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72|回复: 12

【请不要回帖,谢谢】灵棋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010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国平:灵籤渊源考                                                        提交者:                        wen.org.cn                                                        日期:                        2009/04/16                                                                        阅读:                        228                                                                                                       
       
                                                                                                                                                                                                来源:《东南学术》2006.2                       
                                                                        摘要:灵籤又称运籤、神籤、圣籤、籤诗等,属于占卜术中的一种,其基本特点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占卜吉凶。在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种类繁多的占卜形式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是灵籤了(或称“抽籤”、“求籤”、“占籤”等)。本文仅就灵籤与《灵棋经》、灵籤与谶、灵籤与诗歌的渊源关系做简要的考证,认为:灵籤的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林国平,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灵籤与《灵棋经》
  
  中国占卜术源远流长,传说占卜术早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出现,至迟在殷周时期,《诗经》、《左传》、《尚书》等先秦典籍已有关于占卜、占星、占梦、堪舆术的记载。
  先秦占卜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主要为达官贵人服务,占卜的内容也大多是有关天象变化、农业丰歉、战争胜负、诸侯婚葬、国家兴亡等,占卜仪式隆重、占卜过程烦琐。如殷商甲骨卜,从龟甲的选择、整修,到凿、钻、灼,最后观兆、刻辞,相当烦琐,非一般百姓所能胜任。罗振玉先生在《殷墟书契考释》中对甲骨卜法作如下的描述:
  卜以龟,亦以兽骨。龟用腹甲而弃其背甲,背甲厚,不宜作兆,且甲面不平,故用腹甲。兽骨用肩胛及胫骨,胫骨皆剖而用之。凡卜祀者用龟甲卜,它事皆以骨,田猎则专用胫骨,其用胛骨者则疆理征伐之事为多。……其卜法,则削治甲与骨令平滑,于此或凿焉,或钻焉,或既凿更钻焉。龟皆凿,骨则钻者什一二,凿者什八九,既钻而又凿者,二十之一耳。此即《诗》与《礼》所谓“契”也。……既契,乃灼于契处,以致坼灼于里,则坼见于表,先为直坼而后歧坼,此所谓兆也。……于此观吉凶,并刻辞于兆侧,以记卜事焉。①
  甲骨卜之后,出现的《易》筮。《易》筮是以五十根蓍草为占具,蓍草不同组合,得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再根据卦象对照卦爻辞,以推断吉凶祸福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易》筮相对于甲骨卜来说容易了许多,所以逐渐取代甲骨卜占主导地位。但是,周朝的《易》筮仍由国家专设大卜官执掌,也大多用于占卜军国大事,其占卜方法和原理亦非草芥小民所能明了和掌握的。有关《易》筮的基本方法,《系辞传》作了比较完整的记载: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②
  上面这段关于《易》筮方法的记载,如果不是对《易》筮有专门研究的话,相信一般人读起来会如坠五里雾,不知所云。
  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平民百姓地位的迅速提高,占卜术开始转向预测个人的吉凶祸福、婚丧喜庆、贫贱富贵、穷达寿夭等,逐渐走向世俗化。与此同时,占术的花样不断翻新,在占卜方法上也继续趋于简易化。仍以《易》筮为例,汉代《易》筮注重互卦、消息、爻辰、阴阳升降、卦变、纳甲、卦气、蒙气、十二禽辰等所谓“象数”,并往往结合术数,如焦延寿《易林》以灾变为重,把原有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推衍成六十四卦,共四千零九十六卦,卦下设韵文繇辞,用以占验吉凶,成为后世以术数家谈论《易》筮的经典。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灵棋经》这一更加简易的占卜形式。《灵棋经》是一种以易象为基本原理,以十二枚棋子的不同组合为形式的占卜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十二枚棋子分为四组,分刻上、中、下三字,最初是十二枚棋子一次抛掷,根据棋形来定卦形,再根据卦形查阅卦文,以预测吉凶,即唐代李远在《灵棋经序》所说的:“以十二棋子三分之,上中下各四,一掷而成卦,即考书披辞,尽得其理。”后来,十二枚棋子分四次抛掷,每次得到上、中、下的一种组合,最后将四次组合放在一起,构成卦象,据此预测吉凶。相传《灵棋经》为东方朔所撰,或说出自张良,乃黄石公传授,也有人说是淮南王刘安撰写,众说纷纭,均不太可信。实际上《灵棋经》是不同时代的许多方士编造、补充、修订而成,真正的作者不可考。不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二灵棋经卜经》一卷,《南史》也收入今传本第三十七卦的象辞,说明《灵棋经》在六朝之前已经问世。唐代时,《灵棋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唐会昌年间,李远到福州做官,就搜集数十本不同版本的《灵棋经》,加以校核考订。《四库全书》收入的《灵棋经》是晋代颜幼明、南朝何承天、元朝陈师凯、明朝刘伯温合注本,其格式如下,以第一卦为例:
  纯阳得令
  第一大通卦一上一中一下,升腾之象。
  乾天西北
  象曰:从小至大,无有颠沛;自下升高,遂至富豪;宜出远行,不利伏韬。
  颜曰:以小慕大,可致富豪。若居大慕小,则有危亡。
  又曰:天地既位,圣人参之。经纶草昧,开元造始,故曰自下升高也。立功创制,无所不善。不可密计阴谋,不宜老病,婚姻难合,纯阳故也。占行未归,系者得出,市贾有利。
  何曰:仕宦高迁,宜显不宜隐;病者不宜暗处,宜出外避之吉;口舌无,居家守恒;行师吉,战斗胜;孕生男,田蚕渔猎,大获吉利。
  陈曰:一气之始,三才之端,纯阳之健,进退不已,与乾合体,故曰云云。
  刘曰:从小至大,阳始生也;三人同行,宜游行也;不利伏韬,其道光明也。此课三位俱阳,少阳方长,故为从小至大、自下升高之象。占者得之,创事立业,求名觅利,皆吉;讼者宜公道求直,行人吉而未归,不可为阴谋诡秘之事,病者出外避之吉。
  诗曰:变豹成文彩,乘龙福自臻。赤身成富贵,事事可更新。③
  《灵棋经》共一百二十五卦,每卦都包含序号、卦名、系词、棋形、象名、象词、各家注解、卦末断语、释卦诗词等部分,“第一”为序号,“大通卦”为卦名,“纯阳得令,乾天西北”为系词,“一上一中一下”为棋形,“升腾之象”为象名,“象曰”的内容为旧有的象词,均为四言韵语,句数多少不一。“颜曰”为颜幼明注解,“何曰”为何承天注解,“陈曰”为陈师凯注解,“刘曰”为刘伯温注解,“卦末断语”也出自刘伯温之手。“释卦诗词”每卦有一首,也有数首,诗体也有五言、七言、四言和长短句,作者不明,但从诗歌内容来看,不会早于宋代。

  《灵棋经》的占卜方法比起《易》筮简便了许多,但无论是对庙祝巫觋还是寻常百姓来说,仍要对棋子进行一定的排列才能得到卦象,并不能信手拈来,还不够简便,所以无法在民间广泛流传。也许是受《灵棋经》的启发,灵籤在中国古代占卜方法不断走向简易化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清代纪昀指出:
古以龟卜,孔子系《易》,极言蓍德,而龟渐废。《火珠林》始以钱代蓍,然犹烦六掷,《灵棋经》始一掷成卦,然犹烦排列。至神祠之籤,则一挚而得,更简易矣。④
  关于灵籤与《灵棋经》的密切关系,早在1928年,容肇祖先生在《占卜的源流》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籤诗的内容,远祖《周易》、《易林》,而却是近仿《灵棋经》。” ⑤至今在民间流传的许多灵籤仍可以找到模仿《灵棋经》的痕迹,以在闽台民间颇有影响的清水祖师灵籤为例:
  上上大吉
  清水祖师灵籤第1首
  星震卦
  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祸去迎福至,喜气候门楣。
  平生如得今年运,喜丰吉庆更加新。财旺贵人荣禄至,百事遂心获福人。
   身登禄位,祸消福至。祈求皆通,吉无不利。求官得位,朝觐高迁。
  考试得意,出行大吉。占讼如意,占病即安。求财十分,谋事大吉。家宅大吉,婚姻成就。交易和合。
  郭子仪拜寿
  《清水祖师灵籤》每首也包含序号、籤首总体定性兆象、卦名、原初兆象籤诗、扩展兆象籤诗、籤末具体定性兆象、典故等部分,其中“清水祖师灵籤第1首”为序号,“上上大吉”为籤首总体定性兆象,“星震卦”为卦名,“彩凤呈祥瑞,麒麟降帝都。祸去迎福至,喜气候门楣”为原初兆象籤诗,“平生如得今年运,喜丰吉庆更加新。财旺贵人荣禄至,百事遂心获福人”为扩展兆象籤诗,扩展兆象籤诗以下部分为籤末具体定性兆象,末了“郭子仪拜寿”为典故,其格式模仿《灵棋经》一目了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灵籤与谶
  
  谶是指假借神的名义,以隐秘含混的语言文字符号,来预测未来吉凶祸福。谶有语言文字符号和图画符号之分,语言文字符号之类的谶通常称谶语,即所谓“诡为隐语,预测吉凶”,包括歌谣谶、语谶、诗谶等。谶语起源于先秦,《史记》记载,燕人卢生曾献给秦始皇图录,图录中有“亡秦者胡也” 的谶语,秦始皇以为此谶语所说的“胡”是指北方的匈奴,遂派兵伐匈奴,并筑长城,陈重兵以防亡秦之患。后来,秦国不是被匈奴灭亡,而是断送于秦二世胡亥手中。由于这一巧合,后人加以附会,并大力渲染,使此谶语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西汉末,王莽利用谶语,为登上皇帝宝座制造舆论。取得政权后,召集千余人,对谶语进行整理,汇编成册。东汉刘秀也利用谶语推翻王莽政权,即位后,大力提倡谶纬,使谶纬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谶纬被历代野心家利用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直到隋代,统治者才开始大规模禁止谶书,特别是隋炀帝对谶书的禁止最为严厉,派人四出搜集谶书,一并焚烧。唐代帝王承袭隋代政策,禁止私家收藏谶书,并作为法律条文,列入《唐律疏义》。唐代之后,谶书大多散失,但谶语在民间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谶与籤的关系十分密切。《说文解字》释“谶”字为“验”,同样也释“籤”字为“验”,谶与籤在六书中为转注,可以互训,“谶”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传播,故从言,而古代灵籤均用竹条做成,故从竹。清代姚莹早已看到谶与籤之间的源流关系,指出:
  
