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90|回复: 10

读道悟人生,我的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3-2007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太上道祖
          从古至今,老子一直戴着哲学的礼帽,穿着读书人的长衫,那些穿粗衣短袄的平凡老百姓不敢与他接触.还有历代文绉绉的学者们,在读《老子》书籍时把里面的真理与概念弄得玄之又玄,至今喜欢读道家经典的青年人也被一个"道"字所迷途.因只是去理解.没想到怎样去运用,所以我在这里称他们为"书呆子".使一般人更对老子敬而远之.现金使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智若愚"、“无为而无不为”、“有无相生”、“天长地久”、“难使于易”这些明艳词语的人虽然不少,但要知道它们是出于老子口中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来打个比方,假如把老子的礼帽和长衫都脱掉,让他摆脱那些“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话语。摆脱骚人墨客的纠缠,让他重新走入生活中走进老百姓之中,让大家深入浅出的体悟,生活中的“道”,人与人之间的“道”,还有属于自己的“道”,去吸收生活中的智慧吧!
  





       简介描述
          要我找一幅老子逼真的图象是非常困难的,我在这里为大家找了一幅"老子读书"图象
老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很少,我找到一些资料就是《史记》里的老子列传,在《史记》上的资料不
仅简略,而且话语还是说的很含糊,让人理解不清,司马迁有很多种说法.老子可能与孔子同时的老
莱子.又怀疑他是孔子后100多年的太史儋.个人感觉这些说话没有明确的历史观,可能有道家后人
来描述老子的生平,不过司马迁还是倾向与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孔子还曾向老子求学.
         老子的生平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杰出哲学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聃,亦称老聃.其生活的年历和经
历在汉初就已经不大清楚了.是道家的后人描述和司马迁的推测在春秋末期开始创建的道家学说.
老子也是生存在周朝末期,在当时老子无疑是个学界奇才,在周朝出任过国家藏书石的史室,这个职
位就是现在的图书馆馆长(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名流来担任),使老子能够广泛披阅历代密档,
研读诸类书籍,熟悉各种旧的典章、制度,从而通宵历史,见闻广博,对宇宙自然社会有更深刻的
认识(宇宙观出自道家)凝聚深奥、玄妙的思想,成为古代社会不多见的文曲星(智慧之星),后
看透当时的社会而隐居在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历乡曲仁里,耕田教书,讲道论德(因老子已经
看出周朝要衰败所以隐居,这是隐居原因之一)。
          老子的结局更是无人知晓的,司马迁在《史记》上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
其所终。”一句“莫知其所终”就交代完了这位哲学大师的一生。
          司马迁还交代了《老子》一书的来由,是一个叫尹喜的关令求得的。而这本书的来历还
是一种说话:老子死后。他的门人记下他的思想言论。汇集在一起,辗转传习,到战国中叶,老子
的三传弟子楚人环渊根据老子遗说,进行精心整理著成《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全文仅有
5000余字,以民间谚语写成,以韵文诗的形式阐述了老子的深刻智慧。





给大家一个故事:
          孔子曾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诉孔子
说:“富贵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当然算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
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他停了一会又会:“孔丘啊,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
骨头都已烂了,周礼也失去了生命力。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去做官,生来逢时就像蓬草一样
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象什么货物也没有;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容貌
谦虚得像个愚笨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
你没有好处—我要送给你的话就只这些。”
          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我知道鸟会飞,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
的可以挖陷阱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以用丝去钓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
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飞上天的它,我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本,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本-"母",就
能认识世间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一切生命,还坚持着一切生命的根基-"道"
      "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然而它的作用确实无穷无尽,他是那样深渊,不愧为万物的宗主,在天地
之前,有一种混沌未分的东西,他寂静无声,虚无缥缈,独立自主,永不消亡,循环运行,永不休息,它可以成
田地的母亲,不知道它的名字,老子就勉强为它起了个名字,叫作"道".
      "道"是万物的本源,"德"则是万物所呈现出来的特性,万物是由道而生,以德而生长,道与德是万物
的开始和培养的根本,得道则昌,失道则亡,恰然人们离开了道就像万物离开水一样失去生存的本能.
       德是道在现实生活的表现,老子的"道德"与孔子的"道德"恰恰相反,孔子的道德主张人们伦理因素.
以"仁义道德"为中心,而老子的道德与仁义是相互对立的,失去道以后才有德,失去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仁以
后才有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礼,仁义是道被破坏后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万物的产生
     
