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越光宝盒2

找回内心的宁静-慧律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7-2012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反省不造恶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著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著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已‘造业’。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著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例如一个有菸瘾的人,他第一次抽菸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不抽菸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要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忏云法师所主持的斋戒学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鱼、肉就拼命地夹著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屹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天的斋戒吗?’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著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7-2012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运命’而不被‘命运’

当前命相、风水、地理之学大行其道,相信的人为数不少;遇到事情总要花钱去求卜问卦一番。

那么,算命为什么会准确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大都随‘业力’而转,并无法主宰自己。

一般人一出生,总是很难摆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过著不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命运在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命也,不可改;运也,可以转。以佛法而言,没有修行的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但是,以大修行者来说刚好颠倒,他能够主宰及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这就叫做‘运命’。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莫不是为了了解真理,掌握自己的生命。例如:一个前世杀人放火的人,造的恶业不计其数,今生却很幸运地转世为人,并有机会听闻佛法;但是他念佛、拜佛以后,反而常发生意外。然后,又是儿女不孝,又是家庭不和……等等。他内心因此非常痛苦,却又找不到答案,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佛法。

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关系。如果知道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太重,如今业因成熟,并非短时间的念佛或者拜佛,就能够转化自己与家人的业障,必须要更加的勇猛精进修行,并持之以恒,才能从生命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因果是通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算命能够准确,是过去所造的业有迹可寻,今世才受到牵引。但对修行人来说,命是算不太准的。以前我未出家前,算命的说我将来是个大企业家,太太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夫妻还会吵架,现在,我出家了,证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人是可以转变命运的,大部分的人总是庸庸碌碌,甘愿随世浮沉,无法改变他的人生,到头来,两腿一伸又再一次随业而转,继续轮回之旅。这是多么悲哀的‘命运’啊!

‘修行’一定要认清轮回的本质,‘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从原因下手,才是斧底抽薪的解决之法,并不是取决于你相信命运与否。那么要被‘命’所‘运’或随因缘而‘运’你的‘命’,就端看你自己的抉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2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

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是质问我:‘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

我告诉它是误会了其中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贵的。’

所以,我们赞诵经文,要了解佛经所指的涵义,例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意思是说不要受六根的束缚、不要受六尘的诱惑,对于外境不拒、不留,心不为所动,这样就能够‘唯我独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拥有无量的智慧,心就可以独自存在。‘独自’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开车,一旦遇上塞车,许多人都会情绪烦躁、拼命抱怨,很难置身事外。所以,人大都在不自觉中受到外境的影响,无法将自己的心独立。

有一次,我去台东演讲,途中路面非常颠簸,在车上弟子就说:

‘师父,很抱歉啊!’

我告诉他:

‘这条路不错啊!像骑马一样,平常要找这种路还不容易呢!’

我们碰到境界,只要观想成好的一面就不会起烦恼。

烦恼、不烦恼都是心的问题,开悟的人为什么烦恼较少?因为悟到了大家都有本性,更加地认识自己,所以对事对物较不执著,烦恼相对也就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2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二法门

学佛要自在有几个原则:

一、‘自他不二’:我与他都是同一本性而无所分别,例如:有人当面侮辱、伤害我们,如果只是个人而不是整个团体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容忍。因为以他人的立场之所以大发脾气,必定有其原因。佛陀说:‘能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异己’,就是与自己看法、意见不同的人,我们要容忍他、尊重他,这样一方面可以去除我们的慢心,一方面可以减少与其冲突的烦恼。

二、‘色空不二’:色法与空性是一体的。既然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就没什么好执著的。就像一只茶杯,将它分析,只是质子、中子、电子等化学元素,茶杯已经不存在了唯剩假名。但是,一般人因为不了解空性,所以对于世间的一切汲汲追求,追求不到就感到非常痛苦。如果知道世间的人事物都是假相,不可能永恒不变,遇到境界时,就比较能够释怀。

三、‘生佛不二’:众生与佛是平等无二的。如果了解自己努力修行,将来也可以成佛;体认到这一点,你就不会感到自卑。有一位老太婆时常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次我就问他:‘老婆婆,您念佛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我要去阿弥陀佛那个世界,帮阿弥陀佛扫地、煮茶、煎药。’

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需要我们扫地、煮茶、煎药呢?其实学佛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佛。

四、‘物我平等’:就是中国儒家思想‘民胞物与’的精神,我与天地万物皆同一体、同一本性,所以要爱护一切众生,发挥‘物我一如’的慈悲精神,爱护一切。

只要我们消除心中一切的对立观念,就能契合进入不二法门,达到心里最高超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2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受益,满招损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

‘××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

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

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诉我:

‘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

我回答:

‘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

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不容易被人伤害。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著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

‘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

‘你自己没有就好了。’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著「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2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
 
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毁谤三宝’,一般人不学佛、不相信佛法,因为因缘未至,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请千万不要破坏佛经、毁坏佛像。
 
有一次我到左营帮人助念,结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为他的死相很难看。当我为他加持时,心里面总是不太对劲,想其中必有缘故。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太太以前学佛,常到护国寺听经,先生因不赞成她学佛,就将家中的经书烧毁,海青剪破。
 
我们无法与佛法结缘,不相信佛法,这倒还无所谓,但千千万万别烧佛像、毁经书啊!
 
