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383|回复: 71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6-2012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这么听佛说的。佛在迦维罗卫国和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住在精舍的时候。由于结夏安居已经结束,于是佛从禅室出来,和弟子一同前往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两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做尼拘类树。树高二十里,而枝叶覆盖的面积则有六十里,树上结的果实非常多。尼拘类吃起来又香又甜,味道有如蜂蜜。掉落地上的熟果,人民吃了之后,病都会好而且眼目明亮。

佛于是坐在这棵树下,诸比丘就捡食地上之熟果。吃完之后,佛就告诉侍者阿难说:‘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
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跪著问佛说:‘是怎么样的因缘呢?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请您敷演讲说,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

佛就告诉阿难说:‘善哉善哉,乐于听闻的人,要专心听呀。’
佛说:‘人如果培福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它的种子只是一粒果核而已,后来渐渐长大,结果利益无限。
能当国王大臣,地位尊贵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僧三宝中来的。
大富豪之人,是从布施中来的。
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
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
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

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
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讲得很顺畅,让愚蠢的人都能听得懂。别人听了他的话,都能再请益且接受他所言,珍重他所言,并广为宣传。这种才能是从修智慧中得来的。
讲话声音清彻的人,是从歌咏三宝中得来的。
干净清洁没有疾病的人,是从慈悲心中得来的,因为他前生不用木棍等物打人之故。
长得高大的人,由于前世对人恭敬之故。
长得矮小的人,由于前世轻视傲慢他人之故。
长得丑陋的人,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
对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由于前世不喜欢学习问人之故。
生来愚蠢的人,是由于前世不喜欢教导别人之故。
哑巴是由于前世谤毁别人的缘故。
聋子瞎子,是由于前世不看经典,不听讲经的缘故。
当人的奴隶,是由于前世欠债不还之故。
地位卑贱的人,是由于前世不礼敬三宝之故。
长得又丑又黑的人,是由于把佛前面的光明遮住的缘故。
生在裸体之国,是由于前世在佛寺及精舍衣著不整的缘故。
生在马蹄国的人,是由于前世穿著木屐在佛前喧嚣走过之故。
生在穿胸人的国度,是由于前世布施作福时,心生悔恨吝惜之故。
投胎成□、鹿、麋、麂等鹿类中之人,是由于前世喜欢让众生惊慌恐怖之故。
生到龙族里,是由于前世喜欢调戏,是轻浮人之故。
身上生有恶毒之疮,而总是治不好,是由于前世喜欢鞭打众生的缘故。
人见人爱的人,是由于前世见到人就满心欢喜愉悦之故。
人见人恶的人,是由于前世见到人就脸臭臭的缘故。
被官府拘禁,被关在牢内,被手铐脚镣的人,是由于前生喜欢把众生关在笼子里,让众生不如意的缘故。
生得兔唇之人,是由于前生钓鱼,让鱼缺失唇吻之故。
不喜欢听金玉良言,而且吵闹不休,扰乱别人听经法的人,后世会成为耽耳狗。
虽然听闻佛法,但是内心不信,以后会生到驴马之中。
悭吝贪心,自己独食的人,会堕到饿鬼道里。以后投胎为人,会很贫穷、饥饿,衣不蔽体。
自己吃好饮食,给别人吃恶饮食,这种人以后会堕到猪及蟑螂之中。
抢夺别人的东西,以后会堕落成羊,被人活生生的剥皮。
喜欢杀生的人,以后会成为水上的浮游虫,朝生暮死。
喜欢偷窃别人财物的人,以后会生成牛马或做奴隶,以偿还偷窃之债。
喜欢奸淫别人的人,死了之后会入地狱。男的会抱著灼热的铜柱,女的会卧在炽热的铁床上。以后还会投胎做鸡鸭。
喜欢说谎并到处宣传别人过恶的人,死后入地狱中,会被口灌滚热的铜汁,会被拔出舌头,以牛来耕他的舌头。之后还会投胎成鸺鹠、鹦鹆这类声音难听的鸟类中。人们一听到它们的鸣叫,都觉得惊怖,说会发生鬼怪灾变之事,都诅咒这种鸟死掉。
喜欢喝酒,醉后犯了种种过失的人,将来会堕入热腾腾的大便地狱里,之后还会投胎成猩猩。出生为人时,非常愚蠢顽固,一无所知。
夫妇之间彼此不柔和顺从,经常打斗诤执,彼此互相驱逐的,将来会投胎到鸽鸠鸟类中。
贪图别人力气的人,将来会生到大象群中。
当官吏吃公家饭的人,如果对方无罪,自己却利用公职之便,侵犯人民,用鞭杖抽打他们,强迫送走他们,脚镣手铐他们,使他们投诉无门。这种人死后堕地狱,神识受到极端的痛苦。这样经过千亿年之后,再堕到水牛中。被人穿鼻口,拉车拖船,被人用棍子打,鞭子抽,以偿宿世之罪过。
不干净的人,是从猪投胎来的。
悭吝贪心,不廉洁的人,是从狗投胎来的。
凶狠暴戾,刚愎自用的人,是从羊投胎来的。
轻躁不安,不能忍耐任何事情的人,是从猕猴投胎来的。
身上有一股腥臭之气的人,是从鱼鳖中投胎来的。
凶恶狠毒的人,是从毒蛇投胎来的。
爱好美食,喜欢杀害众生,而没有慈悲心的人,是从豺狼狐狸鹰中投胎来的。
在胞胎时就死亡,或生下来不久就死亡,或很短命就死,之后又堕落三恶道千万劫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打猎射杀动物,喜欢焚烧山林,喜欢把动物的卵弄破,喜欢捕鱼网鱼。这种人杀害一切众生,贪吃它们的肉,贪图它们的皮毛,因此而得短命的报应。世世累劫都堕落恶道,很难有成人的一天,要引为借镜呀。’
佛说:‘凡是作功德,都必须亲自烧香、斋食、诵经。不可以请人做功德而不给供养,不发愿。好比请别人吃饭,自己却不吃,因此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
要烧香礼拜、洁净身心,守持戒律,修习禅定才能摄心。佛前燃灯能得聪明,最后能得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出世间上上智,而无任何障碍。平常就要烧香、斋食、读经、布施。能布施的人,可以得到福报,诸天神会帮助他,恶鬼邪神都会离他远远的,不敢去侵犯他。
懈怠的人,平常轻松安稳的过日子,没有精进修行的心。等到有朝一日生病了,或者遇到不吉利的事时,才想到要去烧香拜佛,说是作福。这样子诸天神是不会降临的,因此众魔就敢前来骚扰,作种种神变怪异之事。因此之故,应当要精进修行。
罪报与福报跟随著人,就像影子跟著人一样。我们培福就像下种一样,收获的果实犹如尼俱类树那么多。尼俱类树的本来种子,有几个核呢?’
阿难跪著合掌回答佛说:‘种子只有一枚的核粒,渐渐长大之后,却收成数不尽的种子。’
佛告诉阿难说:‘只布施一个,却获得万倍的报酬,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佛于是说偈颂

