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越光宝盒2

“六道轮回”是哪六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8-2011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世之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多得无量,长者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

      不久,又有身孕,生产之后,前面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这样接连产下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遗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一个小孩,身体虽小,胡须和头发都已经苍白,他弯腰驼背地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了解,我是前世以恶口骂僧,此生才在母胎里经过六十年受这种苦恼。”亲属们听他这样说,都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当时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着大众来到停尸场所,叫小孩:“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孩说:“我是。”连问三次,都回答是。大众问请佛陀这事的前世因缘。

  佛说:“那是迦叶佛的时代,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众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安居期间,得道的圣僧才可以和大众一起自恣,否则没有资格。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
      他心里恼恨,发劳骚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能安心办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辱骂僧众,不久被关入一间屋子里。他怒气未消,大声叫嚷说:‘我要让你们常在黑暗之中不见光明,就像今天我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之后,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在地狱之中受极大痛苦,今天才脱免做人,承着恶口黑业的余报,
还要在母亲胎狱中住六十年,不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8-2011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定业和命运

(转载)

    很多朋友都来信询问命运的问题。而且把命运和佛法中的定业联系起来。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定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和命运、算命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一致的。

    《大般涅槃经》讲: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
定业有两种,一种是果报定,最后什么结果是相对固定的。一种是时间定。什么时候受报是固定的。有的是报定而时不定,因缘具足,都碰到一起了,才会受报。有的则是现受、生受、后受,时间确定。

    经中又说: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定业较少,不定业多。

    由此可知算命当中说你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事情,是不成立的。因为这种情况属于报定+时定,这种情况决不会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这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造作各种业因,随时随地都在影响自己果报的程度和时间。没人会真正算出这种报定加时定的命运,因为这种命运不存在。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是如何造作出来的呢?就是以坚定、坚决地心做种种善恶业,做后保持很强的信心,心内欢喜,觉着做的对,做的好。这叫定业。例如发誓愿供养三宝,这叫定业。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善根深厚,坚固,能够令重业转轻,而愚痴之人,不善业因深厚,能够令轻业转成重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没有什么定业可言。

    我们这一生,如此造作定业有很多,可我们造作的不定业更多。因果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密的运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一个过去的局部的因素去推断最终什么时间,你会有什么果报。因为这一切都是随着我们现在的造作而改变着。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所谓的‘命运’。我们将来所受的果报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中。依照世尊的教导,我们就可以转重为轻,依照我们世俗的妄想执着,就会转轻为重。而且这个改变有时候是顷刻之间的事情,或者好、或者坏。谁能算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1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佛念到心里

(转载)

    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念,三宝在内心的分量才会不断加重,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日益加深。

    作为念佛者,就要不断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万德洪名,惟有认识其中蕴藏的无量功德,念诵佛号时才能心口相应,念念得力。所以,我们每次念佛诵经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轮回是苦,思考人命无常,思考惟三宝堪为依怙,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修。经过这番思考,可以将心调整到修行轨道。就像一张琴,必须把音调准才能奏出动听乐声。否则,同样是弹,就会发出杂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个调整和重复的过程。所谓调整,就是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心从贪嗔痴调整出来,从凡夫状态调整出来,从对五欲六尘的执著中调整出来。所谓重复,就是重复正确,在内心培养正念,并且不断巩固。

    那么,正念又该如何培养?《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有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复忆念佛的功德,忆念法的殊胜,忆念僧的品质。忆念什么,就是在内心培养什么力量。我们念佛法僧,就是在培养和佛法僧相应的正念,这样才会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尘,就是在培养和贪嗔痴相应的妄念,这样就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所以说,正念和妄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内心会产生清凉;念五欲六尘,内心会产生躁动。我们是要清凉,还是躁动?

    皈依三宝代表着生命重心的调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三宝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从自我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走出,开始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不断念佛、念法、念僧。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都很重视皈依的修行。因为佛法的所有实践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实践佛法。不然的话,最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作为一种精神点缀,只是过着一种有宗教情调的世俗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感应:念佛机的神奇感应

转帖

    我的外婆名叫高子英,出生于1925年元月20日,她老人家于2003年7月开始在我大舅父的劝导下吃斋念佛,于2005年8月8日下午2:30时往生,寿元81岁,往生前后有念佛机变音、肢体柔软如绵、火化出现舍利花等瑞相产生。

