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935|回复: 13
|
把佛教逐出印度的旷世奇才----商羯罗
[复制链接]
|
|
|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29/524979.shtml
商羯罗(Shankara)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不二论理论家。他显世于公元788 年,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少年时随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论者乔奈波陀(640~690)的弟子乔频陀学。关于他的传记保存下来的至少有11个,但都为传说、神话一类。其中最有名的是14世纪的吠德耶罗耶(VidyAraNya)所作的《商羯罗世界的征服》,但也由于它是商羯罗以后数世纪的作品,故难以让人相信。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就很难确定。1882年印度的波答迦(K.B.Pathak)提出,商羯罗的生卒年代约为788~820年,此说法为学术界沿用。现代日本学者中村元对此说法进行了再考证,他认为700~750年更为妥当些,他的意见获得了雷诺(L.Renou)和英戈尔(D.H.H.Ingalls)的赞同。
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把佛教逐出了印度,重新建立了《韦达经》的权威性。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个体灵魂的韦达真理。但是,商羯罗宣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因此,商羯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韦达经》。 他认为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但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这样,梵就有了两个: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另一个是下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限制之梵。下梵具体表现为神抵、个体灵魂(个我)和世男万象。
商羯罗也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按照他的理论,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空大是有1/2空+1/8水+1/8火+1/8风+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构成的。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最后,商羯罗的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他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
后来商羯罗边有遍游印度各地,同其它的哲学派别进行论战。据说他曾与当时强有力的弥漫差派的学生曼陀纳·弥室罗(约675——725年)进行过激励的辩论。这一事件反映当时拥有鸠摩利罗等卓越的哲学家弥曼差派与新的反弥曼差的吠檀多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商羯罗四处说教,但他的对象并非城市居民。因为在当时城市里佛教的势力还很强大,一般的工商业者又都信仰耆那教,下层庶民百姓则倾向于通俗的印度教。同时在都市里人们的伦理观念又流行着快乐主义。商羯罗主要是对与他同样的出世的云游僧们说教。商羯罗热切地希望复兴传统的婆罗门教,恢复奥义书精神。传说商羯罗的家里祈祭的是湿婆神,他也属于性力派(Sakta)。然而实际上商羯罗的说教却不同于湿婆派的观点,倒是对毗湿奴派(外士那瓦宗)颇有好感,也持信仰毗湿奴神的立场。商羯罗还精通瑜伽,他对《瑜伽论》作的复注《瑜伽论复注》(YogaZAstrabhASyavivaraNa)便可证明这一点。中村元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商羯罗原本就是瑜伽教徒,只不过他后来转到了吠檀多不二论派来。商羯罗的观点同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被人称做“假面的佛教徒”。这种称呼虽然有些道理,但他的理论的实质却仍然属于正统的婆罗门观点,弘扬着奥义书的精神。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6-9-2012 11:25 P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它可以轻易驳倒佛法,因为大乘法和佛法自相矛盾,他是借用大乘法批倒佛法,比如他说的有魂论,大乘承认有中阴身却不承认有灵魂,在辩论场上肯定被对手羞辱。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喔 还有这号人物的存在。
在巴利文当中。
商羯罗(Shankara)跟 佛教的 SanKhara 有些同音呢。
Sankhara - 业习
是不是有点巧合呢。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12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太多形而上学的东西。商羯罗只不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导致大乘佛教被吞食。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是当时的有人发动战争来残杀佛教徒和破坏佛寺,还有一些三教九流的人士混入僧伽团体。这些人这样做以为很聪明,其实是为自己造一个无间地狱。现在社会很多人来毁谤佛法,他们在做,我就在一旁静静和吃popcorn看他们的地狱果报几时到来。
前一阵之,有则外国新闻报道有位女士在FB一直毁谤和侮辱对方。最后被那男的刺杀。看到这则新闻是有点吓到,以往认为造口业是会得到比较轻的果报,想不到这都会招来杀身之祸。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12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N久以前我就在此法音版说过,大乘佛教形而上学的概念 - 真如,法性,佛性什么都好,这些知识并不unique,并不是佛教独有。古印度婆罗门,西方的教派,道家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佛教真正unique的是四圣谛法,因缘法,这是人类历史以来唯佛教独有的学说。
