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佛人有三种不能诽谤、三种不能赞叹、三种不赞不谤
 [复制链接] |  
 |  | 
 
 发表于 6-7-2012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56# 凡夫不能解 
 
 凡兄,说得好喔。不要成佛,而要涅槃。成佛,涅槃。都一样滴。文字不一样吧料。。俺乱说,还请凡兄指教喔。。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7-2012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以下是给美女的(虽然不是玫瑰,只是个人意见) 
 有些人学习佛法后,
 他们会把涅磐或成佛设为目标,
 
 要是他们的出发点是以慈悲,灭苦,救众生为目标的话又何出贪念?
 而你所说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的追求。
 你所指的阶段是...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7-2012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7-7-2012 12:03 PM 编辑 
 一件好事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别,因为善也有不同的念头及目地。
 善事是好事,但如果为善有所求即是不善了,因为有求是要满足自己的贪妄心。
 至于为何要有成就涅槃的欲望心是善念头呢?因为欲成就涅槃必须铲除贪欲与执着,也必须断除无明,灭尽所有的贪噌痴。。。。这是舍弃导致再生的名色。 所以这种欲望是无贪及善的。
 
 那么为何有欲望要成佛是贪妄呢?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太逻辑了,因为要成佛即是好事是慈悲呀!但是,这件善念之中带有满足心的欲望。为何要成佛呀!是不是因为羡慕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所以自己也想要像佛陀那么圆满充满智慧,成佛时可以普度众生?这样的念头虽然充满慈悲而且是善念,但始终含有再来的欲望,即是贪妄与执着了。
 | 
 |  |  |  |
 
|  |  |  
|  |  | 
 |  | 
 
 发表于 7-7-2012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7-7-2012 12:18 PM 编辑 
 我们再看看有关不善中有善的道理。
 我们就拿五戒中的不妄语戒作分析吧!
 佛陀被猎人问及是否见到一只兔子经过,佛陀看到那只兔子但是他回答说没看见。你认为佛陀犯了妄语戒否?
 大家都会一致认为佛陀的确打妄语了,他骗了猎人,他破戒律了。如此看来佛陀是说了不善语,但实际上佛陀回答猎人的话是善语因为他不但救了那只兔子也让猎人不犯了杀生戒,否则猎人与那只兔子将结成仇,当猎人和兔子的业力攀缘了业力成熟的条件时将足成另一桩悲剧。
 所以学佛法,凡事都不可以看表面,必须追根究底去思考分析方能获得智慧,成就涅槃。
 佛法不是死背的法,是活用的法,是提升智慧法,善与不善的分别就要看个领悟了多少佛法道理。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0-7-2012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62# jagara 
 
 你说的没错,每个人的发心都不同,所以佛陀会因材施教,每个法门都不尽相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菩萨听菩萨的法,凡人听凡人的法,比丘听比丘的法,各种戒律都不一样。
 例如凡人前辈,他的发心就是涅磐,他觉得那是他的阶段所设下的目标
 但是我的阶段就不是了,听过一个开示,他说:有一种误解佛义的人好说奇语,曾见过一些学人,对佛法的基本信心还没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还没有信得及,就处处高谈阔论,什么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空空非空,有有非有的乱说一气,或者动不动就把古德的话用来充门面,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等等,完全不知, “本来无一物”“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那是证道以后的境界,实在不是凡夫的境界,贪嗔痴慢疑等业习没有息灭,烦恼永远不会是菩提,世间法也永远不会是佛法。
 所以你就清楚了,初入佛门嘛自然是脚踏实地修好自己,不发心去改掉恶习,再怎么念佛看经文也没有用的。
 毕竟都是处在世间,还是把佛理应用在生活中比较实际,如果一直困在佛理困在佛经,也可以说是作茧自缚了。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0-7-2012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7-2012 01:45 PM 编辑 
 回复  jagara 但是我的阶段就不是了,听过一个开示,他说:有一种误解佛义的人好说奇语,曾见过一些学人,对佛法的基本信心还没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还没有信得及,就处处高谈阔论,什么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空空非空,有有非有的乱说一气,或者动不动就把古德的话用来充门面,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等等,完全不知, “本来无一物”“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那是证道以后的境界,实在不是凡夫的境界,贪嗔痴慢疑等业习没有息灭,烦恼永远不会是菩提,世间法也永远不会是佛法。
 夏绿蒂 发表于 10-7-2012 11:52 AM
 
