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085|回复: 33
|
花最少的时间找到最适合你的鞋
[复制链接]
|
|
|
花最少的时间找到最适合你的鞋 灵山居士 文
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人类大概被分为三种根机。
第一种根机的人希望通过修行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了解轮回不讨厌轮回也不希望离开。他们期待过更好的轮回生活,他们期待借佛法达到这一点。第二种人虽然讨厌轮回,也了解轮回的实相,但他相信自己不具有可以带着大家一起离开的能力。他比较相信如果努力的话自己可以离开。第三种人拥有比前面两种都更大的目标和耐心,他要让所有众生解脱,并且不在乎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
这并非在说这些人天生不平等,只是因为大部分人还没准备好。所以佛陀根据他们的现状把他们划分为三种。在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是第一种人,然后你阅读佛书,并且修行,通过这些你会加深对佛法的理解。这个时候你可能愿意成为第二种人。最后,你会变成第三种人。也就是说,第一种人可以成为第二种或第三种人,但第三种人也不是没有成为第一种人的可能。
基本上,佛陀是对着这三种人开示。所以你有时候会看到他赞叹并鼓励行善,因为行善可以导致我们获得较好的果报(但这个目标不是佛教徒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时候,佛是在对第一种根机的人说话。如果第一种人依教奉行,那么他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二种人。而在另一个场合,佛可能会说任何善业,如果不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的话,他都会成为我们令继续轮回的业因。甚至有些时候,佛会说你不要行善,只需要把心安住在本然状态即可。在这样的时候,善行也被视为多余。看上去这些说法似乎互相矛盾。但如果你了解这是对不同根机的人的开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你对五岁的孩子解释一件事情和对成人解释同一件事所用方式肯定不同。
有老师的好处是,你可以化较少的时间从他那里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可以去学那些适合你的法。如果你恰好遇到一位合格的老师。并且和他相处一段时间,那么他会知道你是哪种根机。有些卖鞋的导购看你一眼就知道你需要多大码的鞋。好的老师所起的作用与此类似,你可以花最少的时间找到最适合你的鞋。如果缺乏这样的老师,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一双一双的试最后还不一定能找对。我见过一个人,他学佛的方式是把大藏经全部看一遍。这就象是把一个商场的鞋都拿来挑一遍一样。而且,你不能保证你最后买走的就是你需要的,因为光线的缘故,可能你出了门才发现不合适。
虽然阅读大藏经值得赞赏,但若没有老师,只是读读佛经很可能你多年之后依然烦恼炽盛。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你不明白佛是对不同的人说法,你可能会认为佛是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人。甚至你会说,这些都是后人假借佛的名义杜撰的。
我有个朋友,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分法他应该属于第一种人,他会去随喜他所看到的任何善事,但他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有一天他看到一句话,那是别人引述华严经里的一句话,那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你忘失了菩提心,那么你所做的任何善业都是魔业。很明显,这是说给第三种人(那种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听的,很不幸他被第一种人听去了。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作为。甚至怀疑这句话是否出自释迦牟尼佛。
你要知道,对不同的人佛陀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对于第一种人,断除杀生,偶尔放放生都会令佛陀高兴。但是对于已经发菩提心的人,就不能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如果你忘失了菩提心,那么你所做的任何善业都是魔业。因为,那些业都会成为继续轮回的因。这是对于第三种人的要求。第一种人不拥有菩提心,没有的东西不会忘失。我从不主张乱看书,如果你不了解佛是对着几种不同根机的人说话,不知道自己是哪种根机,阅读过多的书可能对你并无好处。还可能导致谤法。这种行为就象是看到东西就吃一样,你需要了解你的胃的承受力。否则你吃的再多可能都会吐出来。
有位禅宗祖师对他的上根弟子说: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解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解脱的。
很不幸这些话被那些下下根听去了,所以成为了不去修行很好的借口。上根和下根的区别之一在于上根能够正确理解自己所听到的东西。
而下根之人。他完全被自我掌控,任何东西到这里都要为自我服务。包括佛法。自我会把他所听到的佛法解释的符合自己的要求。自我是个奇妙的化妆师,他能把任何自私的要求装扮成佛法。我们都应该小心自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2511.html
|
|
|
|
|
|
|
|
|
|
|
发表于 20-5-2012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尺寸的脚掌,鞋子太紧或太松都不好,合你脚穿的未必就适合别人。与其太过闲空去恶评别人的鞋子款式,不如专注自己的前方道路,小心避开路障更有意思。
谢谢LZ的好文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
|
|
发表于 22-5-2012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道理。。。。。。但真正要看正点还有点难呀。。。。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人人都懂里面的含义 。
