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0-6-2013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到哪去了?
有一位公差,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
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
第一樣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盤纏、寒衣都在裏面,當然不能丟;
第二樣是公文,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
第三樣是押解的和尚;
第四樣是自己。
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點一遍,包袱還在,公文還在,和尚還在,我自己也還在,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復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閒聊幾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應,關係越來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風雨交加,饑寒交迫,兩人趕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個破廟裏。
和尚對公差說,不遠處有個集市,我去給你打點兒酒,今天好好放鬆一下。
公差心思鬆懈,就給和尚打開了枷鎖,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還買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過去。
和尚一看,機會終於來了,他從懷裏掏出一把剛剛買來的剃刀,嗖嗖嗖,就將公差的頭剃光了。
然後,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來,自己換上,又將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連夜逃走了。
對發生的這一切,公差都渾然不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
醒來後,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準備清點東西,繼續趕路,一摸手邊的包袱,包袱還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著了。
廟裏找,廟外找,到處都找不到。
公差就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兒去了呢?
呃?發現頭居然是光的!
低頭再一看,身上穿著僧袍,恍然大悟,原來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樣都在,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
公差又在廟裏四處找,怎麼也找不著自己,心裏就納悶兒了,和尚還在,我到哪兒去了?
******
這個故事 放在現今來解讀,顯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麼?是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不管現在的生活水準如何,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質生活的改善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它不會丟。
公文是什麼?公文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總要有一個社會角色,要通過一種職業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份公文也丟不了,會隨時帶在身邊。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當我們的自我還在時,押解和管理著這個囚徒。
但是,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過分專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
表面上看,和尚還在,日復一日忙碌的事都沒有丟,自我卻找不到了。
我們忙的到底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人最想得到什麼,就會成為什麼的囚徒。
有些人特別看重權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關係、經營人脈上,職位越來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後就變成了權力的囚徒。
有些人特別想掙錢,開始的時候掙錢是為了花,掙到最後它就是個數字,那就變成了金錢的囚徒。
有些人一輩子執著於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但癡迷不悟,最後就變成了感情的囚徒。
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會把你裹挾進去,讓你變成它的囚徒,這時候,“我”就丟了。
在追逐金錢上,我們犧牲了健康、家庭、休息、娛樂…甚至失去享受吃飯的樂趣,原本只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漸漸的演變成熬夜加班工作,最後,生命裡只剩下工作,卻丟失了自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013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金定律就是觸動「人類共通的感動點」
「故事的黃金定律」和神話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著共同的模式。接觸到這個模式,人類就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容易感動、容易驅使人們去行動。就如前項說明過的,能充分得到故事的好處。
這個模式也就是「人類共同的感動點」。就算知道「又是同樣的模式」,可是一旦被觸動,還是會不知不覺被打動,故事就是這樣的存在。
其實好萊塢電影有很多都是依照這樣的黃金定律創造出來的。好萊塢是以全世界為市場的大生意,比起追求文學性或藝術性,目標還是為了讓超越人種或文化的多數人產生更簡單明白的感動。因此故事若有觸動感動點這樣的結構,至少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偏差。
當然,即使遵照黃金定律,故事本身若是沒有內容,也無法打動人心。雖說有很多故事,即使偏離這個模式卻也能感動人心。但是使用「黃金定律」一路順遂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
黃金定律必備的三大要素
許多好萊塢電影都包含以下三個要素。
一、 有什麼缺陷,或被迫有缺憾的主角
二、 主角有一個無論如何都必須達成的遠大又艱難的目標
三、 不得不跨越的種種糾葛、障礙和敵對
這是世界上各種民族的英雄神話的共同要素。只要網羅這些要素,打動人心的可能性就很高。我們個別來看看吧。
一、有什麼缺陷,或被迫有缺憾的主角
主角人物有種種必備條件,但是有某些不完滿的部分,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元素。他也不需要全部都是缺陷。若是經濟條件很完滿的話,在內心有不完美的部分之類的也行。
所謂「被迫有缺陷」,請想像主角人物被奪走心目中非常珍貴的東西。珍貴的東西,有工作、財產、家人、戀人等等,主角覺得越重要越好。
人類對於什麼都很圓滿的主角人物不太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因為有缺憾的主角才會努力奮鬥,讓人產生移情作用。
二、主角有一個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的遠大又艱難的目標
有缺憾的主角,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或是為了奪回原有的東西,必須往目標或目的地前進。而那個目標或目的地最好是越遙遠越艱險,越讓人覺得不可能達成越好。
目標或目的地越遠越險,越能彰顯出面對它的主角人物的魅力。
三、不得不跨越的種種糾葛、障礙和敵對
主角面對的目標或目的地不論看起來多遠多艱險,如果沒有什麼障礙就順利達成,觀眾就會覺得「什麼嘛!」
盡可能的在主角的前進道路上出現阻擾。可能是外部的要因、敵對的對手、原以為是夥伴的人背叛、自己的脆弱等等。
越多糾葛或障礙,人們就會帶著興奮期待的心情對主角或故事產生移情作用。
故事的結構要採TDL方式建構
網羅了故事的要素之後,接著就是如何排列組合。
但是也不用想得太難。因為只要已經網羅前述的三大要素,就自然而然會成為那樣的故事。
說到故事的結構,最有名的說法是「起承轉合」。
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故事的構造,因此想簡單地取用TDL的方式介紹給讀者。
「TDL」是什麼呢?