  今人祷于神祠,问事休咎,神示诗词,言未来吉凶辄验,人皆名其诗词曰籤。神诗不一,或百首,或数十首。问者人既不一,所问之事,亦各不同,故多设其词,而以木或竹为条,如其诗词之数,状如官府遣役施令之籤,以纪其数。又如古人标架上书目,是书第几函几部之牙籤,故俗人遂名神祠为籤,而文士则目之以谶也。其事始见于蜀王衍,闻唐师至,祷于张亚子庙,得籤词云云。沿袭至今,天下神庙,皆有之矣。余按事未来而先辨其吉凶之兆,本于卜筮,系之以辞,其在《周易》,则谓之彖爻。及周秦之季,处士或圣门弟子,因《六经》而作《七纬》。楚汉之间,乃有十三谶之作,又因《七纬》而衍之,皆预言未来之事,而为隐语,相传子贡子张之徒所作,盖缘子张百世可知之问而为之也。汉宣王莽,皆以符命兴,光武以合谶文得天下。云台二十八将,又离合谶文,得其姓名。自是谶纬之学,与《六经》同重,大儒多习之,康、成至用以解经。此皆术数之学,与卜筮之书,同示人以未来之言也。神祠之谶,即其遗意,字当作谶,校之曰谶曰籤,为典而有本矣。(原注:贾宜《服鸟赋》:“发书占之,谶言其度。”师古注曰:“谶,验也,有徵验之书也。”又神籤字当作谶。)⑦

  籤与谶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诗谶和图谶上。

  诗谶是以诗歌的形式来预卜吉凶。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由文人不经意创作的诗谶也逐渐多了起来,《全唐诗话》记载:武元衡被刺之前一日,作诗云:“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遂成诗谶。⑧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载的刘希夷诗谶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善搊瑟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有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⑨
  同书还记载另一个诗谶故事:
  长寿中,有荥阳郑属宾,颇善五言,竟不闻达,年老方授江左一尉。亲朋饯别于上东门,属宾赋诗留别曰:“畏途方万里,生涯近百年,不知将白首,何处入黄泉。”酒酣,自咏,声调哀感,满座为之流涕。竟卒于官。⑩
  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的有关崔曙的诗谶故事更为奇妙:
  唐崔曙举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赎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孤星。”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11)
  宋代,是一个诗谶盛行的时代,传说秦观在梦中作《好事近》词,曰:“露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娇持晴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后来,秦观被贬官,死于藤州,时人以为“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为诗谶。(12)
  为了使诗谶更具神秘性,宋代的诗谶往往与梦幻结合起来,洪迈《夷坚志》记载的与福建有关的这一类型的诗谶就有许多条,有兆示金榜题名的,(13)有兆示寿命的, (14)有通过祈梦获得诗谶的。(15)还有一些深通术数者有意制造诗谶,最有名的是《清琐高议》记载的韩湘子与韩愈的故事:“韩退之侄湘有仙术方,退之在朝,暇日,湘种顷刻花,上现出诗一联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未几,退之言佛骨贬潮洲。一日,途中遇雪,俄有一人,冒雪而来,乃湘也。湘曰:‘忆花上之句乎?’公询其地,乃蓝关。嗟叹久之,为续其诗,载集中”。(16)
  诗谶与籤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诗谶多是文人学子有感而发,信口吟唱,随意而作,后人根据作者的生平际遇加以附会渲染,使事先随意创作的诗歌成为兆示作者吉凶祸福的诗谶。而籤诗是事先有意编造的,专门为善男信女预测吉凶祸福提供方便,占卜的对象不象诗谶那样只限于作者一人,而是前来占卜的所有的善男信女。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都具有预测吉凶祸福的功能,只要把诗谶刻在竹条上,与竹占的形式结合起来,诗谶就成为灵籤了。如上面刚提到的《清琐高议》记载的韩湘子与韩愈的诗谶故事,就被一些籤谱作为籤诗,福建莆田石室岩籤谱第八首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至于图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所谓“盖图谶之术,自战国时已有之。”(17)图谶最初是指以图画的形式预测吉凶,后来出现图谶与语谶合一的趋势,故图谶又泛指所有形式的谶。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图谶恐怕要算是《推背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背图》的作者相传是隋末唐初的袁天罡(或作“纲”)和李淳风。袁天罡擅长相术,著有《相书》七卷、《相书要诀》三卷,李淳风为著名数学家,著作很多,又长于相术,著《占灯经》等。《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推背图》一卷,不著录撰写者,所以有人认为《推背图》的作者不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不论作者是不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推背图》至迟在五代时就出现并在宋代广泛流传于民间。?
  《推背图》的版本很多,现存最早版本的《推背图》为著名的民间宗教学家李世瑜先生所藏,共六十七图,每图左侧有简要图说,上方为图,下方为七言四句诗一首。如第四图的图说:一架钟,一人右手执火,左手牵犬。诗曰:“拟将社稷乱分离,怎奈天宫十八枝。赖得忠臣火边犬,方得复位旧唐基。”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推背图》形成的时间较迟,大概不会早于宋代,它是以六十甲子为序,上方为图画,下方为谶词、颂词,图画的左侧为序号、六十甲子名称、卦象。谶词为三言四句或四言四句,颂词为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推背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十九象的图画中还出现籤筒和竹籤的图象。
  很可能是受《推背图》的启发,至迟在南宋就出现了图文合一的籤谱——《天竺灵籤》,《天竺灵籤》上方为定性兆象,中间为图画,下方为籤诗和“解曰”,图画的左侧为序号。我们只要将《推背图》与《天竺灵籤》稍加比较,很容易看出图文合一的籤谱模仿《推背图》的痕迹。
  
  三、灵籤与诗歌
  
  灵籤的占卜形式与其它占卜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灵籤是以诗歌来预卜吉凶,所以,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诗歌创作的繁荣。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灵籤来源之一是直接取材于具有劝戒性质的诗歌,清代褚人获《坚瓠秘集》说:
  今人辄呼丑诗为籤诀,不知古人多有以诗占者,西山十二真君诗,语多训戒,后人取为籤,以占吉凶,极验。又射洪陆使君庙,以杜少陵诗为籤,亦验。今陈烈帝籤诀,乃是绝妙古诗。盖诗以言志,古之作者,多寓意风规,故言皆足为蓍蔡,如彼嘲风雪弄花草者,真是构无用为用耳,于占验奚当? (18)
  俞樾《茶香室四钞》记载张恶子庙籤曰:
  宋张唐英《蜀梼杌》云:“衍亲祷张恶子庙,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不悦。按籤语止四字,今杭州月下老人词籤止成语一句,或数句,颇著灵验,盖亦有所仿也。(19)
  上引资料中提到的“今杭州月下老人词籤”,邓之诚《骨董琐记续记》卷4《月下老人祠籤词》有详细的记载:“月下老人祠在西湖,即白云庵,以籤词著,痴男怨女之所宗也,词颇拉杂,盖好事者为之”。
  杭州月下老人祠籤谱由五十五首支籤诗组成,诗句或取材于《诗经》,如第一籤:“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取材于唐宋诗词,第四十一籤:“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或取材于古散文名句,如第二籤:“落霞与狐(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又如第七籤:“斯是陋室,惟我得馨。”或摘录于戏曲唱词,如第五籤:“逾东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第五十五籤“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说明灵籤源于古诗词不但由来已久,宋代之后还把原先只借用有劝戒性质的诗歌扩大到“嘲风雪弄花草”的诗歌。
  关于杭州月下老人祠籤谱,四十多年前,金庸先生曾有文字记述,颇为风趣,摘录如下:
  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堂,那是在白云庵旁,祠堂极小,但为风雅之士与情侣们所必到,可惜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虽然重建,情调却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杭州月下老人的签词恐怕是全国任何庙字所不及的,不但风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据说其中五十五条是俞曲园所集,此外四十四条是俞的门人所增,一共是九十九条。……
  第一条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兆头吉利的有“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原来是曾子的话这里当指这男子很靠得住,可以嫁)等等。求签而得到这些,到自是中心窃喜,无法形容了。
  有一条是“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孟子》这两句话,本是反语,但这里变成了鼓励男子去大胆追求。有一条是《诗经·庸风·桑中》的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在《诗经》中原本是最著名的大胆之作,所谓“桑间濮上”的男女幽期密约,这一签当也是鼓励情人放胆进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这两签都含有强烈的鼓励性:追呀,追呀,怕什么?
  还有一些签文含有规劝和指示,如“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叫人不要为钱而结婚。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指此人虽穷,人品却好,可以嫁得。如“不有祝舵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照《论语》中原来的解释,是这男人嘴头甜甜的会讨人喜欢,相貌又漂亮,然而是头色狼,绝对靠不住。“可妻也。”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孔夫子说公冶长虽然被关进了牢狱,但他是冤枉的,结果还是招了他做女婿。“仍;日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这句本来是阂子塞的话,这里大概是说,别三心两意了,还是追求你那旧情人吧。另一条签词中引用孔子的话,恰恰与之相反:“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好的人有的是,你哪里知道将来的没有现在的好?这个人放弃了算啦。这大概是安慰失恋者的口吻吧。“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你爱他,要了解他的缺点,你恨他,也得想到他的好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她虽然对小王很亲热,对你很冷淡,其实她内心真正爱的却是你呢。“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这家伙有什么地方值得你这么颠倒呢?唉,连这种丑八怪也要!
  另外一些签条是悲剧性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照余冠英的译法是:“谁说那苦菜味儿太苦,比起我的苦就是甜养。瞧你们新婚如蚀似漆,那亲哥亲妹也不能比。”有一签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虽不一定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那样患上了麻风病,但总之此人是大有毛病。“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出韩愈《祭十二郎文》);“条其歉矣,遇人之不淑矣”(出《诗经·王风·中谷有雍》),这些签都是令人很沮丧的。
  “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那是《西厢记》中张生空等半夜,结果被崔莺莺教训一顿,“夜静冰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那是《琵琶记》中蔡伯锴不顾父母饿死,被人痛斥。求到这些签文的人,只怕有点儿自作多情。最令王老五啼笑皆非的,大概是求到这一签了:“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20)
  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灵籤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借用古诗词的例证。如长汀县河镇三洲东林寺籤谱第十一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为唐初宋之问所作,描述的是中秋之夜游子思乡之情。第二十籤:月明星虚,鸟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首灵籤来源于曹操的《短歌行》之一中的片断,原诗是:“月明星希,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能是由于数百年来不断抄写,个别字与原诗不同。
  福建德化县金液洞籤谱中也有不少借用唐诗的例子,如第十一首:
  农夫冒暑耘,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显然,此灵籤源于李绅的《悯农(其二)》,除首句“锄禾日当午”被改成“农夫冒暑耘”外,其余三句完全一样。
  有的灵籤不是整首借用古诗,而是剽窃若干诗句或稍加改头换面,如第六十九首:
  危楼高百尺,星辰不可摘。万里河汉清,寒潭秋月白。
  这首灵籤的前二句从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演化而来的,类似的例子很多。
  