贤明的人乐于布施 天神自然扶持此人
布施一种回报万种 生活安乐寿命长久
今日起布施的善人 获得福报不可限量
将来皆能证成佛果 度脱十方无量众生

佛告诉阿难说:‘世人愚蠢无知,只能用有生死的肉眼来观看一切,而不能透彻了知罪业及福报的根本。我用道眼观看无数劫以来,一直到今天的众生罪福报应,清楚得犹如观看手掌中的珍宝琉璃,内外都透明清澈,没有任何疑惑不明之处。’

阿难整理了一下衣襟之后,为佛作礼然后向佛说:‘您说的这些法,应该用什么名字来称呼比较适当?’
佛告诉阿难说:‘这部经叫做五道轮转罪福报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这部经,而且广为宣传的话,功德无量。他们能够见到贤劫中的一千尊佛,并能追随供养贤劫千佛。他们不会堕落三恶道,也不会生在八难处(见佛闻法有障难之八处。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能够得到正定。’

佛说完这部经时,有五百位比丘证了罗汉果。诸天龙神及一万二千名清净信士,六千名清净信女,都对佛法生起了绝对的信心。他们都向佛陀顶礼之后,各自散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6-2012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2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kkk_0

你轉帖除了 "罪和地獄" 之外, 佛教就沒有別種帖可以令你共鳴的?

