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11|回复: 0

身體畸形恐懼症‧討厭自己長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4-2014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jpg

有些人只要看到鏡子、窗戶、或是電腦屏幕就會照照鏡看自己,這不是因為虛榮心作祟,而是因為他們很討厭自己的長相。這些讓他們不滿意的地方通常都長在臉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身體畸形恐懼症。
這種精神病致使很多人去做整容手術,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100個人當中就有兩個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大多數人得了這種病卻不自知;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傑米•福斯那博士說:“他們只是覺得自己長得很醜。”

福斯那說:許多名人也有身體畸形恐懼症,但他們從不公開。他和同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曾經給很多名人做過治療,但是他們的名字一個也不能說出去。
他說:“每個人都很容易被別人的魅力吸引,卻沒想過自己身上也有很多閃光點。”

患者觀察與思維異於他人
福斯那的一項新研究,在綜合精神病學典籍中公佈:他總結出患者看到自己照片的時候和正常人的思維不一樣。
他說:當他們看到自己照片時,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的精力都用在觀察臉部細節上。
“你只是單純的看臉上的某個部位,而不是整個的臉上的五官是否端正,這就讓你走上了岔道。”
調查人員採用共振成像的方法,觀察對比患者們看到自己的臉和看到親友臉時的映像。做出最高分辨率(臉上的一個小點)和最低分辨率(正常的臉)圖像,研究結果照舊。
研究發現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看照片中的自己比看別人看的更精細。他們的大腦在視覺處理系統方面不太正常。同時這部份大腦也操縱行動、維持情緒穩定,還能模仿一些不尋常的行為。
他說:“我們設想一下,臉上什麼地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會有什麼後果,也許和正常人看到的一樣,但是這讓他們難以忍受。”
專家說,儘管取樣很少(只有17個患者和16個健康的人參加),但對一個功能成像研究來說足夠了。
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身體畸形恐懼症臨床研究小組的主管薩賓•威廉(沒有參與研究調查)說:“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不能把照片上的自己全身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在治療發現中的軼事,這一發現還需要進一步的證實和確認。
福斯那先前的研究發現患者在看別人臉部的時候動用的是左腦,結合了分類和詳細觀測,他們的左腦更加活躍。而正常人是使用右腦看東西的,左腦那一部份區域從沒運轉過(被人譽為大腦聖域)。
“把這一發現應用於治療還太早,可能患者們又要重新面對自己放大的臉了。”

八成患者對整容不滿
威廉說:“我們在物理療法上真正要做的,就是盡力教會病人們怎麼適應大圖。”
一些患者通過植皮或是外科手術來解決他們察覺到的皮膚問題,如丘疹、疤痕、胎記或是其他病症。但是整容也不能讓他們為自己的外貌開心起來,81%的人對整容後的自己也不滿意。
除了做外科手術,還有一種特徵就是天天用化妝品把自己偽裝起來,嚴嚴實實的把肌膚包住,這樣才能安心。她說:得了這種病的人,開車的時候也會儘量減少看到後視鏡裡的自己。
身體畸形恐懼症的發病是由於基因、環境還是心理因素引發的,這方面的研究做得還不是很充份。在研究中,還不明確使大腦運轉異常的途徑是什麼。
福斯那說,一些得了病的人腦中還伴隨著纖維水囊症,身體畸形恐懼症也可能和它不同一種形式。
福斯那說:“得了強迫性神經官能症的人還能瞭解到他們過於恐慌和行為異常。而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只是自我假想,並且對他們發現的醜陋深信不疑。”
單純的整形手術並不能幫助患者消解這些心理障礙,且研究還表明做過整形手術的人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因此,若發現身邊親友出現身體畸形恐懼症症狀,應及早求醫確診,並能糾正錯誤的思維和看法,也能避免受皮肉之痛,走上整容之路。
02.jpg

治療
美國家庭醫學會期刊指出,成功的治療關鍵是理解病患正在遭受的痛苦,對他們表現出關懷的態度,建立合理的治療目標以及定期複診。

與患者討論診斷
以包含同理心及避免拒絕的語氣和病患討論診斷結果。
提供恢復其社會職業功能的協助。
鼓勵患者規律性複診。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協助病患瞭解其認知上的錯誤、思考上的偏差會導致情緒困擾,使一個人無法面對身上任何瑕疵。
訓練病患分辨問題,逐漸改變思考模式,停止強迫行為。
大多數人需要為期至少半年以上,每週至少一次的治療。
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
能有效減低患者對身體缺陷的負面想法、焦慮與憂鬱情緒及強迫行為。
可增加患者的病識感,藉以改善生活品質,恢復工作能力。

自我調適
選擇從事一些運動,讓肌肉及心靈得到放鬆,練習寫心情日記,描述每天對缺陷的看法、後續的情緒與行為,從中發現不合理的觀點並加以修正。
學習從鏡子中看“全身”的自己,而非“局部”的自己。
逐漸減少照鏡子的次數。

聆聽患者抱怨
病患家屬應學習聆聽患者的抱怨、理解其痛苦,與他們討論問題所帶來的困擾,試著一起想出解決方法。

循序引導
通過輕鬆的言談,讓患者知道別人也可能面對同樣的困擾或者成功治療個案,並鼓勵患者接受精神科諮詢。

整形為最後治療
若病患執意持續進行整形手術,可利用金錢限制來制止患者的行為。
聯合整形科和精神科醫生,組織醫療聯盟,讓醫生群充份瞭解患者情況,給予有效的協助。

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9-2025 01:42 AM , Processed in 0.11268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