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85|回复: 78
|
请问有人知道有什么中药/草药可以治好糖尿病吗?(断根)
[复制链接]
|
|
请问有人知道有什么中药/草药可以治好糖尿病吗?(断根) | TQ.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可以断根的灭?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断根好像很难。。我想有也是减低吧。。如果再不顾那些病又复发了。。所以大家都怕中糖尿病。  |
|
|
|
|
|
|
|
发表于 13-11-2008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像一辆徐徐开往终点的列车,如果在每一个站点,都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就能让列车行进的速度减慢,或者停下来,甚至往回开,这样就能减轻或避免糖尿病对人体的伤害。
第一站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任何类型的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属于糖尿病的第一阶段。
一开始,只有体重增加,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这时,体内已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身体在调动一切力量来适应体重的增加,如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需要增加血容量,来满足由于肥胖而导致的供血量需求增大。
此时称为代偿期,这时由于身体调节代偿能力的功劳,血糖正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重的增加,机体调节能力的衰减,身体无力再保证血糖正常,出现了血糖调节失代偿,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糖尿病的诊断水平。也就是说,此时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因此称为糖尿病前期。其判断标准以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即餐后)2小时血糖为准,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和复合性糖耐量减低。
值得提醒的是,此期虽还没有诊断为糖尿病,但已开始对器官组织发生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已经开始。所以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从糖尿病前期就要开始了。
对策 这一站是糖尿病旅途中最关键的一站,只要在此阶段认真防治,就可以阻断糖尿病的病程,可能使糖耐量恢复正常。要做到控制饮食,吃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低热量、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身心放松等。如果不采取措施,继续往前走,就将进入糖尿病期。国内外的资料表明,在此驿站进行防治,可使 50%~60%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发展为糖尿病,免去终身之苦。
第二站 糖尿病期
糖尿病期,患者血糖水平已超过糖尿病诊断的分割点,即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这时可明确诊断为糖尿病,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或伴发病。
大家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据资料分析,糖尿病患者80%死于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此驿站认真防治,终生不得并发症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可以有高的生活质量和长的寿命。
对策 此站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此阶段应进行综合性规范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就有可能预防并发症或伴发病的发生。
第三站 糖尿病并发症期
患者已有一种或数种并发症或伴发病,但尚无明显器的官功能障碍。这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致死率。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明显的器官功能障碍,致使残疾和早亡,这已是糖尿病的终末阶段了。
对策 此站要积极治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十高一低”,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现改称血脂异常)、高血黏、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高尿微量白蛋白、高炎性反应、高脂肪肝、高体重(肥胖)、免疫力低下。
【小知识】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7.0毫摩尔/升,即100毫克/分升~126毫克/分升。
糖耐量减低: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或食用100克面粉或生米制成的食物(从吃第一口计算时间),2小时后测血糖,血糖在7.8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即140毫克/分升~200毫克/分升。
复合性糖耐量减低:同一患者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减低。
(来源:《家庭医药》)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8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是一体的啊。。。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调理身体是要全部一起来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啊。
脚痛也可能是因为腰骨不正造成的。。。
头痛可能是心血管阻塞。。。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8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8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糖尿病是终身病,必须坚持终身用药,控制血糖升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2、就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疑难病症,没有根治办法。所以凡是宣称能够治愈的都是骗人的谎言!试想:如果他能治愈,世界诺贝尔医学奖早拿到手了。
3、凡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大多是中医。中医只能对糖尿病起辅助治疗作用,有些中成药服用后确实把血糖降了下来,多是其中添加了西药成分,这些药如果乱用,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
4、现在糖尿病病友中流行的“三句真言”、“五架马车”等等都是对糖尿病防治的科学总结和经验之谈,糖尿病人不妨体验体验。
5、尽早使用胰岛素。现在治疗糖尿病的新理念是胰岛素用的越早越好。不要相信用胰岛素可以上瘾之类的鬼话!早期糖尿病用上一段胰岛素后还可能不再用药,只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就能控制血糖。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08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根治?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胰臟不能制造足夠的胰島素而引起,要根治就是让胰臟正常操作 -- 制造足夠的胰島素!
不管中医或西医或任何方法,只要能让胰臟正常操作就是根治方法,如果不能断药还不能称根治!
中医理论中沒有胰臟,怎样治?