你天天離不開  "罪和地獄" , 你已經現地獄相了, 你不下地獄, 有可能嗎?

醒一醒, 如果你是來攻擊佛教的, 你的攻擊也令你惹上地獄塵而你也得下地獄了.

這是給你最後的提醒. 除了我提醒你, 沒有其他人肯救你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6-2012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新網友
这篇文章除了说罪也有说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mi2012 于 7-6-2012 11:10 AM 编辑

请问这经典出处是哪里?我不是反对这里说的完全是错,但有些说法令人有点怀疑,比如:

"这两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做尼拘类树。树高二十里,而枝叶覆盖的面积则有六十里,树上结的果实非常多。尼拘类吃起来又香又甜,味道有如蜂蜜。掉落地上的熟果,人民吃了之后,病都会好而且眼目明亮。"
> 有严重的误导性。有病就看医生,如果人人吃了某种果,病就会好,那么医生不就快失业了?现代的人往往希望奇迹出现,但由于贪念重和愚痴,那么就很容易给人骗钱。

"比丘就捡食地上之熟果“
> 出家人是不可以自己捡地上食物吃,所有食物需要信徒的供养。

"聋子瞎子,是由于前世不看经典,不听讲经的缘故。"
> 由于佛陀时代是没有经典的,比丘们都是靠记忆和口传佛陀所讲过的法。佛陀还未出世时,很多人,应该是全部人都没听多佛法,那么全部人不就要变聋变瞎。这也对其他宗教很不公平,也很霸道的。劝请那些人不要乱乱篇写佛教经典。

"佛说:‘凡是作功德,都必须亲自烧香、斋食、诵经。“
这更加不可能发生,佛陀时代那里找来香?连造佛像都是被禁止的.
佛陀说是可以食荤的.
楼主,毁谤佛法会有很大的业报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6-2012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kami2012
此经出处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此经如是真的你却说假的你会不会毁谤佛法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ami2012
此经出处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此经如是真的你却说假的你会不会毁谤佛法啊!?
kkk_0 发表于 7-6-2012 11:37 AM



   who is 小乘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12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ami2012
此经出处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此经如是真的你却说假的你会不会毁谤佛法啊!?
kkk_0 发表于 7-6-2012 11:37 AM



   请奉上原文, 巴利文或sankrit 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聋子瞎子,是由于前世不看经典,不听讲经的缘故。
地位卑贱的人,是由于前世不礼敬三宝之故。
长得又丑又黑的人,是由于把佛前面的光明遮住的缘故。
生在裸体之国,是由于前世在佛寺及精舍衣著不整的缘故。
生在马蹄国的人,是由于前世穿著木屐在佛前喧嚣走过之故
kkk_0 发表于 3-6-2012 12:34 AM



這篇經文把佛寺塑造為極度凶險的場所. 你去佛寺兜一圈比你去玩降落傘玩笨豬跳還兇險一萬倍.

你走進佛寺, 你不拿一些書本翻翻, 你就死定啦.
你走進佛寺, 你忘記了跟佛像三禮三叩, 你就死定啦.
你走進佛寺, 你走過的時候擋到光, 你又死定啦.
你走進佛寺, 你忘記了穿美美的, 你又死定啦.
你走進佛寺, 你穿了木屐拖鞋的, 你又死定啦.

你根本沒辦法預測你什麼地方會得罪了佛, 可是你就是不經意得罪了小氣的佛.

你玩降落傘, 你玩笨豬跳, 絕對沒有那麼凶險.

你走入佛寺, 處處驚心, 處處凶險. 而且, 你什麼地方得罪了佛你還不知道, 敵暗我明. 有夠凶險的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你說, 耶和華小氣, 得罪一點就要人死.
當你的經典把不經意也當大罪, 要懲罰人到下世, 你不說那是小氣, 你說那是真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mi2012 于 7-6-2012 12:45 PM 编辑
回复  kami2012
此经出处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此经如是真的你却说假的你会不会毁谤佛法啊!?
kkk_0 发表于 7-6-2012 11:37 AM


佛教经典结集的过程


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但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当时也没有用文字记载佛法,抄录成书,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五年,都是以亲自证得的经验,来开示徒众。因为没有经本可读,所以徒众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只有牢记在心,反覆背诵,互相授受。等到将经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用线将其贯穿成为筴册,那已经是佛陀入灭以后的事了。至于用纸墨抄写,或版印流通,那更是过了好几百年以后的世代才有的。

"楼主大大,如果经典百年后才出现, 但是你放的佛说经典教人一定要读颂佛经, 那么, 到底是佛陀玩穿越时空还是我在颠倒是非了?"


