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源‧加薪“恐慌”
加薪,有誰不歡喜,為何加薪會有恐慌? 首相將在三八婦女節為140萬名公務員帶來加薪的好消息,而私人界的最低薪金制也即將宣佈,國家彷彿正邁向高收入國。 然而有人歡喜,也有人擔憂,馬哈迪就擔心,如果生產力沒有跟隨薪金調整而提昇,國家可能會像西方國家一樣破產。 我相信他所指的國家破產是公務員加薪。調整公務員福利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止薪金調高,也須調整恩奉金和退休金。 舉個例子,阿都拉在2007年5月宣佈,讓逾100萬名公務員從同年7月1日起獲得調幅介於7.5%至35%的加薪;軍警人員額外加薪20%;公務員的生活津貼也調高100%。全年支出增加68億令吉。 當時人們都在猜測那是大選糖果,這次加薪幅度也不遑多讓,政府獻議調薪7%至13%,估計全年額外開支又要數十億。 加薪將導致財政赤字惡化,行政開銷進一步“蠶食”發展開銷。 私人界也面對更大壓力,因為人才會流到公共領域。在最低薪金制實施後,整體薪金水漲船高,因為外勞和非技術員工最低薪金1千令吉,不可能不調中層人員的酬勞。 另一個負面影響是薪金大調整,物價隨之上揚;薪金是加了,物價卻更高。 現在的情況幾乎和2007年一樣,國陣也規劃大選,但這次涉及層面更廣,包括私人界,國家能否承受這一次的大加薪? 大馬製成品的競爭條件之一是廉價,成本上升,競爭力就下跌;公司業績不振,就可能裁員。 如果政府基於政治考量而大開水喉,也可能會“債留子孫”。 我也懷疑,即使每個人加薪兩、三百令吉又是否能夠負擔逐年上升的生活成本?比如,自“我的第一間房屋計劃”推展後,銀行不曾批准100%的貸款給收入3千令吉以下的年輕人;要購買40萬令吉的房屋,他們還不符合資格。 落實最低薪金制、為公務員加薪,年輕人就有能力購買價格不斷上漲的房屋嗎?問題的根源不完全是薪金,而是沒有抑制市場的炒作。 假如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人們的食物開銷就可以進一步降低。 根據世界銀行在2008年發表的《持續性增長和包容性發展戰略》報告,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經濟結構成功轉入技術密集度更高的行業、自主創新活躍、服務業迅速成長、財富不斷積累及健全的體制。 大馬缺乏轉型的條件,硬硬提高薪金,會否打回原形?國家是不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http://opinions.sinchew-i.com/taxonomy/term/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