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735|回复: 126

关于难以理解的倒驾慈航、乘愿再来。(附加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4-2012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转轮圣王 于 23-4-2012 09:52 PM 编辑

若过去久远劫已经成佛、涅槃了,要倒驾慈航为菩萨,是要把过去证悟的境界和功德都降了下来才行?但是,不是说成佛了,就永不退转的吗?

之前已经解脱烦恼、脱离三界轮回的业力枷锁,所以就把现今的娶妻生子、背痛、头痛、解脱涅槃等形容为“示现”。这“示现”一词,几乎让我觉得佛菩萨像是穿越时空弄虚作假的戏子、魔术师(有这种想法,我真是罪过)。

请问各位贤友,你们又有什么看法了?不妨发表自己意见。

附加疑问:根据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清楚的显示生的前提是业有,而业有的前提是无明贪爱。说佛陀可以入胎,违背了缘起法。您不觉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4-2012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佛陀背痛、头痛、腹泻等,是一种示现,那这实在是糟糕的示现,他为什么不示现没有背痛,无病无苦,这不是更让人有信心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2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面对而不是/不能逃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12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面对而不是/不能逃避
大肚皮豚 发表于 19-4-2012 10:09 PM

不能领略您说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2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转轮圣王

成佛,就是有智慧的人。
有神通,就是自我冲天的假佛。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2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转轮圣王

慈悲,无分别心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9-4-2012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倒驾慈航等理论是谤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2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菩薩本无得失之心 . . .
若有 . . . 則落二元世界,
怎样登五十二菩薩位 ?  乃至佛果 . . ?

<< 成佛的定义 >>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相信很多人于初开始学佛时,就已听到这样的定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要成佛,首先当得去觉悟,不只自己能觉悟,且要能帮助他人觉悟。当这自觉或觉他的程度,能做到圆满时,乃能成佛也。这个定义,很多人当已很熟悉。可是我们真明白了吗?还是有一些未发现的问题呢?

福慧两足:其次,又定义「佛为两足尊」。这两足尊,最初只意指,为人乃是两足的动物。故人类中最尊贵.最尊崇者,即是佛也。而待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这两足尊,才被解释为福慧圆满的意思。

释迦牟尼,圆满了吗?于是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就来省思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看算是圆满了吗?当然就自觉而言,他是圆满了;但是就觉他而言,却也未必。

因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先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才开始说法度众生的。而不是:先度化众生,待觉行圆满后,才示现成佛的。而即使于成佛后,才说法度众生;且这觉他之行,也没有圆满!事实上一直到佛涅槃之前,还是有很多人未受到度化。如果他当时就已觉行圆满,则我们应早已解脱了。

故其在《遗教经》中,反是留下这句话:「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对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这就算觉行圆满吗?我想「圆满」,应不只是如此尔。

所以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的觉行却没有圆满。除非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皆已学佛.觉悟.解脱,否则觉他之行,不得谓为圆满也。

其次,从福慧两足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之中,福德就圆满了吗?也不尽然。他还有好几次,因过去的业报现行,而产生一些身心不调适的状况。因此不管是从觉行圆满,或福慧两足的定义来看,释迦牟尼佛都未圆满也。

而如就圆满的需求来看,则根本不可能圆满的。因为从缘起的观念来审思,既一切法皆互相牵涉,则有一法不清净,即意谓佛也未圆满也。

所以若要待一切圆满,才能成佛;便就根本不可能成佛了。这是第一点,我们对成佛的定义,其实是有很大瑕疵的。

<< 成佛的机缘 >>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其次,在大乘经论里,都说到一位众生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成佛,乃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不管怎么算?但对每位众生而言,皆如此也。

若众生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于是如这说法确立的话,则众生若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而在经典上,也常说到:佛说法后,七万二千天子同发菩提心。于是既这么多众生,同时发心;当于三大阿僧祇劫后,同时成佛。

然同一佛国世界中,又不许有二佛同时出世:可是不管在原始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里,又有另一种说法:在同个大千世界里,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出世。就像于一国土中,只有一个国王,而无两个国王。于是这便与前述相矛盾了:既同时发心,当同时成佛;可是又不许两位众生同时成佛。

或曰:一在此方成佛,另在他方成佛。或有人说:既不能在同个世界里,同时成佛;那就在不同的世界里,同时成佛吧!如很多经典授记成佛时,都是指在很遥远的他方成佛─那地方的众生都不能成佛,而只待我们这世界的众生去成佛吗?

其次,既修行于此方,却成佛于他方,也因果不相应吧!因此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却非这么单纯。

有曰:八地菩萨即能示现成佛。另外在大乘经论上,也说到:如已证得八地菩萨者,即能示现成佛。像《普门品》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中,乃有: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但何以此土从释迦佛涅槃后,至弥勒成佛五十七亿年间,竟无佛示现呢?而在大乘经典里,既有很多大菩萨,不只是八地、九地,而且是等觉、妙觉。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不都是等觉妙觉的菩萨吗?何以不示现成佛呢?而必等到五十七亿年后,再由弥勒菩萨来示现成佛!

