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3-9-2014 08: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汉文先生传的功法?
 |
|
|
|
|
|
|
|
发表于 23-9-2014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9-2014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讲得 发表于 23-9-2014 08:06 AM 
刘汉文先生传的功法?
对!198多年时他来过大马教功。那时期很多人学禅密功,在欠缺领导推广的情形下,愈来愈少人练了,目前有几人持续练?不知道。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3-9-2014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密功是佛家功法之一。可祛病健身。过去只限密授。著名气功家,功法传授人刘汉文兼承四代祖传,公开传授, 据恩师刘汉文介召:他的曾祖父刘晋才、祖父刘兆爵、父刘善庆皆医亦禅;姑刘素鸾幼年出家,亦修道兼医。他承祖所习:筑基功、双云功、吐纳气法、阴阳合气法、洗心法、慧功,统称《中国禅密功》。,既适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适合青少年和健康人学练。学练过的人一致反映,得气快,气感强,不出偏,对开发智力,改善人体功能有显著效果,对多种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肠胃病、神经官能症、肾炎、肝炎、骨质增生、妇女病、“老慢支”、矽肺以及早期性功能减退,疗效满意。
功法要领:
一、展慧中和松密处是禅密功的一种基本功夫。
展慧中,从慧中表达出“出自内心”的开朗、坦白、纯洁、爱慕、善良、慈祥和做好事的愿望。要在精神方面,出自内心的笑及其深度、是“笑”从内心起的笑不休——笑得开心、笑得永恒。松密处,即会阴穴,是气机运行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重地。松密处,是用意不用力,松下来后,“似尿非尿”还不够,要在大腿内侧有温热感。-
二、三七分力
1. 在站势中,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外撇)把体重的七分落在两个脚跟上,三分落在脚掌,(脚趾要舒展、平铺、可微微地动)。膝关节微曲,不僵、不滞,以松动滑利为度。
2. 髋关节要松,把腰椎生理性前弯消失掉,即收臀,或者把胯部微微向前挺一些。
3. 松肩、腋胁要空虚(两肘尖略向外撑即可)两臂下垂,手指自然分开。
4. 颈椎竖立,头部略有向上提或顶的感觉。
5. 重心稳定,全身随可放松,呼吸匀长,精神安逸。
三、三点一线:
以头顶、密处、两脚开立后,两脚跟联线的中点上、中、下三点垂直成一线,三点中以密处为主。
四、松动和体松:
动要连绵,要缓、轻、柔圆,浑圆无楞角,不着力、不僵滞,连贯又连绵。即通过自主的特定的主动动作导引来实现(用意不用力),达到全身各部肌肉和所有关节都放松(自然、舒适),还要求精神上的松(宁静、安逸),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体松(合适)心笑(宁静)息平(自然)三者融会贯通,化为一,即可阴平阳秘,真气从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加速进入气功态,尽快地收到锻炼和治疗的效果。
五、洗髓观想和摄本归周;
洗髓观想是禅密功的功法术语和修持功夫,是调动内气运行于骨髓,洗髓观想就是闭起眼去看,去想自己的骨髓,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往返地去观想骨髓。
由于四动气的产生、壮大和存于全身之后,再把它集中起来,从而强化运行于骨髓,即摄本(本:气能),归周(周:髓,在修持“外为我用”时指得是躯壳)摄本归周和洗髓观想是其一种,这个一是必备和要时时习练的一种功夫。
六、回阳不漏:
“阳”指宇宙能,亦指“气”,这句话是针对收功的要求,要彻底、圆满、顺利地收功。
七、“合十”与“结手印”:
有其实际意义“指交经,气媾合”,为得是增强气强,有利身心健康,不属于标志。
筑基功
建房有筑基过程,没有坚实的房基,硬是加砖添瓦,会垒不起高楼大厦。学气功也是这样,练不好筑基功,不能尽快地得到“气”和它的良好作用。基础很重要。