這是筆者自創的名詞。TDL就是東京迪士尼樂園的縮寫。
簡單而言,就是「抓住」、「搖晃」、「滿足」這三幕。
「抓住」就是讓人覺得好像很有趣。
TDL的遊樂設施,一看就會覺得很有趣,所以就會想要坐看看。那就是「抓住」。
接著就是實際去搭乘那個設施。一個個接連而來的恐懼,才放鬆下來又想尖叫。那就是「搖晃」。
玩完了設施走出來。啊,真好玩,好想再坐一次,這就是「滿足」。
只要記住故事的構造是「抓住、搖晃、滿足」就可以了。
然而,故事並非萬能
到目前為止,說的都是故事的好處。然而故事並非萬能。
在此,將列舉出在工作或商業上使用故事反而不利的可能性。
一、故事會因為聽者不同,表現的方式也因此大不相同
我剛才說過,故事的好處是可以有很多面向的解釋。然而相反的,也因為聽者擁有不同的感性和理解力,使表現的方式大不相同。
應視情況而定,有時候只是淡淡的把資料說出來反而比較有說服力。(雖然那也可以說是故事的一種)
不想模糊帶過,或是數字本身已經很有力量等等的情況下,或許不用故事表達還比較好。
二、有些人對故事有好惡的可能性
雖然多數人對於用故事來表達的方式有興趣,但是正好相反的情況也是有的。世上確實有對於故事的型態產生抗拒反應的人,因此看出對方屬於哪一型是很重要的。
三、必須抱著故事也會得到負面評價的覺悟
不論如何賣座大紅的小說或電影,一定也會存在著「沒什麼意思」的評價。而且,說不好看的壞話往往傳得特別快。
在商業上也是一樣。
無論得到多大共鳴的故事,一定有人會覺得反感,對於這一點要先有所覺悟。
請一面踩著上述的壞處,一面享受故事的好處吧。
為什麼會說故事的人,賺的比較多? :說故事的能力,決定你是否擁有百萬年薪
作者:川上徹也
譯者:張婷婷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7-2013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三樣東西一去不復返:
時間
生命
青春
2、三樣東西毀掉一個人:
怒氣
傲氣
小氣
3、三樣東西永不放棄:
童真
理想
希望
4、三樣東西最無價:
愛情
善良
友誼
5、三樣東西最無常:
成功
財富
夢想
6、三樣東西成就人:
天時
地利
人和
7、三樣東西要珍惜:
父母
孩子
眼前人
8、三樣東西做事情:
目標
方法
改善
9、三樣東西交朋友:
誠信
奉獻
無私
10、三樣東西把握好:
機會
人生
婚姻 |
|
|
|
|
|
|
|
发表于 26-7-2013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我的腦子在想著不要當高齡產婦
所以年齡對我來說很重要
哈哈,我很享受期待拖著老公的手,孩子吵著要吃雪糕的感覺
偶爾發白日夢,為自己的人生劃上一道透明的彩虹 ^.^
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充實地,積極地過著每一天
因為知道它只會向前走,所以都想抓著每一刻
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笨,就因為很多很多事情都不懂,都不會,所以才想知道,想去學
直覺告訴我,往後的日子會變得越來越忙碌,畢竟工作和讀書不一樣,然後嘛,就是年紀越大,越應該懂得承擔情緒和物質上的種種
可是總有一個希望,就是希望改掉自己有那種“忘回頭不爽”的心態
加油地享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吧~
哈哈哈。。突然。。。覺得自己好文藝。。哎喲。。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