世俗也常说:‘做人不要做得太绝,要留后路给别人’。
 
人大都是严以律他、宽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错,也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宽恕自己的罪过,这恰与弘一大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持完全违背。
 
此外,切记勿在众人面前公开谈论他人的隐私,因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传人是非,是很没有道德的。
 
事实上,不造口业,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佛陀说:‘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由业力而来的众生。’严以律己,精进办道,不谈论他人的是、非、对、错,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7-2012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4-7-2012 11:48 PM 编辑

佛音版已沦为一些人毁损佛法、糟蹋法身慧命的地方(包括佛子弟),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诚请诸位大德同修,即便决定放弃佛法,也勿要参与毁损佛法经论的大队,轻妄而造诸逆业。

谢谢LZ的分享,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7-2012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烧佛像、毁经书    这种行为是不是等于   断绝众生和佛结缘 ?所以才得可怕的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7-2012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音版已沦为一些人毁损佛法、糟蹋法身慧命的地方(包括佛子弟),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诚请诸位大德同修, ...
谷成 发表于 4-7-2012 11:44 PM



谷成师兄想一想佛教莲花的含义吧,坚持自己那一股清流,但愿久了可以感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2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
 
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找,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余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2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念佛制心一处

老实念佛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那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我会告诉他:

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门,念佛法门是老少咸宜的。只要专心持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的一直念,这样无法摄心,当然对修行毫无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会有成就。

修行办道无奇特之处,唯有细水长流,不夹杂、不间断,蓦直修去。如果以净土法门为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功课如下:早上诵普门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诵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观世音菩萨圣号百千声。

修行要专精、一门深入,不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别种法门,到最后那一种也学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没有学佛,也一直没有因缘听闻佛法,他可能只是听说念佛的好处,于是他就自己这样持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天,到他临命终时躺在床上,一时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

虽然凭著诚心与愿力也是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力量总不及专心持诵一佛圣号来得大。

所以平时学习训练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来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是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命终时,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7-2012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命终时,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就这么简单?      一心不乱  ———》 西方极乐世界  小弟要试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辨佛神

学佛第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正如止见!

许多人虽然已学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应厘清一个观念,那就是佛与神是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是已觉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放下一切世俗荣华,在深山丛林中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继而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开启众生的智慧,去除众生的烦恼,让众生觉悟菩提,成圣成贤。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得到解脱的圣人。

至于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经》中则各有异说,但总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气、正直无曲,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的,死后皆可成为神。

众神也有正邪之分。如关公、岳飞、文天祥,死后,因为其凛然之忠义精袖,广受后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则乃是依照邪术修炼成为精灵的物体,虽亦有神通,但仍脱离不了鬼道。

此外,还有天神、地神之类,有某些教派说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称为帝释,居欲界忉利天)所册封,如雷神、电袖、水神、火神、稼穑神、祸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爷、土地公(城隍爷如阴间县长、土地公则如阴间邻里长)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神的福报虽然也不错,可是依然没有断除烦恼,仍无法超脱三界,等到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轮回。

由此应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萨,佛教徒应该加以审慎观察,以免神佛不分,杂陈供奉,如此怎够资格称为正信的佛教徒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

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处处为自己设想,产生分别与对立的心,更因个人的主观,漠视客观环境的存在,于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将心态陷于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无谓的纷争与忧扰。

像同事之间,虽共处同一办公室,却终日互相猜疑,于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动辄相互向老板告状,说是自己受尽委屈,要求这要求那,时而滋生事端,破坏办公室的气氛;事关自己的利益,争取也就算了,有时还要涉及无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压力;此种行为,其实是一颗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丧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例如有一次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样脏东西,于是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么,碰巧孔子在他身后,见状便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的礼节呢?’

孔子将此事告诉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冲动,马上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们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会准确呢?’

