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回复: 0
|
少了陸客團 台灣國際醫療榮景不再 服務人次創10年新低
[复制链接]
|
|
台灣國際醫療產值從2019年達到近190億元(台幣,以下同,約6.3億美元),經過新冠疫情後,中國大陸醫美、健檢團止步,產值直直落,2022年僅剩60億元(約2億美元),近年三年,國際醫療的年產值雖緩速回溫,但服務人次一路下滑,去年服務總人次僅有21萬2000多人,為近十年來最低的服務人次,台灣雖積極發展新南向醫療,但年產值仍難以回至疫情前榮景。
根據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統計,台灣國際醫療於2019年時產值來到歷史新高,達到近190億元的產值,到台就醫的人數多達37萬人次,隨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人數與產值一路下探,2022年來到近十年的最低點,僅剩60億產值,24萬人次到訪,去年產值雖上升至100億元,但訪台的人次只剩21萬2000多人次。
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吳明彥說,2019年產值能高達近190億元,與中國大陸健檢、醫美團有著密切關係,當年度健檢中心服務人次的占比,占總數的16.08%,其次是內科占11.7%;去年健檢中心的服務人次占比,僅剩9.88%,最高反而是內科,占百分之12.42%。
吳明彥說,從數據分析,顯示台灣的健檢國際醫療市場已在疫後消失,不過,去年國際醫療產值回溫,來到100億元,觀察是部分醫學中心提供的重症醫療服務,已恢復到疫情前的七成水準,但即便如此,重症醫療就算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年產值也無法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榮景。
自2018年起,台灣衛福部配合「新南向政策」推動的「一國一中心」方案,針對印尼、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一個國家由一家醫院負責統籌,為醫衛產業搭橋,同步也推動醫衛人才培訓等。
吳明彥表示,一國一中心將台灣醫療軟實力徹底發揮,分析來自東協十國的國際醫療服務量,已接近過去服務陸客的總量,成為現行國際醫療困境中的紓困方式。他認為,在東南亞屬於高所得的國家,應加強布建醫療合作資源,而在人口較多的國家,如印尼,應增設合作據點,變成「一國多中心」。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新南向國家占國際醫療中約7000多萬產值,患者多來自緬甸、印尼,他們願意到台就醫,主要受到當地留台校友會、台商及扶輪社等民間組織的口碑傳播,期待政府能更大力扶植南向醫療合作,幫助台灣的國際醫療發展。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