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装、屏幕、音质与电池续航力
正如我们开场时所说的,XOOM的内装只能说强而已...相对的它的效能表现更是猛。虽然偶尔在与PC间传档或于数个应用程序间切换时会感到延迟,否则整体而言我们的确被他的威力所慑服,特别是在用过内建的浏览器和几个随机安装的游戏后。整个用户接口与触控面板搭配的反应速度有如最佳状况下的iPad。
除了Tegra 2、1GB的内存以及32GB的储存空间,这台平板亦具备IEEE 802.11 a/b/g/n等WiFi (走2.4GHz或5GHz频段)、蓝牙 2.1 + EDR、Verizon的EV-DO Rev. A等连接能力,更内建GPS、光传感器、加速传感器、陀螺仪以及气压计。前面也提过此款平板电脑可( 无痛?)升级至Verizon下一代的LTE网络,这意味着不管是由Verizon或Motorola提供消费者一个内建硬件的升级,可能是回到当初购买的商店或Motorola的服务站之类的进行安装(至少Motorola的联系窗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另一个诡异的地方是这台平板电脑也具备一个micro SD插槽,但不管怎么试也没有办法正常启用,经过Motorola澄清表示,这部份的硬件还要等Google端针对操作系统部分再提供升级。很普隆共吧?什么叫你买的平板电脑有MicroSD插槽但却没办法再扩充,只能先用内建的32GB......( 看来主因是怕短期间内就被夺root权,干脆disable先吧)
音质方面,XOOM在中等音量时由内建喇叭所输出的音质还算可接受,但如果把音量调到最大,就会产生很刺耳的失真,即使像是新邮件通知那种简单的旋律都听的出来怪怪的。有几次我们不得不手动把音量尽可能地调小声,因为光听从喇叭发出来接近的哀号的音质就觉得音波好像快把喇叭的单体给震坏了。看来Motorola虽然过去以音质输出闻名,但在XOOM上面还有改进的空间。(难道平板的喇叭也要Run?)
XOOM的电池续航力表现出奇地好,可以算是我们测试过的平板电脑中名列前矛的(请见下表比较)。以65%背光亮度循环播放测试影片,我们测得约8个半小时的使用时间(精确的说是8个小时又20分)。Motorola声称可达10个小时的使用时间,看来似乎还有段落差。测试的过程中XOOM上面还有几个背景程序执行着,WiFi和3G/3.5G也保持联机。所以可以推测如果将XOOM切换至飞行模式或更低的背光亮度,电力应该可以更久些。
| Battery Life
| | Motorola Xoom | 8:20 | | Dell Streak 7 | 3:26 | | Archos 101 | 7:20 | | Samsung Galaxy Tab | 6:09 | | Apple iPad | 9:33 |
相机部份

对于为在XOOM背面、具备LED闪灯的500万画素相机模块我们没有什么疑虑,只是在这种大小的平板装置上应该很少有机会整台拿起来当相机拍照。你可以想象出去玩的时候手里拿着10.1寸的XOOM 到处取景的画面会是怎样。除了看起来很蠢以外,应该也不好拍吧?另一个问题则是屏幕的反光应该会很严重,特别在强烈的户外日光下肯定是一大挑战。我们真的试过,有时候根本看不清楚取景的画面以至于无法拍照。
录像画质出乎意料地好,能以720p的HD格式录制并用1:1真实像素的屏幕当关景窗录制更是完美。但我们测试过程中遇过几次莫名奇妙地录像作业发生断续不顺畅或甚至突然被中断的情况,而这些缺失也被真实反映在录制好的视讯内。XOOM内建的 Movie Studio 软件很容易上手,虽然功能还称不上完美,但Google能把这套件随机安装是件好事(后面软件测试部份会再更详细报导)。
至于机身前方的视讯镜头,你应该也料到不会有什么特异功能。通常用户不会拿前方的视讯镜头来拍沙龙照之类的照片,但拿它来当镜子-整理头发用或视讯聊天是足够的,光拥有前方视讯镜头就已经是很酷的配备。
软件部份

虽然XOOM的硬件规格值得赞许,但这还不能算是全面的测试报导。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部份在于Android操作系统-也就是专为平板电脑所设计的下一代、代号Honeycomb(蜂巢)的操作系统。Android 3.0机乎在每个地方都以平板电脑的角度重新设计了用户接口,有些更可发现明显的改变。就如同我们先前披露过的消息:用户接口设计界的大师Matias Duarte约半年前离开了Palm并且加入Google,看来他马上使出浑身解数为Android重新注入新的接口并开启人机互动新的可能性。