  综上所述,灵籤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预测吉凶的占卜术,其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本文将灵棋占法当作“易占”的一个支派加以研究。作者以《道藏)本及《四库全书》本中的(灵棋经)为基本文献,考察“灵棋课法”的由来与归属。作者认为,从道书记载情形看,灵棋课法早先应该属于道教使用的一种卜筮技艺。在分析了灵棋课法与易学的关系之后,作者从神明崇拜的角度进一步考察
灵棋课法的道教色彩,阐述了该法所蕴含的思想旨趣,发掘其象征底蕴。
关键词:灵棋课法;道教;易学



The origin of Lingqi divination method and the meanings of its symbols

Abstract: Lingqi divination method is considered a branch of the divination methods of I Ching in the paper. Taking advantage of Ling Qi Jing in Dao Zang and Si Ku Quan Shu, the author studied the origin and its ideology. He holds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books of Daoism, Lingqi divination method at first was a divination trick in the Daoist school. Having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ingqi divination method and I Ching learning, the author further examined the method's color of Daoism from the angle of deity cult, expounded its ideological purport, and explored its symbolized implications.

Key words: Lingqi divination method; Daoism; I Ching learning

 


    中国文化史上的“易学”具有相当广泛的内容。早在清代的学者就已经指出:“易道广大”,故而所涵盖的内容相当之多。长期以来,易学的发展还形成了许多支派。“灵棋”占法即属于“易占”的一个变通性支派。该法乃是以十二颗棋子为工具来进行预测。在古人心目中,这种卜法相当有应验,所以尊称为“灵”。以棋子来占卜,其过程有如课算之法,因此称之“课法”。向来,学术界将“灵棋占法”列入术数行列。不过,观其内容,我们却可以发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鉴于长期以来灵棋占法少有人问津的情形,本文拟就有关问题稍作探讨。


一、灵棋课法的传世与归属


    阐述灵棋课法的主要著作是《灵棋经》。在《正统道藏》中,《灵棋经》称《灵棋本章正经》。《四库全书》收有《灵棋经》一部,人子部术数类。相比之下,《正统道藏》中的《灵棋本章正经》当更为古远。既然道教经书总集已将阐述“灵棋”的经书收入其中,则灵棋课法为道门中人所应用则可以肯定。
    关于“灵棋课法”的缘起问题,《灵棋本章正经》的序言说:
        夫《灵棋经》者,不知其所起。或云汉武帝命东方朔使之占兆,无不中者。朔之术,用此书也。或云黄石公以此书授张子房。又有客述淮南王神秘之事,亦此书也。盖好事者倚声借价,以重其术,岂尽数公之为乎?虽然,余闻之久矣。以其非经史之书,不以留意。(《灵棋本章正经·序》,《道藏》第23册第455页上。按,《道藏》本《灵棋本章正经》与《四库全书》本(灵棋经》在文字上有许多差异。然《道藏》本早于《四库全书》本。本章之引文以《道藏》本为主,并适当参校《四库全书》本。)
    序言告诉人们:《灵棋经》这部书,不知道它具体产生于什么时候。有人说汉武帝吩咐滑稽名流东方朔占断兆象,每一次占断都很准确。东方朔所用的占断术就是出自《灵棋经》这部书。又有人说:黄石公把这部书传授给张子房;另外,还有客人叙说淮南王的许多神秘情状,也出自这部书。其实,这不过是那些好事者假借有声望的人以抬高这种占断术的地位而已,难道真的是这几位名人所造作的吗?尽管如此,关于这部书的情况,我听说已经相当久了,只是因为它不属于经史的系列,所以不大注意罢了。
    从其序言可知,《正统道藏》中的《灵棋本章正经》在唐代以前本叫做《灵棋经》。道教经书往往一书多名。为了表示尊重,道门中人常将一些主要经典标之“正经”或“真经”的字眼。虽然这并非是其原有的名称,但却表明了道门中人不仅使用它,而且尊崇它。
    序言作者系唐代李远所撰。李远乃当时的一个中级官吏。在序言中,李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陈述《灵棋经》的由来及其基本内容。这里所引用的是序言开头的一段。李远对于此书的来历问题,并没有一开始就摆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罗列前人的一些传说,然后再作评论。他不同意东方朔、张子房、淮南王作此书的说法;但又认为这部书行世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在李远看法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考证。其略云:
        考《隋书经籍志》即有《十二灵棋卜经》一卷,而《南史》所载“客从南来,遗我良材,宝货珠玑,金碗玉杯”之繇实为今经中第三十七卦象词,则是书本出自六朝以前,其由来亦已古矣。(《灵棋经·提要》,《四库术数类丛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例指出原本撰人题署为东方朔。虽然,《提要》作者也不相信该书为东方朔撰的说法,而且对其它关于《灵棋经》撰人的先前传闻也加以否认,但又从史书经籍目录进行稽考。他查阅了《隋书·经籍志》,发现了该志书著录了《十二灵棋卜经》一卷,又将《南史》的一节繇辞与《灵棋经》文本进行对照。通过这样一番工作,《提要》作者谨慎地得出《灵棋经》在六朝以前就存在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其证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内容,另一是传统目录学著作的记载。
    作为六朝以前的古籍,《灵棋经》所记述的灵棋课法无疑也算古法了。这种古法出自何人之手,至今未能得出一个确切结论。但是,从其传本原来之撰人题署或传闻可知,此书之出大抵与信道之士有关,因为不论是张子房、东方朔还是淮南王都是道门中人所尊奉的神仙人物。
    张子房,名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一有传,谓之“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道藏要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册第70页下)。书中叙述,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愤怒,派人追捕。张良逃亡,于下坯圯桥遇黄石公,得其兵法秘传,故能于后来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张良受封“留侯”,并不迷恋世俗的权贵生活。他表示:家世相韩,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道藏要籍选刊》第6册第72页中)后来,他就学道,希望能够“轻举”,即轻松地随风飘飘上升天上。《仙鉴》还记载了张良为汉王“筹”的事。所谓“筹”其实就是卜筮。他到底用什么方法来卜筮,《仙鉴》没有详说,但至少表明在道门中人心目中的张良乃是一个精通卜筮之道的神仙人物。
    与张良颇受道门中人所推崇一样,淮南王在道教仙谱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记载:淮南王刘安,汉高皇帝之孙,好儒学方技,作《内书》二十一篇,又著《鸿宝万年》三卷,论变化之道。当时,有八位皓首老者,号称“八公”,前来拜访。门吏看到这几位人都老态龙钟,就有意刁难,不愿让他们进门。老者说,如果大王希望看到的是少年,这恐怕不符合他一向表示的“发石取玉,探渊索珠”的用意了。说完,几个老者一下子都变成十五岁的童子,满头青发,颜如桃花。门吏看见了大为惊讶,赶紧进门禀报。淮南王听说这件事之后,来不及穿鞋,就徒步出门迎接。他登上思仙之台,列下锦绮之帷,立
象牙之床,点燃百和之香,进献金玉之几。然后重新穿上弟子鞋,恭恭敬敬地面北朝拜,拱手而言:“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羁锁世业,沉沦流俗,不能遗累,放逸山林。然夙夜饥渴,思愿神明,沐浴垢秽。诚革浮薄,抱情不畅,邈若云泥,不图厚。聿道君降屈,是安禄命当蒙拔擢,喜惧屏营,不知所措,惟乞道君哀而教之。”(《道藏要籍选刊》第6册第40页中)他自称:刘安凡俗没有什么才干,但从小就雅好道德之学。由于被世俗业障所羁绊,沉沦于凡间之内,不能摆脱俗累而放浪隐居山林之中。虽然这样,我还是日日夜夜、如饥似渴地思念神仙,洗刷污秽尘垢。非常诚心地准备革除轻浮浅薄的东西。深藏着情感而没有放荡,幽邈得像流云泥土一般,不敢有过高的自我期望。今逢道君委屈降临敝处,这应是我刘安命中当受提拔,我又喜又惊,不知如何是好,惟祈求道君能够哀怜赐教。——这段话讲得十分谦卑,反映刘安好道之恳切。尽管《仙鉴》成书较晚,但其中许多内容却出自六朝以前古籍之记载。无论情况如何,刘安作为一个对道教相当诚心的王公,被后来道门中人奉为典范,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东方朔虽然不及张良、刘安那样在道教仙谱中声明显赫,但也是名载道籍。被上清派广为宣传的《汉武帝内传》就言及东方朔,可见他已被道门中人所景仰。

    从道书记载情形看,《灵棋经》的作者尽管不能确指,但其传闻却具有明显的道门倾向。再说,《正统道藏》所收经书乃是以在道门中流传、代表了道门思想旨趣这一点为基本准则的。所以,灵棋课法早先应该属于道教使用的一种卜筮技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灵棋课法与易学的关系


