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一下十善的内容,着重谈一谈与当前我们修行的有关问题。 第一、不杀生而放生、护生: 从放生护生推而广之,应多多地去为社会做救死扶伤、敬老爱幼、济贫助残、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其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维护和平的事业。作为佛教徒我们都应当勇于承担这类有益于社会的事。这就是在修菩萨行。
第二、不偷盗而行布施:
偷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财富,但是偷盗者不知道种下这个恶因,得的果报是贫穷困苦。反过来说,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净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关系外,绝不能乱搞男女关系。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破坏别人家庭关系的罪恶行为,必然会受到应受的恶报。
第四条,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社会上有一些人说假活成了风气,据说是怕说真话会吃亏。其实说假话的人,别人最多受你一时的骗,不可能长期骗下去,一旦假话被败露,这个人的声誉信义都完全没有了。学佛千万不能这样做,做人,不论你是做什么行业的,都应该本着一个诚实的态度来工作和生活,用诚实的态度来待人接物,这就是在种善因。
第五条,不恶口而说柔和语: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是以慈悲为怀。菩萨行里的四摄,有一条叫爱语摄,爱语就是说话和颜悦色,使用让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这样能广结善缘,也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六条,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在人际关系当中,当遇到别人之间有矛盾时,决不能在双方之间制造纠纷,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们只能用善言去调解、去帮助别人排忧解难,这才是很好的结善缘。
第七条,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言: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语言。学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场。我们应当存直心,说直话,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
第八条,不贪而修不净观:
从这一条到第十条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贪欲主要是指的对财、色、名、食、睡,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佛道路上的大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学佛要想成就很难。
第九条,不嗔而修慈悲观:嗔心也是最难对治的。 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际关系里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会上、周围环境里人与人产生摩擦以及发生冲突;大则可以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类的互相屠杀等,归根到底都是与嗔心有关。佛教导我们要修忍辱波罗密,这是一个重要的法门,是专门用来对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与社会上说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这个基本观点上的,是从三世因果上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对待别人无缘无故的侮辱我们、加害我们,当以偿报和悲心看待,做我们应该受想,甚至愿意牺牲自己。
佛教有一个最好的典型,那就是当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时,佛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气量!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当然应当以佛陀为榜样。当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们仅仅被给了点难堪又算得了什么?你这样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扩大了,什么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扩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到来时再伺机报仇。历史上认为著名的越王勾践是很能忍辱的,其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忍辱是一种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两回事。
第十条,不痴而修因缘观:
这个愚痴,不是指没有文化知识,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不懂得这些,没有正知正见,就分不出是非、善恶、邪正,干出愚痴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