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395|回复: 108

心 物 問 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0-2004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是什麼? 心是否能夠獨立於物體而存在? 就像大家習慣所了解的靈魂或是鬼魂一般的存在。 如果心可以獨立於物體存在,也就是說,心並不是物體造成的,那麼,心和物要怎麼互相影響呢? 當我們緊張的時候 (心的作用) 我們覺得心跳加速(物的作用),而當我們不小心被割傷的時候 (物的作用),則我們感覺到痛 (心的作用)。無庸置疑的,心和物互相影響著,如果心可以獨立於物而存在,心物如何互相影響? 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如果,心不能獨立於物而存在,也就是說,心其實是物所製造產生的,例如,大腦作用產生了心靈現象。那麼,要解釋心物互相影響就沒問題了,但是,我們如何用物來解釋心靈現象? 當我們企圖使用客觀物理物質來解釋主觀心靈現象時,我們遇見另一個問題,這問題叫做心之不可化約性問題,也就是說,客觀事實無法用來解釋主觀經驗,請參考傑克森的黑白屋論證



心物問題真正開始成為一個哲學問題可以說是由笛卡兒開始的。他認為心與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而兩者的交會處是大腦的松果腺,藉由松果腺,心與物能夠互相影響。笛卡兒提出松果線的理由是,松果腺在大腦中央部位,而且不同於其他部位的兩兩對稱結構,它是單一的。然而,當今腦神經科學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笛卡兒說法是錯的。



許多不同的理論被提出設法解決這個心物問題。例如,取消唯物論認為,我們所以為的那個無法被客觀事實所把握的”心”,其實是我們的錯覺。性質二元論主張,心與物都是由物所產生,但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又有人主張,心物問題源自於我們的錯誤的認知思考,還有人主張,心物問題的解答超過人類認知極限。然而。至今,心物問題尚沒有公認的解答。它還是當今哲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 Last edited by 宁静香 on 1-10-2004 at 03:24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1-2004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的两大阵营(一)

哲学基本问题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哲学中,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为两类。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柢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有没有第三种回答呢?例如,认为精神和自然界同为本原,是两个平行的本体的。在欧洲哲学史上有这样的典型学说,这就是二元论,它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R.笛卡尔。但是,二元论不可能坚持到底,往往以设想一个凌驾于两种平行本原之上的更根本的本原──上帝为结局,实际上仍未能脱出唯心主义的窠臼。笛卡尔哲学的命运就是如此。到了他的后继者N.de马勒伯朗士,干脆取消两个平行的本原,拒绝承认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同思维实体有相互作用,而把神抬到唯一实体、唯一本原的地位。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它们互相对立、互相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在斗争中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常常通过十分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但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其社会根源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的产物,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提高和理论化,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一种客观精神或精神的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理在气先”)、古希腊的柏拉图(个别事物是观念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G.W.F.黑格尔(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看成是脱离并先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而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或神化。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常常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自己的头脑所固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王守仁(“天下无心外之物”)和英国的G.巴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等。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唯我论的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上帝作为自己的膜拜对象。在哲学史上,尽管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人类的抽象思维在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如:中国的程朱理学,某些佛教哲学,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莱布尼茨哲学、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唯心主义对人周围环境的认识,对人的意识同物质世界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哲学形成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但在总体上,在对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意识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上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中国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管子》书中以精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古印度奥义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水、风、火,或存在、质料、自然等是世界的根源;古希腊泰利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他们都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式。这是由于自然科学不够发展,人们往往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周围世界的原因造成的。