整个Honeycomb的接口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人独自操刀,但我们其实知道这需要一个团队才能达成(关于这部分我们在 CES 2011上专访过Matias)。和先前的版本比较更可明确发现,这背后肯定有人先确立新操作系统的精随并且彻底执行理念。光从视觉的角度来看,Android 3.0比起先前的Android更加强了视觉上一致性,但不仅止于表面上的妆点。许多前版操作系统内交代不清或难以理解的功能要不是被去除就是全盘性的重新设计,让人重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易用与亲和性,而不是一昧的简化。
经由新的Android 3.0界面,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电影TRON (创:光速战记)的视觉效果:具备光晕、略为迷焦的霓虹灯效果以及分明的科技感线条。当你在主画面间切换不同页面时,会用蓝色调的轮廓显示上一个画面的残影。当你拖曳新的快捷方式 / 对象到主画面时,系统会显示出引导的网格线让你知道拖曳的对象将落在哪个位置。同样的效果也套用在应用程序列表上,你可以预见前一个 / 下一个快捷方式的轮廓以蓝色线条的光晕呈现。这些效果看来很科技、很未来感,但却又不失人性,可说集合Windows Mobile 7低调的消光风格,以及WebOS与iOS的写实主义于一身。不论是整体的视觉或拖曳小工具到不同页面甚至是自定义桌布,每项功能几乎都是重新定义且可执行的。
比起Apple截至目前为止操作逻辑始终一致的iOS,Android仍然存在多变性的操作思维以致于对初次使用者而言仍存在某整程度必要的学习过程,即使Honeycomb已经针对此点尽可能地简化,但还不算是100%完美。某些Android一贯的风格还是存在着,例如多个可以卷动的主画面,并且可以新增各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快捷方式、文件夹、小工具至主画面上。不过Honeycomb突破了其他行动装置操作系统的惯例,首次将系统状态栏加入屏幕的底部,并且在状态栏的左侧加入三个在任何画面都会显示的快捷方式。
没错,触控手机上常见的硬件快捷键不见了,Android 3.0直接用软件图形接口取代熟悉的主画面 / 上一页切换按钮,并加入几个新的特色。除了左侧的两个主画面 / 上一页快捷方式外,Honeycomb系统列上还具备一个显示多任务作业状态的快捷方式,按下后会在屏幕左侧显示出最近使用过的应用程序及其画面缩图的清单。上一页的快捷方式有时会兼具隐藏 / 显示键盘的功能。
如果你的应用程序默认支持手机版Android程序列表的快捷键(长按Home键),那么在Honeycomb系统列上也会额外出现。主画面的快捷方式可以带你回到主画面,但重复按它却没办法带你到应用程序快捷方式的页面,因为Honeycomb在屏幕的右上方新增了一个名为Apps的快捷方式让你启动应用程序快捷方式。你可能觉得乍听起来好像更便利,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你得套用两个步骤才能启动应用程序,因为你得先切换到主画面才可能执行其他应用程序。我们无法理解位什么Apps的快捷方式不要和其他三个系统列左下方的快捷方式安置在一块,不过实际操作下来已经证明这种操作逻辑并不是最佳效率的设计。
系统列的右侧则具备电池状态图标、系统时间以及弹出式提示窗口。坦白说整个系统列给人的感觉很像Windows,当你收到email或Twitter时会在屏幕右下方弹出提示讯息,不过提示的窗口很快就会淡出。点击系统列的右侧你可以开启电池 / 系统时间的设定列表,同时也可针对弹出式的提示讯息进行自定义(不过好像没有清除全部提示讯息的选项)。
设定列表内也可针对屏幕亮度与无线网络进行调整、还可锁住屏幕自动旋转的功能,甚至是要切换到完整的系统设定页面。这些都是新版Android便利的设计,但严格来说Honeycomb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但整体来说桌面的使用体验还算不错。更多软件面的测试我们将在下集继续报导。(つづ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