    灵棋课法虽然并不等于《周易》卜筮之法,但属于易学卜筮系统的一个支脉却是可以肯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明初,刘基复仿《周易》传体而作注,以申明其义,见于《明史,艺文志》。其序称:“灵棋象《易》而作,以三为经、四为纬。三以上为君,中为臣,下为民。四以一为少阳,二为少阴,三为太阳,四为老阴。少与少(即少阴、少阳)为耦,老阴与太阳为敌,得耦而悦,得敌而争。或失其道,耦反为仇;或得其行,而敌反为用。阳多者,道同而助;阴盛者,志异而乖。”数语足尽兹经之要。大抵与《易》筮相为表里。(《四库术数类丛书》第6册,第198页)
《提要》这一段话是说:明代初年,有个叫做刘基的学者在旧传基础上模仿《周易》的传体文字进行注释,目的是要申明《灵棋经》的微言大义。这件事,见载于《明史·艺文志》。刘基注本的序言称:灵棋是模拟《易经》卦象而作的,以“三”这个数字为经,以“四”这个数字为纬。“经”是主导,可以看作根本;“纬”是辅佐,可以看作由根本伸展出来的枝叶。灵棋课法制作棋子十二枚,先按照“三”的法度拟定上中下等级,每个等级各刻四枚,三乘以四为十二。上中下各有象征理趣,上代表君,中代表臣,下代表民。就“四”个数码层次之显示
而言,一代表少阳,二代表少阴,三代表太阳,四代表老阴。少阴与少阳具有耦合关系,老阴与太阳则具敌对关系。得其耦合就欢悦,得其敌对就抗争变革。但事物发展是曲折而复杂的,如果没有依照天道行事,耦合也会转变为敌对抗争;相反,如果依照天道而行事,即使是敌对之卦也会获得吉祥的效用。阳数多的卦象,意味着同道者多而有助益;阴数多的卦象,则表示志趣分歧不一而人事多乖戾。——这虽然只是简短的数句话,却已点出了经书的要旨。大体而言,灵棋课法乃与易学卜筮构成相为表里的关系。
    《提要》所言及的“刘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明史》卷一二八称: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朝至顺间举进士及第。据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读。本传称之“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推刘基,将之与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相媲美。刘基一生著述甚丰,除了注解《灵棋经》之外,他还有《重纂诸葛忠武侯兵法心要》内集、外集,《披肝露胆经》等多种。《明史》刘基本传所称道的“象纬之学”也就是易学卦象图纬一类的学问。从这种情形而言,《灵棋经》被刘基所看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象纬”属性。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引刘基序言出自何处?其行文表述并不太明确。考《正统道藏》本《灵棋本章正经》,有《经解序》一篇,不题撰人姓名,笔者臆测很可能出自刘基之手。兹节录于下,以进一步考察《灵棋经》与易学之关系:
        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按:“前”似当作“切”或“全”)民用。《灵棋》象《易》而作者也。《易》道奥而难知,故作《灵棋》象之。虽不足于尽《易》之蕴,然非精于《易》又焉能为《灵棋》之辞?……阳多则道同而相照,阴多则志异而相乖。君子小人之分也。阴阳迭用,体有不同,而名随之异,变易之道也。《易》之取象,曰车、曰桷、曰矢、曰兔、白狐之类,推而达之,天下之物,莫不包也。曰马矣,而以为龙,曰水矣,而以为“变易”之义也。非通天下之赜者,不识也。故曰:《灵棋》象《易》而作也。非精于《易》者不能也。予每喜其占之验,而病解之者不能尽作者之旨,故为申其说意而为之言。(《灵棋本章正经· 序》,《道藏》第23册第456页中一下)
    这是说:往古的时候,圣人创作《易》的经书,乃是为了切合民众的实用。《灵棋经》是模拟《易经》的规则和特点进行创作的。《易经》的道理相当深奥难于明白,所以就创作《灵棋经》以显示其旨趣大要。虽然这还不能尽情揭示《易经》的微言大义;但是,如果不是精通《易经》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灵棋经》的解说之辞呢?……就灵棋课法的创作来讲,阳数多则意味着同道多而能够相互关照,阴数多则意味着志趣与意见分歧而相互背离。阳数、阴数的设象,这表示君子与小人的分别。阴与阳交替着发生作用,其本根有不同,所以名分就随之有了区别。这就是变化改易的道理。《易经》摄取物象,有所谓“车”、“桷”、“矢”、“兔”、 “狐”的类型,推而广之,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不包容于易象之中的。说是“马”,推广开来,也可以把“龙”囊括于其中,而由龙又可以联想到“水”。这样推衍延伸,以显示变化改易的妙义。假如不是精通天下的运行轨迹,是无法认识其真谛的。所以说《灵棋经》是模拟《易经》而创作出来的。如果不是精通《易经》的人是难于从事这项工作的。我每每喜欢“灵棋课法”占断的灵验,但又感到那些错误解释的著述不能揭示《灵棋经》原作者的本
旨,因此为了申明其学说而立言解释。
    序言的最后一句交代了作者为什么要注疏《灵棋经》的理由。笔者为什么臆测序言作者是刘基?这乃是从序言的语气来判断的。也许这个判断不准确,但也不影响我们从易学底蕴的角度来认识灵棋课法,因为在序言里已经很明显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观今所存《灵棋本章正经》共有一百二十五卦。内容包括“经”与“解”两大部分。具体而言,每卦由卦名、象辞、棋型、注解等构成。其卦名为六字体,如《早腾课大通卦》、《渐泰课受福卦》、《富昌课吉庆卦》等等。其中许多卦名是从《周易》演变而来的,像《富盛课通泰卦》之中的“泰”、《小过课小成卦》之中的“ 小过”、《神助课否极卦》中的“否”等等都属此类;有的卦名则是择取《易经》卦爻辞的语汇再加上搭配辞而成的,如《苦节课乾阳卦》、《习坎课虚劳卦》等属此类。至于在卦名之下所标的“一一一”之类就是棋型,它类似于《周易》的爻象。系于棋型之下的解说文字就是棋辞,类似于《周易》的卦辞。其下有“颜曰”云云,是引述颜幼明的话;而“何曰”以下是引述宋代御史中丞何乘天续注;“解曰”以下则是刘基的注释文字。他们三人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灵棋经》作了棋型与象辞的阐述或解释。其内容大抵以易学的象数理趣为其法要。
    从《灵棋本章正经》来看,棋象卦辞多为四言体,这与汉代流行的《易林》很相类似。《易林》之辞如《履之渐》云:“黄帝紫云,圣哲且神,光明见祥,告我无殃。”而《灵棋本章正经》所见也是这样,如《富盛课通泰卦》:“富盛贵极,天道反侧。随运上下,与时消息,子子孙孙,以万以亿。”尽管说辞长短不一,但坚持四言体却始终如一。这反映了卜筮辞从散体为主向诗体的演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占卜过程的神明崇拜看灵棋课法的道教色彩


    灵棋课法是由《周易》占筮法门演变而成的,但从具体占卜过程又可以看出该法具有相当浓厚的道教色彩,甚至可以说带有明显的道门占卜性质特性。
    《灵棋本章正经》卷首在造棋子法式与制商陆之后,紧接着是几段咒语和请神的祝祷辞。其一曰:

        天清地宁,河图秉灵。宝香一炷,十方肃清。法鼓三通,万神咸听。

其二曰: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皇天无私,惟德是辅。兹日太岁某月某日,乡贯姓名,谨焚香奉请四孟诸神、四仲诸神、四季诸神,十二辰官,上启天地父母、太上元君、左日右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四时五行、六甲阴阳、明堂岁德、天十二神、地十二祗、岁月日时值事功曹使者:伏念某时生兹者所伸情旨盖为某事云云,心有所愿,意有所疑,沉吟犹豫,请为决之,吉当言吉,凶当言凶,得失是非,惟卦是推,恭望圣慈,明彰报应。(《灵棋本章正经》卷首,《道藏》第23册第457页上)
这两段咒祝之辞是专为占卜仪式的进行而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请神。根据有关描述,灵棋课法的实施,必先举行“占仪”,这有如《易》卜要举行“筮仪”一样。按照朱熹《周易本义·筮仪》的叙述,古人进行占筮的时候要选择清洁的地方作为蓍室,放置一张床于室中央,然后把蓍草五十根置于床北,焚香致敬,洒扫拂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在实施灵棋课法时照样也要作一番准备,也就是“冠带焚香”,通过静坐,以“宁心定志”。这个套式大抵与《易》筮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灵棋课法在进行衣冠整顿和焚香之后便要请神。所请的神明为数不少。这些神明都可以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兹择其要者略加考索。
    1.“太岁”。这本是阴阳术数家用语,但在道教中它除了具有历法上的意义外,也是一位神明。例如《黄帝龙首经》卷上《占岁利道吉凶法第一》一开始就说:“ 阳岁以大吉临太岁;阴岁以小吉临太岁。视天上甲庚所临为天道;天上丙壬所临为一道。”又说:“假令今年太岁在寅,大吉临寅。视天上甲庚临地,乙辛为天道;天上丙壬临地,丁癸为人道;魁罡临己亥为拘检,魁为拘罡为检,他岁效此。”(《黄帝龙首经》卷上,《道藏》第4册第985页下)《灵宝玉鉴》卷十七《天师仪注》称:“科曰:书章太岁后空三行者,谓章至天曹署,值日上章,词表所叠。”(《灵宝玉鉴》卷十七,《道藏》第10册第269页上)在古代,术数家以岁星(即木星)十二年为一周天,所以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为岁名,称之“岁阴”,又将岁阴配上十岁阳,合为六十甲子干支。传统习惯上,以太岁作为推断气运的支点。由于太岁的这种地位和所对应的星宿的神秘性质,人们便将太岁神化,甚至具有人格化特征。《三命通会》卷二《论太岁》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其说有二:如四柱中生年曰当生太岁,如逐年轮转曰游行太岁。”按照这个说明,太岁在术数家心目中不
仅是一年中主宰命运的神,而且是众神的首领。太岁有两种含义,一是按照年月日时“四柱”推算;个人的运程时遇上生年就称作太岁,这是因人而异的;另一种含义是岁星逐年轮转时的当值干支。不论是哪一种意义,在道教中不仅得到继承,而且广为应用。上述所引两部道经所涉之太岁主要是就天道太岁来讲的。道教科仪举行不但要明了太岁问题,而且在“书章”时也有讲究。为什么书上“太岁”之后要空三行呢?那是按照天曹署“公文”格式来的。这个“天曹署”实际上是人间官府衙门的一种神学表现形式,尽管这是虚幻的,但却反映了道门中人对“太岁”的神仙化。
    2.太上元君。“太上”是道门中人对最高等级之神明的尊称。如称老子为“太上老君”等;而“元君”则主要是对女神或具有阴性特质之神的尊称,如称“太素元君”之三女为白素元君、黄素元君、紫素元君。但将“太上”与“元君”连称始于何时,这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事。所谓“太”就是“大一”,表明其至高无上的品格。这样一来,“太上元君”就是具有至高无上品格的阴性神,就天上来说,具有这种规格的恐怕只有月亮才能担当了。就人间来说,既然道门中人把老子称作“太上老君”,那么如果配上一个夫人的话,称之为“太上元
君”也未尝不可。不论其确指是什么样的神明,“元君”作为神的特有称呼,它属于道教却是没有疑问的。
    3.五星北斗。这里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五星”,二是北斗。所谓“五星”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星。在道教中,五星也各有神主。它们分别为东方木德岁星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执法星君、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北方水德岁辰星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镇星星君。这些星君各有所司,在天上诸神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云芨七签》卷二十四说:“五星者是日月之灵根,天胎之五脏,天地赖以综气,日月系之而明。”这里所谓“五星”已经不仅仅具有物理天体的意义,而且具有神化的内涵。在道门中人看来,五星之神乃是日月灵性的根本,天上圣胎所结的五脏,天地有赖五星来综合调理气化功能,日月因为有了五星之神才得以显示光明。至于“北斗”指的是北斗星君。根据道书的说法,北斗星君有两种范式,一是北斗七元星君,另一是北斗九辰星君。前者包括: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而后者“九辰”星君则是在“七元”的基础上再加上北斗洞明左辅星君与北斗隐元右弼星君。道门中人对北斗星君也是相当之推崇的。《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说:“北斗是九天之精魂,九地之灵魄,九星之妙象,九州之威神。”足见其景仰之深。
    4.二十八星宿。作为太空之实体性存在,“二十八星宿”在先秦时期早已为先民们所认识。《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据《太始天元册》所载,东南西北之方位可以二十八星宿测定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凡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凡八十一度;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凡七十五度;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凡一百一十二度。汉《易》学已将二十八星宿同《易》卦方位相配合。早期符法道派经典《太平经》和金丹派之《周易参同契》都将二十八星宿引入其思想体系以作为其理念的表达符号。《周易参同契·下篇》云:“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这是把四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配上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以示金丹修炼过程中的“四季”变化之周天。宋代道教学者俞琰说:“所谓赤龙、黑虎者,东方苍龙七宿运而之南,则为赤龙;西方白虎七宿运而之北,则为黑虎。无非譬喻身中之呼吸。”(俞琰:《易外别传),<道藏)第20册第316页上)在俞琰的解释中,所谓“之”是“到达”的意思。“运而之南”就是运行到达南方。与此同样的结构,以下的“运而之北”就是运行到达北方。俞琰这几句话总的是讲:所谓“赤龙”、“黑虎”都有代称的意义。本位于东方的
苍龙七宿运行到了南方就变成了赤龙;西方白虎七宿运行到了北方就变成黑虎。为什么“苍龙”变成“赤龙”,而“白虎”变成“黑虎”呢?这是从五行的轮转而引起五色之更替角度说的。本来,东方属木,木色为青,苍即是青,故与之相配的神兽是苍龙;而南方属火,火之色为赤红,苍龙从东方运行到了南方,表征的颜色符号随之更改为“赤色”。同样道理,西方属金,金色为白,与之相配的神兽称白虎;北方属水,水之色为黑。所以,本为白色之“虎”运行到了北方就变成黑虎。这种变化当然是出于五行轮转的观念。以《参同契》为大宗的丹道法脉所注入的二十八星宿主要是为描述丹功理趣服务的,但却反映了道教对此自然符号法象的尊崇。不仅如此,二十八星宿在道教体系中实际上也有神化的一面。在
道门中人看来,二十八星宿各有神明管辖。道经认为:“凡二十八星宿各有司。”这个“司” 字就是管理调控。谁来管理调控呢?显然,这不是地上的人们,而是星宿中的神明。例如,角宿星君掌管人间雨泽,亢宿星君掌管人间大风,氐宿星君掌管人间狂风,房宿星君掌管惊风骇雨,尾宿星君掌管祥云瑞气,箕宿星君掌管邪风细雨。这些可以左右人间生存环境的星君还各有自己的名号,如角宿星君,姓宾名运生;亢宿星君,姓扶名司马;房宿星君,姓洪名寄生;尾宿星君,姓涂名徐泽;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等名称当然无从获得现实的作证,也不必要进行什么具体的稽考,因为道教给自己信奉的神明取个名字再封上什么
号,这于神学法理而言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我们难于确知道门中人为什么要给二十八星宿取这样的名称,但从描述的郑重其事语气看则可以明了二十八星宿在道门中人中乃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
    5.六甲阴阳。所谓“六甲”指的是天干、地支相配合而成的六个带有“甲”的时序空间代号。它们分别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天干地支配合而成的六十甲子可谓由来已久,道教也将之神化。在六十甲子神中以“六甲”为突出,它们也都有名字神称,甲子神字青公名元德,甲戌神字林齐名虚逸,甲申神字权衡名节略,甲午神字子卿名潺仁,甲辰神字兖昌名通元,甲寅神字子靡名化石。这“六甲”在于支上都属于“阳性”。有阳不能无阴,有阴才成搭配而能生。因此,由六甲自然引出“六丁”。所谓“六丁”指的是:丁卯、
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它们也有相应的神称。据《灵宝六丁秘法》等书所述:丁卯神名文伯字仁高,丁丑神名文公字仁贤,丁亥神名文通字仁和,丁酉神名文卿字仁修,丁未神名升通字仁恭,丁巳神名庭卿字仁敬(关于六丁之名字,道书所称不一。这里所录仅仅是其中一种说法,况且这种说法在几种文献中也有一些小的出入)。正如对“六甲”加以神化一样,道书对六丁阴神也赋予诸等灵异功能,如称六丁玉女之神,能长能短,能有能无,“处心占而问之,万事从心”楷体_GB2312>(《灵宝六丁秘法》)。这种描述当然是宗教情感的流露,但却体现了道门中人对六丁之神的尊崇。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影响的逐步加大,道教也在主要场合表现出“尚阳”的倾向,于是六丁六甲便合称而为“六甲阴阳”。其中“阳”就是六甲,而“阴”就是六丁。
    由上面这几个方面的考察可知,《灵棋本章正经》在棋卜过程中所出现的神明基本上都可以在道教经书中找到归宿。至于第一段祝祷辞所谓“河图”本来就是道教易学的重要内容。故而,《灵棋本章正经》的道教思想特征也就有了可以落实的根据了。当然,不论是祝祷辞中的河图说,还是用以沟通神灵的咒语都显示了道门中人运用符号的多重表现。因为河图本身就是以抽象的点线符号来表征大《易》的思想理趣;而咒语中的神灵实际上也代表了人的某种愿望和延展人体能力的动机。尽管在道门中人的直观感受里神灵是一种超越人间的“ 伟大力量”,但在深层体验中,它们却充当着符号的“能指”,在其神秘表象之背后存在着咒语施行者的强烈的生存发展愿望,这就是凝聚于符号中的“所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灵棋经辞的思想底蕴与象征表达


