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華資銀行寡頭壟斷 合併計劃外資得利 - Thursday, April 19, 2007
國家銀行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將國內的銀行合併成「3大3小」,目前我國有9家銀行,若要達到國家銀行的目標,這意味著接下來,合併行動還會進行。不過,一名不願具名的外國大學教授兼商學系主任認為:「我國僅剩的兩家華資銀行,合併在一起的可能性不高,但是他們或許會各自尋找策略夥伴。」
他認為,大眾銀行的發展較強,再加上目前又通過香港進軍中國市場,已為將來發展舖路。
「而且,大眾銀行在銀行界的聲譽與競爭力,都不在馬來亞銀行之下。若華資銀行在下一波的合併中,只能併剩一間,估計應該會是大眾銀行。」
他說,會被併購的都是一些比較小型的銀行。豐隆銀行就比較「危險」,因為他們的業績比不上大眾,而且外國資本也不及大眾銀行多。
「不過,銀行合併都是由政治主導的,巫統應該不會介意豐隆銀行成為第二家華資銀行。」
目前,大眾銀行和豐隆銀行分別開拓海外市場。大眾通過香港亞洲商業銀行,進軍中國市場,因為通過香港銀行可以減少進軍阻力。而豐隆則瞄準越南、印尼和泰國這類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東南亞市場,開拓投資商機。
這兩家銀行衝出大馬,是基于銀行業在法令和政治因素導致「綁手綁腳」,還是經濟考量?
他指出:「大眾銀行到海外投資主要是經濟導因,而不是要離開馬來西亞。因為大馬的銀行業已經飽和了。而且在大馬搞銀行業需要符合本地的股權分配以及國家銀行的條款。譬如說,政府會規定你可以開多少間分行,設立多少架提款機。」
曾在福華銀行工作多年的前報人潘興才認為,若本地銀行持續合併,將導致寡頭壟斷,到時候真正的得益者會是外資銀行。
「其實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小國家,根本不需要將銀行合併,政府應該要允許不同的銀行服務不同的社群,也可以鼓勵他們自由競爭,然后再以自由市場去決定他們的未來。」
「你說合併會使銀行更穩固,但是你看一間擁有200年歷史的英國霸菱銀行,因為一個叫尼克李森的人,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垮掉(霸菱銀行于1995年2月6日宣告破產)。所以就算銀行再怎么大,缺乏管理素質還是會關門大吉。」
資深銀行界人士林源瑞局紳也認為,今年隨著本地金融領域對外資銀行的自由開放,無形中對本地銀行造成一定的衝擊。
「除了大型銀行有能力應付外,其他中小型銀行顯然更舉步艱辛,不得不尋求策略夥伴來扭轉本身的劣勢,因此首輪銀行合併風便相繼在20世紀末展開,以期從合併計劃中獲取更高的效益。」
他說:「2006年12月8日,前財政部長敦達因便說過,我國開放金融業近在眉睫,一直受到保護的本地銀行業無論是否已做好準備都必須面對它。銀行是借錢的生意,只有掌握龐大的資本,才能經得起競爭。」
林瑞源也引述了,鑫資金投資公司董事經理張國林的看法,銀行併購已是全球化的趨勢,在亞洲的中國,大型外資銀行紛紛搶購該國銀行股權,以藉此打入其他大市場。
外資銀行給予本地銀行最大的挑戰,主要是人力資源、科技系統以及客戶服務。這3方面一直是本地銀行的弱點。
外資銀行的到來意味著,本土銀行必須強化這些領域,以便能與外資銀行一爭長短。
對此,林源瑞抱持樂觀的看法。
「其實外資銀行可以為本地銀行帶來營運上的專業人士,增加交叉銷售的契機以及提高外資對本地市場的信心,進一步也可協助本地銀行打響品牌。」
「新一波的合併為銀行帶來契機,它將能為我們提供機會接近新市場,銀行可利用新的傳輸管道跨界經營生意。」
因此,全球化對本地銀行業來說,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即可能威脅本地銀行的存亡,把實力不強的本地銀行擊垮,也能發揮市場功能,將無法面對競爭的業者淘汰出局。
