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981|回复: 1
 
 | 
果煜法師:<< 從指月的比喻,看學佛的旨趣 >>
[复制链接]
 | 
 
 
 | 
 | 
 
引言 
有人說:學佛乃從聞思修入門,所以當多聞法,多深入經藏。有人說:經典文字,卻都是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有人說:佛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從何去意會呢? 
 
對這些不同的說法,我們到底應如何抉擇、會通呢? 
  
指月的比喻 
其實,在《楞嚴經》中,早有指月的比喻,可作會通: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所以云何應從聞思修入門?若不由指,從何見月! 
  
云何經典文字,卻變成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乃為將指當月! 
  
云何佛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傳者,指爾!會意者,月也。故若不從言傳,亦無法會意也。 
  
癥結所在 
但真正見到月亮者,云何唯鳳毛麟角? 
  
就世間人而言,明月者是心外之物;故順指所向,是很容易找到月亮的。 
  
而佛法,是心所體證者;那可能像明月,這麼淺顯易見。 
  
所以乃為佛法是抽象者,故不能如明月般地順指即可見。 
  
從交會中去見 
於是當怎麼去見呢?且用「數學」的思惟方式: 
  
從指線的交會點,去定位:在平面中,有兩條直線─非平行線。於是順著直線的指向延伸,即可找到交會點也。 
  
簡言之,從一條指線,是無法定位的。從兩條平行線,也是無法定位的。 
  
故就佛法而言,只聽一套說法,必不懂佛法─若自以為懂了,唯錯解而已。乃把指頭,當月亮也。 
  
或雖聽兩套相似的說法,還不懂佛法─若自以為懂了,還只是錯解而已! 
  
於是聽到這裡,就很恐怖:因為如果你一向只聽「淨土」法門,我敢保證,你絕對還是外道。同理,一向只聽「信願」法門、或「慈悲」法門;結果亦然。 
  
或問:如既聽「信願」法門,又習「慈悲」法門,可能見月嗎? 
  
答云:不能見月!何以故?其乃近於平行線爾! 
  
再問:為何說其乃近於平行線爾? 
  
答云:皆著「有」故。關於著「有」,待後面再詳細說明。 
  
猴子摘玉米 
有些較有善根者,已聽一套;覺得不夠貼切─不能深切我心。 
  
再聽一套,還覺得不夠貼切。於是一套又一套的研習,總覺得還不夠。 
  
於是,這像猴子摘玉米般地,忙著摘來摘去,卻只剩最後一根爾! 
  
這錯在那裡呢?不從已知的指線中,去定位也。也就是不從已聽得的佛法中,去作統合與會通也。 
  
然而這雖錯,比之前者,情況還好些─還自知未找到。 
  
然而若用同樣的方式,繼續尋找,還將找不到爾! 
  
多度向量 
以上所說,乃就平面的兩度向量而言;然我們的生命型態,何止於兩度、三度、四度向量呢? 
  
於是平面的點,至少要用兩條指線,才交會得出。立體的點,至少要用三條指線,才交會得出。 
  
至於多度向量的生命型態,則需要更多的指線,才能交會得出。尤其所用的指線,還不能平行,或太近似。 
  
或問:我們需要將三藏十二部經,都看過了,再來作統合、會通嗎? 
  
答云:可能還未全讀完,頭殼就已壞掉了! 
  
再問:那該怎麼辦呢? 
  
答云:從最初的幾條線,先作統合、會通。然後再用後面的,去校正即可也。 
  
這有點類似西方哲學家─黑格爾所說「正、反、合」的辯證過程。 
  
雖理論上,愈校正即能愈精準;但就修行而言,適用即可,而不必大費周章。 
  
GPS的比喻 
這就像以「GPS」來定位,而作道路導航。 
  
雖最新的「GPS」都號稱:能捕捉得天上二十顆衛星的訊號, 以作定位。故定位的精確度,能維持在十公尺以內。 
  
但就我使用「GPS」的經驗:能捕捉得四、五顆衛星的訊號,以作定位便可矣!因為即使定位誤差了二十公尺,然在二十公尺以內,也不太可能有更多的道路,來誤導你。所以何必定位得那麼精準呢? 
  
所以就修學佛法而言,最初當然得從聞思中入手。其次,也不能只聽一套,或只聽近似的說法。 
  
待一段時間後,即將不同的說法,作統合、會通,以完成初步的定位。 
  
然後,再去聽各家不同的說法;以便作更高的統合、會通,而完成更精確的定位。 
  
如此幾次後,乃發覺:佛法所說,乃法爾如是也。再多看佛書,也不過是「大同小異」爾! 
  
