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10|回复: 19

救災被政治凌駕,台網民歎:對岸都恢復正常生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9-2025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lap 于 26-9-2025 11:27 PM 编辑

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洪患已十四死八十六傷,昨再尋獲兩具遺體,失聯則降至十四人,黃金七十二小時救援期今將屆,各界評估失聯者恐凶多吉少。賴清德總統昨到花蓮勘災時說,「現在全台都是花蓮人」,跟花蓮人站在一起,但花蓮縣長徐榛蔚、立委傅崐萁昨都未出席,引發議論。

昨尋獲的兩具遺體,包括前天獲救的六歲女童「小沂」姑婆,另一人身分待確認,都尚未報驗。前進協調所昨晚決定已報驗才視為死亡,死亡人數「校正回歸」為十四人。


光復鄉今天進入停班停課第三天,下午四時黃金七十二小時將屆,四百名救難人員昨與時間賽跑,帶著搜救犬及各式裝備,一步步踏過厚重黏膩的淤泥及積水,或坐上怪手抓斗,挺進失聯地點逐戶搜索。

洪水退去的光復市區街道,留下大量泥沙,有的厚達八十公分,有災民徒手挖屍、被迫以雨水洗家人遺體,還有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見親人遺體卻無法靠近,種種慘況外人難以想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9-2025 08: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25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救災被政治凌駕,台網民歎:對岸都恢復正常生活了


 台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滾滾泥水衝毀光復鄉街道,造成多人罹難及輕重傷。據台媒消息,截至25日下午2時40分,傷亡失蹤情形為14死、31人失聯,受傷84人。



颱風"樺加沙"讓堰塞湖潰壩重創台灣花蓮。香港中通社圖片

《參考消息》稱,花蓮這場由颱風“樺加沙”造成的災害傷亡損失讓人痛心,根據台媒報道,受災地區街道上滿是泥漿、車輛翻覆甚至互撞毀損,停水停電;大水衝刷產生的垃圾尚未及時清理,已經發臭。

就在這樣的慘狀下,24日前往災區的台當局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卓榮泰與國民黨籍花蓮民代傅崐萁相互指責對方,雙方兩度大吵,最後卓榮泰竟直接走人,而隨行的綠營民代沈伯洋則繼續和花蓮民代互相大罵。難怪台媒直呼“別吵了,先救人吧”。

廣西、廣東、海南、香港和澳門也受到颱風“樺加沙”影響,各地正全力動員應對,目前廣東部分地區正逐步恢復正常。

“樺加沙”的風暴中心並非在台灣地區一帶,卻釀成了如此慘重的傷亡,這一情況在台灣引發熱議和反思。

在台灣熱門論壇PTT,涉及“颱風”“堰塞湖”關鍵詞的話題幾乎刷屏。大多數話題對在災情還沒平息、救災進展不如人意、馬太鞍溪堰塞湖風險尚未完全排除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局就急著把責任推給地方非常不滿。台灣民眾感嘆“堰塞湖風向也太亂了吧!”該話題下,網民留言道:“到底是誰的鍋大概可以厘清……不過就算事實知道了也改不了對當地人的傷害。”“明明很早就可以處理的事情……真替台灣人覺得可悲。”“內鬥第一。”“遇到災害第一要務竟然是打壓政敵?”

還有一個話題說:“‘樺加沙’颱風沒進來台灣,去對岸粵西地區了,剛剛看微博討論颱風影響似乎不大,對岸一天就恢復日常生活……”台灣網民在話題下留言表示:“因為對岸沒有民進黨。”“大陸的執政黨有在規劃國家。”“民進黨整天忙內鬥,其他事都沒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25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颱風樺加沙|廣東近9成受影響用戶恢復用電


【點新聞報道】超強颱風「樺加沙」已於24日17時在廣東陽江海陵島沿海登陸,並錄得最大風力為65米/秒(17級,超強颱風級),是有歷史紀錄以來廣東省錄得的最大陣風。面對今年來最強颱風,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全面動員,全省電網經受住了巨大考驗。截至今天(25日)12時,廣東受影響用戶近9成已恢復用電。其中,廣州、佛山、東莞、揭陽等15地市已基本全面復電,珠海、茂名、湛江預計於25日可全面復電,受災嚴重的江門、陽江正在全力組織電力搶修。

集結超4萬人應急搶險隊伍

「自颱風『樺加沙』初步生成,南方電網就密切跟蹤,專題研究前線指揮部設立、搶修力量配置、物資供應鏈配送等方案。」南方電網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颱風登陸珠三角和粵西制定差異化的防禦策略,集結超4萬人應急搶險隊伍,在廣東中西部沿海市縣提前預置6600人的搶修隊伍,並從雲南、貴州、廣西統籌調派600人搶修隊伍和排澇車、發電車等裝備支援廣東。