我們不可能阻擋全球化的到來,唯一能做的是加強本身的實力,包括學習外國銀行的專業營運管理,減少政治的干預。
政治氣候左右銀行發展
馬來西亞政治氣候的轉變,也影響著華資銀行的發展,特別是在過去4年中,國家銀行主導銀行合併,當時主要的論述是質疑到最后會剩下多少家由華人控制的主導銀行。
潘興才認為:「銀行業是管理錢幣的行業,因此,為了應付競爭,管理的素質非常重要。土著銀行,若不是政府在背后協助,已經倒了幾次。」
「若新經濟政策中以種族為主的經濟模式,繼續落實下去,一個國家的競爭能力會被削減。管理素質能否提升,我國的銀行業能否在沒有政府保護的海外市場跟其他銀行競爭,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林源瑞覺得馬來人逐漸控制銀行,歸咎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團結問題。
他說,在1960年代之后,隨著土著銀行的建立,馬來亞銀行與合眾銀行大改組以及政府參股后,華人經理與行員,漸為馬來人取代。
「如今巫裔同胞控制的銀行已超過70%。這種不平等的現象應歸咎于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團結問題,無法為華人爭取贏得之權益。」
受種族鉗制 非適者生存
1966年,土著銀行成立,意味著馬來人進軍銀行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土著銀行倒閉,意味著馬來人進軍金融業失敗,另外,土著銀行也是發放貸款給馬來人企業的主要管道。
這也是為什么土著銀行成立以來,面對土著金融醜聞還有金融風暴這兩個創痛,依然可以屹立不倒的緣故。
最近,政府也允許土著聯昌將南方銀行併購,成為今天全馬第二大的土著聯昌銀行。
雖然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打破種族政治的鉗制,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重要的銀行業中並不見得是適者生存的。
1989年修訂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修訂法令》(BAFIA 1989)賦予國家銀行和財政部長極大的權力去處理銀行業的事務,其中包括,限制個人在合法金融機構所能夠持有的股權即不得超過10%,而一家公司不可持有超過20%的銀行股權。
此外,5%或以上的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股權轉手,需要獲得財政部長的同意。另外,在未獲得國家銀行的許可下,任何人都不得受委為董事、也不得展開股權收購、併購計劃。
在法令通過之后,曾經引起爭議,認為法令賦予國家銀行和部長相當寬的權限。
一名不願具名的外國大學教授兼商學系主任指出,這項法令在通過時確實引發討論,但是隨著金融風暴發生之后,大家忙著要補救我國的金融體系,爭論就平息下來了。
「國家銀行主導銀行業的股權轉移、併購等事宜是正常的,因為所有的國家銀行都扮演這類角色,但在大馬的問題是,政治因素常常左右成果。」
政經掛鉤 銀行消失
在我國,由于政經掛鉤已久,常常不同政治勢力的斡旋,會延伸到商業之內,商場變成政治場域的延伸。
其中最顯著的例子,莫過于馬聯銀行的「消失」與豐隆銀行的「誕生」。1987年的巫統黨選,馬聯工業銀行主席邱繼炳支持反對派的東姑拉沙里,而東姑拉沙里以微差票數敗在馬哈迪之下。這一戰,也決定了一個銀行家的命運。
1993年,邱繼炳不得不將他在馬聯工業銀行的全部股權,賣給郭令燦。過后,馬聯工業銀行易名為豐隆銀行。開始了政治與經濟的聯婚。
此外,前副首相拿督斯里安華被革除官職及黨職后,與安華關係良好的銀行家童貴旺,也被迫將聯合萬友銀行易手,併入馬來亞銀行的版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