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形成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却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在个别领域(如力学)的发展,使得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用某种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17~18世纪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之所以是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即在于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于东方的印度、中国等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较晚,而且后来又先后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因而在这些国家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包括哲学)都没有来得及得到充分的发展。尽管这样,在中国近代哲学中仍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某种形态存在。这种唯物主义吸取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和西方某些哲学相接近,又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机械唯物主义。例如,康有为吸取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范畴作了新说明,把气说成是热、火、电产生的原因:谭嗣同吸收了当时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以太”,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严复则受进化论的影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从“质、力相推”中演化而成。这些学说都打上了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烙印。这种唯物主义由于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朴素唯物主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远没有达到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的那种异采。至于同得到充分发展的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相比,就更为逊色。因此,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上有很高成就的中国哲学,在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方面,却缺乏像欧洲近代哲学史上那样的典型代表。而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和德国L.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构成了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最重要的流派。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者F.培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是按照一定规律活动的单纯个体,它的最小单位是分子。法国的D.狄德罗把统一的物质实体看作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他认为,手风琴是木头做的,人是肉做的,音乐家是一种结构不同的肉做的,可是大家都有着同一的来源,都是属于物质的;P.H.D.霍尔巴赫把物质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他指出,物质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宇宙是一切存在物的庞大的结合体,它向人们表明到处都是物质和运动,到处都存在着客观的而不是假想的因果锁链;C.A.爱尔维修关于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原则论述得并不多,在他看来,自J.洛克以来,这已成为自明的真理,他的哲学重点在于阐明人的认识和外界对象的关系,即人如何通过肉体的感受性感知外物。如上三位是18世纪法国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


取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size=-2]

[ Last edited by 西湖安静 on 22-11-2004 at 08:49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04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的两大阵营(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的依据。但是这个问题除了两者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谁决定谁这个方面以外,还有第二个方面,即世界能不能被认识?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识是物质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认识能够提供关于世界正确的映象。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认识世界就是意识自己认识自己,因此世界也是可以被认识的。另一些哲学派别则认为世界不可能被认识,或者不可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被称作不可知论。其中有的派别认为我们的认识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感觉,因此不但不可能知道外物的本性,而且连外物是否存在也不可能知道,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D.休谟;有的派别则承认外部世界所谓物自体的存在,但认为人们的认识只能达到物自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形态,而永远达不到物自体的本身,这种把现象和本质对立起来,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观点,实际上也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可知性,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I.康德。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虽然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它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密切相关。因为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出发点,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反过来说,也只有坚持世界可知论,才能贯彻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 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之外,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围绕着世界是否运动这一问题而形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于世界如江河一样奔流不息的辩证观点,也有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形而上学观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爱利亚的芝诺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反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动静观。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表现形式不同,但也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在哲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哲学家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变化的。一个哲学家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思想总是包含在他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体系之中,而不是游离于他的体系之外,是受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答复制约的;反过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能影响一个哲学家是否坚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立场。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矛盾形成一种十分交错复杂的情景。辩证法既存在于唯物主义体系中,也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形而上学也是如此。在同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的情形也不少见。

取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司馬義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5-11-2004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静香 于 1-10-2004 03:06 PM  说 :
“心”是什麼? 心是否能夠獨立於物體而存在? 就像大家習慣所了解的靈魂或是鬼魂一般的存在。 如果目梢元毩㈧段矬w存在,也就是說,心並不是物體造成的,那麼,心和物要怎麼互相影響呢 ...

世界萬物,陰陽相生,如果沒有心就等於沒有自我.那就沒有你我之分,也沒有萬物的存在.能到這境界就是無極境界.但相我們常人都處於太極境界之內,被陰陽相推變化而使我們不由自主.常人常被外物和變化的事而心有得失.只有能了解陰陽八卦的人能扭轉乾坤,但要進入無極還要看個人造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08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抽象了。读到一半,就迷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6-2011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一楼说的,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说:心(精神)是否可以脱离实体性物质而存在。
而这问题一般指的就是人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到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实体性物质和非实体性物质(场性物质就是非实体性物质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人的精神是以脑细胞为基础的一种‘东西’。
现代科学还无法证明人的精神/心是否可以脱离人体。

不过有的人看到的鬼神之类的‘东西’可能只是虚空中的‘信息’,有点类似收音机接受电磁波那样,因为空间的确可以传达、储存信息。并不是所说的是脱离人体的什么心/精神/灵。

至于宗教修行人可否通过修练达到精神/心脱离人体我可没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6-2011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杂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6-2011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4-6-2011 05:06 PM 编辑