提前把搶修「糧草」送到一線,是災後快速搶修復電的關鍵一步。其中,茂名供電局供應鏈服務中心提前一周梳理全市應急物資庫存,並按照基層需求清單將物資「打包」直送基層存放點,在23日完成了全部鎮區的搶修物資預置。同時,廣東電網還對近千個醫院、養老院等醫療機構及2393個臨時安置點開展用電安全及保障服務工作。

根據多年迎戰颱風的經驗,颱風期間樹木吹斷、飄掛物被吹到電力線路導致線行短路甚至倒杆,是危及電網安全的最大風險。對此,廣東省三防指揮部專項部署電力設備設施隱患治理協調處置工作,組織政企聯動清理影響線路運行安全的樹障隱患1.2萬處,加固、清理及截斷逾700處線行周邊易飄物隱患。

粵電網保持「I級應急響應」

「在類似風力如此強烈、範圍如此廣泛的強颱風下,未發生220千伏及以上主網倒塔以及水浸導致的電力設備跳閘情況,是我們有紀錄以來同級別颱風造成電網受損程度最輕的一次!」南方電網廣東電網生技部副總經理任欣元分析指出:「這跟我們的堅強電網、數字化底座分不開。」

在前線指揮中心裏,所有即時的數據來自「數字化指揮樞紐」。廣東電網公司數字化特戰隊提前派出7名技術骨幹抵達陽江,迅速搭建出抗災指揮的「最強大腦」,實時融合數字孿生平台、調度、計量自動化等系統數據,動態生成停電態勢分析報告。從「人工排查」到「智能運維」的轉變,數據大腦為災後搶修隊伍爭取寶貴時間。

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樺加沙」正遠離廣東,但颱風所帶來的風雨影響仍在持續,廣東電網公司保持「防風防汛I級應急響應」,在具備搶修條件下落實「雷霆出擊、先復後修、全力清零」搶修策略,安全快速推進全面復電,做到「不送電、不收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25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江觀察:“樺加沙”颱風大考下的灣區城市韌性



香港新聞網9月25日電(記者錢林霞)超強颱風“樺加沙”以“風王”之姿呼嘯而來,以16級狂風和特大暴雨考驗著世界級城市群的防災體系。從市民自發加固門窗到政府精準調度救援,從企業停工止損到社區互助網絡激活,灣區在“暫停鍵”下展現出制度韌性、技術賦能與公民意識的三重防禦。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工程技術分院副院長章勇鵬在接受香港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應急部門防災決策提供的技術支撐,為颱風暴雨等強天氣預報防災發揮重要作用。這場大考也檢驗著灣區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的“城市韌性”。

灣區城市遭遇強颱風“樺加沙”

2025年9月23日下午,超強颱風“樺加沙”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驚人的每小時230公里,成為今年西太平洋“風王”。這個巨型風暴,裹挾著“風雨浪潮複合災害”的巨大能量,直逼中國華南沿海城市。



尖沙咀海傍,強風將遊客的雨傘吹翻。(記者 徐文峰攝)

“此次‘樺加沙’的綜合災害影響與2018年重創粵港澳的‘山竹’颱風接近或相當,其突出特點是極端強度、巨大體量與穩定的移動路徑共同作用,引發嚴重的複合型災害。” 章勇鵬接受採訪時分析,“樺加沙”於菲律賓東部異常溫暖的洋面(海溫超過29℃且暖水層深厚)誕生并迅速汲取能量,其路徑選擇更顯“狡猾”——精準穿過台灣中央山脈與菲律賓呂宋島高山之間的巴士海峽中部通道,避開了這些天然屏障的顯著削弱效應,得以保存絕大部分巨大能量進入南海。

“樺加沙”的來勢之猛,威力之巨,令灣區城市嚴陣以待。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相繼全面實行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城市驟然按下“暫停鍵”。

各地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提前48小時發佈預警,并經粵港澳三地協商一致,除了關閉港珠澳大橋,還封閉了包括西部沿海珠海段、廣澳高速珠海段在內的多條高速公路,以及淇澳大橋、橫琴大橋、雞啼門大橋等重要橋樑。此後通關口岸、機場、高鐵都相繼關閉。

在這些協作背後,是各地應對災害的成熟預防機制。

集眾智協作共享氣象數據預警

針對此次颱風,中央氣象台於9月21日15時發佈重要天氣提示,并於16時30分與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廣東省氣象台舉行聯合會商,集眾智研判“樺加沙”的發展趨勢與影響,為當地應對颱風提供支持。18時,中央氣象台發佈颱風藍色預警。