西医靠注射人造胰島素控制,还不能称根治,却比自称"需要吃中药1-2年"的中医可靠!试想糖尿病患能1-2年不服西药控制的话还能不死於併发症?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华侨 的帖子
大叔,我都说她不是中医师罗,那有中医师将草包的!!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新知-----重新对“胰”的再认识,你可以不接受
1 “脾脏” 与“胰腺”之间关系
从中医藏象学说角度来看,中医五脏中,心、肝、肺、肾四脏与西医同名脏器的功能相近,只有脾在中、西两种医学中虽有名同,但功能各异。中医的脾有无更相近的西医器官与之对应?在现代医学中,胰为重要的消化与内分泌器官,而这么重要的器官在中医脏腑体系中只字未提,令人费解。西医之胰有无中医脏器与之相对应?
从解剖位置而言,胰居膈下,约位于脐上5~10cm处,相当于人体之“中焦”,其左前方与胃相邻,约与胃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又其总体积远大于更居其后的脾,因此在实际解剖中更易被发现。这样我们有理由怀疑,古人所说的脾并非指今人所说的“脾”,而是与今人所说的“胰”相对应。
从内脏联系而言,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脾居中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这里可以看到,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是不同的。而胰通过胰管、胆总管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又通过胰十二肠上、下动脉,上肠系膜动脉,肝总动脉等与其他消化器官保持密切的血循联系。就消化功能来讲,脾与胰腺存在着相关关系。
因此, 中医所说的脾并非西医解剖“脾”,而与今人所说的“胰”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相关性。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论著与现代医学认识来论述脾胰相关。
2 脾胰相关学说的内涵献研究
2.1 病名症状相关
《素问·奇病论》曰: “有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赵献可《医贯·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慎斋遗书·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又如《圣济总录》曰: “消瘅者,高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邪热偏盛之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萃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萃为脾之副脏。”这里所言“脾瘅”、“消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糖尿病, “萃”是胰腺,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脏器,与脾(西医学)关系不大。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病位在胰,而中医认为胰为脾之副脏,多为散膏(《难经》),所以胰病当从脾治。而胰岛素不足主要表现的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也正如与脾失运化的观点的一致性。
2.2 解剖相关
《素问·太阳阳明论》提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所指以膜相连,乃肉眼所见之膜,实为胰的导管。按《医林改错》中说:“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以“津管外分三杈”,“连贯胃、肝、大小肠之体质”也指出是胰与胃以津管相连,脾与胃并不相连。脾的解剖脏器,从实际解剖与语意,应将《难经》这段话分两段理解。 “脾重二斤三两”应指脾脏,折合550g。 “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应指胰腺,为宽厚7cm,长12cm,重约90g,其内容形如散膏,即类似松散脂肪样的腺体组织。在以后古人解剖的实例记载中,脾被描述为“色如马肝赤紫,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李中梓《医宗必读》具体绘制了脏腑图形,所绘脾脏为一扁长之形。王清任亲赴义冢,实地解剖,又厘正脾形,所绘之脾,扁长而中有一管,名曰“珑管”,所绘外形既似胰脏,珑管更合于胰管,而与今人所说之“脾”完全不同。此外, 《医学入门》形容脾的形象“扁似马蹄”, 《医贯》曰“其形如刀锋”,有强大的消化功能。 《医纲总括》曰“形如犬舌,状似鸡冠”,转换成现代解剖学描述,则为“形态扁长,略弯曲,边缘锐利”,根据胰、脾(现代名)在形态学上的显著差别,我们有理由将古人所描述的“脾”指向现代医学的“胰”。
2.3 生理相关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脾胃共为“后天之本”。分析“脾”之生理功能,除了“统摄血液”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相关外,余皆同胰相关,或者更具体的讲同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关。
2.3.1 主运化、升清
《素问·太阴阳明篇》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而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但现代医学认为脾属造血器官之一,无“运化”之功,而察其胰腺有“运化”之功。 《难经·四十难杨注》所云:“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化水谷也。” 从阴阳而言,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则脾阴主运,脾阳主化,化在运先,运随化出。李东垣根据“天人相应”之理,认为人身心肺在上,肝肾居下,精气的升降,依赖脾胃居中为之枢纽。
2.3.2 主统血、脾旺不受邪
《难经·四十二》提出脾“主裹血,温五脏”,裹有包裹、裹撷之义,认为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功能,由是血循常轨,运行于经脉之中以温养五脏,可见《难经》所言的脾“主裹血,温五脏”与后世所言的脾主统血含义相似。明代医家薛立斋在《薛氏医案》中说:“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亦指出:“大抵血生于脾土,故脾统血”,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脾统血,脾虚则不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而脱陷妄行。”“脾”统血亦包括有生血功能。“脾”此时的功能显然难同胰相联系,而与脾则相通。