由于对的内涵与外延存有误解,所以大部分的人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没看清楚。
哲学认为客观世界只有两样东西,就是物质和精神,而且两者被对立起来。
从近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来看,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并没有否定意识的物质性。

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怎么解释物质的?
首先必须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运动形式有物理、化学
、生命和意识运动4类
,意识运动要归类生命运动也行。
光,电,磁和机械运动都是物理运动形式。

电磁波、引力场这种非实体性物质也已经被确认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否则,哲学和科学界也就无法解释为何人死后在体重上目前无法测量出体重的变化了。

人们只要能够接受物质不一定就是实体存在也就不难接受精神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
认为
物质只能够是实体存在是一种机械式的唯物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6-2011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8-6-2011 03:34 PM 编辑

这里说的物质的多样性不是指物质是可以是生物、非生物、植物。。等等。
而是说物质不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实体性物质、还包括了非实体性的场性物质。

物质也还同时以实体性物质和非实体性质存在着。
物质甚至能够以兼容的形式存在于其它物质中。就像地球的引力场不仅是地球物质性的表现,并兼容于地球引力范围的物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11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物小品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8-6-2011 07:18 PM 编辑

為了方便繼續心物之間的探討,吉祥先把心的定義限定在我(I)的範圍及物(Matter)在肉體的範圍。我(I/Soul/Mind)是人的非物質層面,而肉體則是人的物質部分。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人類已經具有製造肉體的能力。據報導顯示,科學家是為了解決飢荒問題而研發複製重生的科技以生產所謂的人造肉。

從這個新聞中,讓吉祥思考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心與物(肉)之間的關係似乎也沒什麼關聯?如果這樣的科技被用在人類醫學上,那麼應該有一天會發生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腦癌病患帶著他的培育箱中的『新生腦』坐郵輪環遊世界。這『新生腦』在與他的主人或同伴-癌患腦環遊世界中,會不會經歷同樣的情緒、感受、想法等等呢?同時出現的兩個腦,那一個是我呢?在腦移植後,手術前的我(I),與手術後的我(I)是否會一樣呢?


如果,按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理論而言,吉祥會認為身體是鑑定我(I)存在的一個工具。接著,我(I)的存在是藉著身體(物質)的作用而展現。回溯之前的腦移植例子,我(I)在手術前與手術後都保持一致,因為腦(物質)只不過是被我(I)運用來表示或表達其(I)的存在的其中一種工具;而這工具不是我(I)的一部分。


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培育箱中的『新生腦』在還沒被移植前,是否具有思維能力?如果具有思維能力,那麼在移植前,是那一個或是否有我(I)在用這『新生腦』呢?或是那一個想是真正的我(I)呢?


吉祥的解讀:帕拉圖(Plato)認為人的心/我(soul)是一個神聖的我(Divine Soul) 的部分。帕拉圖也說人的肉體嘗試制服其神聖的我後招攝他(神聖的我)前往向其(心/我)。帕拉圖認為人應該掌控這個我與神聖的我之結合體(it)並於物質或身體之上思考1


從這句子中,明顯看得出帕拉圖把心/我(I)與物/肉體(matter)清晰分割。這也意味著非物質的我(I)可以在物質的身體(matter)之外生存,這是因為帕拉圖有提到(it)可以在物質身體之上思考。因此,吉祥認為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在物質肉體之上思考時,所謂的我(I)的思考活動不局限於任何的物質肉體,包括『新生腦』。這也就是說我(I)同時可以在有癌患腦及『新生腦』中顯示出思考的活動。至於,『新生腦』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同時與癌患腦共同享有同一世界或生命,在帕拉圖的思想中,吉祥認為應該是有。或許當『新生腦』完全成長的時候,其與癌患腦會同時在(it)之下運作。


【題外話: Soul 在牛津字典中有好幾個解說,在此吉祥覺得Soul是指人的非物質部分比較貼切,所以就選了這個定義。吉祥認為古人往往都會以對比的方式來襯托出思維的黑與白。吉祥認為帕拉圖把我與神聖的我放在一起也是為了上述用意。】