口传的教说,经过展转的传述背诵,难免会发生“不解生灭法”误成“不见水老鹤”的错误;又口口相传,时间久了,佛法也容易散佚;为了延续正法,佛弟子深恐佛法没有正确记录下来,将来可能被外道的邪说搀入,混乱真相;此外,在佛陀众多弟子中,个个根性不一,受教的因缘也不同,因此对佛陀的教法,在解释、记忆方面,也往往会有出入,日子一久,就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佛陀入灭以后,僧团长老透过集众会诵,反覆讨论后,经过大众认同,有系统地整理教说,编定成典,这就是所谓的“经典结集”。历经数百年的努力,佛教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结集,不断演绎、增删,三藏圣典才告完备。


王舍城结集


  一、大迦叶发起
佛陀涅槃时,首座弟子大迦叶正带领弟子们行化在摩竭陀国的南山一带。一行人在赶往拘尸那罗城途中,从一名外道口中得知佛陀已入灭七日的消息,证果的比丘都默然肃立,还没开悟的比丘则恸哭失声,有的还捶胸顿足,甚至仆跌在地,伤心翻滚,哀嚎着:“佛陀入灭得太早了!世间的法眼隐闭得太快了!”呈现着一片哀痛悲凄的景象。

突然,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竟高兴地说:“大沙门在世时总是说:‘这是如法,那是不如法;这应该做,那不应该做。’我一直感到很厌烦。现在我们总算可以任意而为,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了!”大迦叶听到这样的话,心中异常难过,惟恐僧团中出现更多的破戒比丘,破坏戒律,造成佛教的衰败。为防患未然,大迦叶尊者下定决心,要推动经典的结集,让正法流传下来。

结集之前,大迦叶尊者在提名的五百大阿罗汉中,将多闻第一的阿难摒除在外。因为阿难当时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不被允许参与结集,尤其大迦叶一直不能接受阿难帮助女众出家。此外,他还数落阿难,说他当时既然在佛陀身旁,为何没有请佛住世等种种罪过。

然而,僧团大众认为阿难尊者随侍佛陀二十五年,亲闻佛陀应机教化不同众生,被誉为多闻第一,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是最具有资格担任诵持法藏的人。最后,由于阿难勤奋精进,一日一夜间忍辱加行,终于证悟,参与了结集的盛会。

二、经与律的雏型

结集的地点位于王舍城郊外毘婆罗山腰上的七叶窟中。阿闍世王在雨季开始之前,就做好了结集的一切准备工作。大迦叶尊者担任会议主席,首先由优波离尊者恭敬地登上座席,每日诵出若干条戒律,在往后的九十日当中,共分八十次诵出,经大众讨论确定后,编成一部“律”典(梵 vinaya ),即《八十诵律》。由于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公认没有错误才被编入,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其后律部学者依据这部根本律,推演开展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统称为“律藏”。而这部《八十诵律》今已不存于世。

现存的律藏有南传的巴利文《律藏》及汉译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以及西藏译的《律藏》等。由于这些律藏经由各部派所传承,形式上虽然约略相同,但内容却有若干差异,禁戒的条数也多少有所增减。关于律藏的内容,通常分为两部份:

波罗提木叉(梵 pratimoksa ):就是教团规范僧众生活的戒条条文,其中包括各种制戒的因缘,以及对触犯者所犯轻重罪责的详细解说。

犍度(梵 skandha):有关整体教团活动的仪式、制度,及僧众的生活礼仪、起居举止等规定,一一给予具体详细的说明。

此外,巴利文律藏演变到后世,还增加了“附随”事项,也就是后编的部分,形成三部份。其中,详细说明的律,就称为“广律”;相对于此,辑录波罗提木叉的戒条,则称为“戒本”。