    正如《周易》的卦象被系上许多歌谣口诀之类解说辞一样,《灵棋经》(按,比较一下(道藏》本与《四库全书》本之《灵棋经》,尽管前者较古,但文字错误较多;后者则已经整理,文字错误较少。所以,本节探究其思想与符号象征问题时拟以《四库全书》本为主,并适当参校《道藏》本)也配有“象辞”。为了能够揭示棋子的象征理趣以及象辞的微言大义,后世注家在此基础上又附以阐释文辞。不论是象辞还是后人的注疏之辞都在某种程度上逼近了棋子符号的本初意义,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距离。由于语言表达在信息转换上的偏离性,在缩短某一层次之距离时又在另一个层次造成新的距离。这样,说辞与棋子符号之间便永远存在一种相隔性的朦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说辞乃继承了传统的象征表达法。把握住这一点对于理解《灵棋经》的思想意蕴是重要的。
    作为传统占卜术的一种经典依据,《灵棋经》的思想相当复杂。无庸讳言,它被笼罩在神秘氛围之中;不过,也必须看到,由于这种卜法的目的乃是为了人的生存,其经典依据自然就可以落实到人的生活需求方面来。在传统天人对应思想影响下,《灵棋经》力图通过一套人工符号来表象人类生活的复杂多样以及变化情形。其范围涉及个人的身心健康、仕途官运、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等等。从形式上看,它遵循的是灵棋卦象与物事的对应。一方面,它通过类比,以提取元信息;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当前事物之联想与解说,从而达到指示生活路径的目的。概而言之,有如下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1.通过卦形的推衍,以类比事物的多样表现。所谓“卦形”本指《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在《灵棋经》中,“卦形”就是灵棋卜法演示的特定符号,它在《易经》卦象的基础上推衍出来。这种推衍与《易经》有一定差异。《易经》将八个经卦重而成六十四卦;《灵棋经》由于依据的占卜工具不同,遂形成了卦形数量与《易经》的差异。然而,从实质上看,《灵棋经》依然以八经卦为本。可以说,由灵棋卜法所形成的125个卦乃是八经卦的扩展,因为它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可以落实到八经卦的象征原点上。在《易经》中,三画的八经卦重叠则有六画的六十四卦。灵棋卜法虽然不是运用重叠来形成“别卦”,但在经卦基础上来
扩展却是无疑的。考《灵棋经》的象辞以及有关的解释资料可知,乾、坤、坎、离、艮、兑、震、巽,这八卦各有所统辖。乾卦统大通卦、吉庆卦、得志卦、材达卦、明阳卦、尊贵卦、贞寿卦等凡二十六卦;巽卦统渐泰卦、富盛卦、事遂卦、佳丽卦等凡八卦;离卦统乐道卦、年丰卦、忧患卦、行令卦、送货卦等凡八卦;艮卦统惊怖卦、小戒卦、慎往卦、将损卦、无难卦等凡二十卦;兑卦统神护卦、理乱卦、忧喜卦、孤贫卦、益友卦等凡八卦;坎卦统将败卦、未还卦、平
安卦、得失卦等凡八卦;震卦统戒贪卦、昌吉卦、衰微卦、发蒙卦、神助卦、沉医卦等八卦;震卦统戒贪卦、昌吉卦、大成卦、福会卦、避世卦等凡二十卦;坤卦统安泰卦、亨通卦、避灾卦、病患卦、阴长卦等凡二十六卦;末为纯阴镘卦以为归结。整个系统125个卦分属八类,以乾坤两个经卦所统最多,各二十六卦;以震艮两卦所统次之,各二十卦;其余四经卦均统八卦。八经卦所统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本来在易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乾坤是大父母,所以统领较多;而震卦为“长男 ”,有继承父业之责任,故所统较多;艮卦为少男,少壮年轻富有活力,故而所统亦较多。从灵棋卦形之设来看,以警戒者居多,例如乾卦所统之敬慎卦、离卦所统之忧患卦、艮卦所统之否倾卦、震卦所统之戒贪卦、坤卦所统之失律卦等等都是。这说明灵棋卜法之创立者具有很深的忧患意识。
    2.通过卦性解释,以展示事物的发展趋向。所谓“卦性”是指每个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在125个灵棋卦中,经解者都力图对其性质作出说明。实际上,这种说明乃是利用灵棋卜法为人指示事态发展的象数义理依据。如何揭示其卦性呢?经解者的第一步功夫是把灵棋卦回归到《周易》之经卦(这里的“经卦”指《周易》中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个基本卦)。例如第十四《慎德卦》,撰者于其下小字注曰:“极阴反位,艮山东北。”(《四库术数类丛书》第6册,第210页)这条注疏文字虽然很短,却很重要,它揭示所卜灵棋卦归属是“艮卦”。
这就把思考的范围限定在类别上,有助于定位考察。按照《易经》八卦的固有属性,乾坤所生“六子”震、坎、艮、巽、离、兑也具有阴阳对应,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六子”之中震、坎、艮为阳卦,均两阴爻一阳爻;而巽、离、兑为阴卦,均两阳爻一阴爻。既然艮卦属于“六子”之中的阳卦,则其卦形便多阴爻。灵棋卜法,慎德之卦乃一上四中二下,“四”为老阴,“老”即为“极”,所以经解者称之“极阴”。物极必反,故有“反位”之说。像这种归属 “经卦”的说
明除了最后一卦即纯阴镘卦之外可以说是贯穿到底的。每一卦的归属说明都很简练,但又落到实处。经解者的第二步功夫是指出主体象征,也就是最重要的象征,如渐泰卦为待时之象,吉庆卦为富昌之象,富盛卦为通泰之象,乐道卦为惊喜之象,惊怖卦为小危之象,年丰卦为宜田之象,小戒卦为慎防之象,得志卦为自足之象,事遂卦为将泰之象,材达卦为安吉之象,恣游卦为行乐之象等等。此等主体象征是灵棋卦关于事物发展走向的符号表现,即每一卦所具备的事物走向之喻示,这种喻示乃是经卦归属的符号象征之衍扩。经解者的第三步功夫是针对现实生活将主体象征加以发挥并作出行动的断语。例如将损卦,其《象》曰:“豺虎咆哮,淋淫雨水;战斗不胜,弱兵钝士;为寇所凌,多有亡死。”这里的“象”相当于《周易》中的卦辞,是以诗歌体裁写成的说明性文字,其特点是“ 以象释象”,也就是以文字符号之意象来解读灵棋卦象符号的意义。根据其象辞,后人又加以具体化,把其符号象征扩展到现实生活中。例如何承天在解释将损卦时说:“方伯防边,必被贼盗;纵有高陆,横遭洪水。病者困重,囚者坚固。争讼、用师、市贾、求官、田蚕、百事不利。此损兵之卦也。”(《四库术数类丛书》第6册,第211页)在最后,又加以总结,提出断语,如称:“此课——阳栖于积阴之上……占事无所不凶,用兵最忌。惟大旱求雨,得所用也。”(《四库术数类丛书》第6册,第212页)从诸多象辞与解释性文字来看,《灵棋经》使用的是以象喻象的叙说技巧。如果说前一个“象”是本初之符号,那么后一个“象”则是延展性符号。这种法式虽然看不出严格的逻辑思维,但却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象”与“象”的符号转换过程中,人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看也得到加深。虽然其解释有不少穿凿附会的东西,但对于拓展人的意象思维而言却也有一定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基与术数
加入时间:2007-4-10 19:55:20 编辑:高寿仙 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浏览:931

