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解熱、平喘、祛痰、 鎮咳‧據氣候配伍應用始對症
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2010.05.22
林玉成:處方因人、因地、因時而有變更,本地的寒邪挾有濕氣,若要用麻黃湯,需配伍祛濕或利濕藥同用,才對證和有效。
“麻黃湯”是醫家張仲景用於外感性疾病的名方,近代藥理研究顯示,本方有顯著的解熱、平喘、祛痰和鎮咳效果,多用於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中醫師說,由於本地的氣候傾向於旱天和雨天兩種,熱挾帶濕,故臨床用麻黃湯的機率不多,反多以“荊防敗毒飲”治之,較為對
症及有效。今年的氣候偏向大燥,人們應多吃潤品來抗燥,以防生病。
中醫師林玉成表示,外感病的特質是急性的,一旦感到外邪就會病發,這和內傷雜證的慢性累積有區別。中醫認為,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禦病邪侵襲的功能。外邪始襲人體,則正邪相爭於表,導致營衛失調,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症狀,中醫稱為“太陽病”。但是,患者體質強弱不同,病邪性質和感邪輕重有所差異,太陽病還分
有中風(傷風)、傷寒和溫病。
他披露,臨床上,太陽病以中風和傷寒居多。中風會出現發熱、汗出、惡風(怕風)等症狀,患者的體質是氣血比較弱,才會較容易得此證,通常以“桂枝湯”加減調理。傷寒則有無汗、發熱、頭項疼痛、惡寒(怕冷)或喘等症狀,患者的氣血較強盛,一般以“麻黃湯”加減治之。
“有些患者喘氣的原因是肺有熱。肺為嬌臟,最怕氣上逆,一旦氣上逆,人就會喘、咳。麻黃湯的性質有點滋潤,因為含有杏仁,可潤燥,就能宣肺開(表)郁。”
配其他處方加強藥效
林玉成指出,當外邪入侵人體,機體無法及時調整過來而無汗出,就要以中醫辨證論治八法之一的“汗法”(出汗)來解之。發汗可治頭痛、身痛、可退燒,可透疹、瘡,可鎮痛、止癢及可消腫利水。《黃帝內經》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說的是外感病隨著體表的汗出而緩解。臨床上,麻黃湯是治療表實證的佼佼者。
此外,麻黃湯也可配用其他處方,以加強藥效,例如麻黃湯加小柴胡湯(含柴胡、黃芩、生姜、紅棗、人參、半夏和炙甘草),治風寒感冒挾濕。
林玉成說,外感病屬上部(頭至胸部)的熱病,病勢的變化多端,其中之一是從上往下移動,好像入腑、走里(胃),出現“胃家實”(胃火盛),有口渴欲飲、舌苔黃厚、脈滑數現象,為氣分熱,宜用“白虎湯”(含石膏、梗米、甘草和知母)。另一情況是外邪入里化熱,和大腸的燥熱相合,導致津液損耗、燥結成實、阻滯於中,產生便秘、腹滿而痛、潮熱等,為實邪,以“承氣湯”(大黃、芒硝、豆豉、枳實和厚樸)治之。
“一旦病勢走下(膀胱),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出血等狀況,按現代說法是流行性出血熱,表現就在膀胱,中醫稱下焦瘀熱互結證,嚴重會暈厥而很快死亡。此時,宜用五苓散(含豬苓、桂枝、白朮、茯苓和澤瀉)。”
他表示,農曆新年至今,臨床上,患者出現咳嗽的情況頻見,映現氣候對人體的影響立竿見影。
今年氣候偏向大燥
多吃潤品防生病
在中醫學裡有“運氣學說”,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運”說的是木、火、土、金、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氣”意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的轉變。
古代醫家根據干支記年結合陰陽五行,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種十天干定為“五運”;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這12地支以定為“六氣”,推斷每年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與疾病的關係。
