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9 09:02
2010年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成績放榜,全國(教育部管轄學校)共有363名考生考獲全科A+,比2009年增加了49人,教育部和國人都為此而沉浸在興奮的氛圍之中,不料剛剛出爐的《政府轉型計劃2010年報告》,卻給了大家當頭棒喝。
該報告指出,相較於香港、新加坡與韓國,大馬學生的表現不如預期。在2003年,大馬只有5至7%的學生無法達到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的最低標準,但這個數據在2008年竟飆升至約20%。
短短5年,大馬學生的表現竟然一瀉13%,難怪《報告》不得不坦承,這個表現“令人擔憂”。
如果這個報告可以被視為大馬教育的一項健康檢查,則這次體檢的結果,無疑是不合格的。
當我們有愈來愈多的學生的表現連國際的最低標準都達不到的時候,我們如何能為少數精英的成績興奮莫名?與其把焦點放在少數特優生身上,我們是否更應關注,表現優秀與表現差劣的學生,差距是不是又擴大了?
沒有一項考試或評估是完美的,成績不理想,排名退步了,有時不一定是壞事,反而可以讓我們切切實實地看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從中看到自己的弱點,並反省我們的教育是否走錯了方向?
去年12月間,由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佈了對全球65個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47萬名15歲學生展開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報告,在科學、閱讀理解和數學三門學科的測試中,新加坡分別獲得了第四、第五和第二名;而上海學生則包辦了3項第一。一個月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高調地強調了上海的成績“震驚世界”,並提醒新加坡人,“雖然我們的成績不錯,但還有一些人、一些國家,比我們做得更好”。
反觀我們,當馬大在2010年的世界大學排名(QS WUR)從180名滑落至207名,我們的官老爺們是如何“謙卑自省”的?他們說,馬大在世界大學排行榜滑落,不能成為評審大學素質的唯一准繩。
儘管名列前茅,人家卻依然為“一些國家比我們做得更好”而緊張怕輸;儘管節節敗退,我們卻依然“處驚不變”,一味尋找失敗的藉口。
我們輸在哪裡?是不思長進,還是欠缺了那種我們極其鄙視的“怕輸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