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63|回复: 1

看偈子说故事-慈经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6-2012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22-6-2012 11:58 PM 编辑

慈经典故

诸位尊者,世尊为五百位比库说这首偈颂,使他们证得阿拉汉果,断尽烦恼,解脱世间的众苦。这首偈颂的大意如下:

了知这身体犹如瓦罐,
保护这个心犹如城市,
以智慧剑打败烦恼魔,
且守护胜利而不执着。

                                                         (第四偈)

     在佛陀的时代,有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国王、富翁、智者在内来见佛陀。他们听闻佛法之后,就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并且透过层层增上的成就而达到安乐的境界。有一 次,五百位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而了知通向涅盘的道路。为了证悟涅盘,他们跟随佛陀出家。他们学习比库的所有戒律及一些佛法,但是还不能获得增上的智慧。于 是这五百位比库来到佛陀的地方,顶礼佛陀之后,坐在一旁。佛陀问他们为什么来见他,他们回答说:“世尊,我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要证得更高的智慧,但是现在 我们还无法证得。请世尊允许我们到森林里去修行。”佛陀以神通力观察他们的波罗蜜1, 知道那五百位元比库都会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证果,因此就教导他们禅修的方法,并且允许他们离开,前往森林。

    那五百位比库走了很远的路,找 到一个理想的森林。在那里,村子距离森林不远,村子里的人对修行人有信心,愿意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决定在那个森林里住下来。不久,那个森林里无形的众生使 许多比库生病,于是他们又回来见佛陀,报告佛陀说:“世尊,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是无法禅修。请世尊指示我们一个有利于禅修的森林。”

    佛陀说:“比 库们,你们找到的那个森林就是适合你们禅修的地方,只是之前你们没有带着武器去;现在你们将武器带去,这样你们就不会有任何困扰了。”
   
    他们问佛陀说:“世 尊,所谓的‘武器’是指什么呢?”佛陀回答说:“就是慈心。你们先修慈心观2,然后念诵《应行慈爱经》(Karaoayametta Sutta)。”

     他们就学习慈心观与《应行慈爱经》,然后回去同样那个森林。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修行慈心观及念诵《应行慈爱经》。那个森林里的无 形众生感受到那些比库慈心的力量,就变成在家居士的模样来迎接他们,帮他们拿衣钵,然后领着他们到他们的住屋(kuni)。

    那五百位比库继续修行慈心观 ,并且不久都证得慈心禅那 (metta jhana)3。到了一个时候,佛陀再观察那些比库的情况 ,见到他们全部证得慈心禅那, 正是教他们转修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4的适当时机。于是佛陀放光而出现在那五百位比库面前, 为他们说上面提到的那首偈颂,并且讲说佛法。 那五百位比库在听法的时候就透视世间的有为法5, 了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们全部证得四道、四果6,并且具备神通7。





关于这首偈颂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指 示比库们观察自己的身体犹如瓦罐或瓦钵一样。

    大家都知道用陶器质料做成的瓦罐或瓦钵是很脆弱的。现在我们有了铁钵与不锈钢钵,这些质料远比瓦器坚固、耐久 多了,即使掉在地上也不会摔破;瓦器就不同了,很容易破裂或毁坏。有时候,正当我们在使用、清洗或收藏时,瓦器就破裂了。佛陀教导我们观照自己的身体犹如 瓦罐:我们知道身体不是用铁、金、不锈钢做成的,而是由来自蔬菜、水果、水、空气的柔软微粒构成的。当我们吃了蔬菜,消化、吸收之后,它们的微小粒子能支 持我们活一天或几天。我们吃了水果之后,水果的微粒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喝水之后,水的微粒组成我们的身体。我们呼吸空气之后,空气的微粒形成我们的能 量。如此,我们可以了解身体依靠蔬菜、水果、空气等这些质料而造成。这些质料不是坚固的,很容易毁坏;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样地很容易毁坏,这就是为什么佛陀 教我们观察身体犹如瓦罐的理由。

    许多烦恼是依靠身体而生起的,例如我们执着自己的身体长久、美丽,执着别人的身体长久、美丽。然而,如果 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就会知道,就像脆弱的瓦罐一样,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因为得癌症及其它许多疾病而毁坏 ,因此身体是无常。我们应当培育这种智慧,一直到能斩断对自己身体及他人身体的常见,然后我们很容易就能培育定力及达到更高的成就。

