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讲了一个套路不算少见的故事:一个热血的好人,被逼——“变坏”——被感化——变好——惩恶扬善。这是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常见套路,天选之人的磨难之路、成才之路。但这样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安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东北,就从俗套中有了自己的味道——褪去了金光闪闪万人协助的可能性,成了一场异常艰难的自我破立。
绿中带点脏的军大衣,貂皮棉帽,网格状袖套,吃饭的缸子,呵气成霜的环境,每一句话都带着冲劲的东北口音······在这样一个几近写实的场景中,在这样一个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童年回忆复刻的环境中,很难想象会有一个天选之人存在。是的,没有天选之人,没有开金手指的主角,有的只是小人物的苦痛和挣扎,相互碾压,相互拉入泥沼。彼此成为彼此的痛苦源。
刘海柱是其中不折不扣的男主,他在电影中的多次转变是这个故事的脉络主线。关于他的细节,很多人都分析得够多了。我倒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下这个故事——关于刘海柱每次转变的契机。
在我看来,这个契机,就是周萌。
如果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周萌几乎算得上是这部戏的“戏眼”。刘海柱之所以惹上麻烦是因为周萌在被调戏的时候挺身而出、英雄救美、见义勇为;刘海柱在“变坏”之前和周萌之间暗生的情愫是之后救赎的铺垫;刘海柱自暴自弃后是周萌对他不放弃(当然也有那些同事仗义和信任,军功章也有他们的功劳)才唤醒了男主内心的正义;而周萌的离开和最后的那段话,更是之后刘海柱继续坚持正义的动力——周萌这个人物几乎成就了电影全部的冲突。
而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安排的好好的,选得是个不知名的女演员,但样子却绝对值得以上全部的冲突成就。 就像是那个年代众多男青年或明或暗喜欢的女知青一样,漂亮、清纯、看上去文静又有一股韧劲,低头垂眸都是一幅画。
这样文静瘦弱、如水般江南面貌的女孩子,和贯穿电影全程的打斗、干仗、暴力,和东北那种冲突爽利混乱格格不入——她是阴暗背景中的一束破云而出的晨光,是水墨画中唯一着色的皎皎水荷。这样的她,最后也确实永永远远离开了这里。她是这里的过客,但并非刘海柱生命中的过客。谁说力量就不能是温柔舒缓的?这样一个女孩子,靠着自己的善良、韧性和爱“拯救”了刘海柱,间接拯救了整个工厂。她就是那混沌黑暗中的一束光,是刘海柱不算幸福不算平坦生命中甜蜜又滚烫的烙印。
整部电影的高潮,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周萌离开后刘海柱看的小本本,配着旁白,配着角色群画像,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感:不是一切的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的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笑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并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人太容易走岔路了,向下走是那样轻松,做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海柱“变好”之后还有大把岁月,难道不会再被逼着逆反吗?
万幸编剧还是仁慈的,有了周萌的这段话,这个期盼,这个祈求,就像给刘海柱上了一把安全栓一样,任何他想放弃坚持正义善良热血的时刻,任何他被逼进黑暗的时刻,都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一缕记忆拉他一把。 像一束光,像一把剑。
出处&线上看:saomv.cn 名品电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