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4-7-2025 05:4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 发表于 14-7-2025 04:33 PM
一包香烟当时的税没有现在这么高,3块钱大概本钱不过1块钱。
现在就贵到离谱了,不知道抽了几百八仙。
从来没有人做死一辈子乖乖崽的,半途把生活习惯改掉的多得是。只不过是否可以在要悬崖勒马的时候抓紧timing悬崖勒马就另一码事。 |
|
|
|
|
|
|
|
发表于 14-7-2025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啊,男人除了女人不要乱碰外,其它都可以悬崖勒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25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现在不吸烟的男人,不是酗酒,搞女人的,很少正常的
吸烟 or 不吸烟的男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25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叫`生产者`的节目, 不知道你们看过没
有做了多年的华裔工程师,厌倦office生涯,改行种苋菜 |
|
|
|
|
|
|
|
发表于 14-7-2025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工程师种菜就不要了, 割韭菜我最拿手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25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ak 草的人应该去割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25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效率比人類好太多? 華爾街大行引進「AI工程師」 數千員工恐失業
AI真的要來搶飯碗了!金融巨擘高盛集團近期宣布引入「AI工程師」,預計將對數千個職位產生影響。高盛計畫初期導入數百個Devin「AI員工」,並且可能在未來擴大到數千個,以協助高盛現有的1.2萬人軟體開發團隊,此舉不僅在高盛內部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也在整個金融產業鏈引發廣泛的關注。
高盛是首家採用Devin的華爾街大型銀行。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Devin是由倫敦新創公司Cognition開發的AI軟體工程師。與上一代的AI工具相比,Devin能夠將軟體團隊的生產力提高至原來的3到4倍。過去可能需要花費數天甚至數周才能完成的程式碼更新、bug修復等工作,在Devin的協助之下,能夠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完成。
Devin的加入,也代表著高盛正式步入「AI智能體」的新階段。與過去被動執行指令的模式截然不同,Devin能夠自主進行規劃、執行,甚至是調整複雜的任務,更像是一位人類的「同事」,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工具。
高盛資訊長Marco Argenti向CNBC表示,「我們將開始用Devin來擴充我們的員工隊伍,他就像我們的新員工一樣,將開始代表我們的開發人員做事」。
高盛執行長David Solomon曾公開表示,AI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完成IPO(首次公開募股)招股說明書中高達95%的工作內容,儘管剩下的5%仍然需要人類來進行把關,但是標準化的程度已經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高盛資訊長Marco Argenti也直言,這種效率的提升將會成為高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過去幾年,華爾街持續投入並且探索AI的相關應用,而高盛作為首間聘用「Devin」的金融巨頭,再次引發外界對「AI搶飯碗」的擔憂,關注會否掀起新一輪裁員潮。研究報告顯示,隨著AI的引入,在未來的3到5年之內,全球銀行業可能將會裁減多達20萬名的員工。 |
|
|
|
|
|
|
|
发表于 15-7-2025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是AI吊诡的地方, 大家都以为AI主要是AI机器人, 专门应付自动化的工作, 像蓝领的。 但是Gen AI一出来, 斩的都是白领, 例如教育、作画、视频生成、音乐、程序员、写作等等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25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日报》记者在深圳采访发现,部分养老院里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不仅能推拿、艾灸、辅助康复,还能陪老人聊天、下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陆续走进养老院和老年人的生活,在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一定程度上有望缓解护理人员短缺现状。 |
|
|
|
|
|
|
|
发表于 15-7-2025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只有女人的钱好赚 老人的钱更有市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25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机器人的风“吹进”厨房 炒菜机器人真能替代大厨?
