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745|回复: 12
|
虛雲老和尚與狐狸
[复制链接]
|
|
|
虛雲和尚(1840年8月26日-1959年10月13日),中國近代著名禪宗高僧。中國禪宗第十七代祖師,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

禪門公案 虛雲老和尚與一隻白狐的故事
一九三六年春天,老和尚在廣州南華寺傳授戒壇,戒期即將圓滿時,駐防軍第十六團團長林國庚來南華寺拜望虛雲老和尚。
林團長帶來了一隻狐狸,毛色銀白光滑,尾巴細長蓬鬆,長相聰穎可愛。團長向老和尚稟告:這隻狐狸有奇特的來歷。牠最初是獵人從廣州白雲山捕獲,他的一個朋友趙某買下,預定把牠殺了當作補品。
傭人準備宰殺時,他看到白狐用哀求的目光望向他,還不斷地頻頻叩首,遂生悲憫之心,就令人用籠子送到廣州動物園中。後來趙某因事被捕入獄,案子卻久拖不決。趙某的妻子便向一個善於占卜的人尋問吉凶。相師告之,應積德行善,可放生、布施。由於之前囚關白狐而遭致的牢獄的果報,並指示將白狐送往南華寺放生,請有德的高僧度化牠。
老和尚聽了這段經過,便收留這隻白狐。並為牠說三皈五戒,再放歸後山樹林中。每當飢餓時,牠會回到寺中覓食。僧人餵牠食物,神奇的是牠受過三皈五戒後,從此不再食肉了,而喜歡以蔬果飽食。
寺院的工匠故意玩弄,用肉屑摻雜果類食物給牠,白狐一嗅覺察出異狀,立即吐出來,用前爪反覆擦去嘴邊殘渣,並怒視工匠,竄出樹林,數日不再靠近工人。
由於有位惡性的村民想要捕獵白狐,牠迅速爬上一棵大樹,面向南華寺不停地哀叫。一個沙彌聽到後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便趕往那棵樹下。白狐見到老和尚立刻下樹,跳到他的長衫上。白狐從此安居南華寺,任牠自由行動。
充滿靈性的白狐,每當老和尚坐禪時,牠就趴在禪床上相伴。和尚坐禪時間過長,牠就不時的捋著和尚的鬍鬚嬉戲,示意該休息了。老和尚睜開眼看看牠,要牠不可胡鬧撒野,小狐就安靜地趴了下來,不再玩鬧了。
多年後,白狐不幸被車撞成重傷,和尚知其不治,哀憐牠的痛楚,便開示:「這個皮袋,無足留意,汝須放下,懺悔過去宿業,一念之差,墮於異類,複遭惡報,遭此痛苦,此是宿業報滿,願汝一心念佛,速得解脫」。聰慧的白狐,連連點頭,叫了三聲而亡。
老和尚為牠配備棺木,依照亡僧的標準,葬於南華山後。 |
|
|
|
|
|
|
|
|
|
|
发表于 27-2-2012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7-2-2012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很感叹!动物都有灵性!人。。。。。
谢谢分享!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的故事,谢谢分享
asheema 发表于 27-2-2012 09:52 PM 
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往事,记载在虚云的年谱内。虚云一身揉合禅宗五门,禅定高深,每刻都在入定中,被人拍照也是在入定。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Svaha
真亦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何须介怀。
想请教您,入定是指禅定吗?就是打坐,让头脑空白,只专注自己的气息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冯居士写的。。。当年看了一脸都是泪。。。
丛林 发表于 28-2-2012 10:10 PM 
哦,你蛮感性的哦。。。
能分享一下您的感动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asheema
记得在87,88年。。。当年看冯冯居士。。写的虚 空的云。。。虚老的心路历程。。一路都在颠颠簸簸。。不好走。。 |
|
|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2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3-2012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1-3-2012 12:12 AM 编辑
回复 Svaha
真亦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何须介怀。
想请教您,入定是指禅定吗?就是打坐,让头脑 ...
asheema 发表于 28-2-2012 10:17 PM 
禅定的梵文是dhyana,是三无漏学(戒定慧)中的一项支柱,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四禅八定,其爲佛教术语。四禅(梵 catvāri-dhyānā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四禅者,色界之四禅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对欲界之散而总谓之定,重言之,则如言诗书六经也。《止观》九曰:“四禅八定,毗曇成实明之委细。”《同辅行》曰:“言四禅八定者:四在八数,重兼列者。若色无色相对则色禅爲禅,无色爲定。若总以上界望於下欲则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爲散。”
四与八并擧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爲“禅”,在无色界爲“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於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爲“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爲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四禅八定属於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盘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爲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於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此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3、三禅是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隻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此时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
4、四禅是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此时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无色界四定:
1、空无边处定是调试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时心中明净,无碍自在,好像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2、识无边处定是连空的印象也没有了。此时隻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
3、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4、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盪然无存,心中清静无爲,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以上的是根据佛教原本的说法。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内通常所指的“禅”已经不是单单是“禅定”(dhyana)的意思了,而是已经涉及开悟及智慧的层面了。虚云老和尚不止禅定功夫高深,禅的造旨更是古今希有。
以前云门事变时,112高龄的虚云被十多个共产大汉四次毒打,打得头面流血、肋骨断裂、甚至吐血及眼盲,倒于血泊中,然后他入定数十日,才逃过死劫,后来还活到120岁。 |
|
|
|
|
|
|
|
|
|
|
发表于 1-3-2012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3-2012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6-3-2012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