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64|回复: 14

新时代与佛教的互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15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新时代灵性观和佛教灵性观之间的互补性而言,新时代灵性观提供了一个更开放、多元和更宽广的知识体系。由于东方的佛道传统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以古代语言表达其思想,和一般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语言及思想习惯有所不同,因此,要将古老的智能灵活应用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一般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佛教传统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也有一些成果,但仍有所不足。比较起来,新时代提供一个更广泛和整合的观点,除了各种宗教传统的精华之外,更广泛地利用现代的知识体系,诸如心理学、心理分析、物理学和超心理学,将灵修知识和世俗知识加以融会,重新诠释灵魂、意识或宇宙等形上学的观念,让一些有这些现代知识体系的人比较容易理解或接受古老的灵修观念,此外,新时代使用的现代语言,也比传统佛教的古典语言容易理解。有些新时代运动的参与者便是基于这个原因而投入新时代的世界。

  新时代运动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强调身心灵的整体性。台湾传统佛教的修行体系和行动伦理中,向来比较强调心和信念的作用,比较不重视以身体作为提升灵性的机制,对于人心理面情绪或欲望抒发或对治比较欠缺具体的对治方法,而偏向于以压抑的方式来处理。相对地,新时代提供的各种心理分析、身体工作和静坐结合的灵修方法,处理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和台湾传统佛教以念佛、打坐、拜忏、法会的修行方法,大异其趣。

  此外,由于新时代运动综摄了世界上各种不同来源的宗教传统,而不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宗教传统的教义或教法。台湾的宗教文化向来仍然是以传统的佛教和道教为基本形式,新时代为台湾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其它宗教传统的文化与世界观,例如回教的神秘主义、美洲或奥修原住民的宗教(特别是新异教论)、西方另类的基督宗教传统等,提供台湾人有更多机会去认识其它的宗教传统,或者融会更多的宗教传统。

  另一方面,由于新时代灵性是一个大杂烩,包含了各种不同层次的诉求和取向。对于严肃的灵性追求者而言,不能不对此庞杂而又良莠不齐的思想体系加以捡择和取舍,原有的宗教知识和训练就成为他们判断的标准。杜恒芬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传统宗教像是严父,新时代像是慈母;灵修的路上我们需要两者。”大部分新时代的参与者并未完全抛弃他们原有的宗教知识和经验,而是将两者加以融会。在许多方面,原有的宗教知识让他们能够审慎地判断和选择新时代的内容;另一方面,新时代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和更深入地理解原来的宗教知识。新时代与佛教之间有其相通及互补之处。

  新时代与佛教的差异:

  从新时代看佛教 :-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方向从新时代的观点看佛教,另一个方向则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新时代。有些新时代的人比较强调新时代和传统佛教的差异性。首先,新时代人特别反对组织宗教或制度宗教对灵性知识的独占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特别反对制度宗教所建构的宗教诫律和惩罚性的宗教规范,认为这些教条压抑了人性中快乐的需求而有碍于个人灵性的成长。而这些宗教诫律或惩罚性的宗教规范的基本观念在于佛教的业报和轮回观的观念。新时代灵性观继承了许多印度宗教文化的观念,特别是业报和轮回的观念,但是新时代赋予较正面和积极的诠释。一般大众对佛教业报观的理解,强调造业感果的原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今生的福报或恶报都是前世修来,因此希望未来人生能得善果就得今世勤修善业,远离恶业。新时代对业报的理解,强调一个人在这一世的经历不论是顺境或是逆境都是一个人灵魂进化历程中的功课,遭遇逆境不见得是过去造了恶业的结果。新时代倾向于从中性立场来看因果报应的问题,“业报”是一个灵魂的学习计划或工作,这一世没有正确处理的问题,下一世仍然要面对类似的情境继续学习。新时代人不会把厄运或不幸的际遇视为过去世造“恶业”的惩罚结果,基于业力的平衡法则和学习的功课,造恶业者也要经历受害者的处境(例如,《麦可资料》和《克里昂》)。此外,新时代的灵性观比传统佛教要更重视“现世”和“世俗”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怀疑宗教对物质生活或世俗生活采取厌离态度的正当性。

  就轮回观来看,一般的佛教文化强调要出“三界”才能真正脱离轮回,达到解脱;而欲界众生的轮回跨越六道的范畴,因此,今生造大恶业、杀生业重,可能下辈子感果成为畜生道或饿鬼道。新时代肯定生命世界的轮回现象,但是却不同意跨越六道的说法,因为人的意识进化程度高于动物,除非是特殊的状况,否则人死后不会有倒退到为动物的情况发生(见王寄庆 1999)。新时代人对于有些“佛教徒”因为不愿意造杀业而吃素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轮回是自我臻至最高实相或是回归至上神性(Godhood)的一个进化过程。