       "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解说的,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但是老子自己说道的次数最多
老子说的道很抽象、含糊,让人很难以理解,玄之又玄,因此道德经被称为“玄学”。后来老子就把“道”
比喻成雌性的生殖器,我把《老子》第六章原文引下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山谷”的简称,“玄牝”就是一种深远幽暗的女性生殖器。老子拿玄牝说明天地万物的生长
《老子》则以女性生殖器为崇拜对象,大家知道,新的生命都孕育与女性生殖器中。由于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
性长有点像四边高中间空洞的山谷。,所以老子拿“谷”来形容它;又由于这的“玄牝”不是一般的女性生殖
器,它永世长存而不衰老,所以又叫它"谷神";天地万物都是从“谷神”产生出来的,所以得谷神的生殖器
就是天地的本原。它一直存活着,它的作用用之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有"与"无"的作用
      
      "有"与"无"是从"道"而产生的.要想了解大道,不能执着语言、文字和名称,需要不立文字、教别外传,
完全要靠内心去领悟,否则会误入迷途,好了该讲述“有”与“无”的产生了,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物体,
没有形象,这种状态是一片混沌,可以称为“无”,“无”就是道的本题,宇宙的本源。当“道”一产生创生
作用的时候,万物就随其而生长,可称为“有”。这“有”就是“道”的作用。只要了解“有”就可以惨透
“无”的奥妙,“两者”结合就会起到无穷无尽的作用。

打个比方:
      
一座房子=构造是实体的+内部是空虚的=可以让人居住

一个玻璃杯=玻璃构造是实体的+内部是空虚的=可以用来喝水

衣柜=表面构造实体的+内部空虚的=可以放衣服

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有"与"无"之间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勉强的创生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内心往往都是谦虚,为何能够谦虚?因为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学习。这样知识量
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而知识浅肤的人,他们的知识量并不多。但是喜欢吹嘘自己。为何吹嘘自己?他们的心态
非常骄傲,只不过学了些皮毛就拿来显摆。这些证明不了自己的学识有多深。所以人要谦虚,谦虚才会去学习更多
的知识。人的一生能学多少知识?不多!但是人要把一门学术学的非常精是难得可贵的,哪个年代都存在着学识
渊博的学者,为何叫学者?他们都是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知识,从简单的认识开始学习,慢慢的越来越深,直到自己
能够完全掌握并能运用到,这就有了自己的思想,然而再去不断的积累知识升华,就会得到智慧。“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们来看这句话,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从小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以后的路打基础。
拿数学这个科目来说,从浅入深的学习,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这门科目就是一环扣一环的学习。
刚开始知道“一”,就去学“一”,知道“二”,就去学“而”,知道“三”,就去学“三”,这么以来他的知识
一、二、三就积累起来了,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回来一看那些不学习的人只略懂一、二,而勤奋
学习的人却懂得感受万物,这就是学习的结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一种“文采”。人们的智慧从何而来?
关键在你懂不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你的学问成为螺旋体的时候,你就懂得去循环学习(学无止尽)
老子的智慧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向大自然学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无为"不等于"不为"
      
       老子生活在周朝的奴隶社会中,在当时的社会习俗、风格和传统在人们意识中还保留着清晰的印象,但随着文
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惊人、残酷、罪恶的东西那就是“虚伪”,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忠孝、礼仪,”
这些都是处世之道,而另一边是阴谋、奸诈、虚伪、凶暴的横行,尾随这些东西而来的就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法律、礼
节典章、制度。于是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息消失了,负面性的东西也在
人欲横流,我认为人类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所以出现了各种违反自然的认为活动。这就是一切罪恶现象的主
要根源。想要清除这些罪恶只有一个可靠的方法,就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胡作非为、破坏
自然叫做“人为”。要以“有为”代替“人为”,要以“无为”代替“有为”,重新恢复自然和谐的状态。
      自然的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做到“无为”因为“认为”会破坏自然。给大家举
几个人为的例子,人们开工厂、伐树、白色垃圾、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施放了,这都能使大自然得到破坏。这些可以
表现出人类为了欲望所犯的错误,然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事事”“无所不为”,不是叫人每天
悠闲什么或是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
观点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与“无为”联系起来,合称为“自然无为”。同时无为本身就
是自然,因此无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用无为的心态对待一切,顺应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违反自然规律去
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实现了自然的目的,使自然的愿望得到满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不要进行
人为的干扰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
的,这听起来太荒唐了,但是貌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道,非道,非非道