目前,吉祥對上述提出的疑問尚無結論,所以會繼續思考。當前,吉祥的看法是:心與物的結合讓人類有了無限的思維及創作空間。心想的東西通過物質的結/解而成實品的事蹟在人類進化史添上了非常有趣的音律。心物之間的不解之迷成為了推動人類不斷地向大自然環境探討的動力之一。





1(Man had a soul which is a part of the Divine Soul. This helped him to know the eternal laws and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He said that man's body or matter tries to subjugate his divine soul and attracts him towards itself. Man should seek to control it and rise above matter or body to reason. cited from http://www.renaissance.com.pk/marefl9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11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物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大,探讨生命范畴的确是比较让人觉得有趣。
这也是现代科学还没有突破的领域,尤其是在这生命科学的处女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的方式和和方向存在很大的错误。如果把对人的研究当作是医学那样只研究人体而忽略了人的整体功能,尽管对人体各部包括脏腑,器官等各个功能都很透彻了也不会有结果的。

人的生命当然不是人体各个部分结构与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
同理,抛开人体各个部分结构与功能来研究人的精神恐怕也看不透生命的本质。

人毕竟不是有了人体就算是人。人体从其种族发生或个体发生过程来说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然后再从婴儿慢慢通过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中,接受了社会给与的有形与无形物质(主要指教育、周遭事物的信息)的供给下成为真正的人的。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家从思考中领悟到人的思想活动中有个自我中心的存在。
比如说一个人的手断了,那么断掉的这只手本身并不是这人本身。尽管这人因为断了手而在功能上有所缺失。但是断了头可不同了,人的精神与脑子是有关系的,人的精神活动甚至可以对脑部的物质有所影响。脑子受损可能造成记忆方面的损失,这在不少的医学例子里已经看到了,但是因为活人脑子的研究并不人道,许多研究科学界难以进行。

离开人脑是否能够有‘我’或者精神目前还不好说也很难以科学来证明。
但是有了‘我’的思想,这人肯定是要有个活人的脑子罢。
有个活人的脑子是不是就有‘我’的思想概念却也不是绝对的。

腦癌病患的例子看来不难解。
一个人其实不能以他的脑子来决定他的一切。
我以电脑来做比喻帮助说明,虽然跟实际有所不同。
人的思想像电脑的操作系统,比如说window 7。
人脑是mother board。mother board不是人本身,就像人脑不是人一样。没有键盘,屏幕是不成电脑的。window 7就相当于从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一套东西,它同样是有物质基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11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吉祥


看来吉祥兄仍然还没摆脱非实体性物质等于非物质的观念。

我找了一些材料分享一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0476.htm

辐射场态
  

辐射场态


物质第六态 ------- 辐射场态  185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提出了场的概念。  

1887年和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两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场(电磁波)的存在,确证了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  
1905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提出了有名的质能公式 

 E=mc2  

根据质能公式,狭义相对论阐明了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电磁场的本性。狭义相对论指出,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能量和质量,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波粒二象性)。狭义相对论还指出,电磁场与普通物质的区别在于,它不具有静止质量,但具有动质量。  

1915年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提出了引力场和引力波的重要概念,并创立了有名的引力场方程。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场和引力波是广泛存在的,阐明了引力场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后来,天文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崭新的科学观点。  

根据科学发现,人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划分为实物和场两大形态,场包括电磁场和引力场等。电磁场和引力场辐射整个宇宙空间,没有不可介入性。在一定条件下,电磁场和实物粒子可以相互转化。  

由此可知,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即使是真空,也并非空无一物。真空中,即使没有实物粒子,也存在引力场和充满了热辐射。热辐射,即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粒子,统称光子。本世纪六十年代的天文观测发现,在整个宇宙空间(包括真空)始终存在着3K微波背景辐射。象这种具有辐射作用的引力场和电磁场(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γ射线等),人们称之为辐射场态物质,又叫真空场态物质,即物质的第六态。