“在颱風監測數據、精細化預報模型及預警信息的實時共享方面,粵港澳三地也已建立起成熟的業務化協同機制。”章勇鵬介紹,這一合作的核心基石,是預警中心歷經多年科研攻關所突破的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中國首個面向對象的氣象資料同化系統“MOTOR-DA”。“該系統有效解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初始場質量這一‘卡脖子’難題。”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是三地聯合建設的重點項目,在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同時,促進三地之間的緊密合作,并為這個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MOTOR-DA系統與中國氣象局全球預報系統(CMA-GFS)協同驅動區域高分辨率數值模式,顯著提升了華南區域對颱風、暴雨等強天氣的預報精準度與時效性,為大灣區各氣象部門開展精準預報服務及應急管理部門的科學防災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核心技術支撐。2025年汛期,MOTOR-DA對接驅動的國產華南500米分辨率數值模式投入試用,穩定提供逐小時同化預報及0—6小時逐15分鐘預報,為水務、能源和低空經濟等重點場景提供了強力支撐。

在此次“樺加沙”颱風應對過程中,三地氣象部門依託預警中心平台,實現了監測雷達數據、浮標站實況、衛星雲圖及數值模式預報產品的即時交換與融合分析。這種無縫協作極大優化了颱風路徑與強度預報,特別是對風暴潮和強降水落區的預判,為深圳、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爭取到更充分的應急響應部署時間,有效保障了城市核心功能運轉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韌性城市:從應急響應到長效機制

颱風“樺加沙”的挑戰,再次將超大城市應對極端自然災害的“韌性”建設置於聚光燈下。

作為颱風暴雨頻發的超大城市,香港在防災減災體系構建上已有深厚積累。香港特區政府提前啟動跨部門應變機制,沉著應對,相關人員通宵工作,在今早市民上班前,市面已恢復正常運作。

澳門特區政府民防架構同步啟動,並執行《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專項應變計劃》,昨日澳門水位持續上升,甚至在花王堂鈄巷附近,整條道路到中午完全淹浸,由於前期疏散、救援等工作到位,今日已全面復常。

深圳的防災體系同樣在內地具有樣板意義,章勇鵬在採訪中表示,1994年首創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體系;2007年率先全國實現街道級精細化分區預警;建立了高效的‘31631’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以及自動停課機制等,預警信息聯動全社會響應。

預警系統的完善、防範措施的全面以及城市各部門運作系統的協同,使灣區市民在這次強大的颱風災害面前,竟然表現出了面對“樺加沙”時幽默的鬆弛感,有市民戲言微信朋友圈竟然洋溢著“過年”般的感覺。

然而,“樺加沙”的極端性也提示著未來方向。章勇鵬坦言,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韌性城市建設需著眼長遠,在完善公眾預警的同時,亟需發展面向城市生命線行業的“靶向式”預警。電力、交通、水務、能源、港口等關鍵行業的運作模式各異,災害承受力和應急需求差異顯著。應該為這些維繫城市命脈的行業量身定製預警指標和響應預案,形成覆蓋“災前精密監測、災中精準防控、災後高效恢復”的全鏈條閉環管理,將是提升大灣區整體韌性的關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25 02:1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赖清德视察灾区时还一副嘻皮笑脸的样子, 台湾百姓脸黑到不行, 连小孩看到赖清德都脸黑! 在灾难面前赖清德还笑得出, 根本没有同理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dalap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9-2025 02:5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馆长厉害

二话不说300w

IMG-20250927-WA00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9-2025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風災前一個月明明就已經知道會潰堤!為什麼無作為?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r.Bean 发表于 27-9-2025 02:16 PM
赖清德视察灾区时还一副嘻皮笑脸的样子, 台湾百姓脸黑到不行, 连小孩看到赖清德都脸黑! 在灾难面前赖清德还 ...





看看这报道:

花蓮湧大量「鏟子超人」 小笠原驚訝:台灣人行動力很快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今天有數千名「鏟子超人」響應前往清掃災區民宅。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驚訝,「台灣人行動力真的很快」,直呼這是台灣的可貴之處。...