是不慈悲,或因缘不具足呢?还是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所以不能示现成佛呢?

所以即使每部大乘经典,都一再劝说:当发菩提心,当修菩萨道,就是为了将来成佛。但既五十七亿年间,不可能有你;也贤劫千佛名单里,不会有你。你何不算算,到什么时候,才轮到你成佛呢?

在大乘佛教里,曾这样公开质疑的,倒未听过!一天到晚劝勉成佛,结果却只是无限期的空头支票尔!

正见
圆满,不是终点之意:因此我们必须对「云何成佛?」这个问题,重新检讨。如前定义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福慧圆满」才能成佛。但圆满,却非终点之意。

很多人都会把一个工作做完了,便称之为「圆满」。禅七七天结束了,不管有没有开悟,皆是圆满了。而佛七七天结束了,不管有没有证得一心,皆是圆满也。

反正事情能有个终结,便算圆满了。所以每个人于下意识中,就是期待能有个最后的终结。我们修行,不管要修到什么时候,但总会有终结的。于是乃为已圆满故,所以成终结;还是因企求终结,所以憧憬圆满呢?

事实上,既生命是缘起的,而缘起即不可能有终结也。所以不管是为已圆满故,所以成终结;还是为终结了,而称之为圆满,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设想修行有个终点,且名为成佛;而成佛时,便一切皆已圆满了。却只是一般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心有分别取舍,便不可能圆满矣!因此若谓必圆满,才能成佛。但从事相来看,乃不可能圆满也。由是圆满,乃是从「心法」上论的。何以故?若心不再分别.取舍,即是圆满也。

而凡夫众生,却都是用分别取舍的心,来企求圆满,故乃如缘木求鱼,而终不可得。因此释迦牟尼佛圆满了吗?既佛已断除一切分别取舍之心,故那还有这个问题呢?所以既佛已圆满了,也八地以上的菩萨,都圆满了。

不以『自性见』,来意会圆满:既凡夫俗子是从事相,来论圆满;则这圆满,其实是带有「自性见」的意味。有一个终极目标,一个永恒的境界,可称为圆满。这即是「自性见」也。故除非我们对于缘起的空义,能深入了解,否则要跳脱出自性见的樊墙,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诸法无我,谁来成佛呢?其次,三法印中既已确认「诸法无我」,那还有谁来成佛呢?所以若以成佛为修行的目标,即表示「我」见还在,故我可以成「佛」。

所以愈想成佛,即代表其我见愈固执。而如我见全去除后,便连这个问题都不存在矣!尤其众生所谓的成佛,都是从「报身」去设想的;于是这不只我见昭昭若存,也身见梗梗如山哩!

因此,若无始以来的「我见与自性见」不彻底消除的话,连开悟解脱都谈不上,更何况成佛呢?所以结论很明确:愈有心成佛者,便愈成不了佛也。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在《法华经》中找到印证。

在〈化城喻品〉里,乃说到「大通智胜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事实上,这段文字有点瑕疵,其应是:「大通智胜菩萨,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于是大通智胜菩萨,便继续安忍等待。「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猷不在前。」

为什么坐了那么久,而佛法犹不在前呢?因为愈有心成佛,便愈成不了佛。这种情况就像禅宗所谓:不能将心待悟。你愈等着开悟,便愈不能开悟也。所以前之「破魔军」者,顶多是破外魔,而未破内魔。而内魔者,即是想成佛之心也。

所以,若以成佛为诉求,而行菩萨道。其实不只不能成佛,连菩萨道都会变质的;因为这乃是由「我见」而主导的。

<< 示现成佛 >>
既诸法无我,谁来示现呢?因此下面我们更得要来处理这个问题:既诸法无我,谁来示现成佛呢?我们过去的观念,认为有一位菩萨,他因众缘成熟了,便示现成佛。这还是用「有我」的「分别心」去设想的。但若从诸法无我的道理去思惟,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法界净因缘成熟故,示现成佛:所谓法界因缘成熟,就像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必会有孔子─亦即思想的统合者,这样的人物出现。他姓什么倒不重要,但一定会有这样的人物出现。这就像希腊的文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也会有苏格拉底的现世一般。

同样,从中国周朝的封建制度,发展到最后,也必然会产生大一统的帝国。完成这任务的人是谁呢?乃秦始皇。而这情况又像罗马,也会产生像凯萨大帝这般的人物。

同理,若法界中众生的道心坚固,疑情浓烈,便会有众生示现成佛。我们不需要从「个体化」的思想,去追问他最初如何发心?经过什么历程?而最后终能成佛也。

法界本是一心,故只示现成一佛:于是既以法界净因缘成熟故,示现成佛。则为法界本来一心故,只示现成一佛。

问:云何法界本来一心呢?答:为缘起无界限故,尤其既清净心,乃是就「性」而言,当更只有一心。

由是既法界唯一心尔,则于一心中,当只可能示现一佛,而不可能示现二佛。

因此我们再回头省思: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菩萨,为什么不示现成佛呢?乃为法界净因缘不具足故。那法界净因缘,何时能具足呢?若众生的善根成熟─亦即道心坚固,疑情浓烈,法界净因缘乃能具足。

