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4|回复: 11

外籍教师高速戴恐怖面具,杭州交警批评教育引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8-2025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24日下午17点钟左右,网友在长深高速行驶时发现旁边的车辆乘员佩戴恐怖面具,两车短暂并行,车辆为“沪A”号牌。该车乘员不仅配备恐怖头套,同时还开启侧窗观察过往车辆。在该视频发布之后,媒体将情况反馈给杭州高速交警,涉事路段辖区交警随即展开调查。



8月27日,杭州公安高速交警支队发布警情通报。

经调查确认涉事人员系萧山区某学校的外籍老师,名为Hugo,男,42岁;在8月24日16时57分许,其搭乘朋友的汽车从G25长深高速去往杭州,行驶至富阳龙门互通路段时,其在随身携带包里翻找零食的时候看到面具,该面具系Hugo自行购买;随后拿出佩戴,之后被同向行驶的其他车辆人员发现并用手机拍摄。双方并行约9秒,期间彼此没有语言交流或其他异常行为。

17时27分,涉事车辆从杭州南收费站驶出,驶出时车上人员未佩戴恐怖面具。

公安机关认为Hugo的行为尽管未造成后果,但鉴于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Hugo表示悔过并向当事人道歉并取得谅解,同时就其行为引发的舆情向网友致歉。


Hugo的行为实属胡闹,在取得当事人谅解之后亦应当进行必要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明确规定影响行车安全的行为,可以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Hugo的行为由于获得当事人谅解,处警告(批评教育)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笔者认为必要的处罚才能起到警示其他司机的作用。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都很快,司机的状态总是很专注的;在专注的状态下忽然看到恐怖的场景,理论上有可能做出忽然猛打方向盘或者急刹车的应激反应,在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的任何过大的操作都有可能导致车辆失控,Hugo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而且如果惊吓到患有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司机,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脑梗等等,瞬间的惊吓是可能导致其发病的;而类似的疾病一旦发病则难免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并且很有可能导致死亡。

所以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是不可以胡闹的,任何可能影响己方和其他车辆行车安全的行为都不可以做。


所有司机都应当引以为戒。

如果因为故意惊吓其他车辆引发交通事故,结果可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交通肇事罪至少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在高速公路上造成多车严重交通事故,理论上已经危害到公共安全,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的上限是死刑。开玩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分场景,在高速公路这种封闭式快速公路上容不得一点大意,更不能随心所欲。





这法律。。。

应该 炒 sotong , 罚重款驱逐出境,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小新= 鞭3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25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315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籍教师高速戴恐怖面具,杭州交警批评教育引争议

"一张恐怖面具在高速公路上引发的不仅是恐慌,更是对公共安全、规则公平与文化包容的深层拷问。当外籍身份遭遇‘批评教育’处理,公众愤怒背后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着捍卫。这场荒诞

2025年8月24日傍晚,G25长深高速上,一则“男子戴恐怖面具惊吓过路车辆”的视频如病毒般蔓延,瞬间引爆了公众的神经。画面中,副驾驶座上的Hugo,一位42岁的外籍教师,戴着一张令人毛骨悚然的面具,摇下车窗,直勾勾地盯着并排行驶的车辆。三天后,杭州高速交警的通报揭示了事件的“真相”:Hugo的行为源于“把玩和好奇”,警方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他本人也已道歉并获得了当事人的谅解。然而,这看似尘埃落定的处理结果,却未能平息舆论的喧嚣,反而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公共安全、规则公平、文化差异容忍度以及执法透明度等方面的深层焦虑与期待。
车内出现戴面具的怪异人物,车窗反光模糊。

这起事件的荒诞之处,恰在于Hugo所谓的“把玩和好奇”与公众普遍的“惊吓”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文化与认知鸿沟。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其运行逻辑建立在严谨的规则和对安全的集体共识之上。任何可能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引发恐慌的行为,都可能瞬间将无辜的生命推向深渊。一张恐怖面具的出现,不仅是对这种共识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无情践踏。公众的愤怒,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生命安全最原始、最本能的捍卫。
车内神秘面具人影引发关注

当Hugo的外籍身份被公之于众,而处理结果仅仅是“批评教育”时,公众的愤怒情绪被数字时代的放大效应推向了顶点。这种敏感反应,并非仅仅是对公共安全潜在威胁的不满,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中国社会对“规则公平性”的强烈执念,以及对“超国民待遇”的零容忍。近年来,从某些高校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引发的争议,到外籍人士在华轻微违法行为的处理结果,每一次“区别对待”的传闻,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公众对社会公正的敏感神经。人们普遍期待,在法律面前,无论国籍、肤色,都应一视同仁,接受同等标准的审视与裁决。这种期待,是现代法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底线,也是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基石。