禅密功的筑基功主要是运动人体脊柱。脊柱的椎骨终生保留造血功能,有支持体重,抗衡引力,维持体态、体位、体形的功能。有保护脊髓、脑、心血管和内脏的功能,有自身运动和对四肢运动的传递功能。运动脊柱能促进机体的健康,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活力,并表现出治病、强身和抗衰老的作用。
从脊柱解剖可以看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从侧面看是呈S型曲线状态。在此状态下,脊神经不受任何压迫,表现出正常传导信号的功能。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变化,脊柱的受力状态会发生变化,如脑力劳动者的脊柱以前弯为主要特征,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脊柱是以承受压力为主要特征。同时伴随脊柱朝某一方向弯曲的单一工作习惯,一方面改变了脊柱骨本身的代谢活动,同时影响到脊髓,以及脊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心血管、内脏、呼吸等系统的机能发生改变,而引发疾病。由于机体内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并共同组成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参与全部生命过程的调节功能。如果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了障碍,必然引起内分泌系统的机能发生障碍,导致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紊乱,进一步加重病情。
在脊柱的运动过程中,治病、强身和抗衰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表现出来,器官使其放松,以利于组织器官的机能恢复,从而保持了内外的平衡。
1、通过脊柱的运动,恢复了脊柱的机能,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2、通过脊柱的运动,对脊髓、脊神经有很强的刺激和按摩作用。对脊髓本身而言,刺激强化了基本生命中枢的机能活动,并通过它直接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器官,使之营养代谢和机能活动更趋于平衡。同时,由于脊柱的运动,使分布于脊柱周围的四大神经丝,即颈丝、臂丝、腰丝、骶丝的刺激作用加强。
筑基功的“四动”蛹、摆、扭、蠕。是形态上发自脊柱的动,上初级阶段学练中的高级训练。要求;脊柱的各个椎体“一节一节地动”。脊柱动可以带动四肢,牵动内脏各个器官,从而调整了增强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一、蛹动:
蛹动前,要展慧中,松密处,、三七分力、三点一线、闭目、内视脊柱。
自尾骨(骶椎)开始,做极为轻、柔、缓、圆的波浪式(蛇形)的前后蛹动,意念:一节一节地向上走,经过腰椎、胸椎和颈椎,依次向上蛹动,然后再一节一节地往下蛹动,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为一遍,男操练3或6或9遍(女提练2或4遍)。
二、摆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左右横向摆动,意念与遍数同蛹动。
三、扭动:
接上势,由尾骨开始,或左或右平而旋转式的扭动,意念与遍数同蛹动。
四、蠕动;
1. 两臂微展,由身侧向前平举比肩略高(掌心向下),两掌相距与肩同宽。向前平举过程中,要加强和着重蛹动,要有摆有扭。
2. 接着,两臂分别向左向右分开 ,呈一字形,同时,进行扭动。随着身体的扭动,两手掌同时指向一侧,要有蛹有摆。
3. 继而,两臂由头侧向大腿两侧下落,同时,进行摆动。要有扭有蛹,两臂划弧,一圈为一遍,次数同蛹动。
蠕动时还要留意手指和脚趾了在微微地动。
接上势,停止两臂回环运动,两掌由体侧平举至头上,“合十”(实心合掌),然后下落至胸前(虚心合掌),两掌分开,下插至脐下,“结手印”(两拇指相抵,双手五指交叉,男左食指在上;女右手指在上,松肩、坠腕,掌心斜向上,对脐、内视小腹腔。“洗髓观想”之后,再轻轻地睁开眼,练功结束。
双云功(取意于“光明云,花香云”)
