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2|回复: 7
|
秦始皇與日本的誕生
[复制链接]
|
|
話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但強徵百姓修築長城,更坑殺儒生,搞到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時有方士徐福(方士等同今天的堪輿學家、隱世神醫之流),他心生一計,訛稱可從東海的蓬萊島求取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不虞有詐,便應徐福要求提供童男童女、金銀財寶,載滿幾艘大船。徐福心想,個儍仔居然咁順攤,當然是第一時間夾帶出海,從此脫離暴政的魔爪。傳說徐福在日本登陸,與童男童女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國家,更成為日本首位神武天皇。
在這個故事裏,徐福是英雄,秦始皇是狗熊,但實情確是如此的嗎?
相對亞洲大陸,日本是較遲開化的地方,土著過著石器時代生活,直至繩文時代後期才開始從事耕作(與中國秦代相約,所以便有強國史學家斷定農業是經徐福傳到日本) 。基因研究顯示,日本人有兩大祖系:原住民和「新移民」,北海道蝦夷族與沖繩的琉球人有遠古的基因,應屬日本原住民,本州人的基因接近韓國人,溯祖分析估計他們祖先要到彌生時代後期才逐漸從朝鮮移居日本(時維中國的魏晉南北朝)。由此可見,徐福建立日本的傳說顯然是虛構的。
秦始皇修建長城及焚書坑儒,也可能是徐福之後的事。秦始皇篤信命理術數,在他帳下呃飲呃食又豈止徐福一人?修建長城,大概是由於某方士隨口一句:「天刑、勾陳現北方之地,若凶星來犯,大秦恐休矣。」這句話結果令秦始皇強徵民工三十萬,流放北地修築長城。至於後來的坑儒,據講秦始皇坑殺十之八九也是方士而非儒生。
〔轉載〕
|
|
|
|
|
|
|
|
发表于 22-10-2014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0-2014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0-2014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0-2014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徐福的去向
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说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历史上率先提出日本开国神武天皇为中国人的是中国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他在所著《日本国志》一书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立教首重敬神;国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则诵禊词以自洗濯,又方士之术也。崇神立国,始有规模,计徐福东渡已及百年矣,当时主政者,非其子孙殆其党徒欤?至日本称神武开国基,盖当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无事足记,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辞乎?”(这说法三笠宮崇仁亲王也同意[來源請求])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径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日本学者鈑野气峰说齋藤氏是齐人后裔。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连云港市现有云台山脉,姓氏都与山有奇特渊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美洲说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学及輔仁大學教授卫聚贤认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国人发现美洲》考证:“美洲特产四十多种动植物矿产为先秦人民所知”。[3] 卫聚贤研究吴人《外国图》“亶洲去琅琊万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还提到现在美国檀香山还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还有中国篆文的古箭。
琉球群岛说
到了琉球群島。可能是台湾,可能是现今日本冲绳......
渤海湾说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失踪说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14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福东渡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在三处四次记载了徐福渡海的故事。从而提出了一个恍惚迷离的历史难题。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条载:“齐人徐市(fú,即后文之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是中国古文献记载徐福东渡故事的起始。《史记》同卷“秦始皇三十七年”条又载:“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从这一记载看,徐福入海之后,似乎又回返过一次,其后便下落不明了。秦始皇对此也并未加以追究,因为同一年始皇帝就死于沙丘了。
但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却提出了新的情况。淮南王刘安与将军伍被纵论天下形势,伍被在谈到秦亡时,举出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这件事。他说徐福以巧言欺骗秦始皇,“秦皇帝大说(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史记》没有记载徐福所到的“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但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对此有所披露。此书为济州开元寺一位名曰义楚的和尚所著。该书《城廓·日本》一章中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出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这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次把徐福东渡与日本联系起来的记录。这段文字很值得探究。第一,它认为徐福东渡确已到达日本;第二,它认为徐福之所以把日本(即倭国)作为目的地,是因为在那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第三,它认为徐福带去的童男女,子孙繁衍,名曰“秦氏”;第四,它认为由于徐福后裔的繁衍,使日本风俗“一如长安”。从全文记载的口气来看,作者似有某些亲身感受,如亲赴日本、耳闻目睹的一般。
我们寻考《义楚六帖》资料的来源,可以推定该书关于日本部分的记载,大约与一位名叫宽辅的日本和尚有关。原来,公元927年(五代后唐天成二年),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请赴中国。此人是真言宗的高僧,法号“弘顺大师”。他在济州与义楚交往甚厚。所以,《义楚六帖》这部宗教著作,特辟“城廓·日本”一部,记载日本的风土人情,其资料大多出自宽辅的口述传闻,因此,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义楚六帖》在研究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五代史》中没有“日本传”,唐宋之间中国关于日本的记载,主要是依据《义楚六帖》。我们据此书的记载,可以推定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最初是在日本流传着徐福渡海,东达日本的传说。此传说又经过赴中国大陆的日本人的传播,被首次载入中国的文献。
如果说,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是十世纪左右日本的产品,那么,到了宋代,中国人对这样的传说就深信不疑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了。其中云:“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日本刀歌》载《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十五,奇怪的是《司马文公集略》中也有,不知是欧阳修做的,还是司马光做的,中国学者没有考证。此处依日本松下见林《异称日本传》中说法,定为欧阳作品,误入司马光的集子)
欧阳修对徐福到达日本,作了完全肯定的描述,他在《日本刀歌》中的观点最集中地代表了十一世纪前后当时中国人的日本观。
宋代之后,经过将近两个多世纪的流传,在明太祖洪武年间,这一传说又有了新的演进。
十四世纪初期,日本高僧绝海中津赴中国,他在洪武元年(1368年)为朱元璋所召见。两个人讲得兴来,一唱一和,做了两首诗。现日本《蕉坚稿》(绝海中津的遗文编)中,载有《应制赋三山》一首,其诗曰:“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在此诗之后,附有《明太祖御制赐和一首》。其诗曰:“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昔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竟不归。”
这两首诗,虽然咏的是同一个主题,却有各自的风格和心情。但是,令我们最为注意的是,绝海的诗第一次透露了当时在日本的熊野山前(今和歌县境内)日本人已经立起了徐福的祠堂,而且血食不断。至此,我们可以说,长期流传于口头和文字上的传说,已经被演绎为中日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虚构的事实”了。它明明只是一种传说,而人们却用建祠(其后还筑墓)祭祀的传统形式,确认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在当时,中国、日本和朝鲜三国的历史学家们几乎都确信这个“虚构的事实”,纷纷载入他们的著作中。
明代陈仁锡撰《皇明世法录》卷七十六“日本考”、明代刘仲达撰《刘氏鸿书》卷八“地理部”、朝鲜学者申叔舟在其《海东诸国记》、日本北畠亲房著述的《神皇正统记》等书都记录了徐福到达日本的故事。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传说会首先在日本形成和流传?为什么一部分日本人也相信自己就是徐福一行的后裔?为什么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中日朝三国的文献都同样地记录着这一“虚构的事实”?为什么大家都相信这是“事实”,并且在流传中给它增添新的内容?