“例如今年是庚寅年,是大金,氣候偏向大燥,人們應多吃潤品來抗燥,以防生病。但在前半年,其氣為少陽司天,在潤燥的前提下,又須疏肝理氣,運與氣合,用方才能準確。”
中醫師林玉成說,每年不同的干支組合,就有不同的中運與司天之氣組合,不同的氣候,易引發不同的病症。有句話說:“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意指上半年的病以濕熱病居多,下半年則是經絡、筋骨病佔多數。中醫認為,相火是濕熱的,但因六氣的關係,火多於濕,會影響到肝膽,須疏肝理氣。
“若以本地的氣候為例,今年的氣候熱多於濕,應多喝水、多吃潤品,如雪耳、羅漢果、雪蛤、魚油、豬油、豬皮、水果等,有助減少生病。油性的食品,如豬油有助滑腸通便,若因燥熱而造成大便秘結或不暢,可吃點豬油或魚油來通便。”
他指出,以今年的氣候傾向來說,體質虛弱者適量飲用椰水無妨,不會產生太多濕氣,反會減緩病況。換句話說,氣候會影響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和陰陽,人們只有順從自然的變化,及時地作出調節,才能保持健康。
“雖然有些國家有暴風雪、颱風等,但那只佔少數,而雪雖是冰冷的,卻還是干燥的。”
本地氣候熱挾帶濕
多用荊防敗毒飲
由於各國和區域的地理位置與氣候不同,臨床用藥也跟著變更,以達到對證及效宏的目的。由於本地的氣候傾向於干旱和下雨兩種,熱挾帶濕,所以臨床用麻黃湯的比率較少,多以“荊防敗毒飲”治之,方才較為對證及有效。
中醫師林玉成舉例,中國北方較為干燥,所受到的寒邪是原原本本的寒邪,一旦出現發熱、惡寒、無汗而喘、身痛等,以汗法(出汗)解之,就可以麻黃湯調理。本地人多在冷天、雨天或長期身在冷氣房才受到寒邪的侵襲,這不像中國純正的寒邪,而是挾有濕氣,若要用麻黃湯,需配伍祛濕或利濕藥同用,才對證和有效。
“在本地,麻黃湯要配用才好用,不然就不對證了。臨床上,人出現發熱、無汗、惡寒等症狀,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荊防敗毒飲為基礎方加減,會較對證。”
【方義解析】
1. 麻黃湯
別名: 麻黃解肌湯
組方藥物: 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
注意事項: 表虛自汗、外感風熱及體虛外感者忌用。
. 方中麻黃發表散寒、宣肺平喘,為君(主)藥。
. 桂枝辛溫解肌、通陽達表, 為臣(輔)藥。
. 兩者相配,則辛溫發表之功益佳。
. 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為佐藥。
. 甘草調和諸藥,用以為使。諸藥配伍,共達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2. 荊防敗毒飲
組方藥物: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防風、荊介、桔梗、川芎、甘草。
注意事項: 素體實熱者不宜。
.方中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發汗解表燥濕。
.柴胡解肌退熱。
.川芎疏風活血。
.桔梗、枳殼、前胡、茯苓宣肺理氣、化痰止咳。
.甘草調和諸藥。
.眾藥合用,可收發汗解表、活血行氣之效。
中醫小辭典
太陽
太陽是諸經的藩籬,主陽、氣、表。在人體的體表存有陽氣,這一部份陽氣有溫煦肌膚、固護腠理、司皮毛之開合的作用,使人體雖然生活在六淫(風、火、熱、濕、燥、寒)中而不受其侵犯,保障健康。
由於這一部份陽氣佈滿體表,其面積最大,故《黃帝內經》稱為“巨陽”,即太陽之意。
一旦外邪侵體先犯體表,太陽之氣為了抗邪,就會調動氣血津液等趨於體表,而出現發熱、脈浮等。同時,由於衛外、溫煦功能受影響,人就會惡寒,也就是太陽病的症狀。但確定太陽病的關鍵是“頭項強痛”,說的是有外邪已侵入太陽的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