于是为舍利弗.目犍连等之善根淳熟故,感应得释迦成佛:所以我们既可说是因释迦牟尼成佛了,所以来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众生。反之,也可以说:为舍利弗、目犍连、迦叶尊者等众生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感应得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下降示现成佛。在缘起的世界里,本来就是互相影响的,而非那个是主导的,那个是附从的。

众生的善根何时成熟?也是菩萨生生世世教化的结果。至于众生的善根,何时成熟呢?既可以说是:菩萨生生世世教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文明发展到那阶段,自会有这种需求。

关于从文明的发展,而对应有成佛的可能,这问题已于〈问世间,情为何物之三〉说明过了。现不反复,若有兴趣者,可回头再去参考那资料。

若善根的众生已度化了,佛又示现涅槃矣:以文明的演进,却不像西方人所想象的,唯沿着直线继续上升;而是像波浪一样,当上升到极点后,便又开始下降矣!而下降之后,众生的善根乃愈来愈差,故这时佛又示现涅槃也!

所以我们不能用「个体化」的思想,去设想:有位菩萨,他成佛了,或示现涅槃了。而当从整个法界的众因缘去考量。

譬如云起云散.本无来处与去处:我因为住山的关系,常有很多机会看云─云未必是从远方飘来的。通常于朝阳下,慢慢将地面的露水蒸发了;当蒸发到天空,到某程度后,便凝聚成云。故有一朵朵的云,呈现在蔚蓝的天空中。而这些云,如天气好,便可继续上升扩大,最后又消失而化成水蓝色的天空。其从聚到散,约几小时的时间。所以云从那里来?云往何处去?其实它没有来,也没有去。只是因缘成熟了,它就出现也;因缘分散了,它又消失矣!

同理,佛的示现亦然。所以我们不必指望:我要很努力去修行,以待三大阿僧祇劫后能成佛。以这还脱不出「我见、自性见」的思考模式。

所以在《圆觉经》里,有一段经文:「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既脱不出「我见、自性见」的思考模式,这便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而根本不可能证入如来寂灭大海的。所以一切众生,先别奢想成佛,还是先断无始轮回的根本,再说吧!

「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因此从究竟了义来看,心想成佛,就已是颠倒了;那堪更问:何时成佛?连问题都问错了!还能有什么答案呢?所以谓: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也只是大乘的异方便吧!

<< 大乘的异方便 >>
因此讲到这里,我们只能说:以『成佛』为目标,而诱导众生来行菩萨道,只算是大乘的「异方便」尔。如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因为那位学佛者,不想成佛呢?

对学佛者,是否都想成佛的问题?倒让我联想到一个公案:

洞山谓云居道膺禅师曰:「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师曰:「若是思大,佛亦不作。」山然之。却未必每个学佛者,都想成佛也。

问:这异方便的最后目标,是生死烦恼的解脱吗?

答云:以后期大乘之不断诋毁阿罗汉为焦芽败种来看,其最后目标却不在解脱也。

如果这异方便最后的目标,也是为了让众生能断烦恼、了生死,这还不失为善巧方便。但我认为大乘的异方便,却不是单纯地为了「断烦恼、了生死」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4-2012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大乘佛教的发展,在早期时对于阿罗汉,还是相当地尊重;而后愈发展,就愈贬损阿罗汉。到最后,乃如《维摩诘经》说的:

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宁可犯五无间罪而入地狱,也不要变成阿罗汉。这对阿罗汉还不够诋毁污蔑呢?故言下之意,乃谓它最后的目标,其实不在解脱也。

问:既成佛不可得,解脱无所求,何以为大『乘』呢?所谓「乘」,乃谓能到彼岸也。而大乘,究竟欲达那个岸呢?

大乘情结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在中国佛教的系统中,却少有人能作正面的省思。为什么?

北传的子孙,能避免于中国情结和大乘情结者,乃凤毛麟角也:因为我们都认为既是北传佛教的子孙,当就应顶礼、膜拜大乘佛教。故认为既中国佛教才是最好的;也大乘佛教才是最究竟者。

所以今天要论真正的佛法,首先得避免于中国情结与大乘情结。以北传佛教,其实是经过中亚细亚,才传到中国来的。而中亚细亚那一带,因是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以生活不安定,故不可能发展出很精致的文化。

所以佛法必须作了相当程度的调整,才能适应于游牧民族。故再传到中国的佛教,已不是道地的原始佛教。因此除非我们能够避开中国情结和大乘情结,否则没办法去探讨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虽从大乘入门,但修行体验,却更相应于原始佛教:对于这一点,我乃能有比较深的体会。既在中国学佛,多是从大乘佛教入门的。但是在我多次的修行体验中,却更相应于原始佛教的风格。