這時,才可說:你的知見,已經落實了。而落實後,即可萬變不離其「宗」也。 
  
反之,如只歸究某種學說。或佛書愈看,愈覺得琳琅滿目,萬紫千紅。則我敢保證:必看錯眼矣! 
  
云何看錯?乃把指頭,皆當作月亮也。 
之二 如何會通  
引言 
相信,大家至此,已明白會通的重要。然而當如何會通呢? 
我覺得:以中國人的思考習慣,要作會通,有些盲點必先克服: 
1.乃把經論當作「聖言量」看待,唯依言謹守;則如何能去會通呢? 
  如很多人都強調「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或「佛法當在“恭敬”中求」。如台諺曰:囝啊郎,有耳沒嘴! 
  
  沒錯!佛法當在“恭敬”中求,但真應“恭敬”者,卻是月亮而非指頭。於是若放不下指頭,直盯著指頭,如何能找到月亮呢? 
  
2.中國人在學習上,偏重記憶。如所謂「博聞強識」或「填鴨式教育」。於是用「博聞強識」的方式,乃只能記取指頭,而不能尋得月亮。 
  
3.中國人的邏輯思惟能力較差。所以讀經時,猶如霧裡看花,還有朦朧之美。習論時,便上句不接下句矣!於是要作嚴謹的會通與整合,便有困難矣! 
  
所以欲作會通與統合,必先突破以上的盲點。 
  
佛經的語法 
其次,我們也當對「佛經的語法」,有較深入的理解。否則,誤解的還將比正知的多很多。 
  
佛經的語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遮詮。一為表詮。 
  
遮詮 
現首先說遮詮:遮詮,似乎是否定。但遮者,乃「遮其所執」而已,而非完全否定。 
  
比如,有人問法師曰:「你快樂嗎?」我答:「一點也不快樂!」於是問者云:「如果你都不快樂,那我們都該去撞牆,或跳海了吧!」 
  
其實我答「一點也不快樂」,乃謂「只是平淡而已」,而非「很痛苦」哩! 
  
用數學來講:非正,亦非負也。 
  
故在原始佛教中,乃多用「遮詮」來說法: 
  
三法印 
諸行無常:雖無常,而生活還能穩定。雖無常,而業報不失也。 
  
諸法無我:無者,遮內在有不變的我,遮有單向主宰的我;而非一切皆無。故雖無我,仍有生死輪迴。雖無我,仍得工作生活。雖無我,仍可修行證果。 
  
寂靜涅槃:乃遮心之攀緣、動亂,而非如枯木頑石般地不靈不覺。故雖寂靜涅槃,仍可見聞覺知;雖寂靜涅槃,仍可反應抉擇。譬如世尊,雖於菩提樹下,已證得寂靜涅槃。但他還是如常地乞食、說法、制戒。 
  
   故寂靜涅槃,乃是遮詮,而非表詮也。 
  
四念處 
觀身不淨:其實,身無所謂淨或不淨。但為眾生身見太重,對身太溺愛了;故以「觀不淨」去對治之。否則,諸佛何以成就「圓滿報身」? 
  
觀受是苦:受也未必皆是苦爾!否則,何以滅苦?何以證得寂靜涅槃?故觀苦者,乃為眾生太執著「樂受」,故以之對治。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前述。 
  
無明為因 
在十二因緣中,乃謂:以無明為因,而有行、識、名色、六入等連鎖反應,故生死不絕也。 
  
然何謂「無明」─對理不實解,就稱為「無明」;而非另有個「無明」。 
  
就如同何以稱小孩子「幼稚無知」?因為還沒長大,還不懂事,所以稱為「幼稚無知」。而不是另有個「幼稚無知」把小孩子蓋住了,才不懂事。 
  
大乘佛法為解釋「云何本來清淨,後又起無明而把清淨心蓋住了?」實在解釋得狼狽不堪。 
  
其實,這問題本質上是「無中生有」的。而其癥結乃:將無明的「遮詮」,當作「表詮」錯解了。 
  
同理,云何大乘都認定:聲聞乘人是灰身滅智、焦芽敗種呢?其實也是為:乃將原始佛教的「遮詮」,當作「表詮」來錯解了。真是無的放矢,惡人先告狀! 
  
表詮 
其次,再說明表詮。 
  
表者,乃明確地表示其實有,或絕無。 
  
用數學來講:或正,或負也。 
  
大致而言,大乘多用「表詮」來說法: 
  
三寶最可靠 
如「皈依處處求,三寶最吉祥」。 
  
然三寶為何最吉祥、最可靠呢?佛就算全知,卻非萬能。 
  
如論上說,佛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 
  
簡單講:1.佛不能改變因果。2.佛不能度無緣人。3.佛不能盡眾生界。 
  
以佛不能改變因果,故既不能賜福予我,也不能赦免我的罪。云何最可靠呢? 
  
