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朱冠华:新中国是事实还是宣传?解析国民党为何不能复兴中华
[复制链接] |  
 |  | 
 
 发表于 22-10-2025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舔共的屁股,舔到这种地步。
 
 
 
 毛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最低潮最惨最穷的时候团结了中国
 中国的穷,和低潮,就是毛泽东导致的。不是共产党,中国在1950年代早已突飞猛进。
 
 
 中共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不就是明目张胆的支持分裂和独立吗?这个绝对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陷入分裂,内战, 死的就不止文革那数目搞笑!
 而且,所谓的内战,自己才是那个靠内战夺权的那个!
 
 方向早就有了,1946年中华民国已经正式制定好宪法。不过呢,是中共在那里一直搞破坏而已。
 
 
 民国的政府做不够好,就说对方不爱人民,自己做不好,就说后来摸索,学习,修改。至于执行政策的跌跌撞撞。。。就由后来的摸索,学习,修改。双重标准?
 
 
 历史上事实立法分裂中国的是1931年中共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也支持各少数民族独立。却不能没有毛。恶毒如蛇的李登辉,一直盼着中国分裂成几块,盼着盼着,盼到死了。直到1949年中共夺权后,自己就改口,禁止别人独立了。
 自己才是真正做坏事的那个,别人可能想做,但没有去做,如果要判罪,先判自己分裂罪!
 
 
 我发现中国人民对他是爱戴多过崇拜,他的气场就是一个温柔的长辈。歌颂他的很多是说着英文的外国人。
 那个爱他的人,不就是无毛小粉红你@dalap ?
 和朝鲜那种金家领导人,对人民极度残忍,饿死,杀死人民一大堆。
 但不也是一大堆人民“爱戴”他吗?
 
 上任领导死了,一大堆人民献花,哭得死去活来呢!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3-10-2025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领土的丧失主要涉及以下区域,其影响深远且多与地缘政治变动相关:
 
 一、外蒙古独立
 面积损失:约156万平方公里
 
 外蒙古在沙俄及苏联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民国政府被迫承认其独立地位。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独立使中国北方战略纵深大幅缩减,首都北京距边境仅500公里
 
 
 二、唐努乌梁海被吞并
 面积损失:约17万平方公里
 作为外蒙古西北部的飞地,该地区1921年在苏联策动下独立,1944年正式并入苏联(现属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三、黑瞎子岛被占
 事件背景: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与苏联冲突失败,导致黑瞎子岛(约335平方公里)被苏军占领
 直至2008年才部分收回
 
 
 其他争议地区
 西藏问题:民国初期因内乱未有效驻军,导致西藏实际控制力薄弱
 白龙尾岛:1937年被法国侵占,民国未明确反对,后划归越南
 琉球群岛: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拒绝接受罗斯福提出的琉球管辖提议,错失战略机会
 
 
 
 
 
 .gif)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25 07: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苏联吞并?中共就是奉苏联为爸爸的。 在1931年建的国家,国号也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然后宪法里,是支持中国的少数民族独立建国的。
 所以站在中共的角度,这些明明就是喜事来的呢!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3-10-2025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陸「十四五」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繳出亮眼成績單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大陸「十四五」規畫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近5年來,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億萬群眾,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指出,即使受疫情衝擊,大陸這5年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速,明顯超出GDP增速,同口徑高出GDP增速1.32倍。
 
  《「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畫》提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演出場所等各類文化設施數量達到7.7萬個等具體目標。5年以來,截至2024年底,大陸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3248個、文化機構近4.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十四五」目標已圓滿實現了。
 
 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畫》,預期2025年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10億到11億人次。實際到2024年公共圖書館服務人次達到13.4億,高效達標。這5年已建成圖書館、文化館分館和基層服務點9萬多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兩大類,一類稱為城市書房,一類稱為文化驛站。強調空間小而美,在理念上不搞大拆大建,深入民眾身邊,特別強調一定要適應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十四五」期間,推廣全民閱讀;村晚、村歌、村舞、村戲等「村字型大小」文藝活動蓬勃開展,「市民夜校」「全民藝術普及」燃遍城鄉。
 