于是因于我对原始佛教的了解,以及在修行上的体验,对大乘便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下面首先来探究大乘的起源:

大乘的起源
继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发展而来

首先它是源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延伸而继续发扬光大。释迦牟尼佛说法乃是应机说法,今天碰到什么因缘,就讲什么法;而不像哲学家,先建立好一个架构,然后顺着架构慢慢铺演。因此虽说法四十余年,一般人却看不到佛法的全体。

而等他涅槃之后,所说的法才慢慢结集,成佛教经典。而后更由专精的论师,来作归纳与统合,故能一览佛教的全体。然又因每位论师统合的结论不同,故形成部派佛教也。

于是再由部派佛教,更分析、统合,最后终能开展出大乘佛法。因此虽大乘佛法的根本还是在原始佛教,但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既分析得更精辟,也架构得更宏伟。

目前学术界通称大乘有三学:首先是般若中观学,其次是瑜伽唯识学,第三乃真如心性学。这三种学说,虽非大乘所独有的,但在大乘中,乃能发挥得更宏伟精湛。因此这一部分的大乘佛法,我们还是不能不予以崇敬赞叹。

大众部的兴起
其次,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过程中,初先分成上座部与大众部,而两派因道风不同,故有一些争议:

重律与重法之诤:如传统上说,上座部乃比较重视持律,而大众部比较重视法义。而两者之中,重律的道风,当然是比较简单;因为律文乃是很明确的。

而重法的道风,就没那么单纯了!此为除非已在修行上,曾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否则但凭思惟,却未必能掌握到解脱的心要。而如只注重思惟.理解,便很容易产生一种弊端:就是眼高手低,脚跟不着地。就像大乘许多经论都说「本来成佛」,结果听了老半天,还是凡夫一个,因为根本没有实证的功夫啊!

所以如未解行并重,且有真正的体验;而只是从义理去会意,这光说不练,其实还不足称之为「重法」也。

保守与新进之间:既上座部因为重律,所以比较保守;而大众部因为重法,所以比较新进。其实,保守不一定就是错的;而新进,也未必更高明。主要在于法,能否相应?以及在修行上,能否更有效率?

所以问题的焦点,还是得回归到:对法的确定,对法的修持契入。否则,只在保守与新进间琢磨,我认为没有意义。

量化与俗化之间:既称为大众部,就意谓着人比较多。但人多,就一定是好事吗?且未必,因为这又牵涉到「量化与俗化」的问题。

如众生界中,有善根者却不多;于是为了广度众生,当然得用更多的方便。而更多的方便,就不免有俗化的倾向。因此量化与俗化,其实很难分舍,愈想量化,就愈得俗化。这情况看台湾佛教的诸山头,便很清楚。

正法.像法.末法的结局:既大众部能兴起,即意谓着佛教不得不走上「量化与俗化」的路途。因此于经典上谓:有正法、像法、末法的阶段。故为既大众部兴起,即很难避免于将从正法而变成像法,甚至从像法而变成末法。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二种起源,我认为大众部的兴起,其实是带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梵乘
原始佛教,乃以出三界为唯一目标: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乃慢慢转成梵乘也。在原始佛教中,修行最后的目标,很明确地就是为了出三界,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断烦恼、了生死。

后来,乃渐形成梵乘的格局─理论为般若,行持乃以六度四摄为主导的菩萨道:但在慢慢形成大乘后─初为般若乘,即可看出,虽理论上还以般若为轴心,而讲无常、无我,四圣谛、八正道等。可是在行持上,乃形成以六度四摄为主。而六度首先就是布施、持戒,四摄也是布施、爱语等;乃从广结人缘中去下功夫也。

这也就说在原始佛教中,乃以解脱法为始终的依归;但在大乘中,却以「度人」为要。

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其实是『天王』示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呢?我经过慢慢沉思,以及阅读一些资料后,慢慢确定:大乘佛教里的菩萨,其实是天王示现的。在释迦牟尼佛初成佛说法时,如《阿含经》所述,却未有文殊.观音.普贤等大乘菩萨。但却有梵天王.帝释天主,经常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前后而为护法。因此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就说到:其实大乘里的文殊菩萨,乃影射着梵天王;而普贤菩萨,当影射着帝释天也。

然而当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后,这些护法的天王,若要度众生;当不可能示现成佛的模样,也不可能示现成阿罗汉的模样。因此他们乃以菩萨的形相示现,因此菩萨的形相都是天身。所以大乘佛教里的菩萨,应多是天王化身的。

护法诸天
为祈恶道减少,天众增加故,护持佛教:那天王.天将为何要以菩萨的形相示现,而来度众生呢?我们再从《阿含经》里,找到一些线索。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梵天王首先启请佛能为众生说法。

而启请说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为佛如能说法教化众生,就能使恶道减少,天众增加。于是乃为求天众增加,所以护持佛教。为何祈愿天众增加呢?因为他就是梵天王啊!