7月10日,成都餐饮行业科技智能发展创新研讨会上,炒菜机器人亮相。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天勇表示,其炒菜机器人可复刻厨师火候,他认为,炒菜机器人行业处于黄金期,B端将成短期增长极,C端家庭市场有望中长期爆发。然而,中餐市场仍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数字菜谱和炒菜机器人或为解决方向。
每经记者|胥帅 每经编辑|魏官红
炒菜机器人“杀进”万亿元级的中餐市场。
7月10日,成都餐饮行业科技智能发展创新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会场上看到了炒菜机器人的身影。不同于公众熟悉的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外观要简单一些,整体由机械手、调料盒以及一口小锅组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AI(人工智能)数字菜谱和智能炒菜机器人主控烹饪环节,可解决中餐出菜不易标准化、菜品品质差异大的难点。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的炒菜机器人,价格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多家企业在温控、算法上做差异化竞争。不过,现在产业还在发展初期,未来炒菜机器人能否完全替代厨师,还有待观察。
测试阶段:或能降低一半餐饮成本
将辣椒等食材洗净切片,放到料盒中,再用手机选择数字菜谱调配调味料。按下一系列按钮之后,炒菜机器人就会按照顺序向锅中倒入食材、调料,随后,“机械手”就开始“炒菜”了。
7月10日上午的一场餐饮行业活动中,炒菜机器人被搬进会场。
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天勇向记者展示了数字菜谱,里面包括鱼香肉丝、水煮牛肉等菜品,涵盖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云端标准化菜谱有1700多个菜品,含配方、工艺流程、温度时间控制,可远程指令机器执行。”黄天勇表示,炒菜机器人炒的菜并不比餐厅大厨差,现在个别菜系的制作水平甚至已经超过大厨。
黄天勇表示,要做好智能炒菜机器人,关键是需要有一套精准复刻厨师火候的温控系统,“我们在机器里加入了贵金属做传感器,重构电磁炉发热逻辑,现在主要针对小锅炒菜”。
在创业做炒菜机器人之前,黄天勇一直做的是中式餐饮。高峰时期,他要管理的厨师超过600名。“餐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几个百分点,厨师就是很高的成本开支,一个厨师的工资是一个月8000元甚至上万元。”黄天勇说,他测试炒菜机器人时发现,机器降本的效果很好,甚至可以达到一半。
于是,他将重心转向智能餐饮设备研发,主导智能炒菜机器人系统的研发。通过机械臂模拟厨师翻炒动作,结合云端菜谱优化算法,保留传统烹饪的“锅气”,并实现多菜系标准化生产,“比如川菜、湘菜、粤菜、鲁菜之间很难在同一个厨房相通,这可以通过数字菜谱解决”。
黄天勇看好炒菜机器人赛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餐饮愈发标准化后,年轻人能跨越厨师“新秀墙”,更快上手炒菜,“年轻人要学习传统手艺,即便出师也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炒好成品”。
中餐人才供给瓶颈待解
从产能来讲,黄天勇所在企业目前的月产能是500台,他的目标是把产能提高十倍,因为他看好智能炒菜机器人替代厨师的万亿元级市场。
红餐产业研究院在《川菜发展报告2024》中预计,2024年中式正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万亿元。
然而,这个万亿元级的市场却是一个较为分散的市场。近年来,我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进程持续加速,连锁化率从2020年的15%上升至2024年的22%,并预计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24%左右。但与此同时,中餐市场面临人才供给的问题。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厨师长、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省川菜非遗传承人张中尤表示,川菜及整个中餐行业人才需求巨大,但面临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今,数字菜谱和炒菜机器人可以看做一种解决人才供给的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全球智能炒菜机器人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QYR(恒州博智)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炒菜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31.51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增至67.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6%。中国作为核心市场,2024年上半年家用烹饪机器人线上销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41.2%,全年预计达2.9亿元,同比增长33.9%。商用领域的增长更为显著:团餐市场年增速120%。
值得一提的是,九阳、美的、苏泊尔等传统家电巨头凭借渠道优势正在进入这一领域。记者注意到,上述炒菜机器人的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而用于团餐的大型炒菜机器人更是达到20多万元。科沃斯、小米等企业也在“跨界”推出自己的炒菜机。
今年北京市海淀区还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烹饪机器人团体标准,明确具身智能技术参数,加速行业规范化。
尽管竞争对手众多,黄天勇认为,每种炒菜机器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他未来看重“硬件+数据”的中餐供应链优势,通过温控技术与菜谱库规模来构建核心壁垒。黄天勇表示,炒菜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短期来看,B端连锁餐饮和外卖场景将成为主要增长极;中长期,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和消费者习惯养成,C端家庭市场有望爆发。企业需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如AI算法、机械臂精度)、构建生态闭环(菜谱库+供应链),而且还需要关注海外市场机会。
川商总会执行秘书长唐俊表示,以数字菜谱与智能炒菜机器人为核心的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将有效提升中餐业态的标准化能力,令川菜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
|
|
|
|
|
|
|
发表于 15-7-2025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女人的钱最有性价比。
|
|
|
|
|
|
|
|
发表于 15-7-2025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7-2025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25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工作被AI取代去做蓝领, 呆弯就做杀猪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25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驾驶的公交车来了!有人上车一看懵了...我们离科幻场景还有多远?