《八十诵律》经由优波离尊者逐日诵出后,次由阿难登上座席,把佛陀在不同地点,对各种不同根机者所讲说的教法,一一回忆讲述,并唱说“我是听佛陀这样讲的”,这就是经典开头首句的“如是我闻”的由来。在座大众对他讲述的内容,一一细心聆听,凡认为符合佛陀原意的就表示认可,认为不准确或有所遗漏的,就予以纠正或补充。 这样结集出来的法,被称为“经”(梵 sutra ),就是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阿含经》所结集的主要内容,记述佛陀的教说、弟子们的修道体验、传教活动等等。其中,最具有深意的是《阿含经》中广泛包含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这些教义经过部派佛教的演变发展,逐渐被整理编纂,直到西元前一世纪左右才用文字书写下来。

由于部派的发展广泛多样,当时各个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经》,充份表现出各自抄写增删的立场和特色。但是,当初各部派所传的《阿含经》,到现在几乎都已失传,目前只在巴利文《南传大藏经》中保留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这是属于南传斯里兰卡上座部系统的经典。在汉译大藏经方面,则保留了北传系统的《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等四阿含,大体上与《南传大藏经》的前四部相应。

这次的结集,被称为“五百结集”,也称为“王舍城结集”,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对后世而言,意义非常殊胜。


毘舍离结集


一、结集的远因
《五分律》卷三十记载着,佛陀入灭后,长老富楼那在南方听到王舍城经典结集的消息,随即率众赶来王舍城见大迦叶,当时他曾提出关于“饮食”的微细戒(小小戒)问题,请求讨论。但大迦叶尊者的观念和作风向来保守,他拒绝了富楼那提出的意见,并以僧团领导者身分,主导王舍城的结集,告诫比丘大众“若佛陀所未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违”的原则,作为大众遵循的法则。第一次结集的成果虽然辉煌,但也因排除了部分人的建议,而导致日后部派分裂的原因;同时,对于这类生活枝节微细戒看法的不同,也埋下了第二次结集的远因。

二、十事非法

就在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东方毘舍离的跋耆族比丘众对戒律的态度,与西方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有所不同,而引起了“十事非法”的诤论。

一日,耶舍来到毘舍离城,正逢布萨日,看到东方的比丘众向信徒收取金银供养,耶舍就痛斥跋耆比丘众的行为不如法,违反戒律,同时也指责布施的信徒,认为他们的布施也是不如法的。比丘众对耶舍的非难感到十分愤慨,要求耶舍必须向信徒道歉。耶舍诚恳地向信徒致歉,并详细地说明戒律的意义,因而博得信赖;但恼怒的跋耆族比丘众,最后竟将耶舍逐出城外。此后,双方分别游说四方的长老大德,争取支持,于是就拉开了第二次结集的序幕。东西方比丘的诤论,虽因银钱而起,讨论的内容却广泛包括十条生活细节:

角盐净:允许保存食盐在角器中,以便日后再用。

二指净:在正午之后,日影斜出二指之前,仍可进食。

他聚落净:在一餐用完之后,仍可到别的地方进餐。

住处净:在同一教区之内,可以不在同一处参加布萨大会。

随意净:作决议时,允许有人缺席,只需缺席者事后承认决议即可。

所习净:可以继续学习出家前所学的知识。

生和合净:可以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奶。

饮闍楼伽净:可以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时可不用贴边,大小也可随意。

金银净:允许接受和积蓄金银钱财。

东方的跋耆比丘众认为十事属于小小戒,可以开许,而耶舍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是违反佛陀的规定,因此召集七百位上座长老到毘舍离举行结集,宣布上述十事不合律制,是非法的。大会由此重新审定律藏,这是为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因结集地点在毘舍离,所以也称为“毘舍离结集”。此事由耶舍引起,所以常被称为“耶舍十事”,又称“七百结集”。

大会讨论结束,东方比丘众在上座代表会议上失败,心中仍旧不平。传说,后来他们聚集十万名比丘大众移往别处,再次举行大会,独自订定律制的内容。佛教由此一分为二,出现西方上座部和东方大众部两大派别。从此,保守与开放的态度,严谨与随缘的作风,处处形成对立,佛教也正式步入部派时期。

