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6|回复: 0

墨爾本新創公司Cortical Labs承諾提供「第一台商業化的生物電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3-2025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爾本新創公司Cortical Labs在巴塞羅那國際科技會議上,正式發表「CL1」,並承諾將向各公司提供「第一台商業化的生物電腦」。

這項突破性技術將數十萬實驗室培育的活人腦細胞整合至矽晶片,CL1充滿了數十萬個實驗室製造的神經元,其大小介於螞蟻和蟑螂的大腦之間,具有學習的潛力,開啟了生物與人工智慧融合的新紀元。

2022年,Cortical Labs科研團隊曾成功讓培養皿中的神經元學會經典電玩Pong,實驗震驚學界。而如今升級版CL1系統內部配備了精密生物反應器。

首席科學官卡根博士透露,該系統是由志願者少量血液產生的誘導幹細胞培育而成的,與醫生進行常規檢查所需的一樣。之後,團隊通過芯片提供的少量隨機或模式化資訊來「教導」神經元,最終,神經元開始了解正確的反應是什麼,形成基礎學習能力。相較傳統AI需消耗兆瓦級電力,CL1僅需數瓦即可運作,且能從少量數據快速推論決策,學習速度更快,目前主要鎖定藥物測試與疾病模型等醫療應用。

昆士蘭大學幹細胞專家沃爾維唐格教授指出,Cortical Labs採用2D平面培養神經元網絡,不僅開發了一種非常好的機器來放置這些神經元,而且還開發了軟件和分析方法,這些神經網絡顯示出確實具有學習能力,結構較其團隊研發的3D「扁豆尺寸」腦類器官更簡單,兩團隊現在正在合作,計劃將3D類器官接入CL1系統,探究更複雜的神經網絡如何模擬人類認知功能。一旦能夠確認類器官正在學習,他想探索大量的研究問題,未來可將阿茲海默症模型導入系統,即時觀察病變神經元如何影響學習記憶。

不過沃爾維唐格對「生物AI」的稱謂持保留態度。他說,精通Pong是一回事,能做出複雜決策又是一回事,現階段斷言取代傳統AI仍為時過早。

不過,隨著生物電腦技術發展,墨爾本兒童研究所幹細胞專家維拉斯科博士提出倫理考驗。

他說,當類器官複雜度逼近真實大腦,是否可能產生意識?

目前CL1系統的神經元數量僅相當於果蠅腦部千分之一,且缺乏感知疼痛的結構。卡根也強調團隊與生物倫理學家緊密合作,定期檢測系統是否出現意識跡象。

卡根說,我們絕非在培養皿創造微型人類,CL1設計目標是建立「純功能迴路」,通過嚴格控制環境避免神經元發展出非預期特性。

維拉斯科說,這項技術對理解腦部病變至關重要,不能因過度顧慮扼殺研究,雖然當前技術距意識門檻仍遙遠,但學界需超前建立倫理框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8-2025 07:32 AM , Processed in 0.10511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