  以上讨论仅限于针对佛教的通俗观点来谈,这是许多新时代人对于佛教的认知架构,教界的老参未必同意以这种方式来诠释佛教,同时,也有部份深入佛道传统的新时代接触者,对于新时代与佛学的融会与判别,也有不同的诠释和看法。例如,奇迹课程、与神对话系列指向更深入灵修层次。

  从佛教看新时代:

  关于从佛教看新时代灵性观的问题,这里将从涅盘佛教(Nibbanic Buddhism)的观点来切入,所谓的涅盘佛教Spiro称之为“激进的解脱道”(Spiro1970)。深入佛教教法的人士对于许多新时代的理念和诉求多有所保留。他们认为,新时代的灵性观过于天真或浅薄,很难真的去除我们根深蒂固的执着和烦恼而达到解脱的境界。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否定之道,而新时代灵性观的根本精神在于肯定之道。新时代流行的重视现世的幸福和富裕以及“心想事成”的理念,超个人心理学派的作者之一Wilber,在《一味》一书中,批评新时代灵性观仍然停留在转译(translation)的层次,并未真正进入转化(transformation)的层次(胡因梦译,2000)。

  关于通灵现象的问题,正统佛教向来对于超常的意识、灵异或神通现象,抱持存而不论的态度,即使在佛教圈中不乏信徒感应道交的事迹、大师出现之异象事件等,但是通灵绝非正统佛教鼓励之事。对于新时代将通灵当作是一个扩展自我意识,或是与高层自我或高灵接通的练习课题,佛教有较多的质疑和保留。

  整体而言,新时代和台湾本土宗教在议题方面有所交集,而旨趣却又有所不同。比台湾本土宗教提供了更多的现代性的内涵,并且更重视现世问题的解决。这些是新时代运动所提供的观念理系和实践方式,对台湾本土佛教新时代运动的内涵对台湾宗教文化的影响。


quoted from : 小雨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10 收起 理由
lemongrass20 + 5 谢谢分享
外道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4-2015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时代new age虽然存在着乱象与矛盾甚至冲突,例如其中有追随高等灵的(塞斯etc),有排斥追随任何人的(奥修、老克)、有提倡透过催眠与自肯改善生命的(如路易斯-海)、有着重于原谅的。。。。。etc
但无论如何,他们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那就是探索。。。亲自探索与体验。。
和一般受戒后严守戒律,严遵次第、法门的教徒有所差别。。。新时代人少了 被称“外道”的压力,可以去探索很多不同的生命经验。
开始,我觉得这班有地图不看,从新自己摸索,觉得是很浪费时间的。。
渐渐近来,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态度。。
这样的广泛探索,往往会产生出对各教,甚至各法门,各宗教目的地的不同看法。。
如果,能够 参古通今,更能够以“鸟瞰的角度” 看各种心灵的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5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 中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家倫博士論文。2002
http://gec.hk.edu.tw/chialuen/

只是加注, 給原作者的尊敬, 沒其他意思.

謝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5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這一句, 可以為大綱:

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否定之道,
而新时代的根本精神在于肯定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15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29-4-2015 09:19 A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8-4-2015 08:43 PM
他的這一句, 可以為大綱:

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否定之道,

佛教,最终的目标在于比较形而上的超脱为目标,南传在这点更为特出。即便是北传佛教----承认形而上即是形而下,承认“郁郁黄花和青青翠竹” 就是法身、真理,但是,对于五蕴六根尘,还是很避忌,对爱一字,很多也觉得不妥。我见过几个佛教徒,一直强调慈悲和爱必须要分开。所以,在解决现世的问题,如情绪、心理、创伤方面,有所限制(不离止观范围),。。而新时代没有要求超脱三界,在乎的是这一世的问题,所以,对这些问题比较在行,而且没有了“被称外道”的限制,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尝试。
佛教的大师,都是男的为多,所以法门也偏向男的规格;新时代团体里,(我看到的是)女性明显比较多,明显的女性对这些触动内心情感的方便法门比较相应。。
以往,我本身对新时代的途径嗤之以鼻,觉得是“在五蕴中打转”。。后来,慢慢我看到的是,很多人不能够轻易用止观就解决内心的问题,否定之道比较适合理性多于感性的人。。
对于感性的人,你还是要用感性的途径来解决一些心结缚,你无法叫林黛玉说:‘抽离出来,看着你的多愁善感,你不是你的情感,你是观者。。’ 这个基本上行不通。。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女性喜欢读哲学、喜欢读krishnamurti的书..因此,新时代的各种活动对女性特别受用。


另外,讲到否定和肯定,我想拿个有名的比喻来说:
“一滴水,滴进了大海,融化其中,从此消失无踪。。。”
我在想,南北的有无之诤,是不是南传大篇幅在讲小水滴融化消失,不注重讲大海怎样;  北传大篇幅在讲融化后的大海,不注重讲小水滴的融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15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9-4-2015 09:17 AM
佛教,最终的目标在于比较形而上的超脱为目标,南传在这点更为特出。即便是北传佛教----承认形而上即是形 ...