  外婆家住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镇吕家朗村7组,2003年7月,外婆已经79岁了,她的大儿子(我的大舅)劝导她念佛,并向她讲了一些佛法,外婆一听闻佛法就很欢喜,外婆从小命很苦,由于人事的变故以及社会的变迁遭遇了许多的坎坎坷坷,以前,外婆为此有些怨天尤人,听闻佛法后,她知道了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苦也好、乐也好,都要坦然面对。她和外公两位老人一起信佛念佛,希望能跳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以后两年当中,2位老人凭着薄弱的文化基础看了一些净土方面的书籍,大舅经常跟他们讲解佛法,经常鼓励他们用功念佛,我通过电脑从“报佛恩网址”下载了许多“往生纪实”影音,刻制成VCD影碟送给外婆和外公观看。

  2005年5月20日,外婆右腹出现鸡蛋大的肿块,很是疼痛,外婆自知时日不多,更加勤奋念佛。6月20日,由于病情加重,外婆进食很少,基本上是忍着病痛,躺在床上念佛,从7月20日开始,外婆腹内出现发烧,口腔里面烧得象红红的西瓜瓤子,连续5天,大舅和我母亲等人在外婆身边随着念佛机的声音助念,日日夜夜没有间断。这期间外婆受到腹痛、发烧、口腔肿痛的折磨,非常痛苦。7月27日,大舅想起要到外婆办皈依的寺庙——附近的观音寺去咨询一下,观音寺传授皈依的师父告诉大舅在这种情况下,念《地藏经》,超度外婆历劫所结的冤亲债主。大舅回来后,连续2天2夜念了10遍《地藏经》,奇迹出现了,外婆病痛明显减轻,烧也退了,她老人家安心念佛,临终前,向右侧卧,背对着周围的人,尽量减少不利的干扰。8月8日下午2:30分,在众人的助念声中,外婆安祥往生,脸上挂着微笑,过了10个小时后,大家为她老人家换衣服时,发现其肢体柔软如绵,关节活动自如。当夜念佛机的声音也出现异常,我母亲姐妹三人都听到念佛机中有3种不同的念佛声音轮换念佛,她们同时跟着调子变换念佛。8月10日,在把外婆送往火化的途中,大舅听见念佛机由原来的五音念佛变成了单纯的一音念佛,而且好象是有十几人在同时念。

  外婆火化后,还留下了几十颗舍利花示现于人,有绿色的、白色的、褐色的、黑色的。8月11日,大舅请来观音寺、龙华寺等寺院的师徒5人和其他居土共十多人为外婆做佛事,他们看了老人家留下的舍利花后都赞叹不已。现在,我的外公在亲历见了外婆的往生经过后,对自己往生充满信心,念佛比以前更加精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1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士学佛误区

学诚法师: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作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他,就可以很快进步。

    (一)著于文字 喜见他过

    为了解决自心的苦乐问题, 所以要学习佛法,但是学佛多年,不见的快乐有增长,痛苦有减少,不是经论有问题,而是我们依世间的学习方式学习经论,误以为懂了文字就懂了佛法,没有办法依经论反省生命,对治烦恼,文字懂的越多反而成了看别人过失的工具,这一点,在家居士尤易陷入而不知。

    (二)我慢高山 法镜外照

    听闻佛法要具六想,第一就是“病者想”而我们常常不这么想,我们通常会以世间的地位、学历、名誉等等,作为不承认自己有病的依凭,佛法是从恭敬中求的,如果有一丝毫的慢心,都会成为受用佛法的障碍,实际上我们在无明当中,绝对是个大病人,闻思佛法必须反观自心,法镜内照才能治病,反之,不照自己而照别人,在外境上分别计较,是不可能净化及提升心灵的。

    (三)二宝居士 轻贱僧宝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学佛人,只皈依佛法二宝,人称“二宝居士”,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多是看不到自心的烦恼贼在作崇,以至膨胀我执、法执,以自己片面、单一的角度看僧众的行为,不能理解,乃至毁谤,这种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还没成佛,所以每个人都在学习,学习就是因为有不圆满的地方,俗众在学习,僧众也在学习。

    (四)贪著自宗 嗔他法派

    入了佛门,皈依了三宝,还是容易犯一些过失。有些人学了一个法门就非常执著,常在人、寺庙、宗派上分别,居士之间不能互相尊重接纳,结果因为对人看不惯,进而对其所学的法门一概否定,甚至毁谤,造下毁谤正法的恶业,谤法业障,大如须弥,修行怎么可能进步。