实际上,跋耆比丘众当初只是想调整僧团既有的规矩和纪律,因时制宜,使其更符合当地习俗和社会变迁的事实,并没有想到因此造成僧团意见上的严重分歧。

三、大天五事

据南传佛教的史书记载,十事之争,不但是第二次经典结集的主题,而且也直接造成佛教的根本分裂;但在北传佛教中,人们相信佛教的演变分化,主要是“大天五事”争论的结果。大天是佛陀涅槃百年或两百年间的一位比丘,传说他曾犯五逆重罪,后来悔过出家。出家之后,他对阿罗汉的修证果位做了新解释,认为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仍会受天魔的扰乱诱惑而梦失不净;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对佛法诸谛仍有疑惑处;要由他人授记,才知自己已证解脱;必须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他将自己的主张编成一首偈颂: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这种说法与人们原来对阿罗汉的看法不同,于是引起僧团内的争论,围绕这个争论,北传佛教认为佛教之所以开始分成两派,是因为支持大天的人组成了大众部,而其他人组成了上座部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氏城结集

  
  一、阿育王召集千名高僧
佛陀入灭后二百多年,是阿育王的时代,大乘菩萨道思想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阿育王虔诚奉佛,以正法治国,在各地广建堂塔、伽蓝,鼎力护持佛教僧团。然而当时有许多附佛外道并未正式受戒,就自称是佛教的比丘,混迹在僧团中,他们就是所谓的“贼住比丘”。这些贼住比丘往往轻忽戒律,超出僧团教制的规范,对教法教义经常提出不同的解释,因此产生许多纷争,甚至导致僧团无法和合布萨,长达七年之久。阿育王担心贼住比丘破坏僧团,敕令将邪见、破戒之徒全部摈出,不许混住。同时,为了确定正确的教制教法,便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在阿育王亲自召集,目犍连子帝须上座主持下,共有一千名精通三藏的高僧参加结集大会。目犍连子帝须蒐集二百余条异端邪说,由大众共同讨论,加以批判,斥为谬论异说,并将诸派异说的批判编定汇集成为一部《论事》。

二、论的雏型

与前两次结集一样,第三次结集也对三藏进行整体会诵与重新确认的工作,至此,经藏和律藏可说全部结集完成,论藏也初步形成。由于《论事》主要是针对教法教义不同解释的批判和厘定,成为后来所有“论藏”(梵 abhidharma-pitaka)的渊源,因此被视为一切“论母”(梵 matrka,摩呾理迦)的雏型。

《论事》是锡兰大寺派所传,是评破各部派异说的著作,共有二十三品二百十七论,每品之末都附有“摄颂”。基本主张有:

过去法与未来法没有实体,只承认现在法为实有。

并非一切法皆为实有。

四谛可以藉由现观而顿悟证得。

不承认“中有”的存在。

证得阿罗汉果位,必能不退转。

不承认有真实的补特伽罗(梵 pudgala,包括个人、自我等义)存在。

佛与二乘的修道有所不同。

由此看出,此书是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结集
  

一、第四次结集
佛教史上历经三次伟大的经典结集,三藏圣典几近完备。其后,还有传说中的第四次结集,是在西元二世纪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迦腻色迦王信仰佛教后,每天都礼请一位出家人来为他讲解佛法,然而,他发现出家僧众对佛法各有不同的解说,令他感到困惑。因此他向高僧胁尊者请问各种解说,孰是孰非?胁尊者回答说:“佛陀灭度这么久了,各宗各派师徒相承,各自严守自家的宗义,也各自宣称自家的解释最好,实在无从判定其间的是非,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以正明义理。”迦腻色迦王邀请学德并重的比丘众,共有四百九十九位,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举行第四次结集,由胁尊者主持整个会议过程。

胁尊者八十染衣出家,精进修行,胁不至席,三年证得阿罗汉果。时人推崇他求法的勇猛精神,因此尊称他为“胁尊者”。第四次结集时,迦腻色迦王特别邀请他主持会议,重新修订三藏教典,将有关佛法的各种不同解说都提出来讨论,尤其对经、律、论三藏广泛注解,各有十万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这些注解成为今世流传的《大毘婆娑论》。