更深层次地看,这种敏感还与中国社会在追求开放包容国际形象的同时,对外籍人士尊重当地文化习惯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文化期待息息相关。当外籍人士的行为因文化差异而触及公共安全或社会秩序的底线时,公众的文化期待与现实行为之间便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批评教育,作为一种轻微违法处理方式,其本身并无不妥。然而,当它被应用于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行为,尤其当涉事者拥有外籍身份时,其震慑力与公平性在公众眼中便显得苍白无力。这明确无误地昭示:文化差异的容忍度并非无限,它必须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不挑战法律底线为前提。

此次“面具男”事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构建清晰、普适的公共行为规范已刻不容缓。这不仅需要加强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更需要通过更有效的法律宣传和公共安全教育,让所有在华人士,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都能清晰认知并严格遵守中国的公共行为边界。同时,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外案件时,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执法公平公正,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消弭误解,增进共识,让社会在多元中保持和谐与秩序。


公共安全无小事,规则公平是底线,文化包容需明界。我们不能让“把玩和好奇”成为挑战社会秩序的借口,更不能让“外籍身份”成为规避法律责任的护身符。一个真正开放、包容、公正的社会,其基石必然是人人平等、规则至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籍教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人就应该驱除出镜


心理变态, 危害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8-2025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子高速戴恐怖面具整蛊:玩笑触红线,安全谁守护?



想象一下,你正全神贯注地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旁边车辆的副驾驶座上,突然出现一张恐怖面具脸直勾勾地盯着你,这宛如恐怖电影里的惊悚场景,近日在杭州长深高速真实上演!

8月24日16时57分,在长深高速杭州段富阳龙门互通处,一辆沪A牌照的车辆副驾驶座上,出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涉事人员是萧山区某校42岁的外籍老师Hugo,他在搭乘朋友车辆返杭途中,在随身携带的包内翻找零食时,看到了2024年11月网上购买的面具,随后拿出把玩并佩戴。

此时,同向行驶的其他车上人员看到了这一场景,并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双方车辆同向并车行驶约9秒,这短短9秒,对于被吓车辆中的乘客来说,或许是无比煎熬的。有乘客直言“膈应到我了”,还有女性乘客受到了惊吓。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齐声谴责。


17时27分,涉事车辆从杭州南收费站驶出,此时车上人员已未佩戴面具。但这一事件并未就此平息。

8月27日凌晨,杭州高速交警支队发布警情通报。尽管此行为未造成后果,但鉴于其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公安机关迅速查找到涉事人员Hugo,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Hugo表示悔过,不仅向当事人道歉并取得了谅解,还就该事件引发关注向广大网友致歉。

从法律视角来看,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何生廷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乘车人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戴恐怖面具惊吓其他司机,明显干扰他人正常驾驶,属于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这对周围车辆的行驶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如果此类行为导致其他司机受惊吓,发生急刹车或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如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且行为人明知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仍故意为之,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判断责任承担情况,需要判断戴面具人的主观心态。若是故意为之,导致事故的发生,行为人需要对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其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且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危险行为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扭曲的娱乐心态。涉事者将高速公路变为自己整蛊的“剧场”,把其他司机的惊恐反应当作娱乐资源,折射出极不负责的心态和跑偏的价值观。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都应当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故意惊吓他人,利用人类的本能恐惧反应来制造恶作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犯。被惊吓者可能会产生长时间的心理阴影,甚至对高速公路驾驶产生恐惧心理。


近年来,“整蛊文化”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大行其道,部分内容为追求流量效应,不断挑战公序良俗和法律边界,将恶搞他人、制造惊吓视为娱乐创意。这种不良风气从线上蔓延至线下,侵蚀着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也为公共安全埋下诸多隐患。

虽然这次杭州高速的面具风波暂时平息了,但由此引发的公共安全思考绝不能停止。在高速行驶中,一个微小的干扰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每个人都应把安全放在首位,莫让玩笑越过安全的底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8-2025 10: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这样, 戴这着恐怖面具好像是要去打抢银行的那种悍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8-2025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r.Bean 发表于 27-8-2025 10:47 PM
不能这样, 戴这着恐怖面具好像是要去打抢银行的那种悍匪。





这个省政府真的不行, 这种变态鬼佬竟然留在中国 ?还是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8-2025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个教师太爱玩。闹出了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8-2025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玩?  是玩人命吧, 不是要弄出连环车祸出人命才take action 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8-2025 01:12 PM , Processed in 0.12858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