 大乘佛法讲究信愿行三种资粮,没有真信,就不可能真修实践。要信什么呢?当然是信因果,信经典,信佛菩萨的教诲。但是现代学佛人,即使经常研究经典,却对佛菩萨的苦口婆心还不能真信,甚至怀疑因果。这样的自号佛教徒,比比皆是。当然我不是叫各位佛教徒一定要盲信,而是学佛必须先放下我见,愿意听从佛菩萨的教诲,亲身试法,一旦经历佛法的不可思议,自然会起大信心,这样才能获得证信,而不是盲信。所以莲池大师曾经强调:“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大乘佛教徒如果不能信奉佛法,自然无愿亦无行,即使皈依了三宝,其实还是徘徊在门口,抱着这样的存心学佛,不可能会有领悟或收获,因此说:“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信之人”,这句话倒是一点不假。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7-2012 04: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jagara 
 
 你说的没错,每个人的发心都不同,所以佛陀会因材施教,每个法门都不尽相同,既有相似之 ...
 夏绿蒂 发表于 10-7-2012 11:52 AM
 
 
 那么你认为学佛者该如何的“修好自己”才是最有效的?人又何时才能随心随意的做到“灭却心头火”?
 
 
 而在佛陀这么多的法门之中,
 你认为佛陀要我们修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打个比如:
 你今天要去某某地方,
 你的确可以选择kesas,fedaral,nkve....等等的高速通路,
 但目的地,也只是一个吧。
 |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1-7-2012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  | 
 
 
 楼主|
发表于 11-7-2012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那么你认为学佛者该如何的“修好自己”才是最有效的?人又何时才能随心随意的做到“灭却心头火”?...
 jagara 发表于 11-7-2012 04:30 AM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说明了一小点的嗔心起,就会引起很多连锁反应,发怒怨恨争论。。
 我自问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冷静和不起一点嗔心,但值得庆幸的是,前面有许多大德走过的修行路,并把最有效的方法流传下来给我们参考了,所以偶尔有嗔心或怨念浮起时,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保持冷静,再者,也可以修行忍辱波罗蜜,遇到什么难以忍受的事,都当作是修行,这样可能会改变一些局面也说不定。如果是别人的错,生气也是拿别人的错怪自己,如果是自己的错,更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忏悔。
 
 以前我学佛是想追求平静,现在我知道不是这样的。
 目前我的想法是认为学佛是让我们知苦离苦的,佛理确实可以帮助解决烦恼,所以我是亲证实信的。既然已经相信了,就要实修。
 如果有一天可以从容的面对烦恼,即不乐观也不悲观,我就会觉得自己进步了。
 
 兄台,末学乃初学者,有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教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7-2012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69# 夏绿蒂 
 
 美女,坐而离,离而坐。说得好喔。。来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1-7-2012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1-7-2012 11:00 PM 编辑 
 我很认同,盲信的杀伤力不见得比不信佛来得小 前几天看到真X宗的信徒们登了半版的‘广告’在报章上,虽然他的创始人经历那么多风波被人控告,还是有不少信徒在支持着的
  夏绿蒂 发表于 11-7-2012 09:43 PM
 
 正信的佛教徒应以三宝(佛、法、僧)為归信的对象。所谓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而不是教外自称自封的假佛;所谓僧是依照佛教戒律、如法如理的出家修行人,而不是教外自表自立的在家修行人或老师;所谓法就是佛教的经典,主要是佛陀的原始经典,或是根据佛陀根本教义发展的诸多经论(例如大乘经典),而不是违背根本教义、附佛名义的自撰自写之文章。
 
 虽然教外人士都可以学习佛法,但是没有皈依三宝以前,不应该自宣是正信的佛教徒。佛教虽然包容万象,但是对应作的区分却一点也不含混,教外的修行人如果皈依三宝之后,佛陀仍然教导弟子不要忘掉过去的宗教、宗教师,他们对弟子一样有恩,弟子也一样要继续供养他以前的导师们,并没叫他必需断绝所有往来关系。(可以参考优婆离的故事)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7-2012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说明了一小点的嗔心起,就会引起很多连锁反应,发怒怨恨争论。。我自问无 ...
 夏绿蒂 发表于 11-7-2012 10:14 PM
 
 
 其实你已修到这样的阶段已经是很好了。说真的,
 我有点惊讶,
 惊讶的是...你能从日常生活里领悟到...佛法。
 继续努力修下一个level。
 
 再说:
 学佛者并没什么初学者的,
 只要我们认真的去探讨佛法与实现佛法,
 那么大家都是学者,
 学者...并没高低之分。
 大家都在学习与分享,
 又何来高低?
 活到老,学到老。
 (但我还没老)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7-2012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72# jagara 
 
 咦j兄,说得好喔,难道j兄才18,20岁。。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12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jagara 
 
 咦j兄,说得好喔,难道j兄才18,20岁。。
 真够力 发表于 13-7-2012 09:24 AM
 
 
 我希望我年年二十六。
  |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