**************
上面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我们所看到的任何实体性物质以外其实都布满物质,它可以是引力场或辐射场态物质。
那么至于实体性物质的内体其实也同样贯穿着或兼容着非实体性物质。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还相当有限。
从爱因斯坦的E=mc2公式中其实就可以看出实体性物质和非实体性的能态物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物质的三大要素为质量、能量和信息,能掌握三者间的关系的话E=mc2的公式就可以改一下了。

人的脑子有什么特别呢?
一个物质有什么样的构造它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物质的功能和构造是一体的。
首先要了解的是人的脑子是处理信息、反映信息的。脑子的细胞属于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不同于一般的细胞的地方是它除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外也还有信息代谢。能接收以能量为载体的信息。

有别于其它人体内脏的细胞的构造,脑细胞的细胞体很紧密,细胞膜比其它细胞更柔软。
这么多的神经细胞紧密结合起来其信息量的传达可以很快。
各个脑神经细胞间都有轴突相连,这种细胞密度突破一定密度后使神经细胞的功能产生了质的变化。
一个脑神经细胞如果有20个树突,140亿个脑神经细胞的树突互相连接和作用起来。
参考: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cells_c.htm

加上一个细胞内的碱基对有10的10次方那么多,每一个碱基对的信息作用起来的话相当于激光产生的原理那样,电子自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激光媒介会激发为高能态。
在这些的条件下人脑的非实体性物质变成了一种非常均匀和精微的状态,使它具备了反映性。

而一般动物的脑细胞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动物脑细胞的间隔比较大,其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包括树突等)不像人类进化后的脑神经细胞那么发达。
动物也不像人类那样经过两次的(手、脚、头脑、身体)分工。所以动物头脑的反映只能到了在第一映像空间形成形象。
无法达到第二映像空间,形成抽象的概念,进而形成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11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物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大,探讨生命范畴的确是比较让人觉得有趣。
这也是现代科学还没有突破的领域,尤其是在这生命科学的处女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的方式和和方向存在很大的错误。如果把对人的研究当作是医学那样只研究人体而忽略了人的整体功能,尽管对人体各部包括脏腑,器官等各个功能都很透彻了也不会有结果的。神气 发表于 29-6-2011 11:36 AM

神氣兄所言甚是,如果心物的間隙被發現,那麼瞬間移動、穿越時空甚至長生不死就不是難事了。


神氣兄的這個看法,讓吉祥想起了整體論(holism)。吉祥很喜歡阿里斯多特的一句話,譯文大意是:『整體有別於其各個體』,這樣的詞句不曉得貼不貼切,為了安全起見,吉祥還是附上英譯文以供參考:【the whole is something beside the parts:文章鏈接 】或另一個版本的英譯文【a whole of some sort distinct from the parts:文章鏈接】。


心是物的整體?還是心物是某者的個別體?或是心物是某者的整體?心臟的跳動感幾乎在人的身體的每一處都可被偵測到,遍布全身的心臟跳動感解說了個體的運作-例如心臟的跳動是遍布充滿整體的。如果人死之後,精神不滅,那麼精神與肉體可能是整體中的各個體了;相反地,人死之後,精神隨滅,那麼精神與肉體也可以說是整體中的各個體,因為滅不等於無。吉祥也認同心與物的關係不會被滅或不滅影響,原因是滅或不滅也許是整體中的各個體之一的活動而已。


找尋整體所在處往往會讓人的思維卡著,不能動彈,這是因為思維這個問題到了某一程度後,很自然的就會進入了一個所謂的模糊狀態:本來很清楚的事情漸漸開始模糊起來了。心對物,在物質上有很明顯的差距,然而在思索整體在何處的時候,無論是由上至下(top-down)或是由下至上(bottom-up)方式搜尋,心物之間的差別會因為醒覺(awaken)而逐漸減少直到理性及感性思維也瓜分不出來的地步。或許是因為太接近心物的『整體』,所以離開了二元對立(duality)。


物:人體中的各個器官的運作就好比一場演奏會,五臟六腑分工合作產生了延續生命的協和作用(synergism)。心:思想中的兩大層面:理性層面及感性層面因交錯而產生協和作用維護了人性(humanity)及美德(virtue)。當心與物產生協和作用的時候,進化(evolution)就出現了。。。。