我个人并非反对形而上学的东西,只是这对初学者毫无意义。非初学者不是指博学多闻之人,还是有些禅定根基的人。非初学者是指证果之人。既然还没有证果,就没有必要碰触形而上学的概念,这样就不会走歪道。按着实际经验去摸索真理,一切搞形而上学的外道就奈你不何。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7-9-2012 11:09 AM 编辑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12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假如商羯罗出现在我面前与我辩论,只要按照古印度辩论精神,我可以击倒他。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很佩服这些真正会去追求原始教义的学者,很多宗教都不尊重历史和创始者的功劳,所以山寨货反而成了名牌,可悲 |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7-9-2012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水 -商羯罗, 一直以推论来辨佛陀的教义。。。 .gif) |
|
|
|
|
|
|
|
|
|
|
发表于 8-9-2012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商羯罗盗取了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门,再加以改造而已。
其实部派佛教如现今南传或古代上座部是倾向于主张二元论,反对不二论。
南传的菩提比丘:
大乘各派虽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声称:生死轮回与涅盘、污染与清净、迷与悟等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分别的。但从上座部的角度来看,这是荒诞不经的。对大乘来说,实现佛教修道所要达至的觉悟,正是要唤醒此不二论的观点。大乘否决传统的、对立的二元论,因为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由於缺乏任何内在的实质或本质,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各样明显相反的现象终於不谋而合:“诸法(现象)皆有一性(One nature),那就是「空性或无性(No-nature)」
当我们如实地审查当下的经验时,我们会发现,它贯穿著许多极为重要的二元性,对灵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义。佛陀在巴利文经藏中教导我们,坚定不移地专注著这些相对现象,并且确认它们,才是忠实地寻找解脱智慧所必须的。正是这些对立(善与恶、苦与乐、智与痴)的存在,使追求觉悟与解脱成为那麼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注。
因此,上座部以轮回与涅盘的对立为全面追求解脱的出发点,更有甚者,它把这种对立作为达至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那正是超越轮回与实现解脱的涅盘。上座部与大乘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大乘仅把轮回与涅盘的对立视为专为钝根众生而设的初步教导,最终要由较高层次的实现不二论所替代;但上座部并不同意,因为,从巴利文的藏经来看,即使是佛陀与阿罗汉,他们的苦与苦的止息、轮回与涅盘等仍然是不同的。
然而,这种假设正是我想挑战的。我想宣称:参照佛陀的原本教义,那种深刻与完整不必以差别的代价来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间反思,已能表露无遗的那些二元的对立面与其多样性,就足可达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我想补充一点,此种坚持确认真正的二元对立面的教导,最终会比较令人满意。它比较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尽管它拒绝内心的渴望全面统一,它需要考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於现实。
大乘佛教则有人认为二元论不是究竟说,般若、维摩诘经、中观的不二法门才是(这有别吠檀多的不二论)。
印顺导师:
(二)部派佛教傾向於世間與涅槃之對立,大乘則說「世間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佛教導眾生,要脫離生死輪迴之苦,應修戒、定、慧,斷除煩惱,才能得解脫涅槃。然而,部派佛教卻漸漸地將「煩惱與菩提」、「世間與涅槃」、「有為與無為」對立了起來,而對立的結果,很容易傾向於厭離世間,而急求涅槃。但「大乘佛法」卻說「世間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能不厭世間、不樂涅槃,也就是能常在生死當中度眾生。
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論》中亦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
在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因為他們將世間與涅槃作差別觀;而菩薩智慧深入,能觀「世間即涅槃」。《大智度論》在此引《般若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加以說明時,色等五蘊代表世間,空即是涅槃,菩薩知色等五蘊當體即是空,不是離開世間另求空性,也就能觀「世間即涅槃」。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9-2012 01:37 AM 编辑
|
|
|
|
|
|
|
|
|
|
|
发表于 8-9-2012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9-9-2012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佛教逐出印度的不是商羯羅,
而是印度人的窮人 Bollywood 幻想.
|
|
|
|
|
|
|
|
|
|
|
发表于 14-9-2012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7-9-2012 11:08 AM 
假如商羯罗出现在我面前与我辩论,只要按照古印度辩论精神,我可以击倒他。
你太小看adi shakara了。。。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