    佛陀教导我们要防卫自己的心犹如城市:大家知道城市里有许多贵重的物品,例如黄金等。国王或统治者会建造城墙,指派警卫看守城门来保卫这个城市。他们用更多的时 间与精力来保护那些贵重物品,以免被盗贼夺走。我们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有好的成份与坏的成份。智者将心的成份分成这两种。应当像保 护城市里的贵重物品那样来保护好的成份。
     
     什么是好的成份呢?

    对佛、法、僧的信心, 尊敬长老,服事长老,帮助他人,尽到对佛陀的义务,禅修,尽可能将出家戒持守到最清净的程度──这些称为好的成份。至于欲念、贪念、执取、愤怒、愚痴、散 乱 ──这些称为坏的成份。有智慧的人以正念来保护好的成份,而不去接触坏的成份,就像守门人守卫城市与贵重物品一样。如果能理智地培育心中好的成份,就能证 得所有增上的成就。

     佛陀说:“以智慧剑打败烦恼魔”。在我们禅修当中,有时候心里坏的成份会出现,这时必须用智慧来将它们送走,例如有时我 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长久的,有时认为身体是美丽的。当这种心念来到时, 必须以智慧 力观察身体 三十二个组成部份(三十二身分)8是丑陋的,或观察身体是微小粒子构成的,是无常、苦、无我的。当心力够强时,就能时时刻刻守护得很好,那么心里就时常都 有安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专注。因此我们应当培育这种智慧力,直到证得增上智慧。

不执着 (anivesano)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有很好的智慧力,所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专注。有些人会因此而执着这种定力,于是无法达到更高的成就,因此佛陀说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不应容许心里坏的成份生起,而应持续培育这种智慧,使它进一步提升。如此你将能使心提升到寂灭9的境界。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地了解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就应当观身体为无常、保护心、打败烦恼、即使有好的境界也不执着。如此修行就能达到真正的安乐。
以此佛法的力量,以我们波罗蜜的力量,以我们福德的力量,愿我们都能修行到证悟涅盘10。愿大家超越一切障碍,经由禅修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2001.10.14 讲于斯里兰卡 .圣喜尊者(Ven. Ariyananda)讲于龙树林僧寺)