先回复到此。心物的領域太廣闊了,需要一些時間整理思緒,再伺機表達想法。請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11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30-6-2011 11:04 AM 编辑

回复 13# 吉祥


心物的关系确实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您有时间和兴趣的话可以研究协同学、信息论、系统论、结构论等老和新三论等。

瞬間移動从理论上我想也是可行的。
做个比喻:
你拿一张纸,在左右画个点,然后你把纸张打横放的话就可以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
凭的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纸张把点连接在同一个“空间”上。
宇宙就布满了最精微的物质,比辐射场更为精细,均匀、无以言状。套古人道家的说法叫‘道’。
技术上掌握了才可能做到。

穿越時空就难说了。
万事万物互相联系,变化不断。它没有一个封闭的圆圈。
当然事物的变化也还分为自然变化和非自然变化。
一个事物的过去的信息都累积在这事物之内,同时也孕育未来的信息。
有智慧的人可以从一个事物‘看到’这事物的过去和‘可能’的未来。
如果是要穿越到过去或未来就未免太玄了。

因为互相联系,每一个事物的变化都要牵涉到周遭的事物,当然层面的深广度各有不同。
如果涉及面不广,时间也不太长。比如说几个小时,要还原的话对有一定能力的人来说应该是可以的。
太广了涉及太多变化的条件,需要的能量难以想象。

至于長生不死也很难说。
活个几百年不死,那还听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吉祥


人的整体不是从胎儿生下来就有的,因为人毕竟不是仅有人体那么简单。
一个婴儿如果没有在社会中成长他也成不了人,所以说离开社会的人是没有的。
打个比方,一个婴儿如果在森林中成长,没接触社会。
那么他即使原本拥有成为人的可能性,但毕竟没有成为现实性,那么他就成为不了人。
这些道理古代哲学家们是没有办法领悟到的,因为当时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只有短短的几千年,科学也还不发达。

说到人的整体就不得不附带的提一下生物进化了。
尽管生物进化的道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被接受,一些人甚至无法接受人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当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有的是宗教信仰因素,甚至政治因素而无法接受所涉及的其它思想。
有的宗教通常把人的“位置”摆得比较高,当然这有它的作用。
其它因素也包括了一些人不敢也不原意承认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而影响到政治的观点。
撇开马克思的政治观点,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有优越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1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7-2011 11:04 AM 编辑

物质的运动、变化都不离开时间和空间。
脱离人的来源来看他的整体就未免不够全面,那也称不上整体了。

从生物进化德观点来看: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人进化到目前这个阶段,其遗传工程把这一切的进化信息都储存下来了。
人在其母体内怀胎10个月过程内,从受精卵(单细胞)发展到胚泡、两胚层,再发育成三胚层、胚胎。这整个10个月的过程就相当于人类种属的发展进程,由单细胞- -〉原始多细胞动物- -〉脊索动物- -〉高等智慧生物。

人在这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原本需要极长时间完成的进化。
对于无法接受人类由人猿的进化而来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接受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011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人来说心是不是他的整體呢?
应该说,不太正确。

简单的说。
把人放到大自然中来看,人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
从自然界发展到有人以来,人的功能强化起来后也给自然界做了改变。自然界也因此反作用到人自身。人和自然界是对立的统一体,如果人对自然的改造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自然的反作用也会影响到人。这平衡点人类还无法掌握。

如果把人放到社会中来看,人和社会也是是对立的统一体。
社会完成了人的成长,然后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作用于社会,社会在反作用到单个的人,就这么互相影响、作用。
人和任何生物一样与外界的作用,保持自身的整体性。

作为单个的人来说。
西方科学把人的整体分两部分,就是心和身。人的精神和肉体就是人的整体。
而中医就说人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心为主导,再以经络气血来联系的整体。
如果以物质的三要素来看,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信息相当于精神的部分。
三者是一体的,它们互相影响、转化。
人的精神可以影响身体,身体也同样对人的精神有所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011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神气


   看了神氣兄兩篇回复後,吉祥的對心物的思索又進入了新的一個領域:時空。

   時空是心、物協同作用的媒介。在不同的時空中,心(意識)與物(身體)會有不同的活動:


   肚子()餓時()吃();


   身體()累時()睡();


    {【難過時()哭()】} ;


    {【快樂時()笑()】} ;


   睡()夢()夢話();


   醒()思()活動 ()。


等等的情形都會/需要在時空中產生。


有趣的問題來了,當時空與心物產生協同作用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呢?