其實,能遵循「因果」的原則,去立身處世,才是最可靠─求佛不如求己。 
  
其次,以諸法本來無我,即不復求靠,才是最可靠─求靠不如不靠。 
  
所以從另個觀點來說,亦可謂:三寶不可靠。 
  
極樂世界 
如《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既名極樂,當是非常快樂、無限快樂的國土。 
  
然而苦樂,本來就是相待存在的。故無苦,云何有樂?尤其一般人多於苦消失後,才有樂受也。 
  
譬如久旱逢甘霖:未有久旱之苦,那來逢霖之樂?是以若天天風調雨順,反而不知不覺爾! 
  
又如他鄉遇故知:為所見異類,正愁苦惆悵,才有遇故知之樂。反之,如帶情婦去偷腥,他鄉遇故知,卻被逮個正著,還樂嗎? 
  
既淨土中,從來不苦,豈有樂也?尤其不只我樂而已,而是眾人皆樂;乃更不覺得樂矣! 
  
所以我說:極樂的極,乃「超越」之意,即超越苦樂的相待也。 
  
總之,雖名曰極樂,其實是不樂爾! 
  
眾生皆有佛性 
這句話,雖大乘信眾,皆琅琅上口。但若反問他:你的佛性在那呢?必瞠目結舌,而無法應答。 
  
記得我剛學佛時,就問過學長:「我從頭尋到腳,不知我的佛性在那?」 
  
於是他極力推薦我去研習《楞嚴經》。這不讀還好,愈讀愈理不出頭緒。 
  
於經文科判中,有謂「七番破處」: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於是阿難初答:在內。佛云:既在內,云何知外? 
  
阿難再答:既不在內,必在外也。佛云:既在外者,云何知內? 
  
於是阿難再逐次答「當在中間;潛伏根裏;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等,皆被佛所析破。 
  
如把「七番破處」的經文,對照於慧可禪師所說「覓心了不可得」;乃能前後輝映。 
  
於是眾生本自認定有此「昭昭朗朗」的心,竟愈覓愈了不可得。在「七番破處」後,阿難還是不知真心所在。因此佛再「十番顯見」。 
  
「十番顯見」後,阿難對真心,還是恍恍惚惚的,不能確認其所在。 
  
其實,很多大乘信眾或法師,也都不能確認「佛性」之所在。 
  
於是若不能確認其所在,這句話也只是「畫餅不能充饑」吧! 
  
甚至如以「我見」來意會「佛性」,乃只是繼續無明、生死輪迴爾! 
  
 
  
 
 
  
 本帖最后由 ChingAnn 于 11-8-2012 11:43 PM 编辑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8-2012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記成佛 
在大乘佛典中,關於成佛,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1.     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能成佛。 
2.     行菩薩道,過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3.     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兩佛同時示現。 
  
關於1.的「覺行圓滿」。其實,圓滿那有底限呢?如圓滿是指「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則唯不能成佛爾! 
  
關於2.的「三大阿僧祗劫」,表面上是指時間的久遠,其實也跟「圓滿」有關: 
第一大阿僧祗劫,是指從發心修學,至「見道位」─即菩薩初地。 
第二大阿僧祗劫,是指從見道、修道,至「證道位」─即菩薩八地。 
第三大阿僧祗劫,是指從證道,至「圓滿」─即成佛。 
  
於是乎,這又有「圓滿那有底限」的關卡了。 
  
關於3.的「不能同時成佛」。則雖已修了三大阿僧祗劫,可能還不得成佛。 
  
所以表面上雖說:行菩薩道,即可成佛。其實問題還多多。 
  
如再參照《阿含經》的說法:既阿羅漢所悟、所證,與釋迦牟尼相同。何以釋迦牟尼獨稱為「佛」? 
  
答曰:以佛是無師自覺、先知先覺故。 
  
於是乎,聲聞眾、弟子等,便皆不能成佛矣! 
  
故菩薩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終不能成佛。 
  
這也就是:參照《阿含經》的說法,既學佛不能成佛,也授記不能成佛,更行菩薩道不能成佛;皆後知後覺故。 
  
所以為何「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兩佛同時示現呢?」必獨一無二,才稱為「先知先覺」嘛! 
  