    (五)学不善巧 反成障碍

    还有一类居士,皈依了三宝,读了一些经论,觉得佛法最好,就一头扎进学习佛法中去,极力劝导家人、亲戚、朋友都来学佛,要求全家跟他一起吃素,实际上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同,人家不一定听你的,结果渐渐和家人相处不来,乃至格格不入。在单位工作,人际关系变得很差,别人看你学了佛法却成这样,也就排斥否定佛法,对佛教产生很多误解,自己学佛也越来越痛苦,得不到解决。

    在家居士要想走出学佛的误区,关键就是让佛法融入自心,以正知见指导自己的行为,把佛法转化为自己潜意识中的力量,自然而然任运都和正见相应,如何做到呢?这个过程譬如登山,若一路上都是拉你下山的人,都是告诉你上山多危险的话,你可能在信心薄弱时就随同他们下山去了,还是得不到受益,所以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助伴,走上菩提大道才会既稳又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师友的帮助下,首先认清自己学错的形相,不自轻,不退怯,以“契而不舍,志在必得”之心,突破学佛路上的重重难关,不断改正错误,证得种种功德胜利,究竟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1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不善巧 反成障碍

    还有一类居士,皈依了三宝,读了一些经论,觉得佛法最好,就一头扎进学习佛法中去,极力劝导家人、亲戚、朋友都来学佛,要求全家跟他一起吃素,实际上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同,人家不一定听你的,结果渐渐和家人相处不来,乃至格格不入。在单位工作,人际关系变得很差,别人看你学了佛法却成这样,也就排斥否定佛法,对佛教产生很多误解,自己学佛也越来越痛苦,得不到解决。

    在家居士要想走出学佛的误区,关键就是让佛法融入自心,以正知见指导自己的行为,把佛法转化为自己潜意识中的力量,自然而然任运都和正见相应,如何做到呢?这个过程譬如登山,若一路上都是拉你下山的人,都是告诉你上山多危险的话,你可能在信心薄弱时就随同他们下山去了,还是得不到受益,所以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助伴,走上菩提大道才会既稳又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师友的帮助下,首先认清自己学错的形相,不自轻,不退怯,以“契而不舍,志在必得”之心,突破学佛路上的重重难关,不断改正错误,证得种种功德胜利,究竟成佛。








写得贴实之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9-8-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好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11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著消业见弥勒

注: 无著(梵语天城文:असङ्ग,梵文转写:Asanga),音译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罗人,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亲(梵语天城文:वसुबन्दु梵文转写:Vasubandhu)是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转载)

    无著极端艰苦地做了六年的禅修,可是连一次吉兆的梦也没有。他很灰心,以为他不可能达成看见弥勒菩萨的愿望,于是放弃闭关,离开了闭关房。他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块丝绸,在磨大铁棒。无著问他在做什么?那个人回答:“我没有针,所以我想把这根大铁棒磨成针。”无著惊奇地盯着他看,他想,即使在一百年内把大铁棒磨成针,又有什么用?他自言自语:看他竟如此认真对待这种荒谬透顶的事,而自己正在做真正有价值的修行,还如此不专心。于是他回转头,又回到闭关房了。

    三年又过去了,无著还是没有见到弥勒菩萨的丝毫迹象。他灰心地想:“我将永远不会成功。”他又离开了闭关房。走到路上转弯的地方,看到一块几乎要碰触到天的巨石。岩石下,一个人正拿着一根羽毛,忙着刷石头。无著问:“你在做什么?”那个人回答:“这块大石头挡住我家的阳光,我要把它磨掉。”无著对这个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感讶异,对自己缺乏决心感到羞耻。于是,他又回到闭关房。

    三年又过去了,他仍然连一个好梦都没有。这下子他完全死心了,决定永远离开闭关房。当天下午,他遇到一只狗躺在路旁。它只有两只前脚,整个下半身都已经腐烂掉,布满密密麻麻的蛆。虽然这么可怜,这只狗还是紧咬着过路人,以它的两只前脚趴在那个人身上,在路上拖了一段路。

    无著心中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他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狗吃。然后,他蹲下来,要把狗身上的蛆抓掉。但他突然想到,如果用手去抓蛆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它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舌头去吮。无著双膝跪在地上,看着那堆恐怖的、蠕动的蛆,闭起他的眼睛。他倾身靠近狗,伸出舌头……结果,他的舌头碰到地面。他睁开眼睛看,那只狗已经不见了,在同样的地方,出现了弥勒菩萨,四周是闪闪发光的光轮。