2.4 病因病机相关
《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说: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该段经文举一反三地说明了五脏柔弱而导致消瘅(消渴)的机理,认为脏腑柔弱则易使情感过极或失调,七情失和则血气逆留,血脉不行,瘀久生热,发为消瘅。《素问·奇病论》中对消渴的论断说明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伤津而发为消渴。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之,而难治也。”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指出饮食没有节制,使胃消化不良,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得以离位上行,火伤胃则身热面赤如火烤。胃受病,饮食减退,脾就难以承受胃中水谷而行其输布散气的作用。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脾气陷,阴火升,是胃病则脾亦从而病焉。提出了“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的治则与方药。《医门法律·消渴门》开首云:“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肾。”张志聪著《侣山堂类辨》曰: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清陈修园亦深为赞同张氏脾虚致消的论述,认为脾虚水津失运乃消渴产生之病机关键,并在《医学从众录》中记载了温脾燥脾法治疗消渴的病案。
综上所述,中医之脾,包括胰与脾的功能,在治疗上就应从中医脾胃病入手,寻求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离开了对胰、脾功能的认识,离开了脾胃病的指导原则,则会在认识上出现舍本逐末的可能。中医之脾,包括胰与脾(西医学)的功能。可以认为西医之胰没有命名为“脾”,西医之脾未能他名,实则是一种概念的错位。而训诂寻源,我们不难理解这种错位的根源。中医学理论核心和源头——《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心、肝、脾、肺、肾”五脏,从而确立了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可能来源于原始的解剖。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实际解剖经验,古人所见到的“五脏”应为五个最大又最易见到的脏器。
肺、心、肝、肾被定为“脏”,也就在所必然。惟胰、脾二者,前已述及,无论从解剖位置、二者大小,与胃肠的密切程度,都以胰为重要。因此,古人将胰作为五脏之一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内经中提及的“脾”,很可能包括 “胰”。大抵因语言学上的原因,故以“脾”名胰。近代西医东渐我国,器官名被翻译成中文,原英文名“pancreas”被译为胰,“spleen”被译为脾,这很可能是误译,因为语言学者并不完全理解医学术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日本有关中医文献中,均将脾称做“膵”,“膵”就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又作了一次正误的翻译)。但这两个名词既已被翻译过来,约定俗成,遂形成现代医学关于“胰”、 “脾”的定义。因此,结合文献研究与现代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脾与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谈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命题。
=2=。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3=,胰脏本来就在人体内,是当时的认识和局限不能辨别出来,胰脏也不会因为中医说有就有,没说的就没有。
=4=,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可能是按“前车可鉴”去进行,比如说2003年的沙士SARS,以前重未发生过,全球的医生还不是一样凭着现有的医学认识,去对抗“从未谋面”的SARS疾病吗?现代医学医院里看糖尿病患看得最多,最了解“胰脏”,对“胰脏”和“糖尿病”又做了多大贡献呢?如果因不懂而放弃或者无从治疗,那么SARS的确可以消耗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了!气功确能透视身内脏器和经络走向,能不能对“胰脏”有些转变呢?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6-11-2008 03:0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骨大夫 的帖子
我看过网上一遍报导,如果是Type II 是有机会医好的,不懂正确吗?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老师说有一种马来人草药好像叫做 “mata kucing" 很有效的!!电视节目也有提过~~是吃叶子的~~一次只能吃大概一小片。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事实胜于雄辩 的帖子
根据最新报导,不要说II型,[其实本来就有可能被修复],现在连I 型的也开始“进入”可被整复的轨道。
医学的进展是“日新月异”,对付的是未来的疾病和人类健康,要掌握的不是过去的,故不能老是追求遗留在教科书上的智慧。
[ 本帖最后由 骨大夫 于 16-11-2008 02:42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郑宝 的帖子
草药能不能治好糖尿病,主要看个人体质而定。
用现代医学治疗,吃药也有平安度过一世的,也有吃到还是脚黑掉,上手术台的。难道说现代医学不行吗?
不是,医学照样还是医学,只是病人体质不一样罢了。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骨大夫 的帖子
是的!中医的脾正是西医的胰和脾(跟据功能)。
据范逍遙说,刘力虹教授回答中医能否治胰癌时,竟答曰:这问题不能成立!因为中医没有胰!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郑宝 的帖子
Mata Kucing = 龙眼, 应是 misai kucing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