台湾政权真的病入膏盲了,台人要过好日子只能靠大陆打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致15死 專家籲停止爭執全力救災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原安裝在堰塞湖體的水位計也滅失,林保署花蓮分署26日協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支援,以直升機搭載人員至堰塞湖空勘,評估重新安裝水位計方式。中央社
【本報綜合訊】颱風「樺加沙」帶來的強降雨致台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據台灣災害應變中心26日下午統計,已造成15人死亡、8人失聯、69人受傷。水利專家呼籲藍、綠停止爭執,全力救災。

對於失聯人員較此前減少,災害應變中心稱,當地警政單位陸續聯繫到民眾,修改為8人失聯。

該中心表示,當天對壩區進行空勘,初判堰塞湖壩頂高度已降至86米,溢流後下切深度為114米,湖區面積現為15.5公頃,蓄水量700萬噸,為原來水量的7.7%。湖水持續溢流沖刷壩體,周圍地質仍不穩定,維持紅色警戒。

22日午間「樺加沙」影響花蓮、台東等地區,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於23日衝斷馬太鞍溪橋,湧入光復鄉造成民宅受損、人員傷亡。各方力量近日進入花蓮協助災後復原。災害應變中心稱,將於27日在台鐵光復車站設立服務志工指揮中心。台當局衛生福利事務主管部門25日啟動公益募款專案,截至26日16時已收到超7萬筆捐款,累計募得逾2億元新台幣。

連日來,民進黨當局和地方政府互相指責救災不力,引發輿論關注。對此,水利專家、台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前負責人李鴻源26日受訪表示,藍、綠政治對立讓災民受到不必要傷害,呼籲停止口水戰,全力投入救災工作。

《聯合報》26日社論亦指出,官員應將搜尋失蹤者列為第一要務。花蓮災民眾多,協助安置及發放救援物資的工作繁瑣,需要當局與地方協調。災難當前,執政團隊莫再黨同伐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鴻源:短時間疏散8000人做不到 藍綠都應把嘴巴閉起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連日溢流.溢流口已下切114公尺,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昨直言,下切80公尺就叫潰壩,「壩就是已經垮了、不見了」,他也說,短時間疏散8000人無法做到,花蓮縣政府做不到,中央政府介入也不見得做得到,因此垂直避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鴻源昨接受廣播專訪,被問到馬太鞍溪堰塞湖致災,農業部要求媒體都要改成「溢流」,而非「潰壩」,李說,爭論這個有意義嗎?「(溢流口)下切80公尺就叫潰壩」,壩就是已經垮了、不見了,災害發生還考慮個人、政黨利益,是不聰明的。


李表示,兩周前接到內政部長劉世芳的電話,請他召集一組專業團隊分析,收到資料時發現茲事體大,堰塞湖有六千萬噸水,滿水位9000萬噸等於是一座南化水庫,兩周不到就因颱風來垮了,又要疏散8000人,不要說花蓮縣政府做不到,連中央地方密切配合都不見得做得到,何況還互相猜忌,呼籲藍綠政治人物都應把嘴巴閉起來。

李鴻源指出,原本中央說要撤600人,後來最新評估報告,淹水範圍遠超過之前估計,才會跑出8000人,當要撤離時,應趕快想怎麼動員資源把人撤走,後面再善後,因此垂直避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說,有一些老人家走不了,這個是第一波撤離時就要處理的,但很遺憾,因藍綠不和諧,尤其在花蓮,有很複雜政治因素,讓災民受到沒有必要的傷害。

「確實太強人所難。」花蓮縣府官員說,21日傍晚中央災防會議後,警戒範圍暴增10倍,兩天撤離人數從285戶膨脹到1800戶,隔天一早七時就發布紅色警戒強制撤離,所有人都全力來做了,卻還要被指責「撤離不力」,實在是難以承受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時間疏散8000人做不到?

人家大陆几十万都可以evacua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急缺!獨輪車、高壓清洗機告急 救助協會發動積極募集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發生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昨日已湧入247名志工投入清淤工作,目前現場急需獨輪車與電力高壓清洗機等器具,協會正積極募集中。而第1天開倉賑災的「1919太巴塱惜食中繼倉」每天供應上百人熱食,成為孤立部落的重要支柱。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27日大安1919服務中心共247位志工報到,其中曹先生是一名來自屏東的護理師,昨日深夜就先自費購置血壓計、血糖機等醫療用品,於凌晨3點半獨自從屏東驅車前來,整天細心地為災民與志工清洗、包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蓮洪災還有「7人失聯」


0923花蓮洪災重創光復市區,目前共17人罹難、6案7人失聯,救難人員今天除持續針對熱點佛祖街開挖搜索,同時也在下游處分成6處搜救,但截至傍晚都沒有任何新進展,加上馬太鞍溪沿岸淤泥申達4至5米,特搜人員明天將持續搭乘怪手開挖,並利用空拍機搜索河岸兩側。

花蓮光復洪災目前共造成17人罹難,失聯者昨天從6人新增7人,除原本佛祖街的黃姓砂石場老闆娘、退休高興教授、武昌街夫妻、環保園區堤防蔡姓男子及自強路高姓男子,增加昨天從收容所離開的70多歲李姓男子。