在中國佛教,很多信眾都崇尚誦《法華經》。何以故?因為裡面有〈眾弟子授記品〉,似乎人人有獎,皆大歡喜。 
  
尤其「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的偈子,更令人歡欣鼓舞。 
  
但是如拆穿底細,明白地說:就是授記,也不能成佛。你還誦嗎? 
  
其實,即使不讀《阿含經》。用禪宗的心法去省思,也當知道:想成佛者,即不能成佛也。 
  
在《法華經》中,其實還有一個「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為何佛法不現前?」的公案。答案很明顯:因為他執著、期待成佛爾! 
  
所以用成佛,來勸修菩薩道。豈非「亂開空頭支票」呢? 
  
以上大乘雖多用「表詮」的語法。但仔細分析,其實都是「另有所指」的! 
  
小結 
故如對「佛教的語法」,不能善巧契入;用「遮詮」的「無」,便錯以為一切烏有、斷滅。用「表詮」的「有」,又錯以為一切實有、真常。如何能真解佛意呢? 
  
若連一句話,都聽錯。一部經,皆錯解。又如何能統合、會通呢? 
  
 
之三 順習與逆習 
對治道 
或問:「為何原始佛教,乃偏用“遮詮”呢?」 
  
答云:「以之作對治故!」 
  
云何對治?如眾生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故用「觀四念處」來對治它: 
  
以「觀身不淨」,對治「淨倒」。以「觀受是苦」,對治「樂倒」。以「觀心無常」對治「常倒」。以「觀法無我」,對治「我倒」。 
  
因為有所執、有所偏,故以“遮詮”,來遮其所執,遮其所偏;而達於不偏不執為目的。 
  
故若將“遮詮”,當作“表詮”,即又偏執另一端矣! 
  
又如所謂「五停心觀」:因眾生有「貪、瞋、痴、慢、疑」。故以「不淨觀」對治「貪」;以「慈悲觀」對治「瞋」;以「緣起觀」對治「痴」;以「界分別觀」對治「慢」;以「數息觀」對治「散亂、疑等」。 
  
事實上,對治觀門即是「逆習」法門。而唯有善根深厚、道心堅強者,才願修行「逆習」法門。 
  
所以聲聞乘人,反而才是善根深厚、道心堅強者。 
  
於是以修「逆習」法門故,既速度快,也證量高。有些在此一生,即證得解脫果矣! 
  
方便道 
再問:「為何大乘佛教,乃偏用“表詮”呢?」 
  
答云:「為方便接引故。」 
  
云何方便接引?如《維摩經》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於是要以「欲鉤牽」,當得多講順習法門。 
  
又因眾生一向著「有」;故必以“表詮”的語法,而多講順習法門也! 
  
因此大乘行者,反才是善根不具足、道心不堅強;於是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還未成就,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云何為大? 
所以大乘法門,云何為大?乃「順習」為大也。 
  
雖過去,我常說:大乘者,云何為大?「見性」為大!這是從理地上說的! 
  
但就現象界而言,有幾個「見性」者,因此乃只是「順習為大」爾! 
  
因此「山頭主義」,一定得提倡「大乘法門」,才能「大上加大」,而成為「業界」第一標竿。 
  
「業界」第一標竿是什麼意思?唯造業而繼續沈淪爾! 
  
這即是我最初所說:如既聽「信願」法門,又習「慈悲」法門,還不可能「見月」的意思。 
  
其實何止不能見月,乃必沈淪得更澈底。何以故?情執太重矣! 
  
然而最普及的「大乘法門」,難道不就是「信願」和「慈悲」嗎? 
  
所以:1.既是「順習」法門,2.又自標榜為「大乘」,3.更已成為「業界」第一標竿的山頭,他還有藥救嗎? 
  
簡言之,大乘的方便道,不是貪者修不淨觀,而是貪者修「信願與慈悲」也。 
  
小結: 
故從逆習而修的對治道,猶可見月。從順習而修的方便道,唯南轅北轍而離道愈遠爾! 
  
 
之四 究竟與歸宿 
引言 
相信,很多人聽到這裡,或者愈聽心愈急,或者愈聽手腳愈沈重。 
  
因為說了半天,還只是說:這個不是,那個不對。究竟什麼才是呢? 
  
如果你會聽,其實早就知道答案:為何這個不是?為何那個不對?因為皆有「偏執」也。 
  
所以「不偏不執」的「中道不二」法門,才是最究竟的歸宿。 
  
或問:「為何不直接說“中道不二” 法門呢?」 
  
答云:「說了,等於白說!」 
  
因為若連自己有什麼偏執,都察覺不出。單用“中道不二”的字句,就能讓他契入嗎?不可能! 
  
