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40|回复: 3

为什么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失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2012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奇故事:神风在元朝时期曾两度施威摧毁蒙古入侵者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此后数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对神风顶礼膜拜,兴起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然而,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船体设计是导致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台风起元舰沉没大半



公元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遇上台风,日本人称是
神风救了他们。历史记载,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参考资料:《元寇襲來》(知兵堂出版社)http://itunes.apple.com/cn/app/id447524399?mt=8)。



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
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



第二天即10月22日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称为
神风



台风再起元军惨败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两个月之后,又是一场巨大的台风让元军惨败。



当时,忽必烈
以日本杀使臣为由,集结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艘,从庆元、定海启航。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处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与东征元军进行激烈战斗。两个月之后,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库树海岸,蒙古军再次企图撤入海上,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高丽工匠造成劣质战舰



美国考古学家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据汉文史料记载,当时由于造船技术比较高超的江南地区尚未被元人控制,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军队的大多数战舰都是平底河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计,而此种战舰的结构并不适于航海作战。佐佐木还发现:战舰残骸的碎片没有一块超过3米,大多数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间。他据此推测,蒙古战船可能采用了类似新安古船的一种
鱼鳞式船壳结构形式。其船壳板之间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这种结构在巨浪的拍击之下容易碎裂。还有研究认为,蒙古人的后勤和装备也比不上日本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012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奇故事:“神风”在元朝时期曾两度施威摧毁蒙古入侵者的船舰,将日本从危难之中解救 ...
saylion 发表于 1-2-2012 10:40 AM



   
还有!
1。蒙古人没有海岸,蒙人不熟水性,更不懂观察海纹,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来辨别天气。
2。蒙古人没有以华制日,不懂像清朝那样派汉人攻台湾和平定后来的长毛。
3。日本沿海的台风多数发生在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是台风多发季节。忽必烈对此毫不知情,第一次选择11月远征日本,第二次选在7月底渡海作战,结果两次都遇上了台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2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光是台风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12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船技术差,不熟悉海战,日军顽强抵抗,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2-2025 04:52 PM , Processed in 0.37374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