經警方今天到醫院協尋,成功在慈濟醫院找到李翁,不過消防下午又接獲通報指,有1名62歲張姓婦人水患當天疑在佛祖街,至今未聯繫上人,今天也列入失聯名單。

花蓮縣消防局特搜大隊長簡弘丞說明今天的搜救工作指出,今天主要針對佛祖街46巷3-1號跟336巷砂石場處搜索,其中46巷3-1號經多次確認正式排除無人,砂石場部分,因為靠近河岸,現場淤泥深度高達4至5米,增添搜救難度,人員持續搭乘怪手進入開挖。

他說,目前佛祖街掌握有3案3人失聯,砂石場怪手今天也協助開挖,不過現場淤泥很深,挖了進半層樓仍無發現最新的線索;馬太鞍溪到下游花蓮出海口河域也分成6個部分展開搜救行動,早上指派6隊伍執行岸際搜索外,針對危險區域也透過空拍機搜尋,但到傍晚都沒有最新進展。

簡弘丞表示,明天會持續配合重機具針對砂石場附近跟佛祖街進行開挖,並到馬太鞍溪匯流處岸際搜索,同時協請特戰支援到下游處沿岸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9-2025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都騙 5000人被連騙2次以上
假投資、假交友及網購受害最多 花蓮洪災4管道捐款上路 刑事局緊盯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重創光復市區,全台各地志工當起「鏟子超人」前往協助救災或慷慨解囊捐款援助,鑑於曾有詐團假冒「0403花蓮地震捐款」、「祈福千紙鶴」等慈善捐款名義及普發現金1萬元等時事哏施行詐騙,刑事局正嚴密觀察中,但目前未接獲假借0923花蓮洪災名義的詐騙案。刑事局直言,今年已逾5000名詐騙被害人報案2次以上,顯示詐團話術無孔不入,民眾要多加小心。

行政院已責成衛福部「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啟動公益募款「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募款專案」,25日起接受外界捐款,只提供匯款、LINE Pay、4大超商、外匯等4種管道。

警方研判,詐團可能會利用社群媒體、電子郵件或簡訊散布假訊息,誘導民眾點擊網址、匯款或提供個人資料,民眾若發現有人私下募款,應立即向警方檢舉。

警方直言,曾有詐團利用「0403花蓮地震捐款」名義行詐,除誘騙民眾匯款,還要求提供個人資料、銀行帳戶及密碼,甚至提供假客服指示民眾操作網路銀行,最終將民眾錢財被洗劫一空。

刑事局表示,詐騙花招百出,導致許多民眾在第一次受害之後,再次掉入詐騙陷阱,今年已有超過5000人、近5%的詐騙案件被害人報案2次以上,其中前3名詐騙手法分別為假投資、假交友及網路購物詐騙。

台北市70歲林姓婦人年初在網路社團看到有人宣稱可教導股票投資,遂抱持想賺錢的心態加入LINE投資群組,被群組成員不斷遊說投入資金、聲稱「穩賺不賠」,林婦最後因無法出金才驚覺被騙而前往派出所報案。不料,事隔4個月後,林婦又在網路上遇到另1個假借投資貴金屬的詐團,竟再度上當受害,累計2次遭詐損失逾2000萬元。

台中市50歲陳姓男子透過交友軟體想尋覓真愛,同時與多名女網友互動往來,其中3女以「共同打造美好未來」為由,遊說陳男投資虛擬貨幣或向他借錢,直到陳男無法順利提領獲利時,才驚覺這3名「真愛」都在騙他,陸續到警局報案3次。

刑事局表示,「165打詐儀錶板」專網每日即時公布全國詐欺案件受理情形,並提供具關鍵字搜尋功能、近10萬則真實案例的資料庫,民眾可查詢詐團常用話術與最新手法,避免受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25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工拿鏟挖泥 居民怨:大官勘災 雨鞋是亮的
2025-09-29


花蓮光復鄉災區嚴峻,賴清德總統、副總統蕭美琴等官員接連勘災,但有災民指出,大官勘災,連雨鞋都是乾淨的,還不如到家中幫忙的志工。

光復鄉居民吳先生一邊拿著鏟子挖泥水,一邊抱怨「你說他們來這麼多次,我家會比較乾淨嗎?」他說,看新聞影片照片,大官來勘災,雨鞋竟然是亮的,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實際體會災民的生活與困境;相比之下,志工們全身泥水,一鏟一鏟的幫忙清理家園,無論是實際幫助還是情感支持,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名志工表示,這次大量志工救災,可貴的是動員快速,政府動員要先開這個會那個會,更別說中央、地方之前還在吵架。