注 解
  
1.      波罗蜜(parama) (p.2):字义为完全、圆满;乃是善良、美好的德行。有十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实语、决心、慈、舍。在此尤其指过去世所累积的修行经验。
2.      慈心观  (metta bhavana)  (p.3):一心专注于对他人生起慈爱,希望对方幸福快乐,藉此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
3.      慈心禅那(metta jhana) (p.3):或译为“慈心定”;修行慈心观提升定力到深深地一心融入慈爱,完全没有其他种心念间杂的境界。慈心禅那由浅至深可以是色界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4.      观禅(vipassana) (p.3):古人音译“毗婆舍那”;今人译“智慧禅”、“内观”等;透视物质(色)与精神 (名) 的真实本质以提升智慧乃至证悟圣道的修行法门。
5.      有为法  (saikhara)  (p.3):或译为“行法”;依靠因缘条件聚合而产生、随着因缘条件改变而改变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有为法。(因:主要条件。缘:次要条件或辅助条件。)
6.      四道、四果 (p.3):即四圣道、四圣果;总共是八 种出世间圣者的境界 。 这八种圣者都已证悟( 体验与了知)涅盘,不会再退为凡夫,而且肯定会解脱生死轮回。
(1)第一圣道:索答般那(sotapatti-magga 入流道):断除三种烦恼:身见(sakkayadinnhi;萨迦耶见;认为有单一个体存在的错误见解)、 疑 、戒禁取见(认为奉行禁戒或仪式即能达到解脱的错误见解);
(2)第一圣果:索答巴帝果(sotapatti-phala;入流果):是入流道的结果 , 体验入流道所带来的解脱 。 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 者已进入八圣道分之流 , 所以称为“入流”。 他们肯定不会再投生于四恶道 , 而且最多再七世就 会解脱生死轮回。
(3)第二圣道TT萨咖达嘎弥(sakadagami-magga; 一来道):减弱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恨;
(4)第二圣果TT萨咖达嘎弥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是斯陀含道的结果,体验斯陀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于欲界一次即解脱生死轮回,所以称为“一来”。(欲界:有感官欲望生起的生存界,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及紧接于 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界。)         
(5)第三圣道TT阿那嘎弥(anagami-magga;不还道):断除欲欲与瞋恨这两种烦恼;
(6)第三圣果TT阿那嘎弥果(anagami-phala; 不还果):阿那含道的结果,体验阿那含道所带来的解脱。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不会再投生到欲界来,所以称为“不还”或“不来”。
(7)第四圣道TT阿拉汉(arahatta-magga;杀敌道)   :断除剩余的五种微细烦恼,即:色欲(对色界生命的欲求)、无色欲(对无色界生命的欲求)、 我慢(骄傲)、 掉举(浮躁不安)、 无明(愚痴)(色界:在欲界之上,具有微妙色身的天界。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没有色身存在,只有精神现象的天界。以上两界都称为梵天界,与欲界合称为三界,是众生轮回生死的范围。);
(8)第四圣果TT阿拉汉果(arahatta-phala; 杀敌果) :是阿拉汉道的结果,体验阿拉汉道所带来的解脱。阿拉汉是完全解脱者,不再生死轮回。证得以上两种境界的圣者完全灭尽烦恼敌,所以称为“杀敌”。
证得以上境界的四对 、 八种圣者(古译:四双八辈)是佛陀的圣弟子,堪受礼敬与供养,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7.      神通(abhi¤¤a) (p.3):超自然的特殊能力;通常谈到五种:
一、如意通(神变通):能将自己一身变成多身、随意地显现或消失、无阻碍地穿墙而过、遁入地中、在水上行走、在天空飞行、触摸日月、去到梵天界;
二、天耳通:能听到远、近、粗、细的声音;
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的心念;
四、宿命通:能回忆过去世所发生之事;
五、天眼通:能看到天界或地界远近之事,也包括能了知众生由于造了什么业而从一处死亡之后投生到另一处。
这五种都是世间(仍系缚于世间轮回)的神通。
有时经里还提到第六种神通“漏尽通(断尽烦恼的智慧;由修行观禅而得)”则是出世间(
超出世间轮回)的神通。
8.      三十二身分(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份)(p.6):
       第一组:发、毛、指甲、齿、皮;
       第二组:肉、筋腱、骨、骨髓、肾;
       第三组:心、肝、肋膜、脾、肺;
       第四组:肠、肠间膜、胃中的食物、粪、脑;
       第五组:胆汁、痰、脓、血、汗、脂肪;
       第六组:泪、油(皮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9.    寂灭 (p.7):在此是指涅盘 。涅盘是寂静无烦恼、灭除一切痛苦的境界。
10.   涅盘(nibbana) (p.7):字义为清凉、熄灭(火);乃是灭尽渴爱等烦恼、灭尽众苦、解脱生死轮回、不死、无尽、无为(不依靠因缘条件而存在)、至上、究竟安乐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6-2012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经译文》》

善于谋求福利者应当做的事情是:
了知寂静的境界之后,
贤能、正直与诚实,
及顺从、柔和、不骄慢;
 
知足与令人容易护持,
少事务与节俭,
摄护诸根与明智,
不鲁莽与不贪着家族;
 
只要是智者将会指责的事,
即使是小事他也不做;
(愿一切众生)幸福与平安,
愿一切众生安乐;
 
凡是有任何众生,
动摇的或不动摇的包括无遗,
  
长的或大的,                       
中的、短的、细的或粗的,
 
被见到的或不被见到的,
住在远方或近处的,
已经投生的或还要投生的,
愿一切众生安乐;
 
不要有众生欺骗其他众生,
不要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众生,
不要透过愤怒与厌恶想
而互相希望对方受苦;
 
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
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
应当如此对一切众生
培育无量的心,
 
及应当以慈爱对全世界
培育无量的心,
上方、下方与周围,
无障碍、无仇人、无敌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06:10 AM , Processed in 0.10260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