未必切愿于解脱道:所以这些天王,虽来护持佛教,却不见得非常衷心于解脱道。为什么呢?因为既是天王,当然他的福报是够大的;既时时在享天福,故根本不觉得「生命是苦的」。所以即使解脱道,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但对他而言,却还不是那么切身。

第二由于天寿很长,故即使想修行,也不必急于一时。天王不会像人一般,会被车撞死或有夭折.横死的可能。所以即使求解脱,也悠悠哉哉地再等个三劫、五劫不迟。

因此虽听佛法,对修行的意愿,就没有那么急切。然而对他们来讲,若天众愈来愈少,则他们的子民就愈来愈零落,这倒是较急切也。

知空而不证空:于是「虽听闻佛法,但不急于去修行」,这样的心态,终慢慢影响到大乘佛法的教理,故有所谓「知空而不证空」的说词。以天王的善根福德,要深入理解空义,倒是没有问题。至于修证,他们就不着急。

然「知空而不证空」,应用于这些天王身上,且不为过。但若应用在人间的众生上,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道众生的寿命既短,且灾横蛮多。如失掉这次机会,便万劫难复也。

大乘佛教,乃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作号召,再加上『天』道而成:因此大乘佛教,虽一方面是继承原始佛教的教理而发扬光大,也是以原始佛教为号召,但已慢慢渗透进一些天道的成分。

它刚开始当不可能直接用天道的方式,来说法度众生;因为大家已接受佛教了。故只有继续穿著佛教的外衣,也传述一些佛教的根本教理,如三无漏学、四圣谛、八正道等,然后再把一些天道的成分,慢慢渗进去。而这些渗进去的部分,即是「方便道」,而非「解脱道」。

『天』道,特别重视于度众生:如就我对天道的了解,天道乃特别重视于「度众生」。然此之「度众生」,却非断烦恼.了生死的度法;他们既无兴趣,也无能力。然「度众生」,是度到那里去呢?这世成为他们的信众,下世成为他们天国的子民。

这情况就像人间的山头主义,也都急于度众生。但将度到那里去呢?成为山门里的护法.信徒。至于这些人那时候开悟?那时候了生死?他们乃无所谓;他们自己的生死都不着急了,怎会替这些众生着急呢?

为天人都有『慢心』─好大喜功.广揽信众故:而喜欢度众生,这是天道的特色。一为度众生,他们才有子民。二为天道都有慢心,包括梵天王亦然。而慢心愈重,就愈好大喜功;故以招揽信徒,而为成就也。

天道,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因此在大乘佛法里,乃变成:虽广度众生入佛门,可是却不希望他们赶快去修行。这在目前的佛教界,尤表现得更明显。事实上,这不是佛道,而是天道,或者说是「附佛法外道」。

那为什么没有人挺身而为澄清或抗衡呢?事实上,天道乃与众生的习气更相应。除非有些众生出离心特别深切,否则天道的说法,乃与他们的习气更相应。这相应大致可分两种:

对有信心.慢心.进取者,美其名为菩萨道:如众生中,既有狂者,也有狷者。以狂者进取,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肯努力去争取目标;于是便把度众生,当做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感。而有成就感后,当更增长慢心也。所以对狂者的进取,美其名为菩萨道。

对信心不足者,有他力加持.佛国净土:其次对狷者─狷者乃畏避而信心不足也,授以「他力」法门。不必担心修行无成就,具信愿者,即能往生也。往生到那里去呢?到他们的天国去当眷属也。

大乘的『大』,非高明之意;而只谓更涵容.更方便.更复杂也:因此这大乘的「大」,却不是更高明之意。不是因比小乘高明,所以才叫做大乘。当然就号召力而言,必得用「大乘」才行。

客观地说,这大乘的「大」,只是更涵容─包涵的面更广。更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更复杂─既有天道的成分,也有巫教等方术。所以事实上,这大乘的「大」,还得「小」心去抉择哩!

众生不死于『大』字招牌者,几稀矣:所以即使大乘佛法,也能通向解脱道;但它的路,也变得更迂回.更缭绕。

可是很多人就没办法超然客观地来评量大乘,因为初看到这「大」字招牌时,便已心花怒放,而趾高气昂了;更何况我们又都是北传佛教的子孙。所以既认为在「大」字招牌下,便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也刚好在「大」字招牌下的说法,却跟自己习气更相应。于是众生不沉溺于『大』字招牌者,几稀矣!

天道日下─初为禅定天,继为空居天,后为地居天:于是我们就从这个观点,来看大乘佛教的整个发展,则可说到「天道日下」也。以最初的大乘,是以般若思想为主导,而修习菩萨道;这相当于禅定天的层次,而属于文殊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后来就慢慢降成空居天的层次,乃以唯识法门为主导,而属于弥勒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后来密教兴起,则更降成地居天的层次,而属于普贤菩萨所教化的时代。因此虽都是天道,但层次乃愈来愈低尔。

『人乘佛教』的由来?而目前乃有人更说:当今应属于人乘佛教的时代,虽列举了很多理由,但我们从层次的递降来看,还不免苦笑也!不正因为现在连天乘,都上不去了,故只能更降为「人乘」吗?