「來勘災被說是作秀,但不來一定被罵得更慘」,一名官員坦言,大官親赴現場確實沒有多大的實際作用,但在現今的政治氛圍下,來與不來都會被罵,也是左右為難。

此外,當地有災民反映副總統蕭美琴去光復鄉公所開會,原本被安置在鄉公所二樓災民的卻被要求迴避、移往三樓,引發網路熱議。副總統蕭美琴昨透過臉書澄清稱,她人到光復鄉公所外,但是沒入內開會,會議在指揮所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9-2025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中国到底死了几个人? 我google不到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25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ex 发表于 29-9-2025 03:44 PM
所以中国到底死了几个人? 我google不到答案。



大陆& 港澳 :  零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25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死亡!“桦加沙”巨风无巨灾,“风王”袭击之下的深港澳做对了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7 00:51
近期,超强台风“桦加沙”以“今年最强”的姿态横扫西北太平洋,其所到之处造成灾难性破坏:在菲律宾,引发洪涝与滑坡,已造成至少5人遇难、4人失踪,另有多人受伤;在中国台湾省,台风引发的连锁灾害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伤。

9月24日17时,“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3级。台风过境造成阳江约5.4万棵绿化树木损毁,其中市区6000余株树木倒伏,30余条主干道因障碍受阻,28处市政照明、广告及排水设施不同程度损坏。

所幸,当“风王”逼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时,深圳、香港、澳门三地实现“0死亡”的防御目标。

一方面,这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台风路径存在一定偶然性,“桦加沙”未在深港澳正面登陆且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在偶然之外,也得益于打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社会高度协同、全民积极配合的“超规防御战”。

深圳启动史上第二次“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对100万株树木进行排查加固,开放865处应急避难场所;香港提前16个小时预告八号风球发布时间,提前清理约240个易淤塞渠道;澳门提前将低洼地区超3000名居民撤离。

9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教授石晓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好防护(如台风“山竹”登陆时吸取教训提前防备),能大幅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即便10次防护仅应对1次灾害,也极具价值。

深港澳实现“0死亡”防御目标
提前好几天,广东省三防办、应急管理厅、气象局等多部门就罕见地联合发布针对“桦加沙”的提醒——“做足防御巨灾准备”。

一时间,巨灾警告席卷网络,公众担忧情绪弥漫。香港、澳门、深圳三座超级城市首当其冲,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巨风硬仗”。

中央气象台在9月21日就将“桦加沙”升级为超强台风级,因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成为“风王”。

“桦加沙”来袭,难免让人想起在2017年及2018年重创大湾区的超强台风“天鸽”及“山竹”。两场台风均对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秩序及经济活动造成显著冲击。

也是因此,过往的灾害记忆让大湾区对“桦加沙”不敢掉以轻心。而“桦加沙”对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造成的破坏与伤亡更是近在眼前。

最终,深圳成功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的防御目标;香港共有101名市民在风暴期间受伤;澳门共录得8宗因台风而受伤的个案,均无死亡个案。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桦加沙”来临前被称为“风王”,为何对深港澳的实际影响不如预期?

石晓明解释道,主要原因是“桦加沙”离香港、深圳等核心区域较远。预报期间其路径多变,曾可能在香港、澳门中间登陆,但最终实际路径偏南。香港虽挂十号风球(香港和澳门地区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但这是距离香港最远的十号风球(约120公里)。台风最大风速位于眼壁,本次“桦加沙”眼壁从香港南边擦过,未直接影响,且其眼壁风速(195公里/小时)虽高于“山竹”(175公里/小时),但因距离远,实际影响减弱。

同样面对“风王”,为何深港澳能在巨灾威胁下守护住生命底线?在“桦加沙”预警期间,深圳、香港、澳门三地政府以“超规格”的底线思维,提前做好了防范应对部署,果断按下城市运行的“暂停键”。

“组合拳”与“超规防御”立体战
在台风运行轨迹偶然性之外,深港澳能够实现“0死亡”,得益于快速、立体、超前的应急体系。三地在风暴来临前和来临期间,通过几个关键举措,构建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城市安全防线。

举措一:预警先行,主动预判与社会停摆的“硬隔离”

“与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时期相比,现在的气象监测手段有了显著进步。”石晓明长期从事与台风预警相关的研究,他指出,近10年我国新增多款高清、多波段气象卫星,不仅能通过可见光观测台风,还能监测台风内水凝物、降水强度;粤港澳大湾区部署的X波段雷达网,也大幅提升了对台风系统的监测精度。