7月10日
无锡“上新”两条无人公交线路
这些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无人公交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将无人公交无缝接入常规公交线路运营,尚属首次。其中,快5线贯穿无锡经开区核心区域,往返约20公里,单程约45分钟,是目前江苏省内最长无人公交线路。微巴43号线对接地铁长广溪站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实现1.8公里短途接驳。试运行期间,乘客到站上车,无须预约或刷卡扫码,免费乘坐。
新的无人公交体验如何,记者到无锡一探究竟。
新手变老手
两年前,记者曾在无锡体验过无人公交。
当时,记者体验的线路从地铁查桥站到山韵佳苑小区,线路单程约4公里,中间不停靠,全程耗时约10分钟。只不过,由于当天下雨,安全员刘师傅本打算关闭自动驾驶,改为人工操作。后来虽然体验了一段路程,但感受一般,用刘师傅的话说,“调校保守,像个新手司机”。行车期间,刘师傅坐在驾驶位上,随时保持双手悬空“守护”方向盘的姿势,难免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如今的无人公交,更多了点科技感——车内不见油门、刹车等外设,9个座椅环抱式布局,360°全景车窗,安全员手持平板电脑坐在角落,除了在乘客上车时会提醒“系好安全带”,全程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当然,车技也进步了不少。启动、转弯、变道、刹车等都流畅自然,动作丝滑没有顿挫,遇到红绿灯变化及复杂路况还能提前感知并作出反应。尤其是,医院门口路况复杂,人流和电动车穿行其中,无人公交也能“处变不惊”,顺利通行。
但难免也有不足,记者发现,几次进站停靠时,无人公交的停站位置都不够“完美”,有时靠前超过站台,有时又偏后还不到站台,总是需要乘客多走几步。此外,乘客对无人公交的接受度还有待提升。有老年乘客上车后,先是四下张望,没找到地方刷卡,又询问安全员得知是无人驾驶,思索片刻后颤颤巍巍地下了车。
无锡公交集团营运管理部副经理沈佳伟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无人公交停车时车头会超过警示线。沈佳伟表示,很多问题都在和技术提供方进行对接,但解决过程需要时间。另外,“还有很多场景暂时无法实现”,典型案例如夜间公交,市场需求很大,但由于人员配置和设备等原因,目前仍在测试阶段。
在此之前,无锡已试点过太湖湾信息园通勤线、山水城智能驾驶接驳线等多条无人公交线路,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500万公里,完成测试接驳超17万人次,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沈佳伟认为,目前像公交这种中低速场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要真正落地运营,还需要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他提到,未来无人公交正式运营后,要不要刷卡投币、孕妇婴儿如何乘坐,以及多车一次进站后如何照顾站台乘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慢慢去探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25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宇树”王兴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
【大公报讯】记者马晓芳北京报道:国新办15日下午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圆图)、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百奇等不同领域的五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冀中美共推人形机器人发展
“90后”民营企业代表王兴兴第一个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他希望给人形机器人更多耐心,并期待中美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共同推动与合作,“有更开放的合作生态”。刘百奇则对未来走向更广阔浩瀚宇宙充满信心:“我们和一些合作伙伴计划联合开展太空旅游业务,希望有机会参加国家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
创业9年,王兴兴一直在为“真正地把机器人推广到各种应用场景中”而努力,公司坚信跟通用AI一起的通用机器人必将成为未来科技的主流路线,目前行业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大家可以多给一些耐心,“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快”。王兴兴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中国有很深厚的生产制造和硬件功底,美国有很丰富的AI软件生态,各有优势,值得大家共同推动与合作,“我们希望有更开放的合作生态”。目前机器人和AI都面临很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推动,大家共同把技术和产品做好,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服务。