楼主谢谢分享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无绝对,
今天的我不代表明天的我。
现在讨厌,不代表将来讨厌。
在佛法中我发现,人只所以不了解、讨厌佛法是因为说法之人不懂得善巧而已。
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别人的障碍(讨厌)是有法可修可证的只是我们还不能善巧的引导而已
以前我不热衷于佛法(本身自称基督徒)是因为没有人引导,也没有遇到善缘。
今天我会热衷于佛法也是因为能遇名师,善缘。
并且从开始修时的疑惑到深信不疑还真的吃了我一段时间。
所以法无定法。现在讨厌佛法之人也未必将来会讨厌佛法。
只要他命中有善缘自然能搞懂因缘、因果。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今天你是从佛门走进来,还是从佛门中走出去。
但是都是无定法,因果,因缘是不断的在改变。
前因可能就是后果的成就。世间就是这样因果因果的循环。
但是要成佛、成就无上菩提。必须要有十波罗密也就是对佛法坚信不疑、始终对此目标坚定的走。
我们看回佛陀如何成佛就知道了。
他当时身为菩萨虽然没有佛法在世,但是他一直以智慧为依。
仍旧相信生命里有出路。他的老师一而再的想要留住菩萨。
但是菩萨的心境告诉自己那还不究竟。
于是法句经这句就印证了当时菩萨的心境。
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这是出家人最后决定出家时的道心。
自己选择走的路。
看清世界的痛苦之后,看清实相之后决定踏上正途的心境。
生命是苦,轮回是苦,他不止在自己的生命看到这点,在别人身上(不管恶人、善人都是苦),最终他选择空与无相的去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12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回佛陀如何成佛就知道了。
他当时身为菩萨虽然没有佛法在世,但是他一直以智慧为依。
仍旧相信生命里有出路。他的老师一而再的想要留住菩萨。
但是菩萨的心境告诉自己那还不究竟。
Gap_Gezz 发表于 23-5-2012 10:55 AM 
这是佛陀那一部分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么?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夏绿蒂
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这句实际上是说佛陀自己啊。
如果老师不能为他解脱,佛陀自问不会跟他们一起前进。因为那是愚者所为啊,还是会流转世间。
虽然佛陀没有明说是谁,但是可见得,这里是指他的老师当时还算是个愚者。
智慧停留住了,佛陀自己要坚定的往前走啊。
即使是五比丘离开了他,他也是坚定的一个人继续修持。
可见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老师已经不能教导你的时候并且你还没解脱。
这时你就必须离开他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Gap_Gezz
聞到一股揑鼻香。。。。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12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夏绿蒂
这句实际上是说佛陀自己啊。
如果老师不能为他解脱,佛陀自问不会跟他们一起前进。 ...
Gap_Gezz 发表于 23-5-2012 11:23 AM 
谢谢你的资料,那你说佛陀是菩萨那个时期是哪一个时期,不是悉达多太子求道那时吧?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夏绿蒂
不是他的前世,在Jataka里面有没有这个经意我一下子没有印象。
但是太子求道时期也是啊,
太子一路走来的路都是孤寂的。
很多人不明白一味要阻止他啊。
他父亲要他当国王,
他老师要他当老师,
领国愿意与他共同管理一个国家。
5比丘愿意跟他一起求道,但是中途离开。
佛陀都不介怀,因为他知道他需要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寻找。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Gap_Gezz
看到成熟修行者忍不住要贊一贊。。。。。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lz 和 版主的分享
sādhu! sādhu! sādhu!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3-5-2012 02:42 PM 编辑
回复 15# royallam
谢谢你的赞美。 大家参详学习而已。
纵观佛陀还没成就之前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他的生命充满着赞誉。
去到那里都很受人推崇。即使出家了,跟老师学习。老师也很赞叹他。
并且愿意和佛陀共同治理一切。
但是佛陀并不如此自满,或者自我膨胀。
他检视自己,到底生命为何有苦?迷题解开了嘛?
他发现自己还是受苦,并且还没找到答案的。
他不因此自负,毅然放下老师的建议往前走。
王子时不自傲,毅然放下国王的王位而出家。
佛陀的一生,他向上的智慧不断的涌现。
如果向上智慧没有涌现出来,成佛之路可能就会卡在中途。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愚痴者
还是要感谢LZ开这个帖子,
如果没有此帖为诱因。
我那里会有如此多的口水分享这些 .gif)
就是先有上面帖子的文章让我有所感触才说的。
未必是对,大家参详参详就好了.gif) |
|
|
|
|
|
|
|
|
|
|
发表于 23-5-2012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Gap_Gezz
正法佛陀已詳盡,其他的看因緣吧,佛祖慈悲。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5-2012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绿蒂 于 23-5-2012 05:12 PM 编辑
回复 愚痴者
还是要感谢LZ开这个帖子,
如果没有此帖为诱因。
我那里会有如此多的口水分享这些 {: ...
Gap_Gezz 发表于 23-5-2012 02:56 PM 
还好我转了这个贴啊,不然就错过了大家的开示,写下这些心得的灵山居士也不错。
感恩,善哉。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