我们说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自隋唐以来,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汉文书籍大量流入日本,史籍中关于徐福东渡寻找蓬莱仙山求不死药的记载也必为日本人所知。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徐福东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真正的史实,徐福的神奇而浪漫的传说,不过是不自觉地被用来解释这一段不为人所注目的事实的。这个事实便是自秦汉以来,有大量中国居民迁居日本。
大正年间(1911—1925年),日本的考古学家们在日本的西南海岸,发现了大量的铜铎、铜剑、铜鉾。这些金属器物,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均极为相似,有的则完全一致。考古学家后藤守一等认为,这是从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起,至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制作者,相当多的是在这一时期从大陆迁来的“归化人”。
“归化人”是日本人类考古学中一个专用名词。它专指上古时代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列岛的居民,以区别于日本列岛上的原始土著居民,即区别于“原日本人”,但他们本身又在日本列岛民族人种的融合中逐渐被“消化”,而成为今天日本人的祖先。
根据日本发现的上古金属器具遗物,考古学家们推断,从公元前三世纪起,日本已有“汉族归化人”。1958年,日本当代考古学家金关丈夫在日本九州岛东南的种子岛发现一批陪葬物,出土“贝扎”(贝制片状物,陪葬或呪术用)、“腕轮”(手镯状物)数件,在“贝扎”上,有写着“汉隶”的文字,在“腕轮”上,刻有汉代爬虫纹样的图案。由此可以推言,从战国后期至汉代,一定有不少的中国人在向日本列岛移民,成为当地的“归化人”。
对于“汉族归化人”的活动,中国古文献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少量居民的外流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反映在日本的古文献中,却是相当突出。据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应神天皇十四年”(约公元二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而来归焉”。公元815年,日本编成《姓氏录》,其载“仁德天皇(约公元前一世纪)时,秦氏流徙各处,天皇使人搜索鸠集,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人”。《姓氏录》并叙“弓月君为秦始皇五世孙”,“阿知使主为汉灵帝三世孙”云云。
日本古文献记载的那些具体数字并不完全可靠,但对中国大陆秦汉人迁居日本这一事实,却是一致确认的。如果把文献记载与地下文物的发掘相印证,那么,秦汉时代中国人向日本不断地移民,无疑是一个事实。
另外,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开国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这种观点于1950年提出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日本学者于当年便自发组成“日本民族头骨指数测定会”,文部省补助经费,由全国各地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的男女学生的头骨进行测量,五年后集中了代表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六七万人的测定结果,由日本最著名的体质人学类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分析,与日本周围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日本人的头骨指数大多数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各省人的头骨指数完全相同,与上述省份外的部分相异,由此得出了“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经留住在中国的东海沿岸”的结论。据常扬所著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文说,昭和天皇之第三笠宫就表示过赞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1980年4月2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的“天皇诞生日”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两千年悠久的历史啊!欢欣庆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辟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这使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十分震惊。他说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中国到日本的徐福的一个随员的后代。换句话说,这位首相承认自己具有中国血统。
徐福东渡的史实、传说和它们的历史演变,清楚地表明了从上古时代起,中日两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以至人种方面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考证和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把人们无法解开的迷惑,附会到了一个可以被附会的事件身上,终于把徐福安排到了日本,徐福东渡便首先被敷衍成一篇神奇的故事,在中国、日本、朝鲜得到流传,而且认可了。当我们通过文献与文物两个方面把握了这种联系的深刻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二千年历史学家们疑惑不解的话题。这起码对日本人认定自己是神的后裔的一个否定,改变大多数日本人对自己是最优秀种族原因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说明中日交流古已有之,并源远流长。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14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福東渡的記載
《史記》的記載
徐福的事蹟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并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后,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也可能在琵琶湖一帶),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并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于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湾以北的海,并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并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并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后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说東鯷人是他后人。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于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而成書于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语。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与徐福有关。佐贺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为主神。 |
|
|
|
|
|
|
|
发表于 25-10-2014 04:1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日本还存在一个徐家村,村民自称是徐福与其士兵、童男童女的后代。没记错现任还是前任日本对中国外交官就是这村子里的人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