 近5年來,2024年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19.14兆元,比2020年增長37.7%,意味著文化產業營收年平均增速超過了8%,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速最快產業之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達到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文化產業向融合創新轉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提升,在2023年達到4.59%。
 
 「十四五」期間,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最明顯特點在於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這5年,催生出數位創意、網路視聽、數位出版等新業態,不僅重塑產業格局,更讓文化產品以更高效、更創新方式觸達億萬受眾。
 
 漢服、故宮文創、博物館熱等國潮經濟興起現象,也是「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亮眼篇章。
 
 在景德鎮,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互交融,千年瓷都煥發新生。景德鎮陶瓷產業年產值突破9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吸引超過6萬名「景漂」彙聚,形成獨特文化現象。
 
 國潮文化也帶動漢服產業蓬勃。山東曹縣作為中國最大漢服生產基地,漢服年產能逾5000萬件,帶動就業10餘萬人。發展為集設計、製作、體驗、旅遊於一體的完整鏈條。
 
 「十四五」期間,文旅融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凸出亮點,從簡單「文+旅」升級為「文商體旅」綜合業態。優秀文化資源得到深度挖掘與創新利用,讓旅遊「有看頭」更有「內涵」。
 
 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遺址帶動旅遊人次大幅增長;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標誌性工程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成就「文化視窗」。
 
 文旅融合催生「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新風尚,2024年演唱會、音樂節跨城觀演率逾60%,年輕人「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市」已成常態;「文物遊」「非遺遊」「考古遊」持續升溫。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商體旅」融合已延伸至「文旅+科技」,沉浸式數位文旅產品讓遊客「看山看水看風景」同時,深度體驗風土人情和文化之美。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4-10-2025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如果是中华民国治理大陆,在50年前早把景德镇发扬光大了。 
 自己落后人家50年,还拿来炫耀!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8-10-2025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台湾人那么喜欢梦回晚清。。。 原来中华民国和晚清那么像。。。。
 
 都不不断割地,不断签丧失国家主权条约。。。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9-10-2025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中华民国治理台湾, 发扬光大什么了?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29-10-2025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陸2024年創新指數出爐 亮點領域一次看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29日發布消息,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測算,2024年中國大陸創新指數為174.2(以201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5.3%。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為186.0、162.6、215.8和132.4,分別比上年增長4.9%、5.1%、8.1%和1.9%。結果表明,2024年大陸創新指數保持穩步增長,大陸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產出較快增長,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創新環境指數。2024年大陸創新環境指數為186.0,比上年增長4.9%。分評價指標看,該領域5個評價指標指數全部實現增長;其中,理工類畢業生占適齡人口比重指數比上年增長10.8%,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指數比上年增長5.1%;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所占比重指數、每萬人就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指數、科技撥款占財政撥款比重指數分別比上年增長3.8%、3.5%和1.6%。
 
 二、創新投入指數。2024年大陸創新投入指數為162.6,比上年增長5.1%。分評價指標看,該領域4個評價指標指數全部實現增長;其中,基礎研究人員人均經費指數增長相對較快,比上年增長6.6%;企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指數、每萬人R&D人員全時當量指數、R&D經費占GDP比重指數分別比上年增長4.7%、4.6%和4.5%。
 
 三、創新產出指數。2024年大陸創新產出指數為215.8,比上年增長8.1%。分評價指標看,該領域4個評價指標指數全部實現增長;其中,每萬名R&D人員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數比上年增長12.5%,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擁有註冊商標企業所占比重指數比上年增長8.4%;每萬人科技論文數指數、技術市場成交契約平均金額指數均比上年增長5.8%。
 
 四、創新成效指數。2024年大陸創新成效指數為132.4,比上年增長1.9%。分評價指標看,該領域的5個評價指標指數三升一平一降;其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增長相對較快,比上年增長4.9%;「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指數分別比上年增長4.3%和1.2%;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數與上年持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貨物出口額的比重指數比上年下降1.0%,降幅較上年收窄5.7個百分點。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30-10-2025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無人卡車啟動全球物流革命 社評/大陸八大創新系列一
 