《金刚经》中有一句经文,曰:“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其实,“法”与“道”、“易”、“禅”,都是表示自然的本体。荀子或:“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根据上段经文,也可以如是说:老子所说道,皆不可取,不可说,非道,非非道。如何解释。我从来不喜欢玩概念游戏,也不善于下定义,只是乐于在生活中现成的答案。不坊找一个现成的例子试试。
      前年看了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在日本飞来飞去,打了11场球,赢了11场球,那拿了世界锦标赛的冠军。都说老女排的精神又回来了。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谁下个标准定义给我看看。我这可是“己所不欲”,欲施于人了,其实又不难。借用一下上面的语言公式吧:是精神,非精神,非非精神。
      都说中国老女排有一种精神在,但这种精神又不是实体,无形、无色、无味(非);万事万物中,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并不能因为看不见、摸不找就一概否定,实际上它又是存在的(非非)。
      拿“人之常情”和“人之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
           是情,非情,非非情。
           是道,非道,非非道。
      人们都感到有一种人的感情在,但又看不见,摸不找。然而这种人间真情又常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受中,无时无刻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思维。你们都不会否定“情”的存在,那么,你们也就无法否认“道”的存在。
      这里再讲三件事,一件事发生在明代的徽州,一强人要杀害一位老者,老者的儿子冲了上去,要替父亲死,请求强人放了年迈的父亲。而老者却喝令儿子赶快走开,求强人不要伤害了他的儿子。做儿子的却跪着求死,大声说:“你快动手啊,放了我父亲,杀了我吧。”此时,强人手里的刀慢慢地垂下去了,转身向村外走去。是父慈子孝的“情”和“道”战胜了“邪”和“恶”。
      第二件事发生在“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将军去美国定居,到机场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位少女,她是将军属下一位将领的女儿,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她不是来送行的,而是想趁机刺杀将军的。她的父亲因违反军纪,被杨虎城依法处置了。她是被国民党特务利用,来为父亲报仇的。但是,当她面对将军那一脸慈祥宽厚的长者风度,一种为了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胸怀时,伸进包里掏枪的手缩回来了……
      第三件事发生在1987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在那次文艺晚会结束时,邓小平走上舞台,亲吻了好几个儿童演议员,在场许多人都感动得流泪。一个历来敌视中国的美国议员,面队此情此景,说:“我们输了。”一份尊老爱幼的“情”,竟然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力。
      上述三个故事都在说明:人之常情便是真情,“常”和“真”中便能见到人之常道。所以说:是道,非道,非非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与水

“道”还有水的禀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大的善就像水的特性那样。水有那些特性呢?他的特性永远是向下的,表示谦卑,不为天下先。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力大无比,所向披靡,什么东西也挡不住。它的向下又是一种谦恭,越谦恭越受人敬仰,越显出更有力量。另外水是柔的,任何一种容器都能容它,它的韧性特别强,适应性特别强。
                   关于水的适应性,我觉得人要效法天的话,那么也要效法水,效法它的适应性。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圈子,就看你圈子大小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实行各种环境,那么他的人际圈子就大;一个人能适应各种业务,那么他的求职圈子就大;一个人能适应各种变化,那么他的成功圈子就大。这样一看,圈子的大小没有区别呢?区别非常大。圈子大的人钻进了别人的大圈子,圈子大的人套住了别人的小圈子,就是这么回事。但也别忘了我们都在别人的圈子之内,你跳出这个圈子又跳入另外一个圈子,没有一个圈子便不能生存。这是圈子问题,水的旋涡就是水圈,所以人也是一个生态圈,这就是适者生存,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面也是一种道。所谓人生,就是走出一条道路,寻找一种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仕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装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利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07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智慧光亮人生"道"路

有人说:"每一个人前面的路都是黑的".为什么呢?人人都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明天走向后天,从现在走向未来,但明天怎么样?谁都看不清楚,故说前面的路是黑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有智慧之光,指挥的火炬作为自己的路灯和路标,指引着他的航向,他前面的路就是亮的.
             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通过为学通过为道才能得到智慧.明明前面的路是黑的,被智慧只光一照你就能看清楚你的明天、后天及未来会怎么样,从前半生能看后半生,从后半生能看到后代子孙。这就是智慧之光所发挥的作用。既然智慧之光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想得到她?人人都想得,但得之不易呀!所以为学以后还必须为道。
             为道怎么为呢?这又是一连窜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先要为学,学是学知识,学做人,学了知识是为了用于做人,然后再上升到为道。为道就是刚才讲的,就是借智慧之光,把眼前的路看得请清楚楚。所以在我自己贫困的时候,你自己才能“安贫乐道”;在很得意之时,你也能“居上位而不骄”,在忧烦不得意之时,你也能“在下位而不忧”。可见,“为道”就是人生的修炼。人生在“道”中,得道者,得智慧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07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人看,别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9-2025 06:21 PM , Processed in 0.15267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