"一滴水融入大海"是梵我觀念,新時代也是這種觀念,南傳北傳都否定梵我觀念。

佛教是否定之道,否定世界,否定感情,否定愛,否定自我,這個不是我,那個不是我,。。。南傳比較直接,從尋找沒有任何一樣是我去發現無我。大乘就比較含晦,說是無我觀卻又帶了梵我觀,然後又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不是有有不是空等等模棱兩可的說法,被人認為是高深奧妙,我說那是不直接。

很多佛教徒自己本身也無法掌無我觀的理念,雖然心意上否定一切,認為一切無我,可是在否定之中意識上更加強了自我建設,無我觀也會令人反效果。加上大乘又偷偷加入梵我觀,令佛教徒自己也迷糊無法掌握真正的觀念。無我觀基本上沒什麼錯,更高層面不可能是獨立自我,不過資質不到最好不要去思考無我觀,搞到反效果變成建立自我更加不好,不是那個多人可以掌握無我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4-2015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29-4-2015 02:02 PM 编辑

新時代與是梵我外道是比較合乎常理,承認世界,承認感情,承認愛,承認自我,承認梵,通俗易懂,沒有資質上的要求,人人都可以理解。不過因為"一滴水融入大海"的梵我觀念,令新時代或是梵我外道無法正真放下自我,也無法去到究竟。

梵我觀容易理解,不過無法放下自我的固守也是絆腳石。無我觀沒有錯,不過無法理解無我觀反而比梵我觀還要糟糕。兩種都有利弊,到頭來老實行走就好,不要思考太高。尤其那些修也沒有理解也沒有的人卻說空不空大搞模棱兩可,失落得最糟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15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9-4-2015 01:46 PM
新時代與是梵我外道是比較合乎常理,承認世界,承認感情,承認愛,承認自我,承認梵,通俗易懂,沒有資質上 ...

呵呵,对我而言,可以证到大我也不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4-2015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9-4-2015 01:46 PM
新時代與是梵我外道是比較合乎常理,承認世界,承認感情,承認愛,承認自我,承認梵,通俗易懂,沒有資質上 ...

修无我,最好是出家。要在家,最好是退休的。。
如果生活中修无我,太多抵触,社会处处要用到我,家庭、关系、事业。。太“无我”的话,就算自己很清静无碍,身边的关系也会产生很多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4-2015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9-4-2015 01:28 PM
"一滴水融入大海"是梵我觀念,新時代也是這種觀念,南傳北傳都否定梵我觀念。

佛教是否定之道,否定 ...

其实,涅磐是最难理解的东西。。
就像凭空消散。
连比喻都难,南传那个柴烧尽的比喻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剩下的还有温度和灰烬。
也许就是进入涅磐者自我意识消散完了,虽然意识可能变去其他能量,但是涅磐者本身已经没法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5-2015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尔伯:

很多年前,当佛法刚刚传入美国的时候,你根本甭想提出结合冥想与心理治疗的说法,因为大家都认为佛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你按照佛法正确地修炼,你就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了。但是,当今美国著名的佛教老师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心理治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私下都承认某些问题单靠冥想是无法解决的,光凭佛法是不够的。

  人们在禅修时常常忽略了其它的发展倾向,譬如情绪发展、人际发展、关系的互动以及社会习俗的相互作用。其它的发展路线有可能被忽略而萎缩,心灵可能承载了一个巨人及一堆侏儒,你的冥想练习越是有所长进,这种失衡的情况就越是严重。另一方面,心理治疗虽然可以使用各种揭露的技巧来帮助你,但是如果没有禅修的结合,你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彻底的解脱。

  人们应该将心理治疗和禅修结合使用,让它们各自发挥所长。禅修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建立觉照的能力,协助修复某些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则能帮助禅修释放被压抑的阴影和较低层面的缠结。