 前言兩岸資訊隔絕已久,台灣人多未察覺大陸已非10年前的大陸,今天的大陸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創新動能的地方,台灣需要重新認識大陸。本報繼「中國大陸9個世界世界第一」系列後,再接再厲推出「8大創新系列」。
 
 
 無人礦卡 爆發元年
 
 在大陸的礦場、碼頭、物流園區內,看到一台台純電動無人卡車,寂靜無聲地24小時作業著,不需要駕駛員,不需要休息。不僅如此,有「無人天團」之稱的貨運重型卡車,正在高速公路與偏遠地區道路展開路測,這並非科幻,而是真實的場景。
 
 大陸自動駕駛技術進步迅速,在AI計算、高速網路等技術支持下,於礦山、港口、物流園區這類封閉或半封閉環境內,應用技術已成熟。今年5月華能集團研發產製的百台無人純電動礦卡,在內蒙古伊敏露天礦場開始運作,超大載量、360度無死角感知、釐米級精準停放、自動避讓、及時調整車速、6分鐘極速換電等功能,讓營運效率提升20%。
 
 過去,100台礦車需配備300名司機,現在只需要6個人,坐在辦公室監控,像是「遠距下棋」。這代表礦業將從勞動密集轉向技術密集。用電來自附近太陽能光電站,每年可以減少4.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於種植260萬棵冷杉。
 
 截至2024年9月大陸超過50個露天煤礦採用無人礦卡,累計達到1510輛。無人礦卡解決方案可覆蓋煤、金屬、石灰石等全礦種,相關企業已在幾十種礦山應用場景中收集數據。新疆、內蒙古等地受政策支持率先發展,業內估計,2025年底大陸無人礦卡可望超過5000台,滲透率升至20%,是無人礦卡規模化爆發元年。
 
 無人礦卡「聰明」,歸功於L4級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成熟。無人客車滲透率雖超過50%,但仍處於L2級輔助駕駛階段,離L4級技術還有一段差距。若以手機技術類比,L2相當於諾基亞,L4才是iPhone。礦場因環境相對單純,讓礦卡L4級技術的應用與商業化進程順利。無人礦卡車身還進行了成本可控的改良,搭載由多個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組成的感知系統,最大程度降低感知盲區,實現動態環境融合感知能力。
 
 無人碼頭 複製全球
 
 單台無人礦卡勢單力薄,大規模編組作業才有更強的戰力,這就需要「雲、網、車」協同系統支持,包括華能的無人純電動礦卡、華為提供的AI算法和車雲協同服務、基站升級的5G-A通訊技術等。AI算法、5G-A網路與設備硬體的深度融合,推動「無人聰明車」進化迭代、協同作業,為一座座礦山的智慧化綠色化提供支撐。
 
 無人駕駛礦卡和智慧礦山只是大陸工業領域智慧化浪潮中的一個縮影,無人貨櫃車和智慧港口、無人貨車和智慧物流、無人配送車和智慧園區,這類組合正在大陸多個地方試驗推廣。
 
 在武漢陽邏港碼頭,無人貨櫃車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每輛年均節省成本30餘萬元人民幣,將在3年內推廣至大陸50個港口。2024年底大陸自動化碼頭規模已搶居世界第一,無人貨櫃車普及後,效能可望再提升。
 
 大陸無人聰明車及礦山、港口、物流園區的無人化解決方案,將在海外礦場或建有大型港口的地區,如中亞、中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複製。大陸智慧駕駛企業與澳大利亞礦企的合作項目於2025年落地,相關技術方案納入國際採礦大會(IMC)2025年技術路線圖,為全球礦山升級提供範式。
 
 大陸無人貨櫃車已駛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紐西蘭等國家港口。由於港口無需大規模改裝即可使用,複製速度將非常快,全球碼頭作業革命已悄悄展開。可以想像無人聰明車將拓展到鐵路樞紐、空港、工業園區等更多元的應用場景,全球工業運輸物流效率可望大大提升。
 |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