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前看過這麼一句法語 :
『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
然後有師兄以下這麼回答,不知在講什麼 ? 有沒有師兄了解的,謝謝.
"内门外门,找到了称『转依』。找不到或找错了或根本不知道要找,也只能『但学』。
所以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是『但学』。
而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是找到了转依处,虽然得了衣钵,还是要『但学』." |
|
|
|
|
|
|
|
|
|
|
发表于 7-6-2012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ILLIAMLYLE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着。如是染着相应.愚闇.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受.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坏烧然。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于眼不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着。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不染着故。不相杂.不愚闇.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着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皆作证。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眼.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正观。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知.悉证。若法应知.应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诸比丘。是名六分别六入处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經
|
|
|
|
|
|
|
|
|
|
|
发表于 1-7-2012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過這麼一句法語 :
『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
然後有師兄以下這麼回答,不知在講什麼 ? 有沒有師兄了解的,謝謝.
"内门外门,找到了称『转依』。找不到或找错了或根本不知道要找,也只能『但学』。
所以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是『但学』。
而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是找到了转依处,虽然得了衣钵,还是要『但学』."
WILLIAMLYLE 发表于 7-6-2012 12:48 PM 
心有个作用是知。这个知不是头脑的知。学佛就是要去找这个心。念佛是一个手段,静坐也是一个手段,目的就是要去找这个心。
心是知,也是一切的来源。
与其去明白这句话,还不如直接一点练习禅修,直接下手去寻找心,这样会比较快一点。那个无心,是最后的阶段。我们若没有开悟,其实根本无法解说。除非那位师兄是开悟的人,不然很难确定他说的是对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7-2012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花生包
也就是称为 明,照,佛智,
一凡夫的眼境如在灰暗的地方看不清楚东西,还常误会很多事务,常疑神疑鬼受惊害怕不安。。
但打开佛智就如开灯,那一切的东西就明亮明朗了,一看就知道事务问题的阻碍在哪儿,不需去深思维,因为全部都很明显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