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月亮」笼罩大地。(示意图:pixabay) 今晚(6月24日周四),夜空将悬挂[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边缘超级月亮,又叫“[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虽然[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不会像一轮巨大的、红色或粉红色的草莓那样悬在夜空中,但世界各地的民众都能观赏到“[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草莓月亮”的光芒。[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夏至后巧遇[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草莓月亮”的风采将会一直持续到6月26日。 据大纪元,[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边缘超级月亮”将在6月24日下午2点40分达到峰值照明,但要到晚上晚些时候才能看到。关于[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是否离地球足够近,以被归类为[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超级月亮,存在著争议。与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系列[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超级月亮相比,[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草莓月亮的表观大小和亮度都更小。” 不同的出版物使用略有不同的阈值来确定[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满月是否符合[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超级月亮的要求。对于2021年的[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一些出版物认为这次[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是今年从3月到6月的四个[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超级月亮中的最后一个。其它出版物不认为这是一个[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超级月亮,因为它比前三个[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离地球更远,在外观尺寸和亮度上更小。 这次的“草莓[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满月”又恰逢[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夏至之后,NASA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由于[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夏至时太阳在天空中位置达到最高,而[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与太阳相对”,[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夏至附近的[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在天空中的位置较低。 [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美国宇航局的约翰逊(Gregory Johnson)写道:“特别是对于欧洲的高纬度地区,当[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满月位置低时,它会穿过更多的大气层,使其更可能呈现红色,与日出和日落是红色的原因相同。对于华盛顿特区地区,[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满月将在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6月25日凌晨1点39分达到当晚的最高点,仅比南部地平线高24.6度,这是一年中最低的[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 满月。” 根据《老农夫年鉴》的说法,“[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这个名字源于北美东部的阿冈昆(Algonquin)原住民部落,他们以此时的月亮外观作为收获野草莓的信号。 在欧洲,它还有另外的名字,包括“[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蜜月”(Honey Moon)、“米德月”(Mead moon)或“[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玫瑰月”(Rose Moon)等等。 从6月24日至6月26日夜空中上演的“[color=rgb(59, 92, 114) !important]草莓月亮”风采,大家不要错过呦! 责任编辑:李静柔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18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