那么既天乘,是附佛法外道;难道人乘,就非附佛法外道吗?所以人乘佛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只图在人间打混,而不求解脱也。这与儒教等,便没什么差别;也跟世间的「恋世情结」纠缠不清。

其实,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乘佛教,本没有错:我们要从人身的基础出发,而更求觉悟与解脱。而在原始佛教或禅宗里,本就是这个样子。可是目前人所谓的「人乘佛教」,却变成以现世的人间为终极目标,而非以了脱生死为终极目标。故以人乘为因,而上求佛道,即是正法;反之,以人乘为果,而不求佛道,便是邪见。

这是讲到大乘佛教的第三个来源:天乘与人乘。其实,天乘与人乘的宗教,在世界上到处都有,乃非佛教的特胜,更何况是「大」乘佛法的特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2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腊的影响
大乘佛法,多少曾受希腊的影响:大乘佛教的第四种来源,我认为是受到希腊的影响。在目前的史料上,说亚历山大在西元前三二五年,东征到印度。虽未将印度征服,但由于文化交流的关系,多少会对印度宗教有所启示。

以西元前三二五年,也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二百多年。而目前学术界的说法,乃谓大乘佛教是兴起于佛灭度后五百年。也就是于亚历山大东征印度,二百多年之后产生了大乘佛教。

目前学术界已公认,佛像雕刻曾受希腊风格的影响:我们知道希腊时代,最精湛的艺术就是雕刻,而且是人像的雕刻。于是佛教乃把他们雕人像的技术,转移成雕刻佛像。佛教本来是不雕任何形像的,可是受到希腊影响后,却变成每一间寺院都有雕像了。

至于对宗教的影响,目前尚待研究中:既佛像的雕刻,是受希腊影响。至于宗教,应也会受到希腊哲学、希腊人生观的影响。以菩萨道的风格,既不同于原始佛教,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度宗教。故其受外来宗教的影响,乃昭昭自明者也。

以原始佛教和印度传统的宗教,大致都是以了脱生死为主要目标。而大乘菩萨道的风格,不只不急切于了脱生死,而且还洋溢着对生命的热情,这是在印度的传统宗教上,不可能有的。故其必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外来的文化,最可能的乃是希腊文化也。

以希腊人多对生命洋溢着热情,而且他们更重视的不是来生,而是当生。虽目前,这还未在学术界上,能找到更多的证据与回应。但我相信于未来,必会有更多的人乃从这样的观点,去重新省思大乘佛教的由来。

菩萨道
以上,也非全盘否定菩萨道:从前面讲到这里为止,好象我是全盘否定菩萨道,说它是天乘,说它受希腊的影响,说它受大众部的量化与俗化。但其实,我并非全盘否定菩萨道。

菩萨的原意,乃觉悟众生;未觉者求觉,已觉者觉他:因为我们皆知,菩萨的原意就是菩提萨埵,而菩提乃是觉悟,萨埵为有情,或说是众生。故觉悟众生,即是菩萨也。

所以若未觉悟者,而求觉悟;或已觉悟者,更帮助他人去觉悟。这以「觉悟」为主要诉求的菩萨道,才符合佛法的本意。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故佛教,即是求觉悟的宗教。然若把菩萨道,解释成广度众生,那就已落入天乘的陷阱中。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即是菩萨道的典型:由是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从是一位王子,而看到生老病死,便为求觉悟生命的真相,而不惜以王子之身而出家、苦行。这一切乃为求觉悟尔。

而既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即随方游化而说法度众生。故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即是修学菩萨道的典型。

于是从未觉悟而求觉悟,从已觉悟而弘传禅法,便是修禅者的典范。因此我再三说到,禅法的修学与原始佛教的道风,其实是最相应的。

发菩提心
依法不依人,唯求觉悟实相尔:于是我们再来省思,所谓「发菩提心」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在原始佛教中,不劝发菩提心。事实上不劝发菩提心,并不意谓即不发菩提心也。因为如人人都已发菩提心,就不用再来劝发了。

而是原始佛教中,果真为人人都已发菩提心,故就不用再来劝发吗?既发菩提心,即是为求觉悟;而如果不觉悟,就不能了脱生死。因此在原始佛教中,云何能不发菩提心呢?

因此发菩提心,乃单纯地为求觉悟「法」也。也就是应从对「法」的尊崇而发菩提心,而非从人而发菩提心。

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也不为度众生而发心:但目前,很多人却将菩提心解释为「度众生之心」,这却非菩提的本意。因为如未觉悟,凭什么去度众生呢?

