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菩萨道思想概述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盘为目标,属于解脱道。
其实,在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1956年,缅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长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当时首相伍努(U Nu)的多次恳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纂了六集八册的巨著《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两册即专门解释了如何修习菩萨道[1]。于此,笔者就想对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上座部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上座部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该经共分为22集,收录了547个佛本生故事。
2、《佛种姓经》(Buddhavaüsa),又可译为《佛史》。共分为二十八品,主要内容讲述了包括佛陀在内的二十八位过去诸佛。
3、《所行藏经》(Cariyàpi?aka),分为三品,用偈颂体裁讲述了佛陀过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个本生故事。
据《佛种姓经》中记载,佛陀在成道后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国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罗卫城),住在尼拘律陀园。佛陀为了降伏因出身高贵而骄傲自大的释迦皇族,特地显现了双神变。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经过后,带着五百位常随阿拉汉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讲述其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巴拉密的故事,于是佛陀讲述了其从燃灯佛时代的苏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维山达拉王时代漫长时间中修行菩萨道的《佛种姓经》。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即源出于此。
二、十巴拉密
根据上座部佛教经典,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2],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它们依次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
巴拉密是与大悲心和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大悲心(Mahà Karu?à)是视一切众生如亲生儿子的深切怜悯,这种大悲心强大到足以使菩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方法善巧智(upàya kosalla¤à?a)是把布施、持戒等十种善行转变为菩提资粮的智慧,也即只视成为正自觉者[3](Sammàsambuddha)为唯一目标。所有的巴拉密皆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此两种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等,才能被称为巴拉密。其中:
1、布施(dàn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愿意舍弃所拥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体或生命来帮助他人的善思。
2、持戒(sil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身善行和语善行。
3、出离(nekkhamma)巴拉密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欲界之心。
4、智慧(pannà)巴拉密是毫无错误地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
5、精进(v?riya)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与心的努力。
6、忍耐(khanti)巴拉密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
7、真实(sacca)巴拉密是只说诚实不欺的真实语言。
8、决意(adhi??hàna)巴拉密是对利益众生之善行毫不动摇的决心。
9、慈(mettà)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与快乐所做的祝愿与奉献。
10、舍(upekkhà)巴拉密是对所有好与恶之法舍弃爱与恨,采取平等和无分别的态度。
总之,一切巴拉密都拥有利益众生的特相,协助众生或不犹豫地修习巴拉密的作用,现起为希望他人获得幸福或愿证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三、巴拉密的基本条件
诸巴拉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至上愿(abhin?hàra),即发愿成为正自觉者。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记成为菩萨时,他必须具备八个条件,即:
⑴、他必须是人;
⑵、他必须是男性;
⑶、修行圆满至可在那世证悟阿拉汉果;
⑷、遇见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须出家成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业因与果报的沙门;
⑹、他必须成就四禅八定与五神通等圣德;
⑺、增上行,有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极强诚意;
⑻、拥有不畏任何艰难去成就佛果的极强善欲。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所发的至上愿才能生效。在至上愿生起之后,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记为「菩萨」
(bodhisatta)。在至上愿生起那一刻开始,菩萨即进入「大菩提乘行道」(Mahà-bodhiyàna-pa?ipatti),他肯定将在未来成就无上正自觉者,决不退转。此后,菩萨可以不需要导师的帮助而单凭自己的能力引发正确地实践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择智」(pàram?-paricaya¤à?a),而此智是他未来证悟「一切知智」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