這就像有人迷路了,打電話求救。問他:「你目前,在何處?」答云:「就是不知道身在何處,才迷得厲害?」則你有辦法幫助他嗎? 
  
所以當先分析眾生有那些偏執,從一一反省中,才能善加對治,而漸契入「中道不二」法門。 
  
眾生的偏執 
或問:「眾生的偏執,不是偏有,就是偏無;不是很容易對治嗎?」如古德說「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答云:「眾生的偏執,千奇百怪,何止萬端!」 
  
像:或執常,或執斷。或取一,或取異。或修福,或修慧。或自覺,或覺他。偏自力者,偏他力者。或信願,或慈悲,或定慧。或自然有,或宿命有,或神造有。 
  
就現代而言,更有的偏尚自由,有的強調法治;有的提倡統一,有的寧可孤立。有的重視經濟發展,有的著眼環境保護。 
  
若非如此,云何名「眾生」呢?如台諺曰「一款米,養百樣人。」 
  
所以為有這麼多偏端,才得一一去對治、調整。故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法才得備八萬四千種藥。 
  
月,其實很單純;然指向者,因偏執點的不同,就變化萬端了。 
  
就像「健康」的定義,可能只有一兩行。但若就病理學和治療學,那就高深莫測了。 
  
還有,能知道自己偏在那裡?就很不容易了!至於何時才能調到“中道不二的平衡點”還更任重道遠哩! 
  
單刀直入 
問曰:「還是愈聽愈沈重,難道沒有更直截了當的法門嗎?否則,世尊云何頓悟成佛?」 
  
答曰:「更直截了當的法門是有,但眾人卻視而不見哩!」 
  
云何為「更直截了當的法門」?且看舍利弗的公案: 
  
舍利弗未入佛門時,且為外道的修行者。有天因乞食故,得遇馬勝比丘。因見馬勝比丘六根嫻靜、威儀出眾,心想:「其必已得道!」於是趨而問曰:「你是自己修?還是跟人學?」馬勝比丘答云:「吾乃跟人學爾!」「是跟誰學呢?」「釋迦牟尼!」「汝師云何說?」於是馬勝比丘乃誦「緣起法偈」: 
  
  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 
  
舍利弗於句下,即證初果矣!以此轉告目犍連,亦立證初果也。於是舍利弗和目犍連,即歸佛陀座下,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 
  
是以「緣起法」,才是更直截了當的法門。正直捨方便,為說究竟道。(對治法,從另個角度來看,也是方便法也。)大乘共祖 
但是「緣起法」,在原始佛教中,卻未有特別的闡述。 
 
雖有謂「十二因緣」,但十二因緣與中道不二法門,其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直到龍樹菩薩,才著《中論》,而其主旨乃:云何從「緣起法」,直契入「中道不二法門」也! 
  
因此,龍樹菩薩就被推崇為「大乘共祖」。 
  
旁枝末流 
然而,就佛教的歷史上看,後代學佛者,真曾用心於《中論》,而得契入「中道不二法門」者,還唯鳳毛麟角爾! 
  
印度的不說,就以中國的「大乘八宗」來看: 
  
三論宗,當會認真研習《中論》的;然其傳承不久,就絕後了。 
  
唯識宗,就未必認真研習過《中論》;否則,那些懸而不解的諍論,用《中論》的思想,是很容易突破的。 
  
天台宗和華嚴宗,開宗的祖師雖皆認真研習過《中論》;但後代的子孫卻未必。所以既格局愈來愈小,也諍論愈來愈多。 
  
至於禪宗、律宗,尤其淨土宗,大都不研習。 
  
所以雖名為「大乘八宗」,以不「認祖歸宗」故,還只似旁枝末流而已! 
  
所以現代為何是「末法時代」?乃皆在枝末、邊見打轉故。 
  
若既在枝末、邊見打轉,又自標榜為「大乘佛法」;那就更無可救藥了。 
  
總結: 
最後,再回歸「指月」的比喻。月者,乃「中道不二法門」也。 
  
指者,雖有萬端;而其最直截了當者,唯《中論》而已! 
  
事實上,從我講經說法以來,也都以此為旨歸;故有人說我,乃「萬變不離其“中”」也。 
  
然而,儘管講來講去,萬變不離其“中”聽者竟有幾個,能真得其大意呢? 
  
說實話,我也很感慨。最後只能以「盡人事而順天命」來自我解嘲吧! 
  
如《遺教經》上所說:「應可說者,皆已為說。其未說者,亦已作得聞因緣。」至於其它者,就不關我的事了。 
 
 本帖最后由 ChingAnn 于 11-8-2012 11:46 PM 编辑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