这一进步直接转化为“提前量”:香港天文台提前16小时预告,会在9月23日14时20分发布八号风球(即停工信号),让企业和市民有充足时间准备。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在本次迎战“桦加沙”中体现出来的成熟预警和应急机制等是值得内地城市学习借鉴的。香港天文台拥有完善的台风预警系统,从一号风球到十号风球的分级十分明确,并且会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公共媒体,让市民大众充分了解台风相关信息。同时,香港社会民间防范意识很强,一旦台风预警信号级别较高,比如三号风球预警、八号风球生效时,社会各方面会形成自动回应。

在台风“桦加沙”来临前,深圳果断采取了“五停”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了人员在风暴中的流动风险。同时,深圳全市共开放865处应急避难场所,累计疏散转移群众超30万人,并集中安置约5.5万人。这是将风险区域的市民提前从灾害中“硬隔离”出来的决定性一步。香港和澳门均有类似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二次实施“五停”措施。2023年9月,因超强台风“苏拉”,深圳首次实施“五停”。

举措二:“超规防御”,政府主导、市民积极配合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就抗击台风“桦加沙”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等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各项防御措施落实情况。

在“五停”期间,深圳市水务局联合应急部门强化近岸风暴潮影响海堤区域风险管控,落实海堤封闭管理措施,同时加强易发积水内涝点风险管控,预置了461台抽排设备,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全市水务系统共出动11162人次、3382车次,隐患排查及整改78处。

澳门特区政府对本次应对“桦加沙”的总结是,尽管澳门遭受12级飓风吹袭,并出现大面积的严重水浸,期间并未酿成重大事故,亦在短时间内让社会基本复常。

本次迎战“桦加沙”充分体现了“由政府主导,社区多元参与,市民积极配合”的现代民防工作模式。

如深圳“五停”指令一经发布,全市迅速进入“协同响应模式”:商户有序关停门店,公交地铁逐步停运,上班族提前返程,喧嚣的街头很快归于平静,网友口中“城市一键暂停”的场景真实上演。而随着台风影响减弱,“五停”措施解除后,商铺陆续开门迎客,地铁公交恢复运营,抢险人员同步清理路障,城市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焕活力,无缝切换至“一键复活”状态,展现出超强的应急响应与秩序恢复能力。

举措三:设施排查,筑牢“防风墙”、疏通城市“地下心脏”

在台风“桦加沙”带来严重影响前的窗口期,深圳城管部门就组织力量集中对树木进行修剪,共排查树木超100万株,完成12.5万株加固、1680株倒伏树木清理。

这一提前处置不仅筑牢了台风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有效规避了强风导致树木倒伏引发的人员伤亡、设施损毁风险,更为灾后城市秩序快速“重启”抢出了关键时间窗口。回溯过往台风应对经验,倒伏树木常成为阻断交通干道、延缓救援进度的主要障碍。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以下简称“深圳供电局”)以应对16级超强台风的标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在台风登陆前,就安排了4000余人的应急队伍、101台应急发电车待命,并对输变电设施周边的树障隐患进行清理修剪。

深圳供电局方面向记者表示,深圳受台风“桦加沙”影响的居民用电已于24日下午5点前全部恢复正常,此次台风全市累计影响用户较2018年“山竹”影响减少97.8%。

台风过境,水浸是一大危害,下水道的通畅至关重要。香港渠务署预先分析易水浸点位,部署强力排水机械人待命,提供超过6.8万个沙包供市民使用(较以往多出5倍),同时清理全港约240个易淤塞渠道。

林江补充道,香港“抗台风”能力强还体现在城市规划和防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社会和公共治理能力较强。以排水为例,香港设有专门负责地下排水系统、海底隧道排水系统建设的渠务署,与内地城市管理地上事务的水务局不同,香港将地下排水系统管理置于较高地位,能最大限度降低暴雨引发内涝的风险。

人力物力齐投入,社会关注与防御争议并存
为应对“桦加沙”,深港澳各政府部门投入了一切所需人力和物力。

香港食环署在台风来临前已提早巡查并清理容易出现水浸黑点的路边集水沟渠,减少垃圾和树叶导致沟渠淤塞的风险;亦加强固定或移走设于露天地方的废屑箱等设施,并提醒街上小贩排档做好防风措施。台风过后,香港食环署尽快恢复街道洁净服务及垃圾收集服务,包括调动署方及承办商洁净工作人员加快清理主要街道上的垃圾。

风暴期间,香港前线警务人员坚守岗位,因应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包括到场劝导市民远离海边及水浸黑点、调配人手处理高风险位置,以及协助受影响居民疏散。人员密切监察交通情况,协助受水浸或被倒树及障碍物阻挡的车辆,疏导交通。路面上的倒树及其他杂物被即时切割及清除,务求尽快重新开通阻塞道路。

