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1|回复: 0

勿高估台灣年輕人作戰意願?美期刊3原因籲保留看待 國防體制未準備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4-2025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台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台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原因是戰時行為未必反映和平時期言論,而且自我陳述的回答恐怕受到社會期待影響,「保家衛國」的定義更因人而異。關鍵是,台灣在後勤動員、軍民整合和戰備訓練上是否具備承接這份民意的能力,否則再多表態也難以轉化為實質戰力。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欽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日前綜合多份權威民調投書《外交家》指出,若中國攻台,年輕人願為台灣而戰比例介於53%至88%。

然而,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22日在《外交家》以「為何應對台灣年輕人自陳作戰的意願持保留態度」為題指出,這項數據固然令人振奮,但不足以作為戰時行為或社會韌性的可靠依據。

首先,該文引述不同研究主張,人在壓力情境下的實際行為,往往與平時表態有落差。早在1934年,社會學家拉皮耶(Richard LaPiere)便提出,態度無法可靠預測行為;心理學家賈澤恩(Icek Ajzen)亦強調,問卷調查反映的是意圖而非行動,一旦恐懼或不確定性介入,意圖常難實現。行為經濟學研究也發現,利他意圖受到誘因與實際條件的高度影響。

其次,涉及政治和種族觀點的討論,自陳式回答經常受到「社會期許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的影響,也就是回答者傾向說出「認為應該說的話」。在台灣,保家衛國成為社會期待的標準答案時,不願參戰可能被視為懦弱或不愛國。

再者,即使受訪者真誠作答,「保衛國家」的定義仍極為模糊,可能指參軍、捐款、囤糧,甚至只是在社群平台表態支持,無法確定意指實際參與或象徵性支持。問卷設計的研究也會因措辭模糊導致結果不一致,難以作為可靠依據。

關鍵的是,即使多數年輕人真心願意為國上戰場,台灣也尚未準備好回應這份民意的體制。台灣的國防體系存在結構性弱點,包括後備訓練與動員投資不足、士氣低落、社會對軍方信任感低、缺乏全民防衛教育與緊急應變意識,以及缺乏一套全民能理解並凝聚共識的國防戰略。





赖皮儿子去了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5-2025 08:34 AM , Processed in 0.11951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