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网络图片) 过年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是[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中国[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传统习俗之一。在[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用红纸写好对仗工整的吉祥话贴在大门两侧,抒发对新一年美好的憧憬。[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的起源为桃符,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有了第一幅[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但是当时[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并不普及,到宋朝时还是桃符形势居多,王安石的《元日》写到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经过唐宋两朝的文学积淀,到了明朝时期[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开始全面绽放。 后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春联(网络图片)[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觉得过新年如果不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的话,感觉太过冷清,没有过年的味道。于是,他就下了[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一道圣旨,不管是文武大臣还是普通老百姓,以后过年必须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可以说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影响极为深远,也让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的习俗流传至今。作为实干派的皇帝,朱元璋担心有人会抗旨不尊,或者忘记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春联的这个规定,他经常会微服私访。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读书不多,但既然要求别人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就必须以身作则,提前让人在皇宫贴上[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如果有时间的话,朱元璋还会亲自写上几副[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据说有一年的除夕,朱元璋来到了京城的大街上,看到一户人的“福”字贴倒了,这让他相当愤怒,就让人把这家的主人抓起来,问他为何敢如此猖狂。 原来,此人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也没有看邻居是怎么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的,导致“福”字被倒着贴了。一旁的马皇后非常了解朱元璋的脾气,担心那户人家因此事而受到惩罚,就笑着说道:“皇上,福字倒贴的话,不正是‘福到’的意思吗?象征著大明江山福气满满,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皇上您的功劳啊!”听马皇后这一解释,朱元璋高兴的不行,非但没有责怪那户人家,还赏给他们不少银两,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福字倒贴(网络图片)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刘伯温不仅谋略过人,在对联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朱元璋经常带着他一起微服私访。由于朱元璋对过年比较重视,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举行朝贺,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结束后退朝回家。有一年,刘伯温朝贺之后被朱元璋留了下来,让他换上了便装,带着他去微服私访了。以前朱元璋都是到京城的大街上走上几圈,而这一次却来到了郊外的农村,或许他想回味一下幼年时过年的气氛。走着走着,朱元璋突然发现有一家没有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这让他很不高兴。 刘伯温(网络图片)原来这家的主人是个骟猪匠,既买不起[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也不会写字。朱元璋就对他说道:“既然如此,那我给你写一幅对联,你把它贴在门上。”骟猪匠从邻居家借来了笔墨,朱元璋大笔一挥,为他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虽然很直白,却极为符合骟猪匠的职业,且彰显了朱元璋的才华。刘伯温拍手称赞,对皇上的这副对联心服口服。直到今日,对联文化依然在传播。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肯定都要贴[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春联,这并不是出于谁的命令,而是已经成为了[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的[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节日习俗。 责任编辑:李静柔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25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