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百奇将自己公司的创业内容比作往太空“送快递”:“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从几百公斤到几吨、几十吨,对比地面的交通工具,相当于我们既有小汽车也有大巴车,未来火箭还可以重复使用,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他自豪地透露,目前星河动力已完成了19次火箭发射任务,将81颗卫星送入太空,成为国内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公司。
刘百奇表示,公司正在研发更大、更强的运载火箭,“正研制的一款火箭智神星2号,是一款大型可以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基本型运载能力达到20吨,捆绑构型运载能力达到60吨”。通过模块化设计,不同的模块化组合适应低轨、高轨、深空探测等不同的航天发射任务,未来随着可重复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火箭也会向着智能化和航班化方向发展。他并透露,正同合作伙伴计划联合开展太空旅游业务,“希望有机会参加国家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为中国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7-2025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I已讓科技業大變」 女工程師遭裁員轉職焊接不後悔
37歲的托妮(Tabby Toney)來自奧克拉荷馬州,她原本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但今年5月遭裁員,她說她不認為自己是因為AI失業,不過她很高興離開科技業,因為AI已經讓產業變得不同,她現在轉職從事焊接,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她說她要學習更多技術,成為專業的焊接工。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托妮過去跟著一名朋友進入科技業,負責手動測試應用程式,對這領域懵懵懂懂,她靠著自學、花錢上網路課程、向從事軟體工程師的朋友請教,終於當上軟體工程師。
托妮說,她很喜歡科技業,因為能刺激她思考、培養批判性思考,她也享受各種想出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但隨著AI席捲科技業,這些幾乎不復存在,她從去年開始思考轉職,不停被挫折無力感困擾,她的朋友們也有一樣的問題。
托妮說,5月時她被資遣,一開始她認為休息一個月也不錯,因為她實在累壞了,但她坐不住,決定從事焊接,她說她不想再重頭開始,需要有能讓她投入、感到有貢獻的事情,但軟體工程師的工作無法給她那些感覺。
托妮說,她很多朋友現在也完全離開科技業,她認為轉職是一件好事,現在也是個很好的時機,且科技業現在裁員頻傳,她不認為自己離開的是一個鐵飯碗。
托妮說,她不覺得自己是被AI取代,她認為問題是科技業現在十分依賴AI,但其實產業還沒準備好,很多決策都是非科技業的人做的,他們不了解自己做的決定會如何影響科技人。
托妮說,她之所以選擇焊接,是因為她在高中時就接觸過,她小時候很常在祖父的車庫跑來跑去,爺爺會讓她和父親做一點焊接,她被裁員後重拾焊接,發現過程需要很多創意,也有很多需要動腦的時刻,她很喜歡這樣一邊動腦也一邊動手。
托妮說,她現在幫朋友從事一些兼職,她認為自己的焊接技術還沒到可以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水準,她計畫8月開始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7-2025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大陸一名清華大學畢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的學霸,近日因為研究合約到期,轉行做外送員而受到大眾關注。他在受訪時表示,「外送是正經工作,能讓我堂堂正正養活自己」,「每份工作都差不多」!
這位學霸是北京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北京大學能源與資源工程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物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多樣性碩士,最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當博士後研究員。
去年3月,他的研究員合約到期後沒被續約,加上投履歷沒消息,於是他成為全職外送員。每天跑11到12小時,收入250-500人民幣(約新台幣811元到2028元)。據悉,新加坡外送員收入不差,他甚至一天最多能賺14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5680元)。
消息一出,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他浪費教育資源,也有人反思讀書沒有用。中國大陸大學入學考試(大陸稱高考)滿分750分,通常680分以上可以錄取北京大學或是北京清華大學,而他拿到將近700分。為了證實學歷,他也秀出北京清華大學奬學金證書。
他在受訪時樂觀表示,「外送是正經工作,能讓我堂堂正正養活自己」,「每份工作都差不多」!
台灣其實也有一位「博士雞排」創始人 — — 宋耿郎,畢業於政大法律系與保險研究所碩士(現為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班),最後在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拿到博士。創辦「博士雞排」後廣為人知,也曾經引發「浪費教育資源」的質疑。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