因此在密宗,乃改说:为去度众生而求觉悟。这我觉得还是有点迂回!直接发心去求觉悟,不是更单纯吗?这也就说当「依法不依人」而发菩提心。

为何不依人而发心呢?因为若依人而发心,便很容易受到人情的摆布、人情的束缚。这不依人,乃既不依自己,也不依众生。这即是既不为求自己的解脱而发心,也不为求广度众生而发心,而只是为求「无上正等正觉」而发心。故这样的心,才是既最单纯,也最究竟的。但目前所见,很多人都不这么意会。

若觉悟后,乃依法而行,法尔如是也:如修行觉悟后,就依法而行─从调整我们的身心,使跟法能完全相应。到最后一切所为,乃法尔如是也。

而这时候,还度众生吗?非度非不度!何以为非度呢?如真觉悟而能与法相应,即是无心境界也;而既无心,云何能更发心去度众生呢?所以小菩萨才发愿度众生,大菩萨则无愿度众生。但无愿度众生,却非发愿不度众生也。

虽不发愿度众生,却于无功用心中,广度众生:所以很多人乃错以为:既阿罗汉,未发愿度众生;即是自了汉而已!事实上,既觉悟到法、证悟到法,对于度不度众生,只是随缘而已!如众生有求于法,他就随缘而说;但说过后,众生得不得度,那是众生的问题。

因此既阿罗汉,不发愿度众生;也大菩萨无愿度众生。但虽无愿度众生,或反能度更多的众生。因为于无功用心中,反而能更圆满也。而太急切于度众生者,却常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别人的问题。因此度来度去,始终纠缠不清。故在自己的问题未解决之前,奢谈度众生,唯言之过早尔。

从内摄.上升而外延.下化:于是这度众生的历程,乃跟我们所说的修行模式,更相吻合。即是从内摄法门启修,而内摄到某种程度后,才能从提升中而得觉悟。既觉悟后,即自转成外延与下化。

其中从内摄而上升,即是菩萨道中,上求佛道的阶段。至于外延与下化,就相当于菩萨道中,下化众生的阶段。

而内摄.上升.外延.下化,也非一次即能完成,乃是不断去努力,而无终结:我们也再三说到:这内摄、上升、外延、下化的过程,也非一次就能完成;而是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内摄提升,一次又一次地外延下化,而无终结。既修行无最后的终结,也成佛不是终结。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是还在度众生吗?

「从不求终结而发上求下化之心」,这才是究竟了义的菩萨道。至于何时成佛?已入无功用心了,还那来这个问题呢?

小结
佛法别无异径,只是从见性而出离尔:因此对于真了解空性的人而言,佛法只有一法,就是从见性而出离.解脱。故佛法只有一乘,没有两.三乘,也没有大、小乘的差别。至于再分别『谁成佛,谁不成佛』,却只道是『头上安头』而已。

而后来很多的经典、论典,便从分别大小乘后,更衍生出「成不成佛」的问题。虽说得天花乱坠,却只迷惑人心,而无实义。

《法华经》中,诸〈授记品〉等,不也只是「黄叶止儿啼」吗?因此我对于《法华经》里,有「五百弟子受记品」及「授学无学人记品」,让每个人通通有奖,好象皆大欢喜。其实却也不过是「黄叶止儿啼」而已!为大乘经典里的「超」异方便。

以性不二故,佛法乃不二法门;然因众生修行层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属性:若从性门而观,佛法当是不二法门;因为性,乃不会有二性。但因为众生修行层次的高低,而将呈现出不同的种性。

如所谓:众生有菩萨种性,有声闻种性,有独觉种性的差异。其实种性只是习性,而习性是可以透过修行来慢慢改变的。如刚开始比较偏向于自度,那是可接受的,因为还自身难保啊!但待于修行上,有更大的体证后,便能有余力去度众生。因此这「自度与度他」的差异,是修行的层次使然,而非众生的根器本有差异,更非佛法有种种不同的乘法、教派。

不必复从二乘的观点,更谈回小向大.回大向小等问题:这意思是,如果我们见地更高,便不会有这些问题,讲什么回小向大或回大向小等。至于见地不高者,才会胡扯这些无聊的问题而大费周章。

以上对于这题目,就说到这里为止。阿弥陀佛!

摘録自 涟珠甘露 - - 从菩萨道到成佛 [ 释果煜法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12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倒驾慈航等理论是谤佛的。
das 发表于 19-4-2012 11:13 PM

你与我都有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12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大乘佛教的发展,在早期时对于阿罗汉,还是相当地尊重;而后愈发展,就愈贬损阿罗汉。到最后,乃如《 ...
ChingAnn 发表于 19-4-2012 11:36 PM

您说的是这?