  当然,带着创伤和问题进行修行也是可以的。比如禅定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心智活动,培养觉照能力。如果你不断觉照你的心念活动而不认同它们,渐渐地就不被它们束缚或严重影响,渐渐地,私我的骗局就会瓦解。当私我完全放松时,就会突然“脱落”——你会突然超越私我变成纯粹的看,或者你会突然瞥见私我的真相。但在这样的过程中,那些被压抑的障碍可能被避开。肯·威尔伯用他自己的体会说,透过禅,你可能发展出非常强的觉照力,但神经官能症依然存在,你只是学会了觉照自己的心病,你能和这些心病自在地相处,但不能把这些心病连根拔除。

  他总结道:“如果你的修持方法对你有所帮助,那真是好极了;可是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也许心理治疗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5-2015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9-5-2015 10:56 AM
威尔伯:

很多年前,当佛法刚刚传入美国的时候,你根本甭想提出结合冥想与心理治疗的说法,因为大家都认 ...

我絕對讚成威爾伯說的純只修佛法嚴重心理不足,不過,威爾伯或許是個心理醫生吧?他的認為修佛法的需要心理治療才會正常,我的觀點是專門修心的佛教沒什麼需要去心理治療, 只需要把自己的觀點調整就可以了。修佛法的不足不是在於需要心理治療,而是在於太崇尚了佛教的哲理而把普世價值觀當著低微而忽略了。嚴重與普世價值觀衝突的佛教的哲理才會造成他的心理不足。

我這裡講的 “佛教的哲理” 是指佛教某些思想的部分,不是指佛教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不用 “佛法” 這兩個字,佛法包裹哲理和方法,我指的是哲理,基本上他們的方法沒有大問題,哲理就有某些太異端。那些異端排除了與普世價值觀的認同,造成他們的心理不足,這應該就是威爾伯所見到的弱點。不過他說需要心理治療,而我說只需要調整觀點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5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30-5-2015 12:15 PM 编辑



http://cforum1.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80281&extra=page%3D1



這就是一個例子,很極端很變態。殺人魔殺了美女做白骨觀,白骨觀是佛法,所以這個故事就被當著佛教的珍寶被人讚揚。
普世價值觀是,變態殺人是大罪,不容饒恕。佛教哲學是,那是佛法的白骨觀,為了白骨觀去殺人是沒有不妥的,40和尚沒反對,轉帖的人一樣沒反對,讀帖的人一樣沒反對,全部讚成。

這就是以佛法為尊,普世價值觀完全被踐踏的結果。他們不會覺得錯誤,他們會覺得那是偉大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5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治療師只能治療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治療師治療不了信仰有問題的人。

回教存有的異端信仰容易被人覺察,因為是明顯的。佛教異端思想是隱秘潛伏堂而皇之的理由之下 ,不易令人覺察。靠著佛教擁有大量的思想學說和故事,那些敗壞人心志的異端魔語就潛伏在其中,隨時等待搬遷入你的心中成為你的真理。

當它成為你的信仰之後,你也不知道你的異端在哪裡,你只知道你的信仰就是真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emongrass20 + 5 仿佛茅塞顿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15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2-6-2015 12:16 P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9-5-2015 01:09 PM
我絕對讚成威爾伯說的純只修佛法嚴重心理不足,不過,威爾伯或許是個心理醫生吧?他的認為修佛法的需要心 ...

如果一心修佛法的解脱道,那么问题是不大的,因为走“缘起性空”的路线,把什么都看化去。
对这类解脱道行者,虽然他们也有童年阴影、过去创伤、压抑的部分、扭曲的心结等等心理的纠结,但是,他们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就是当作“一个念头”来处理罢了。。念头来了就观,过了就过了。就是一个缘起缘灭的现象。就连情绪也这么处理。。
但这也是要有些基础的定力才能做到。
这个途径就是:你在梦中遇见猛兽,他不教你怎样对付猛兽,只叫你醒来罢了。。看见猛兽也好、宝藏也好,他都叫你醒过来。


走所谓菩萨道或不介意轮回的佛教行者,或者那些认为“生活中一切就是佛性的显现”这些修行者,因为没有前者那样的出离心,所以要处理的关系和心态的问题很多很多。所以内心有很多的冲突都要好好处理,例如一面努力不贪财努力布施,另方面又要修福报功德,努力挣钱;一方面要修清静行,另方面又要和伴侣和家人的关系保持良好等等。。
这类入世的佛教行者,如果没有把这些两极的矛盾做个整合和调理,内心会有点像车Alignment现象,一边要去左,另边要去右,造成内耗与矛盾。
这种行者,本身觉得要像他们崇尚的菩萨那样,18手臂,18般武艺。才能自在入世。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emongrass20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6:07 PM , Processed in 0.182334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