同时,澳门也先后实施了多项应对措施。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西停车场免费开放予轻型汽车停泊;六家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开放约3680个免费车位供市民使用。澳门市政署协调相关人员连夜清理海水倒灌后路面留下的垃圾,共出动26台垃圾车及16台压缩桶吊运车,收集的垃圾量近700吨,较平日增加逾七成。澳门市政署还在多个低洼地区设置60个临时垃圾收集点,供市民弃置垃圾及水浸过的物品,减少垃圾落地的情况。

此次台风影响期间,深圳全市水、电、路、气、讯也基本保持正常,未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断气、断路、断网现象。深圳供电局力保主网安全,督促5座直调电厂开展黑启动、厂用电相关设备检查,协调深圳LNG电厂做好防御;市通信局在全市风险区域预置1568名应急抢修人员、131辆应急抢修车、45台卫星电话、341台发电油机、14辆发电车等应急装备,随时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工作人员清理深圳街头倒伏大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当然,这也意味着不少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天气最恶劣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在“桦加沙”步步逼近的48小时内,城市焦虑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达到了顶峰。关于这场“风王”的每一次动态,“#广东大部分被台风桦加沙覆盖#”“#全球风王桦加沙直逼香港#”等,都迅速攀升为全网热搜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25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桦加沙”零死亡奇迹:解码广东超强台风防御体系



面对13级超强台风"桦加沙",粤港澳大湾区用精密防灾体系实现了人员"零死亡"——从最高级别预警到"五停"紧急动员,从107万株树木加固到222万人安全转移,这套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证明:科学规划与人文关怀结合,能将自然灾害伤害降至最低。

9月24日17时,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风王”——超强台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这场被气象部门预警为“极端性强”的风暴,裹挟着直径超1000公里的庞大云系,横扫华南沿海。然而,风暴过后,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浮出水面:包括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实现了人员“零死亡”的防御目标。这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一套精密、高效、以人为本的城市防灾体系在关键时刻的完美呈现。


台风登陆前,预警系统早已拉响最高级别的警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台风和暴雨橙色预警,广东省更是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的Ⅰ级。面对“桦加沙”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深圳于9月23日下午果断发布全市范围内的“五停”紧急动员令——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这一看似影响巨大的举措,实则是将风险前置,用短暂的社会停摆换取最宝贵的生命安全。决策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生命至上”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决执行。

在深圳,气象部门的首席预报员和主播轮番上阵,通过视频实时播报台风动态和防御提醒,将专业信息转化为市民可理解、可执行的行动指南。这种信息的透明与高效传递,消除了恐慌,凝聚了共识,让整个城市在风暴来临前就进入了有序的防御状态。


防御体系的有效性,更体现在无数细微却关键的行动中。人们或许会注意到,台风来临前,深圳街头那些被“五花大绑”的垃圾桶、路牌,甚至景区的企鹅公仔。这看似夸张的细节,恰恰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缩影。据统计,深圳在台风前排查了107万株树木,修剪4.6万株,加固12.5万株。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将次生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当狂风呼啸而至时,这些被加固的设施,成为了守护城市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人员转移行动也在同步进行。广东省全省安全转移群众超过222万人,各地开放学校、体育馆等作为临时安置点,确保每一位处于危险区域的居民都能得到妥善安置。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谨慎,是实现“零死亡”目标最坚实的保障。


台风过境期间,应急响应机制高效运转。在深圳福田街道,数千名应急人员彻夜奋战,确保主干道在台风过境后6小时内恢复畅通。这种快速的灾后恢复能力,不仅减少了经济损失,更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让市民在风暴过后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尽管“桦加沙”给广东沿海带来了严重风雨影响,部分地区的电力、通讯、水利设施受损,个别企业如绿亨科技也报告了千万级别的资产损失,但这些物质损失与无价的生命相比,其意义完全不同。城市防灾体系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追求零经济损失,而是在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面前,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桦加沙”的考验,再次验证了现代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性。从精准的气象预报,到果断的行政决策;从全社会的动员响应,到基层社区的精细落实;从对重大风险的宏观把控,到对微小隐患的逐一排查——这套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保护网。它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制度、组织和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广东此次应对“桦加沙”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沿海乃至内陆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它告诉我们,面对自然之力,人类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准备和有效执行,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灾难的伤害降至最低。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更是韧性与安全的竞争。一个能在风暴中守护其市民生命的城市,才是真正强大和值得信赖的家园。这或许就是“桦加沙”过后,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1-2025 04:16 AM , Processed in 0.20173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