刘基与术数
高寿仙
(北京行政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刘基与术数问题,少有全面探究,或多避而不谈,或以迷信概以论之。从探寻刘基术士化的内在因素,从署名刘基之术数作品辨析,从《灵棋经解》内容特点阐述,文旨自现,给研究刘基思想提供了众多有价
值的史料。
关键词:刘基;术数;《灵棋经解》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6)-03-0087-08
Liu Ji and Sorcery
Gao Shouxian
(Beij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re are few scholars to discuss Liu Ji and sorcery. Someone has it on purpose and someone considersit as superstition. By analysis of internal factor about Liu Ji and sorcery, the works written by Liu Ji, and the contents of“Ling Qi Jing Jie”, this paper provides substantially valuable material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Liu Ji; Sorcery; “Ling Qi Jing Jie”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县南田镇)人。他是元末明初一位著名人物,事迹和文章都粲然可观。自在世时起,其身上就开始被蒙上迷雾,其后愈积愈厚,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秘感。近些年刘基研究日益兴旺,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现,有人考辨其生平和著述,有人评骘其思想和文学,有人梳理其神异传说,蒙在他身上的层层迷雾逐渐散去。但对于刘基与术数的问题,仍鲜有全面探究者。有人甚至认为,刘基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如李敖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人》一书在介绍《诚意伯文集》时就指出:“刘基因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后来变成了传说中的阴阳术数的大箭垛,许多迷信的书,都冒他的名做的。其实正好相反,刘基是一个反对迷信的人。”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不惴浅陋,对此问题试作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一、刘基术士化之自身原因
  关于刘基之生平,明代官修正史已有所神化,死后声名日隆[1]。而稗官野史、笔记小说更是神乎其神。如王兆云所著《词林人物考》,“刘基一传,至二千言,所记皆望气占梦委巷流传之事”[2]。陈汝锜所著《甘露园短书》,甚至说刘基“为北斗六星”[3]。闾里百姓更喜谈刘基之术数占验,将其视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预言家,名声几与诸葛亮相埒。甚至与刘基毫无关系之事,如明代北京城之规划营建,也被说成是其所为[4]。笔者曾经撰文推测,明末李自成以“大顺”为国号、张献忠以“大顺”为年号,很可能是迎合世传刘基“遇顺则止”之预言[5]。这些离奇传闻,当然都不足凭信。然空穴来风,桐乳致巢,刘基术士形象之形成,与其自身之好尚与行事颇有关系。
  其一,刘基确实精通天文卜占之学。刘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刘庭槐“博洽坟籍,为太学上舍”,父亲刘爚“ 通经术”,为遂昌教谕[6]。值得注意的是,刘庭槐于儒家经典外,“究极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7]。这种博洽学风,为刘基所承继。刘基十四岁入郡学,研习《春秋》经,此外亦博涉旁览,“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8]。有记载说:“基游燕京,见书肆有象纬占经,阅之经夕,谈诵如流,其人大惊,欲举以授之,基辞曰:‘业已习矣。’”任高安县丞时,“有进贤邓祥甫者,精于天文术数,乃以其学授基焉”。[9]另据记载,瑞州上高县有术士曾义山,善占卜之术,尽以其法授刘基,刘基又向他“借观乾象诸书”,他“以原本畀之”[10]。这些记载虽不免有荒诞虚构的成分,当不会全无所本。《诚意伯文集》中收录一篇《灵棋经解序》,可知他确实精通易占之理。刘其吟诗作赋,有时亦涉及到卜筮天文。如《诚意伯文集》卷一《述志赋》:“无蓍龟以决疑兮,迷不知余所从。”“要傅说于箕尾兮,命灵龟使占之”。《九叹》:“蓍龟孔昭兮,勿远余思。”卷二《艳歌行》:“荧星入天阙,武库一朝灾。”《煌煌京洛行》:“妖星入太极,边尘侵御床。”这说明他熟稔此类内容,故可随手取喻。刘辰《国初事迹》称刘基“凡天文、地理、阴阳卜筮、诸子百家之言,莫不涉猎”,当非虚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刘基确实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刘基生于理学昌盛之世,但从其著作看,他对理学并无深入研究,其思想也很歧杂。总起来看,对于天人感应之说,刘基是颇为笃信的,而天人感应正是星象术之基础。刘基习举业时专攻《春秋》,后撰《春秋明经》,当非率尔之笔,其中屡屡言及天人感应,姑引几条于下:“鲁十二公,台苑池囿之役,莫多于庄公,而水旱螟蜮多麋有蜚之灾,皆备于庄公,天人感应之理不诬矣。”“困民以致灾者,理之常;悖道而获福者,理之变。夫天人感应之理。春秋之所深谨也。”“人君以不义劳民为可危,故天应之灾为可惧。甚矣,乖气之能致异也。”[11]他曾写诗赞誉割股疗亲云:“抽刀割股股不血,一念自感皇穹仁。吾闻孝慈出天性,人心至诚天必听。”[12]亦是以天人感应立论。对于卜占之术,刘基也颇为相信,从其《灵棋经解序》看,正是“每喜其占之验”,才引起他注解此经的趣。天台术士徐仲远“以七曜四余推人生祸福,无不验”,刘基“甚异之”,特为文以赠,并论述命理之根据云:“天以阴阳五行生为人也。阴阳五行之精,是为日月木火土金水之曜。七曜运乎上,而万形成于下。人也者,天地之分体,而日月木火土金水之分气也。理生气,气生数,由数以知气,由气以知理,今之言命者之所由起也。夫气,母也;人,子也。母子相感,显微相应,天人之理也。则亦何可废哉!”[13]
  其三,刘基确实以天文历数神其计策。朱元璋对天文卜占之术非常迷信,曾多方延揽术士,对名儒也往往当作术士使用[14]。朱升曾数次为之蓍占,吴元年朱元璋赐朱升手诏,亦盛赞其“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蓍言趋吉避凶,往无不克”[15]。刘基本精通天文历数,归附后,不免投朱元璋之所好,建策时常饰以天文历数。他入应天后之事迹,《明太祖实录》首次提及,即以术士形象出现。当时议伐陈友谅,刘基说:“ 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愿主公顺天应人,早行吊伐。”[16]半年后,刘基回乡葬母,朱元璋常遣人就家咨询,亦多涉术数。《翊运录》所收《御名书》中云:“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月、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见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踊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然择在七月二十一日甲子,未得吉时,是以再差人星夜诣前,望先生以生民为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如或未可即来,可将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择定,密封发来,实为眷顾。”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屡次表彰刘基之功绩,都特别称誉他在这方面的才干。洪武元年十一月《御宝诏书》云:“动则仰观乾象,察列宿之经纬,验日月之何光,发踪指示,三军往无不克。”洪武元年三月《御史中丞诰》云:“若夫观象视祲,特其余事。”同年七月《弘文馆学士诰》云:“及将临敌境,尔乃昼夜仰观乾象,慎候风云,使三军避凶趋吉,数有贞利。”同年十一月《诚意伯诰》云:“累从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准,多效劳力,人称忠洁,朕资广闻。”洪武四年初刘基归里,因天象异常,朱元璋于八月致书咨询,所问仍是天文历数,中云:“即今天象迭见,且天鸣已及八载,日中黑子又见三年。今秋天鸣震动。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日有之,更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卿山中或有深知历数者、知休咎者,与之共论封来。”[17]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刘基始终是一位通晓天文历数的高级术士。
  需要指出,刘基之功绩,绝非限于术数方面。朱元璋在《御宝诏书》中,还称其“居则每匡治道”;《御史中丞诰》更是盛赞其“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弘文馆学士诰》则谓“节次随朕征行,每于闲暇,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从这些话中,可知刘基更主要的还是发挥了儒士所应有的职能,向朱元璋传授儒家治国之道。嘉靖和隆庆本《诚意伯文集》所附《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记录了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与刘璟的一次谈话,其中谈到:“他(刘基)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强如那等。”由此可知,刘基之天文占验,主要不是凭占书论断,而是根据现实情势和自然道理推断。刘基在《顺斋箴》中,曾阐述过此意:“二仪茫茫,繄理是牣。判以两途,维逆与顺。理之所在,漠乎无形。曷予求之?即事以明。”[18]因刘基智慧出众,善于判断和分析形势,所以他作出的断语“别人看不到”。其实不是看不到,而是想不到,即没有刘基那样把握情势的能力,所以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署名刘基之术数作品
  中国古代术数类作品,往往伪托名家以自重。刘基精通术数,生前就已开始被神化,死后声誉日隆,自然成为术数家伪托的理想对象。
  《明史·艺文志》著录刘基之术数类书籍,就有多种:天文历算类有《天文秘略》;卜筮阴阳类有《玉洞金书》、《注灵棋经》、《解皇极经世稽览图》;星相类有《三命奇谈滴天髓》;堪舆类有《金弹子》、《披肝露胆》、《一粒粟》、《地理漫兴》。这些书籍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只有《天文秘略》、《披肝露胆经》二种,《总目》编撰者已辨析其伪妄。其余诸书,《总目》未提,或是未采集到,或是已亡佚,当亦属托名之作。《总目》提及而未见于《明史·艺文志》者,标明为“撰”的有《演禽图诀》、《佐元直指图解》,标明为“注”的有《白猿经风雨占候说》(撰者不详)、《青囊奥语》(唐杨筠松撰)、《灵城精义》(南唐何溥撰)、《玉尺经》(元刘秉忠撰),《总目》亦皆证其为伪托。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的《烧饼歌》之属,荒诞不经,当然更不可能出自刘基之手[19]。因此,《总目》“诚意伯文集提要”总结说:“基遭逢兴运,参预帷幄,秘计深谋,多所裨赞。世遂谬谓为前知,凡谶纬术数之说,一切附会于基,神怪谬妄,无所不至,方技家递相荧惑,百无一真。”[20]
  那么,刘基究竟有没有术数作品传世呢?笔者披览所及,传世的术数类著作,确实与刘基有些关系的,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观象玩占》二种,而确实出自刘基之手的,只有《灵棋经解》一种。《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四卷,《明史》之《艺文志》、《天文志》均未著撰人。《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提要云:“明刘基撰……此书乃洪武中奉敕所作。案星土之说,本于《周礼》保章氏,而其占错见《左氏传》中。其法以国分配,《汉》、《晋》诸志少变其例,以州郡分配。以天之广大,而仅取中国舆地,分析隶属,本不足信。基作此书,更以一州一县推测躔度,剖析毫厘,尤不免于破碎。特其不载占验,为差胜术家附会之说;然既不占验,何用更测分野?于理均属难通。盖附会相沿,虽以基之学识,亦不能尽破拘墟之见也。”[21]提要谓分野之说“本不足信”,洵为的论,但亦有不确和偏颇之处:其一,此书何时开始编纂,史无明文,钱曾《读书敏求记》曾谈到“此书圣祖命属稿于犁眉公、铁冠道人”,虽不知所据,但刘基曾任太史令,确有可能参与甚至主持编纂工作。不过,此书洪武十七年才告完成,而刘基于洪武八年已卒,即使刘基确曾躬与其事,也不能径署其名。其二,此书既系奉敕而作,无论刘基之看法如何,都必须遵敕而行,无关乎其个人学识高低。其三,厘定分野本为星占之用,此书未载占验,既不能说是差胜术家,也不能说是于理难通。笔者认为,此书当与星占书配合使用,星占书传世很多,且内容浩繁,此书没有必要采掇编入。