双云功是从静中得气,以此为动力,根据需要,利用气的运行和发放,使肢体和内脏自行运动和回授引动以及发气于他人进行催动的锻炼与治疗方法,其核心是“静中生动”。
“松、静、定、悟、慧”五字,概括了双云功的锻炼方法、过程、关系、目的和效果。
松:体松可心静、息调,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单一心镜转入无心(无杂念)和记忘我的境界。
静:在慧中,体现禅修中之“笑不休”和“遍地开花”于此。舒五志、生智慧亦于此,“笑从内心起,慧从悟中生”。
定:定非定(不守一定一,即不死守,或谓之执着)。从初级阶段的物(从外界反映到内镜的知觉),到高级阶段的无(从内镜到释放于外界,解脱)即由系缘于物的起步过渡到逐渐深化的扩散,以及“对景无心,是大还”,逐渐体会,秩序渐进。
悟:是得的过程和手段,悟不要想入非非,制造假象,即“入魔”。
慧:是得的效果和目的。慧,要圆满成功,勿漏勿泄。
一、初练时,系缘于物(意念活动在身外自然界粗犷壮丽的日月、山川,最终过渡到空无,不为动去分心,同时,更要放松身体,把松静结合起来,贯彻始终,收功时要等到气感完全消失。
二、双云功的“动”是出自需要、本能和必然,会因人而异,四肢百骸会被动地做颤抖、摇晃、转动等到千姿百态动作,甚至做出了不曾想象和平时根本做不出的高难度动作。但有主动权,这种功符合生理和病情要求,是朴素、自然、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功法。练功后自觉身躯轻松灵活、神志欲达或症状顿减。久之则“气血流畅,疾病不生,五态舒适,长寿明性。
三、动作要顺其自然,以自发的进行为好,不能追求或故意造作(假动作),违其自然规律,效果反而不好,更不能在动时想入非非,大惊小怪,要见怪不怪(妇女月经期、怀孕期、严重精神病、心脏病患者勿练)。高血压患者意守地下极深处,接地根、呈阴伏阳,低血压患者意守天上最高处,接天根、采阳补命火。
四、练功当中,自觉病区(灶)有复痛现象,这是气冲病灶的反应,但要及时告知气功辅导老师,留意病情的变化,必要时请医生及时检查和治疗。
五、姿势与要求:
1.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脚尖稍往外撇),双膝微屈,但关节要滑利,屈中求直,收臀,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弯为度。两臂微屈置于头两侧(掌心向里),初练时,可置于腹前或胸前,掌与头、胸、腹的距离,不少于一市尺,姿势要舒展大方,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指、趾散;腋胁空;头颈虚顶;密处松,体重落于踵。练法是:以两脚跟联线的中点为一个点,密处、天顶各为一个点,要求这上中下三点垂直一线,维持身躯中正并利放松。
2.闭目远视(男面北、女面南);合于采阴补阳或采阳补阴,以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3.遥想山、水、日、月、星、云等宏伟自然美景。初练时系缘于物,“神无思虑,气不
垢(飘散),必先有归依”,进而似觉非觉——-似无心,最后过渡到空、无——似无我。“还神摄气、妙在虚无”,即自身宇宙客观化或天人合一的深化以至“解脱”。
4.呼吸要自然,“吐惟细细、纳惟绵绵”,以至“忘息”之若有若无,“似有者尚有有,似无者未真无”。要自然形成,切忌刻意追求,勉强从事。
5.收功,一升一降(一上一下)、一开一合(一内一外),是动静运动周而复始,不断变化的表现程序,双云功中的收功,因人而异,要区别对待,更主要的还是要顺乎自然,以各自的“自觉适度”为依据为尺度,务求圆满完成。
操作方法是:当四肢或内脏发功到一定时间和程度,自然欲止的时候、两掌交叠于脐下(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存念于小腹腔内,意守于此。“神返身中气自回”。求得“回阳不漏”,和圆满成功。收功时间长短要从全身停止起,直至全身气感消失。要耐心等待,切勿草率收兵。
慧功
对健身祛病,培养智力,增强记忆力,挖掘潜脑功能有效。
松、展、放、收是慧功起步功法,松是基础,很重要,可以初步收敛精神,重新调整呼吸,沟通气息运行。慧功的放松,是通过特定的意念活动,导引动作和吐纳方法来实现的,三者结合又相辅相成,是健身和修心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方法。慧功中的松密处,在练功中始终不怠,平时持之以恒,可收到“体酥、心融、乐陶陶”的实效。动作要缓慢,用意不用力,不间断、无愣角、微微地蠕动,节节波及到腕、肘、肩、踝、膝、胯和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最后练到一动(脊椎)和内动(内脏器官,要刻意追求)自然地呼吸,无意于呼吸的“忘息”,尔后逐渐过渡到存意于导引动作。