    无著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从前你都不示现给我看?”弥勒菩萨温柔地说:“你说我从未示现给你看,那不是真的。我一直都跟你在一起,但你的业障却让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慢慢溶化你的业障,因此你终于能看到那只狗。由于你真诚感人的慈悲心,一切业障都完全祛除了,你也就能够以自己的双眼看到我在你面前。如果你不相信这件事,可以把我放在你的肩膀上,看别人能不能看到我。”

    无著就把弥勒菩萨放在他的右肩上,走到市场去,问每一个人:“我的肩膀上放了什么?”多数人说“没有”,又忙着干活。只有一位业障稍稍净化的老妇人回答:“你把一只腐烂的老狗放在你的肩膀上。”无著终于明白慈悲的力量广大无边,清净转化了他的业障,让他适合接受弥勒的示现,变成能够接受弥勒教法的器皿。弥勒菩萨把无著带到天界,传授给他许多崇高的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8-2011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位天亲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11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龙慧南禅师的故事

作者:陈秋松

(转载)

黄龙慧南禅师小时候就不吃荤不苟言笑,像个小大人似的。十一岁出家,十九岁正式落发受具足戒,从此「行必直视,坐必趺跏」。又三年,投到颇有盛名的三角澄禅师座下习禅。澄公很器重他,所以当澄公移住泐潭时,便带他同往,并命他为首座协助度众。



  云峰文悦和黄龙慧南同辈,可是文悦见识较广,算是先进。文悦对澄公评价不高,所以每次和慧南碰面后,总是私下暗自叹息说:「慧南是块料,可惜跟错人了。」



  有一次文悦和慧南同游西山,晚间两人在卧榻上闲谈,谈着谈着就谈到云门一系的禅法精神。



  文悦说:「你老师澄公虽然是云门法嗣,可是根本精神已经和云门不同了。」



  慧南讶异的问:「怎么说?」



  文悦说:「云门好像九转煅炼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澄公的程度只像水银,若想煅炼它,一下子就流掉了。」



  慧南一听,不觉大怒,抄起枕头就对文悦砸去。文悦于是赶紧向他道歉。



  隔天,文悦向慧南说:「云门宗旨具有帝王般的气概,只有他来号令天下的份,下劣凡夫岂有能力反客为主来指挥云门?但是澄公却老是教给学生一些原则、口诀,这是『死语』,等于是叫人放弃本来帝王般的身份,卑卑屈屈去迎合担架带锁的原则、秘诀,甘受指使。这是哪门的本意呢?」说完文悦转身就走。



  慧南一把拉住他说:「依兄之见,天下哪位宗师符合如上的标准?」



  文悦说:「石霜楚圆禅师手段高明多少有人及,你应该赶紧去见他。」



  慧南心想:「这是生死大事,人家既然有更高明的看法,我就该虚心受教。何况文悦的老师是翠岩(大愚守芝),但他却推荐我去找石霜,可见文悦并无私心。」于是慧南整好行囊,上路往西霜去了。可是一路上总听到有人在批评石霜,说他平日无事老爱骂东骂西,批评诸方。慧南心里便觉得有点后悔,脚步自然就慢了下来。最后干脆不去了,和同伴跑到衡岳福严寺,福严寺主贤禅师尊重慧南的名声才气,便命他掌理书记一职。没好久贤禅师就圆寂了,碰巧郡守迎请石霜楚圆接任福严住持,慧南心喜,以为正好可以藉机观察石霜楚圆的底细。



  石霜楚圆终于来了,慧南一见便觉尊敬。可是楚圆又开始谩骂诸方,说他们都是邪知邪见,不巧楚圆禅师所指的邪知邪见,正好又是澄公秘授给慧南的不传秘诀,慧南心里不觉泛起一股怒意,可是稍后回神一想:「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日后难免挂心,大丈夫岂可有疑不决,心神不定呢!」于是赶紧再去方丈室求见楚圆禅师说:「慧南愚昧,不明大道,现在正如迷途巧遇指南军,恳请大师慈悲开示,以释心中之疑。」



  楚圆笑着说:「书记已是一方人物,名闻丛林,如今委屈身份藉言有疑不决来和老衲结交,真是太难为你了。」于是请侍者为慧南设座。



  慧南大惊谢罪,表明自己真的有疑相问,不是客套。



  楚圆禅师于是问:「书记学云门禅,应该深明云门旨意,我问你一个公案:『你从哪儿来?』」


  「洞山说:『查渡。』」


  「云门问:『你在哪儿结夏的?』」


  「洞山答:『湖南报慈寺。』」


  「云门问:『几时离开?』」


  「洞山答:『去年八月。』」


  「云门说:『打你三顿棒。』」


  「书记!依你看当时洞山该不该打?」


  慧南说:「该打!」


  楚圆板起脸说:「看见人家说『打你三顿棒』,你就觉得这个人该打,那么你从早到晚听到鸟叫虫鸣、暮鼓晨钟,你又将如何?我的意思是,如果暮鼓晨钟声声都是『该打!该打!』的意思,你不就时时刻刻该被打得满山跑了吗?」

