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0|回复: 42
|
森林里的一棵树 - 阿姜查
[复制链接]
|
|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
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
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
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
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
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
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
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
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
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
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这种真理传播给他的听众,而且总能敲中最易受感
动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
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
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连手指也不清楚是否指着月亮的,适合读这一段
第一部分
我们必须藉由譬喻来谈佛法,因为佛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
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不确定自己的手指在不在,指着哪里?看一看比较好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
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
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
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
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
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
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
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不了解心,喜欢说心和空的,这一段蛮不错的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於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
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
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
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
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
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这些,然后只会抱怨而已。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转毒为药,转烦恼为菩提,不过如此
〖一瓶药〗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
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
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
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
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
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
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
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
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
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老实单纯直接简单,就是平常心而已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
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
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
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
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
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
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
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自然之道,认命,就是这个样子来的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
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
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
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
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
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
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
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别乱乱放下,什么都放下,那肯定迷失自己
〖椰子壳〗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
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
?!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
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
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
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
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
什么就够了。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这就是自性皈依,也就是功德
〖烹饪〗
首先我们要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
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疵,
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
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时,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
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
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4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忍辱和厚脸皮如果分不清楚,可以读一读
〖疯子〗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
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
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
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
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
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
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
相大白,事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当你了解到这点时,你觉得很舒服,因为你已亲身体验。了解了以后,你就
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会去执著。当你认为那位辱骂你的人是正常时,
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
这就是了解真理。
一个见法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
当我们不了知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
这并不是清明的认知,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
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
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歪论特多的人,读一读何妨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
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
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
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
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
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的只
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
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要完全能够观察自己的念头,就是这个样子开始
〖筑堤〗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
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
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
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
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
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
的利益,你们得好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
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
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已“筑堤”的心将带来比一颗未经训练的心还要多倍的福泽。
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和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
心。但是,看看他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
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
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
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
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
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自私和自我的人,适合看一看,或许有所感悟
〖深洞〗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
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
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
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
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观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应该回过头来看
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点,那么,在你的性灵道上便能更上一层楼,
进而寻找到快乐。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约束底下感到痛苦的,可以想想什么是轻松,那绝对不是纵欲和娱乐
〖脏衣服〗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
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
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
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
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
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
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6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身体是短暂的,绝对的幸福,就是当你没有了身体却仍然幸福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见呢?我就简单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们。它对我们而
言似乎是清洁实用的,可用来饮水,更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谓的正见是要将它
看做是破的玻璃,仿佛已经碎裂了。不久以后,它将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时,
心存这种见解——它只是元素所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状,终归破灭。那么不论它
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有任何烦恼。同样的道理,身体就像这杯子,它也将破碎、
死亡,你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表示你应该结束自己的
生命,就像不应该因此去打碎这杯子或丢掉它一样。杯子是个可以使用直到它自
然破损的东西。同样地,身体有如一辆车子,利用它直到它回归自然。你们该做
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这种正见可以使你们无系缚地生存於整个变动的世
界中。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别喝酒,别抽烟,别。。。这就是心灵环保
〖醉酒的人〗
任何人执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还没被破坏的好酒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
喝得够。他继续沉浸其中,不知节制地喝,喝上瘾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受苦。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8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慢慢来,不是懈怠;而是非常精进的慢慢来,所以才有基础
〖鸭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养鸭一样。你的责任便是喂它和给它水。不管鸭子成长得快
或慢都是鸭的事,与你无关。放下,然后尽你自己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修行。
如果修行的速度迅速或迟缓,清清楚楚即可,别去强迫它。这种的修行具有良好
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很有道德经味道的一段话,不明白空有的,应该可以理解
〖空〗
人们响往涅盘,不过,一旦你告诉他们那儿空无一物时,心里马上起第二想。
但那儿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看看这儿的屋顶和地板;屋顶代表“有”,而地
板也代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顶和地板
之间的空间却无处可站。没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盘
即是“空”。人们一听到这儿便退却不想去了。他们怕会见不著自己的孩子和亲
戚。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健康、
快乐。”他们就会很高兴,可是,一旦你谈起“放下”和“空”时,他们便不想
听了。但你是否见过一个外表美丽、体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没有!
然而我们却说:“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也非常欢喜。他们执著“有”,
执著生死轮回。他们欢喜站在屋顶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间的“空”
间。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8:5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所有修行的人都有同样的“品味”,如果谁没有,就是刚刚开始而已
〖家庭〗
如果你想寻找佛法,它不在森林里、山里或洞穴中,而是在心里。法有它自
己的语言,那就是“经验的语言”。概念与经验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就以一杯热
水里,都会有相同的经验——热,我们可以用不同语言的文字来表达。同样地,
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如
果在你们心中,赏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们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犹如
父母、兄弟、姐妹,因为你们已赏到了与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质”。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9:0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6-2009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足够让人明白了缘,怎么去了,佛法无处不在
〖肥料〗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
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
恼(混乱)之中有宁静。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6-2009 09:01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