一、展在慧中:(不限姿势,以舒展大方,自然舒适为度,坐姿要“结手印”置于小腹下,掌心对脐)。
1.闭目,站好三七势:全身放松,脊椎和内脏一齐微微地蠕动,展开慧中放出去,放得越远越多越大越好。展开慧中后才能体会和运用好慧功中“笑从内心起”的“笑不休”,才能为舒五志(忧、恐、怒、喜、思)为身(命)心(性)并修(改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为“生慧“打开通路。
2.放在全身,透过全身远视和遥想自然界日、月、山川等宏伟壮丽景象,通过松密处和展慧中把体壳、肤毛松散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把内在的单一心镜展放到无灵的处境,从练功初级阶段意守中的“物”(景象)过渡到高级阶段意念活动中的“无”。
3.收归小腹:闭目远视外界改为闭目内视小腹腔中心,“神返身中心自回”。用这种先重于开(松、展、放),后重于收的功法,达到“回阳不漏”,不可“虽登宝山,仍复空手而归”。收是落的过程,要身闭、目凝、小腹腔中心、耳目并用。收:在“冲上贯下”中用之,可孕育成长。“向横”中用之,可使气更有作为。
1.在展、放的闭目远视和遥想中,勿忘勿助,即不掉以轻心,又不流于形式,不追求或死守一点,更不能想入非非(入魔)。
2.呼吸自然、绵绵密密,以至若有若无,即“似有者尚有有,似无者未真无”。
3.选择幽静,整洁、空气流畅的场所进行练功,时间以“自觉适度”为准。
二、冲上贯下 动作:闭目,按照功法要领,两臂微屈于头、胸、腹的两侧(掌心相生),掌与头、胸、腹距离不少于一市尺。意念的往来,要贯通脊柱进行,由顶和双肩冲上,经密处和双脚心贯下,一上一下,直到无地根。要缓慢、舒适和自然地进行。学练:和掌握单向(上和下)摄取外气的功法,冲上,意念在天上最高处贯下,存念于地之最深处两者轮换交替,上下往来,通理三焦虚实,冲上可采阳,以补气,贯下可采阴,以养血。
1.以先练贯下,后练冲上为宜,次数不限,但要相等,意念从天空透过“天顶”收回来,收在小腹腔内。
2.上冲,因通天阳、后背或全身有温热感,但不宜出大汗;下贯,因接地阴、前胸和全身有清凉感,但不宜发冷,因此要适可而止。
3.高血压病人,眼底动脉出血患者和妇女月经期,怀孕者勿练。
三、向横
动作及功法要领,参照冲上贯下。
意念向横,要横向无止境,直至天人合一,横时吐(呼),吐自小腹,似被宇宙所引,横时纳(吸),纳归小腹。吐和纳,出于自然,这样才能体会到遍体开花,开不尽,笑不休,同宇宙联成一体,互作用,同呼吸,共命运。
收功:先“合十”后“结手印”,由宇宙转到内视小腹腔,耳目并用,加深意念和气的感受,要“哺育养生”耐心等待,直到全身行动和气感消失,达到“勿漏勿泄”彻底收功。
由上冲下贯和横向的先后依次,连续不断和反复持久地操练,通天地,互为用,阴平阳秘,真气从之,健身祛病,长寿以至生慧。
注意事项:
一、练功前不能较剧烈的活动,如跑、跳、下棋、打扑克等,以保持精神、体力的相对稳定,达到调心、调息、调身之要求。
二、练功前须大小便,可饮少量开水安定心神。
三、练功宜在饭后一个小时进行,饥饿和饱食不宜练功。
四、练功完毕必须半小时才能进食,及洗澡。最好少说话,以免失气伤神。
五、练功时避免风、雾、雨,练功过程中,须听从老师的辅导。
六、在出现自发动作时,自我感觉到幅度太大或不能收功时,要反复默念“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词句,从而达到收功。
七、练功中,由于入静后突然发生巨响,或出现某种感觉而受惊吓,产生恐惧心,此时要加深意念,集中于肚脐眼。(小腹腔)
八、习练本功法,强烈要求各学员自然呼吸,同时须练其它功法,必须停止本功法一月余。
九、每日须记练功体会。
视频参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L ... SRpZZ1wfCGxFWq9J8sU
视频参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9 ... Wq6NerE_7qOsOsztzJi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8-10-2014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