三藏经过多次的结集,佛法根本典籍毕竟完备。《菩萨处胎经》记载说:“尔时,佛陀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犍槌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一处。’”这是把佛法分为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典。依据大乘论师的看法,在佛陀灭度七日夜后发起的结集,已经可以看到“菩萨藏”的名义,因此可以说,第一次结集中已含有大乘经典的法义了。

二、《南传大藏经》的结集

时至今日,佛典结集的伟大工作仍在进行。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两千四百名高僧在缅甸首都曼德勒举行了第五次结集;一九五四年至五六年,缅甸佛教又在仰光北郊的一座山岗上,集有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各国上座比丘二千五百众,举行第六次的结集。这次结集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完成目前最完善的《南传大藏经》。

《南传大藏经》是南传佛教所依据的圣典。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马尼王在无畏山精舍邀集五百圣者,用当地土语记载口传的三藏典籍,成为《南传大藏经》的雏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传写的佛典全部改写为正式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的注释书,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至此才见完整。后来,佛音又远到缅甸等地传道,这部大藏经也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可以说,巴利文三藏是以锡兰岛为中心,渐次流布于中南半岛,甚至南洋等处。今天的《南传大藏经》已经有锡兰语、缅甸语、暹逻(泰国)语及柬埔寨语等各种版本。西洋佛教学者从十九世纪开始,也对巴利文佛典发生兴趣,进行学术的研究。

佛教圣典的流布,从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在陆续整理研究,薪火相传,至今不绝。所结集的三藏教典,将佛陀的教法流传下来,使佛弟子们的修行有真实的依据,负起了正法弘传的功能,使佛法能广住久行于世,是佛教发展中的一大伟业。
(1)我在学习五部大论时曾看到三藏的集聚是忧波离尊者念诵律藏,阿难尊者念诵经藏,大迦叶尊者念诵论藏这就是最初的集聚三藏整理佛经的过程,跟以上观点稍微有不同之处有待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kkk_0


當你的居士大德胡亂造法的時候.
當你的僧人把你的佛法扭曲的時候.
當你的經典把你的佛賴到小氣喜歡懲罰人的時候.

你懂得:











經典說佛是小氣喜歡懲罰人, 你相信經典是對的. 因為 法 在 上面.

僧人說打電玩是殺人,
你相信 是對的.  因為 上面.

