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4|回复: 1
|
宋徽宗趙佶愛看球賽 在皇宮成立專業球隊
[复制链接]
|
|
《漢書·霍去病傳》注:“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鞠是以動物皮經過加工後縫製成圓形空囊,內塞動物毛而成。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初的功能是用於訓練武士的。武士經過蹴鞠訓練,可以健筋骨,活四肢,增體力,以便提高戰鬥力。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體育娛樂活動。
蹴鞠分有雙球門的直接對抗競賽、單球門的間接對抗比賽和沒有球門的散踢白打三種形式。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第七十三首中寫道:“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毬。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說的是寒食那天,兩隊宮人在殿前進行“步打毬”比賽。此時,皇上駕到,其中拔得頭籌的那一隊(比賽的一半人),紛紛停下來跪在地上謝恩,因為對拔得頭籌者皇上有獎。第八十一首中則又寫到另一個蹴鞠場面:“宿妝殘粉未明天,總在昭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寫的是寒食一大早,宮女們宿妝未卸,就已經開始進行“白打”了,優勝者要得到金錢獎勵。在這兩首詩中,不論“步打”還是“白打”,都是“蹴鞠”之戲。
皇宮中有足球活動,民間同樣有。請看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的描述:“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球踢得高過飛鳥,看來球藝不錯。另一位大詩人杜甫在《清明》詩中也指出:“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 ”說明清明時節蹴鞠和蕩秋千的風俗在各地是相同和廣為流行的。
北宋時期,踢球運動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非常流行,當時,不僅老百姓喜歡踢球,連皇帝也喜歡。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宋徽宗趙佶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球迷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是軍人出身,喜歡體育運動,看到踢球能鍛煉身體,還能帶來無窮的樂趣,就將踢球作為工作之餘最主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宋代名畫家蘇漢臣繪《宋太祖蹴鞠圖》,圖中共有六個人,前面是身體較為肥胖的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宋太宗)在面對面蹴鞠,站立在一側和後邊觀看的是大臣趙普、楚昭輔、黨進、石守信,他們都是宋朝開國元勳。通過他們伸長脖頸瞪大眼睛聚精會神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都是球迷。
值得一提的球迷皇帝是宋徽宗趙佶。趙佶並不喜歡親自踢球,可是,他特別愛看球賽。他在皇宮裏成立了專業的球隊,這是拿工資的國家隊。趙佶規定,每年在他過生日的這一天,文武百官祝壽之後,皇宮裏的球隊都要進行足球比賽,以滿足他喜歡看球賽的心事。趙佶規定,球隊在比賽時,贏球的一隊有獎,而輸球一隊的隊長(當時叫“球頭”)則要挨鞭子抽和用黃白粉塗臉。這種懲罰方法,並不是趙佶的創造發明,而是當時的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出的餿主意。
趙匡胤和趙光義只是把玩球當成一種業餘愛好,並沒有因此耽誤工作。而趙佶玩物喪志,有時把正經工作都耽誤了。
南宋時期,蹴鞠也是市面繁華的標誌之一。詩人陸遊在《春晚感亭》詩中雲:“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他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詩句,說明清明是蹴鞠的好日子。為了滿足蹴鞠活動的需求,蹴鞠愛好者還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由於鞠是圓的,因此名曰“圓社”,相當於現在的足球協會或者足球俱樂部。
既然成立了足球俱樂部,就要開展活動。於是,各地紛紛成立自己的足球隊,開展賽事。南宋周密在其傳世之作《武林舊事》中,就開出了兩支球隊的陣容,以及參賽球員名單和他們在球場上的具體位置與職責:“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
有男子足球隊,也有女子足球隊。據宋元時代著名學者馬端臨的重要著作《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
|
|
|
|
|
|
|
发表于 30-9-2014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