人本来可以过著快乐的日子,但我们却会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烦扰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将会抱憾终身而随业力堕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无常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著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著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著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是一样,走在路上,远远地就好像感觉前方摆了一副棺木,非得绕一大圈的路来闪躲它不可。

心中的执著断不了,就无法明心见性,那面对生死、轮回时,自然也将处于恐惧边缘。

学佛的人,应学习以平常心来看待无常与轮回。

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面对死亡,就要有我必会死的认知,佛说:‘生者必灭,会者必离,盛者必衰。’如此观想,早日采取解决死亡的决心,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解脱。

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义词,解脱是指当下无烦无脑,不是人死了双眼一闭、双腿一蹬,才叫做解脱。

一个人透过体验无常和观照缘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种种变化,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过程的生住异灭,有时虽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时虽然痛苦,但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所以,不要害怕无常到来,因为‘无常’是人生最好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观照。

因此,学佛不只是对死亡的寄托,也不仅是死了以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听闻佛法的目的,也包含开启智慧,正确地去看待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2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与业力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覆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

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为‘羯磨’,义译为‘造作’,以现代的语法称作‘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业’。

那么‘无明’呢?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人类常会为了一点点事情,就放不下、看不开。记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他觉得活在这世界上已经毫无意义,他很想自杀。

我问他遇到什么事非自杀不可呢?他叹气的说:‘我的儿媳妇实在有够可恶,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轻松的,早睡又晚起,说她几句,她又不高兴。想叫我儿子和她离婚,但又考虑到他们已有三个孩子了;但如果他们不离婚,每天见了她又都一肚子火!这种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我说:‘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谢她了。因为她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她这样的磨炼,你又怎么会了解世间的苦呢?不如将自杀的勇气拿来念佛,别理她不就得了。’

我们总是会这样想:只要对我们好的,才是好人;其实不尽然。有时对我们好的人,却往往是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对我们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们的善知识。

人,往往就因为看不清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于是境界来临,受到业力阻扰时,往往不去寻求症结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杀)来解决,如此不仅无济于事,更是增添苦恼。因此,如果能够认知:对我们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们;在逆境中打开自己的心结,不正是自性的升华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7-2012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感情的樊笼
 
报上登载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旅社将他女友的头砍断,并挖出五脏;原本这对男女在谈恋爱时,是多么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却因彼此的冲突,而造成如此悲惨的结果!这不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训吗?
 
这名男子在杀害女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将来必须承受多么可怕的果报呀!众生往往因一时的冲动或积压的情绪,一颗心被恶念迷惑住了,丝毫未曾想到,其后果是什么!
 
‘业’是一种来自累积的妄想和念头。
 
念头与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感情虽不是坏东西,但是一般众生的感情,大都只针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对他人就很难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升华,就是爱;爱的升华,就是博爱;再加以升华,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过分的发展就容易形成欲望,如偏重于肉体的占有,到头来就将会演变成自私而束缚的牢笼。
 
因此,我们要学习如何升华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过度畸形的发展,从实践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中,转化与提升自己感情的层次,使感性与理性得到平衡与协调,突破感情的樊笼,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2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惯性与束缚

业也是一种意识的惯性作用。

有人很容易起烦恼,碰到一点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别人说过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隐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愿,逢人就说,到后来小事变大事,也使别人对他丧失信心。

例如:常说谎的人,欺骗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说一句谎,就必须编造十句来掩饰;十句谎言,就又编了一百句来遮掩。最后,纸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不论我们读过多少书,是否有修行,脚踏实地非常重要,不要只是培养意识的惯性作用;像说谎成了习惯,不说谎都不行。

业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有一位在家女居士来找我,说已经替丈夫生了三个小孩,家庭也照顾得很好,可是每当小孩入睡后,准备要念佛时,先生就会阻止她,不让她学佛。

于是她请问我:可不可以和先生离婚。我说:‘不至于吧?离婚!三个小孩怎么办?’

她说:‘先生分两个,我分一个。’

我说这不是办法吧!便劝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诉你先生!这样,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时间来修行也可以。这么轻率就谈离婚,是不是人没有智慧了。’

业有时如此,这位女居士为什么无法嫁给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个阻碍她修行的人呢?这岂不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2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

‘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在六道轮回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蛟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成为它的本能之一;另外猫被人当作宠物来饲养的,那则是它的福报。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样了!佛法讲的是起心动念;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咬破衣物,就发起嗔恨心将它打死,这在我们八识田中,就已经种下了恶因。

猫咬死老鼠虽然也是‘杀生’,但老鼠对它来说,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因此猫虽也得承受果报,却与人所造的业大不相同。

经由身、口、意所累积下来的行为,即称为‘业’。像身体造的业:杀生、偷盗、邪淫;口舌造的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识造的业:贪欲、嗔恚、愚痴等等皆是‘业’。

猫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属于身体所造的业。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业最为严重;因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过思考来下决定,所以一个人在八识田中所种下的恶因、善念,也都将在生生世世不断轮回中接续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能得到这人身,是很难能可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恶道成佛,唯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是三界六道众生之枢纽,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恶,对人来说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们也常说:‘善恶一念间’,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因果,行善业,这个世界的环境,也将较为清净美好。反之,则成为垢秽污浊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将会珍惜这个世界,也更知道学习控制自己念头的重要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10-2025 05:32 PM , Processed in 0.14841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