  《观象玩占》有十卷本、四十九卷本和五十卷本。洪武十三年吴从善所撰《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云:“(洪武)九年冬十月,皇帝上缅元象,慨钦天之失职,命御史赍诏谓孟藻(刘琏),令上其父所著《观象玩占》等书,及天文诸家言。孟藻已縢藏石室。悉取送官。 ”[22]明言此书为刘基著。但此系孤证。当时苏伯衡所作《参政刘公墓碑铭》则云:“诚意伯薨之又明年夏,监察御史李铎以上旨来取其《观象玩占》诸书,孟藻即日出书石室中,橐从李御史赴阙。”[23]后来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五五《列传·侍郎陈性善》也谈到:“初,诚意伯刘基卒,上遣御史李铎往取其遗书。基子琏即出《观象玩占》于石室中,铎诣阙上之。上简精楷书者数人,入便殿翻录,性善预焉。”这两种记载只说朝廷从刘家取得此书,至于是刘基所著还是所习前人之书,并未言明。万历年间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此书十卷,未署撰人。清初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此书四十九卷,署为刘基撰。但同时代藏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则云:“《观象玩占》十卷,不知撰人,一本四十九卷。”《明史·艺文志》著录此书十卷,撰者则两说并存:不知撰人,或云刘基辑。”邢云路《古今律历考》卷二〇《历代日食历》则有“李淳风等所纂《乾坤变异录》、《观象玩占》等书”之说。《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五十卷,撰者署为唐李淳风,但在考察了历代书目所列李氏著作后,指出:“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之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此书明代以前未见著录,当系元末明初编成。其内容丰瞻详备,“凡日月、五纬、经星、云汉、彗孛、客流、杂气以及山川、陆泽、城郭、宫室、营垒、战阵,皆著于占,而阴晴、风雨、雹露、霜雾,咸附录焉。于日月之交会,五星之退留,今所预为推步、岁有常经者,亦往往断以占候。即日月所不至,五星所不经者,亦虚陈其象”[24],堪称集星象之大成,绝非一人一时所可撰就。谓出于李淳风为依托,谓出于刘基恐亦为依托。当然,刘基精通星占,不排除他利用旧籍加以纂辑。但此书内容递传有自,即使他曾加纂辑,亦不能视为其个人著作。
《灵棋经解》依原经分为二卷,《明史·艺文志》著其名为《注灵棋经》,并标明撰者为刘基。《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提要,先谓“明初刘基复仿《周易象传》体作注,以申明其义”,又谓“而青田(即刘基)一注,独为驯雅,或实基所自作,亦未可知”,对作者认定有点迟疑。笔者认为,明代所编各版《诚意伯文集》,都收有《灵棋经解序》一文[25],《灵棋经》中确有“刘曰”之注解,辞约意深,非文学大家不能为,应属刘基作品无疑。《明史·艺文志》称之为《注灵棋经》,刘基自己则称之为《灵棋经解》,当从作者自拟之名。
  《灵棋经》一书,或谓汉东方朔撰,或谓黄石公授予张良,或谓淮南王刘安所撰,作者已难确考。但《南史》曾引其繇词,《隋书·经籍志》予以著录,此书确实渊源久远。中国古代占卜之法,殷商灼龟而占,周代则以蓍筮得卦、据易解卦,此法遂蔚成主流。后因蓍草难得且筮法繁难,逐渐衍生出以钱、筊、骰、签等为卜具以得卦的方法,皆为易占之支流。此外尚有不以易卦卜问者,种类不一,皆属杂占。《灵棋经》即为杂占之一种 [26]。此书词旨浅露,不太为学者所重。唐顺之《稗编》曾评论说:“今观其繇皆鄙俚,类非晋宋以前有道者文字,其必汉魏之季五行家所作,而依托东方氏以为重欤?……观元儒胡一桂著《翼传外篇》,历叙诸家卜筮之书,自《太玄》以下,《洞林》、《皇极》、《元包》、《潜虚》之类,无不论述,而独不及此经,得非以其无关于大道,而不足录耶?”[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部不为文人学士所重的杂占书,刘基为何为之作注呢?从《灵棋经解序》可以窥见两点:其一,刘基对此书评价很高:“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易道奥而难知,故作灵棋以象之。灵棋之象,虽不足以尽易之蕴,然非精于易者,又焉能为灵棋之辞也哉!”此书既然与易道相通,当然有为之注解之价值。其二,刘基谈到:“予每喜其占之验,而病解之者不识作者之旨,而以世之卜师之语配之,故为申其意而为之言。”可知刘基常以此法占卜,且对以前之注解者颇为不满,所以才有兴趣为之注解,以阐发其义蕴。此外,相传张良得到《灵棋经》,“行师用兵,万不失一”[28]。刘基既喜术数,又好兵法,其对此书深感兴趣,笃信深研,实属自然。明代后期,亦有以《灵棋经》决军事者。不著撰人《平倭录》记载,任环平倭出兵时,“以《灵棋经》占,得益友卦……遂决策进兵,我师大克云云”。看来《灵棋经》除平居卜占,还常用以决军事。或许刘基辅佐朱元璋时,亦曾用此经决疑,可惜史文无载,只能悬揣而已。
  三、《灵棋经解》之内容特点
  《灵棋经》之占具为十二枚棋子,一面空白,一面刻字,其中刻“上”、“中”、“下”字者各四枚,此谓之“以三为经,四为纬”。占卜时将十二枚棋子抛出,只计正面朝上者,依“上”、“中”、“下”之枚数成卦,因有一百二十四种可能,故共有一百二十四卦;此外十二棋子皆背面朝上,谓之“有镘卦”,合前共一百二十五卦。每卦皆系一名,如一上一中一下为“大通卦”、三上四中二下为“凝滞卦”、四上四中四下为“众凶卦” 等等。各版本《灵棋经》之编排格式,大同小异,大致是先标明卦名、卦象,然后为象辞,接着罗列颜、何、陈、刘之注解,再后有一段总结卦象和吉凶之辞,最后系一首诗。为便于了解,兹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引录            第一卦“大通卦”及各家注解如下:
  第一大通卦(纯阳得令,乾天西北) 一上一中一下 升腾之象
  象曰:从小至大,无有颠沛。自下升高,遂至富豪。宜出远行,不利伏韬。
  颜曰:以小慕大,可致富豪;若居大慕小,则有危亡。又曰:天地既位,圣人参之,经纶草昧,开元造始,故曰自下升高也;立功创制,无所不善,不可密计阴谋,不宜老病,婚姻难合,纯阳故也。占行未归,系者得出,市贾有利。
  何曰:仕宦高迁,宜显不宜隐。病者不宜暗处,宜出外避之吉。口舌无,居家守恒。行师吉,战斗胜。孕生男。田蚕渔猎,大获吉利。
陈曰:一气之始,三才之端。纯阳至健,进退不已,与乾合体,故曰云云。
刘曰:从小至大,阳始生也。三人同行,宜游行也。不利伏韬,其道光明也。
  此课三位俱阳,少阳方长,故为从小至大、自下升高之象。占者得之,创事立业,求名觅利,皆吉。讼者宜公道求直。行人吉而未归。不可为阴谋诡秘之事。病者出外避之吉。
  诗曰:变豹成文彩,乘龙福自臻。赤身成富贵,事事可更新。
  刘基对《灵棋经》之注解,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系仿《周易》之《象传》体。《象传》分《大象传》和《小象传》,前者解释卦辞,后者解释繇辞,刘基所仿为《小象传》。为何模仿《象传》,刘基自己未曾说明,推测起来约略如下:其一,《灵棋经》带有较浓的道教色彩[29],卜占时所请诸神,包括天地父母、太上元老、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四时、五行、六甲阴阳、明堂岁德、天十二神、地十二祇、岁月日时直事功曹,也都列名于道教神仙谱系中[30]。占前所念“唵吽吽嚤呢哩吽吒敕”(一炁七念),显然亦属于道教之秘咒。但刘基认为《灵棋经》是用更加直观、通俗的方式阐明易理,强调“灵棋象易而作也,非精于易者不能也”,仿《象传》为之作注,显然是为了突出《灵棋经》与易道相通,从形式上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直观的联系。其二,《象传》不但内容精微深邃,文辞也简洁典雅。在《易传》十篇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对《系辞传》等颇多批评,但对《彖》、《象》二传却大加赞扬:“卦《彖》、《象》辞,大义也,大义简而要,故其辞易而明。”[31]作为一位诗文大家,刘基对文体和修辞是很讲究的,这从其文集可以明显看出。他虽然喜欢《灵棋经》,但对前人注解之浅陋又深为不满。他采用《象传》体作注,文约而意深,大大提高了《灵棋经》的文学档次。《四库全书总目》称誉说:“所存诸家疏解,或词旨浅俚,不无后人之缘饰。而青田一注,独为驯雅,或实基所自作,亦未可知。观其词简义精,诚异乎世之生克制化以为术者矣。”
  刘基之前为《灵棋经》作注解之三家,只有陈师凯重在理论阐释,受易理影响较深,而颜幼明、何承天则颇多卜占之语。这一点从上引“大通卦”注解可明显看出。如颜幼明所谓“老病婚姻难合”、“系者得出,市贾有利”云云,何承天所谓“病者不宜暗处”、“口舌无”、“ 孕生男”云云,显然皆为“卜师之语”,失之鄙俚浅露。刘基则绝不作“卜师之语”,而是用雅洁之文辞,发深邃之奥义。他的注解,大致是以卦象为基础,融通以达变,注重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易道,与《易经·系辞》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原理相符。其中两条原理尤为重要:其一,辨贵贱之位。《易经》强调贵贱,《系辞》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之说,并将六爻分为天地人三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灵棋占亦讲究贵贱,《灵棋经解序》概括说:“三以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上为君,中为臣,下为民。”其二,察阴阳之变。阴阳观念起源甚早,易占也很强调阴阳消长之理。《易纬·乾凿度》谓“圣人因阴阳而起消息”,《彖传》解卦屡有“内阳而外阴”、“内阴而外阳”之说。灵棋经解序》对灵棋占之阴阳原理作了总结:“四以上(一)为少阳,三为太阳,二为少阴,四为老阴。少阳与少阴为耦,而太阳与太阴为敌。得耦而悦,得敌而争,其常也。或失其道,而耦反为仇,或得其形,而敌反为用,其变也。阳多则道同而相助,阴多则志异而相乖,君子小人之分也。阴阳迭用,体有不同,而名随之异,变易之道也。”[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卦时,要综合运用上述两条原理。以上引“大通卦”为例,一上一中一下,三位皆得其正,而且皆属少阳,故刘基有“从小至大,阳始生也”之说;三阳道同可相互扶助,故刘基有“三人同行(《道藏》本“行”作“心”),宜游行也”之说。再如“小戒卦”,卦象为一上二中四下,一为少阳,二、四为少阴、老阴,故刘基解为:“孤阳在上,势寡弱也。阴盛于下,忧婢仆也。”其他卦之解释,繁简浅深或不尽一致,但其原理皆同。
《灵棋经解》继承了易占之解卦原理,同时也继承了易传之核心观念。其中最突出者,当是对《易传》“顺天应人”、 “待时而动”等思想之继承。如其解“吉庆卦”云:“不求自获,实蕃昌也。”解“乐道卦”云:“外刚内柔,宜与人同也。好谋慎事,以保全其躬也。”解“惊怖卦”云:“顺动正应,保无倾也。”解“得志卦”云:“龙德正中,大得时也。上下协从,足以有为也。”解“忧患卦”云:“守正待时,可保终也。”解“未还卦 ”云:“小人异欲,终不相与也。守正以侯,必获我所也。”解“安泰卦”云:“柔顺利贞,福无穷也。”解“亨通卦”云:“柔顺上行,求无不遂也。”解“避灾卦”云:“草木落荄,静以守正也。”解“明阳卦”云:“阳明正位,道大亨也。君子之仕,及时行也。”解“贞寿卦”云:“商山四皓,以明处幽也。呼吸元气,可优游也。”解“强盛卦”云:“三阳同德,盛复强也。建功立事,孰能当也。”解“潜龙卦”云:“德盛而应,以下处也。时至而兴,莫能御也。”解“解祀卦” 云:“系墓高丘,鬼氛盛也,急解把之,顺受命也。”解“迟吉卦”云:“淹留遂志,终有得也。”解“戒逢卦”云:“知难而止,可无咎也。”解“敬慎卦” 云:“昭德塞违,在顺时也。慎终于始,必防微也。”解“不定卦”云:“进不可希,心憧憧也。退宜从正,无入于凶也。”解“奸党卦”云:“进枉退直,理倒置也。小人得时,君子避也。”解“阴镘卦”云:“太极未分,杳冥冥也。阴阳混合,莫睹其形也。退处静默,以保其贞也。”仔细体味这些注解,对刘基之进退行藏及心境变化,或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灵棋经解》中,刘基还阐扬了一些伦理道德。如提倡道德修养。其解“事遂卦”云:“正直无私,其道乃大也。”解“昌吉卦”云:“进德修业,承天休也。”解“平安卦”云:“刚正不挠,众所与也。”解“辟恶卦”云:“谦光在上,众所爱也。”解“宜初卦”云:“ 常行正道,则不失所也。”又中提倡保殖家产、和睦家庭。其解“渐泰卦”云:“安居治产,刚柔得也。”解“吉庆”卦云:“家有金帛,地道光也。”解“富盛卦 ”云:“富盛贵极,家业成也。随运上下,以保盈也。子子孙孙,不宜争也。”解“欢悦卦”云:“夫妇相亲,室家宜也。对膝欢忻,聊以自怡也。”解“粗谐卦” 云:“黾勉自力,成家业也。”
  《灵棋经解》中,对时局乱相也有所反映。如解“慎德卦”云:“天地宽舒,法令弛也。盗瞰我庐,蔽不能视也。君子之磋,小人之喜也。”解“将损卦”云:“豺咆水淫,阳道孤也;大奸协比,危不可扶也。”解“违克卦”云:“下不从上,阴盛行也.上下违克,以相凌也。纪纲乱败,终不能胜也。”解“邪佞卦”云:“孤阳群阴,邪蔽正也。小人放恣,莫能御也。”解“阴贼卦”云:“阴贼谋逆,小人得时也。”同时,也透露出对转危为安、转乱为治的渴望。如解“理乱卦”云:“天阴云升,龙跃渊也。以正去邪,如决川也。”解“衰微卦”云:“阴盛于中,极必衰也。瓜瓞绵绵,阳夏来也。渐而上升,正道回也。”解“恶消卦”云:“炎炎赫赫,上下明也。妖氛败衰,不能成也。群阴破荡,人道行也。”解“方遂卦”云:“阳道方亨,处得位也。上下无奸,保福利也。”解“事君卦”云:“君明臣良,无奸慝也。朝服济济,
不宜多易也。”
  需要说明的是,刘基注解《灵棋经》,必须依附原有之卦象、象辞,不能自由发挥,因此对其注解之本义,也必须结合卦象、象辞加以理解。但在撰写这些注解时,恐怕不免会受到社会政治局势和个人思想观念之影响。研究刘基之思想,《灵棋经解》应当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5 04:50 AM , Processed in 0.12345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