如果這兩者間存在了另一個協和作用,那麼整個過程應該是無始無終了。在協和作用存在的同時,反協和作用的現象也應該存在。 心物之間的衝突,例如:心物性質不相容,即是反協和作用的現象。舉例:因腦溢血而失去某部分記憶的病患,打算登入其MSN帳號時,他/她知道要輸入密碼,但是,經過一番努力的回憶或尋找筆記記錄,他/她還是無法確認密碼是什麼。即使他/她眼睛是看到寫著密碼的筆記本,但是,他/她依然不能認得那些文字就是密碼。


在正常情況下:

【眼看()到密碼會認得()】

解說:在常規下,眼睛看到熟悉的事物自然會認得,這是心物協和作用所致。


在非正常情況下:

【眼看()到密碼認不出來()】

解說:在常規下,眼睛看到熟悉的事物本來是可以自然認得,但是因為上述病因,而導致缺乏確認能力;這樣的現象已經違反了原有的協和作用,也就是心身協和作用不起來了。不僅如此,因為腦部分的毀壞,而成為了心身協和的障礙。


如果人類沒辦法突破【身心協和】這個關卡,在各方面恐怕很難再正面進化。過度依賴心物協和作用而活,將導致人類更加虛弱。這種虛弱不僅會對人類的文明帶來威脅,而且還會讓人類無法自我拯救,原因是心身協和作用是集合各種不同的條件而產生某一個現象。如果某個現象所需要的種種條件中的其中一個沒有辦法存在,那麼整個身心協和作用就開啟不了。如果身心協和作用沒辦法正常啟動,地球環境中的心物協和作用就會經歷改向的過程。


待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11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4-7-2011 10:24 AM 编辑

你的字句里应该有这么两个假设:
i)心和身是不同体的;
ii)而心起一切决定作用。

因此以这样的假设对你的疑问来说是得不到答案的。
物质的运动都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进行。
时空像是个舞台,任何可以想象的世界都没离开这舞台。

从物质的三要素来看,心和身是同体的。
精神的确统帅身体的行动,但它不一定就能决定身体的一切。
一个人伸手拿笔,是人的非实体部分来支配人的实体部分(手)去完成任务的。
但人的实体部分功能受损了,比如说无法正常发布指令到手,就无法完成任务了。
并不是完全由精神来独立完成的。

从这角度来看精神并不决定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7-2011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物质的三要素是不可分,是对这物质的特性来说的。
如果这事物败坏了,这三要素也就分解、转化了。它原有的特性就不是原来的特性了。

我们有听说过一些人看到神鬼的说法,一般是指比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是否可以说是假的呢?如果是真的看到了,不就证明是精神脱离了身体,心身不同体了吗?

这要辩证的看待。
其实不一定是假的,但也可能是幻觉。
因为这些所谓看到的‘东西’是物质三要素里的信息这部分。
比如说在一个车祸死过人的地方,可以看到所谓‘肮脏’的东西,其实是人死时可能遗留下的信息。在一定情况下,比如说心存怨恨,就有可能释放一些信息在空间里。敏感的人的确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但实际上不是一般我们所谓的鬼、有意志的灵等。

物质它虽然是有质量、能量、信息。但有的物质简单得质量很小,也可能质量属于隐伏状,所以看不到实体。

以虚空传递信息在一些佛教的事例可以说得通。我根据我了解得分享一下。
释迦牟尼拈菠萝花遍示大众摩诃迦叶得传正法,就是通过当时的时空结构把法(信息)传了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在意识转念间就看到了自己的本性。

如果把这解释为:拈花表示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就不对了。不是随便一个人走上台拈花就可以让人开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025 09:37 PM , Processed in 0.13556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