   (大智度论)
舍利弗瞋恚氣分:
"如舍利弗有瞋恚餘習,佛由禪定起經行,羅睺羅從佛,佛問羅睺羅:何故羸瘦?羅睺羅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當自知。佛問羅睺羅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與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告舍利弗,佛不以無事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王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嚙,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多言還令蛇&#135329;,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說咒術。齧王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135329;汝毒,若不然,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135329;?寧此劇死。思惟定心,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

(摘自《舍利弗的一生》/ 中部)
有一次舍利弗因為急著出門,沒注意到自己的衣袍掉了一角,而這時剛好有一位剛出家不久的小沙彌,年齡只有七歲,由於剃度前師父教了他一些規矩,小沙彌看到舍利弗的穿著不如法,就用手指向著舍利弗,說他掉下一角的底袍,舍利弗看了後馬上轉過身,趕緊把他掉下一角的底袍整理過來,雙手合掌恭敬地站在沙彌面前說:「老師,現在已正確了!」然後,寫下了一首偈頌:
七歲的小孩,今日才出家,
若他願教我,我低頭接受。
只要看到他,熱切尊敬他,
一次又一次,敬奉為老師。

疑问:为什么这两个版本的舍利弗的人格会相差这么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读到【心经被密教化】的说法,心里感到很郁闷。同是一部【般若婆罗蜜经】,何以前期和后期经典的人物和内容会有出入?为什么学佛人不能好像基督教徒那样,对圣典一字不改,坚持原汁原味?种种疑问看来都解不开。

我读【大乘经典】时常会读到咒语,觉得很郁闷。假如咒语是学佛的重点,那么在无佛法的时代,佛号,咒语一切闻所未闻的时代,菩萨又凭据什么来行菩萨道?另外一件令我郁闷的说法就是所谓的【心咒】。在密教里几乎每尊佛菩萨都有自己的心咒,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心咒,文殊菩萨的心咒等等。既然可以诵念佛号来忆佛,何以又要来个心咒?难道心咒比佛号更能深入的与佛沟通?假如心咒更有效,为什么不以心咒来替代佛号?种种疑惑要如何能解开呢?


大乘经典里面被公认的伪经就有多部。其他被公认确是大乘经的经,一些经典其内容上多少也不符合逻辑或现实。这些经典都完确无误,都是出自大菩萨或阿难尊者的结集?佛教公认的伪经是谁创造?为什么作者要创造伪经?为什么人们要推广伪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大家先看看《密教发达志》,先从密教发展历史着手,就会明白伪经的出处跟用意。

其实伪经这个称号太过笼统了,难道非为佛说才叫真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0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supapaya 于 20-4-2012 02:32 AM 编辑
为什么学佛人不能好像基督教徒那样,对圣典一字不改,坚持原汁原味?种种疑问看来都解不开。
素还真 发表于 20-4-2012 12:49 AM

旧约圣经有人说作者有多人,都是不同时代的人物,新约圣经也有多个版本,现在流行的只是其中一个版本。

佛教公认的伪经是谁创造?

一人一笔

为什么作者要创造伪经?
   
我认为伪经作者有三类人
第一类来自外道修行者,印度外道修行者多不胜数,人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心得,但是名声极弱,影响力有限,所以借助古代大德佛陀之口推广自己的作品,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也常见,自己推出的著作不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借用古代名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畅销,否则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第二类作者来自佛教内部的修行者,因为误以为自己成就已经很高而迫不及待的要救度别人或想扬名天下,因不被认同就以佛陀的名义写经,我慢心。
第三类作者是带有敌意的,如印度教,阇那教徒,以打垮佛教为目的。

为什么人们要推广伪经?

他们所知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大家先看看《密教发达志》,先从密教发展历史着手,就会明白伪经的出处跟用意。

其实伪经这个称号太 ...
wiwi82 发表于 20-4-2012 02:10 AM



如是我闻,既然用上了这句就不该欺骗
六祖坛经就不算伪经,因为它没写上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12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susupapaya

问题是在藏经里,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经典,不但文法不顺,咒语意思不符合经的含义,完全没有佛法的味道——更像是“推销”其陀罗尼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supapaya

问题是在藏经里,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经典,不但文法不顺,咒语意思不符合经的含义 ...
wiwi82 发表于 20-4-2012 02:24 AM


    就像我回答素还真那里写的,他们借用死去已久的名人的名义推广自己的作品,古代资讯不发达,不像今天有互联网报章打广告,还有分布世界各地书局,如果你是古人,因为名声有限,你的作品可能出不了你住的村镇,不如把它丢入佛门,由分布全印度的佛弟子给你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wiwi82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减。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摘自:经藏。相应部。因缘品。迦叶相应。伪正法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12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0-4-2012 10:42 AM 编辑

首先谢谢木瓜牛奶的解说。
个人认为世人对大乘佛教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大乘佛教是附佛外道。

第二种:形式化,大众化,门派化的大乘佛教。

第三种:朴实,默默修行的大乘佛教。

第一种就不用说了。第二种是未度自己,先“度”别人。(有开引号的度。自己都未能得度,又如何能度人?)
第三种是先度自己,将来再度别人。
讲明是大乘佛教,上述三种说法皆依据大乘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7:05 AM , Processed in 0.1514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