居士大德說吃肉就是吃人, 你相信 是對的.  因為 上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2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kami2012
《乾隆版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6-2012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kami2012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佛从禅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高百二十里。枝叶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众病除愈。眼目精明。佛坐树下。时诸比丘。取果食之。佛语阿难。吾观天地万物。各有宿缘。阿难即前为佛作礼。长跪白佛言。何等宿缘。此诸弟子。愿欲闻之。唯具演说。开化未闻。佛告阿难。善哉善哉。若乐闻者。心善听。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为人修习。无有懈怠。乐为福德。从精进中来。为人安详。言行审谛。从禅定中来。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咨受。宣用为珍宝。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阿难白佛。云何为慈。佛语阿难。一慈众生。如母爱子。二悲世间。欲令解脱道意。三心常欢喜。四为能护念。一切不犯。是为慈心者也。佛语阿难。为人长大。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慢人故。为人丑陋。喜嗔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专愚。不教人故。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人聋盲。不喜听受经法故。为人奴婢。负债不偿故。为人卑贱。不礼三宝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生裸国中者。喜轻衣唐突塔寺精舍故。生马蹄国中者。喜着屐佛前行故。生穿胸人国中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獐鹿麑麂中者。喜惊怖人故。生堕龙中者。喜调戏人故。身生恶疮。治之难差者。喜鞭打众生。不以理故。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遭县官系闭牢狱。杻械其身者。前世为人。笼系众生。不从意故。为人唇缺者。前世钓鱼。鱼决口故。闻好言善语。心不乐闻。于中两舌。乱人听受经法者。后堕耽耳狗中。佛语阿难。世有愚人。闻说法语。心不餐采。后堕长耳驴马之中。悭贪独食。不共饥者。食后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衣不盖形。食不供口。好食自啖。恶食施人。后生猪[虫*屯]蜣螂之中。喜劫夺人物者。后堕羊中。生剥其皮。偿其宿罪。好喜杀生者。后为水上蜉蝣虫。朝生暮死。好喜盗人财物者。后堕奴婢牛马之中。偿其宿债。好喜淫他妻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当堕鸡鸭中。好喜妄语。传人恶事。死入地狱。洋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堕鸱枭鸲鵅鸟中。人闻其鸣。莫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堕沸屎泥犁之中。出生堕狌狌中。后还为人愚痴。生无所知。夫妇不相和顺。数共斗诤。更相驱遣。后堕鸠鸽中。贪人力者。后堕象中。佛语阿难。州郡令长。食官爵禄。或人无罪。或私侵人民。录名系缚。鞭打捶杖。强逼输送。告诉无地。枷械系闭。不得宽纵。后堕地狱中。身受苦痛。数千亿岁。罪毕乃出。当堕水牛中。贯穿其鼻牵船挽车。大杖打扑。偿其宿罪。佛语阿难。为人不净。从猪中来。为人悭贪不能廉洁。从狗中来。为人刚强很戾自用。从羊中来。为人腥臭。从鱼鳖中来。为人凶恶含毒心难解者。从蝮蛇中来。好喜美食。喜杀害众生。无有慈心者。从豺狼狸鹰中来。为人短命。胞胎伤堕。生世未几。而早命终。堕在三涂。数千万劫。佛言。此辈前世为人。好喜射猎。焚烧山泽。探巢破卵。施捕鱼网。杀一切众生。贪其皮肉。以自食啖。多短命报。世世累劫无有出期。慎之慎之。痛不可言。佛语阿难。凡作功德皆应身。为烧香福会。转经行道。不得倩人。咒愿若虚。如倩人食。岂得自饱能不饥耶。若烧香鲜洁逮萨云若香摄一切相。然灯续明。得三达智。无所挂碍。烧香斋食。读经达嚫。以为常法。布施得福。诸天接待。万恶皆却。众魔尽除。无敢当者。懈怠之人。安隐谐偶。无精进心。一朝疾病。有不吉利。便欲烧香。方云作福。诸天未降。众魔故前。竞共娆触。作诸变怪。以是之故。常当精进。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核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佛时颂曰。

                     

  贤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将
  施一得万倍  安乐寿命长
  今日大布施  其福不可量
  皆当得佛道  度脱于十方
  因缘合会谁为亲  五戒十善除去嗔
  不望他许自为亲  世间荣乐如浮云
  展转五道如车轮  莫计寿命惜金银
  天地尚坏何况身  奉持经戒是大珍
  勿贪财色辱误人  三界众生如群羊
  来去五道身坏伤  命速流水何有常
  作恶甚近受罪长  泥犁地狱沸镬汤
  制心刚意离祸殃  犯罪入中痛难当

                     

  佛告阿难。世人无智生死肉眼不知罪福。吾以道眼。睹无数劫。乃至今身。罪福应报。犹观掌中琉璃珠。内外明彻。无狐疑想。阿难前整衣服。为佛作礼。而白佛言。演说此经。当何名之。佛语阿难。此经名为轮转五道亦名罪福报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宣传。功德无量。当见礼侍贤劫千佛。奉侍供养。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得戒定慧。佛说经竟。五百比丘。漏尽意解。七百比丘尼。得须陀洹道。八百罗汉。得菩萨道。诸天龙神。是时树下。清信士万二千人。清信女六千人。悉履道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得阿那含道。天龙鬼神。世间人民。闻佛说法。皆言善哉。即起作礼。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ami2012
《乾隆版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737部
kkk_0 发表于 7-6-2012 12:55 PM


上座部是不会叫自己小乘的,这部【小乘单译经】很明显是大乘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kk_0


當你的居士大德胡亂造法的時候.
當你的僧人把你的佛法扭曲的時候.
當你的經典把你的佛 ...
新網友 发表于 7-6-2012 12:50 PM


讲的传神贴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2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kami2012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 ...
kkk_0 发表于 7-6-2012 12:57 PM


这个是翻译过来的华语版. 巴利文或梵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1:19 PM , Processed in 0.14984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