的背后其实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必须先知道“对方想要某件东西”,而不是“妈妈要我分享”;其次要能了解“分享后的好处”,例如,我们可以一起玩等。一般孩子通常要三岁后,才会发展出“分享”的概念。
因此,三岁前的孩子对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很正常,在他们的世界里,东西只有“全有”和“全无”,不愿分享可能是没有这样的观念,也可能是还没有玩够。王宏哲建议,这个阶段家长应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再慢慢建立分享观念。例如在孩子面前把东西借别人一下下,再拿回来,让他知道“东西还会回来,原来没有恐怖”,但没必要强迫他分享。
NG强迫孩子打招呼
大人之间都未必打招呼,却老爱推小孩去做公关,对天生害羞的孩子简直是种折磨。王宏哲表示,孩子不敢主动打招呼,家长该做的不是动气,应该是先帮孩子向人家打招呼,才能建立正确的模仿对象。
其实仔细观察,每个孩子对于打招呼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点点头、看你一眼、拉拉衣角或挥挥手等,家长不妨仔细去观察孩子这些细微的姿势与表情,而非只认定“开口说你好”才是打招呼。若能抓出这些细微的动作进程,才能持续鼓励孩子再多跨出去一步。
NG使用剥夺爱的语言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喽!”“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你是否也曾在对孩子无计可施下,说出这样的话?谘商心理师许皓宜形容,这样的语言很有用,多数孩子会马上闭嘴,但心里面马上受伤。这类剥夺爱的语言会破坏信任感,留下一辈子的创伤,却也是家长最常使用的语言。
教养孩子一定都骂不得吗?王宏哲认为“当然可以骂”,但应该要针对“错误行为”骂,而不是针对“品格”骂,例如:可以骂“妈妈不喜欢你刚刚拿积木丢人”,但不要骂“你真是个坏小孩”。点出的行为要具体,语气可以生气一点、大声一点,清楚表达大人的情绪、不喜欢孩子的行为,但这样一点都不会影响爸妈的爱。
NG骂完装没事,以为孩子懂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很多爸妈在对孩子大发脾气后,就以为孩子懂了;或是马上后悔,自己假装没事,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骂就一点意义都没有。许皓宜说,爸妈也是人,本来就有情绪,不用因为对小孩生气感到罪恶感,要知道这是很好的机会教育。
“妈妈刚才怎么了?你觉得妈妈为什么生气?”让自己冷静下来后,不妨找孩子一起讨论:“妈妈也觉得自己生气太多了,我们一起练习生气不要反应这么大好不好?”向孩子坦承自己的情绪,并一起学习如何面对。
NG大小事都可以抓狂
若大人凡事喜欢动气、情绪稳定度低,很容易让孩子分不清楚事情的轻重。他们会无法分辨,“爬到三楼、快掉下去了”和“乱丢积木”,哪个行为比较严重,因为下场都是一样的。王宏哲提醒,很多时候,小孩一点点事情就大吼大叫、耐挫力低,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