慧南一下子楞住了,不大能理解这些话前前后后的意趣。



  楚圆看了,正色的说:「刚刚我还担心不够格当你的老师呢!现在看来是绰绰有余了。」于是便要慧南行师徒之理。



  慧南礼拜过。楚圆问:「姑且算你已经懂得云门旨意吧!可是什么又是赵州旨意?」



  「有一僧游五台,路上问一位老太婆『台山路怎么走?』」


  「老太婆说:『又这么走了!』」


  「这僧有点莫名其妙,便拿这事请教赵州禅师。」


  「赵州说:『让我来勘破这老太婆。』」


  「隔天赵州去问老太婆:『台山路怎么走?』」


  「老太婆说:『直走就对了!』赵州便走了。」


  「赵州回去后便对前僧说:『我已经替你勘破这老太婆了。』」


  「书记!你说到底老太婆哪一点被赵州勘破了?」


  慧南回答不出来,羞愧得满脸通红热汗直流。



  隔天,慧南再来请益,却被楚圆禅师臭骂一顿。以慧南的身份名声,却遭到这样的折辱,他觉得很难堪,在同修面前实在抬不起头来,于是嘟囔的说:「就是不懂才要问您啊!也不教我,只会劈头骂个不停,这哪是慈悲开士的样子?」



  楚圆禅师大笑说:「你当它是在骂你吗?」



  慧南霍然了解楚圆禅师的意思。不禁失声叫到:「啊!泐潭(澄公)所教的果然是死语。」于是他献一首偈给楚圆禅师,说:


  「一个昂首阔步来去无碍的老赵州。」


  「一个是没来由找人碴的台山老太婆。」


  「其实一切明明朗朗,无关谁对谁错。」


  「只是路上行人不懂。徒然疑神疑鬼,被风吹草动宰制了整个心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11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七味心药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富裕又贫穷、既辉煌又落魄、既坚强又脆弱、既开心又难过、既快乐又失落、既亮丽又黯然、既善良又狠心、既热情又冷漠、既神奇又平淡、既美好又苦涩、既博爱又妒嫉、既正直又小气、既获取又失去等等,总是相辅相成的纠缠着我们的人生圈子。然而,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懂人生的七味心药:“心善,善乐好施;心宽,宽大为怀;心正,正大光明;心静,静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处顺;心诚,诚心诚意。”这样,我们才能医治自己的“百病”从而精神焕发、光彩照人!

    心善,善乐好施。心地善良是每个人天生的秉性,无须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心善了就应该有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不能总是在坐井观天的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肿态。而是自己应当有所心甘情愿的行动,也就是“日行一善”的收获功德的“丰硕果实。”善乐,是一种自觉的真心付出,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种自序的真挚施舍。和善的与人相处是十分平易近人的礼尚往来,从善如流是大爱无疆的蔓延,积善成德是让爱充满人间的旖旎动人.

    心宽,宽大为怀。俗话说:“心宽体胖。”一个时常都是心宽的人,他(她)每天一定会是满面春风、笑容可鞠的人。苗没有树大,树没有山大,山没有海大,海却没有心大!做人就要记得经常宽大为怀,不要老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而贪小便宜,也不要为了一回绳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更不要为了一时的升官发财而明争暗斗!假如互不相让的尔虞我诈的话,到头来大家还是两败俱伤,给别人坐山观虎斗的“渔翁得利”了呢!因而,不管在何时何地自己都要宽大为怀,有时候“急流勇退、退避三舍、明哲保身”一下也为何不可。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胆定,是一种足智多谋的恬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深沉。

    心正,正大光明。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比较憨厚耿直的固然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心正不是故意的弄虚作假,而是有意的查漏补缺;心正不是冲动的偷梁换柱,而是坚定的持重老成。

    心静,静心如水。心静是生活时自己平心静气的显现、是自己笑看风云的舒畅、是自己洗心革面的超然。静心如水,不是自己象波澜壮阔似的那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驾驭风帆,而是自己犹如纹丝不动的潭水一样静谧安详却慢条斯理的涟漪。如此,静心如水的人往往是静水深流的表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最高境!

    心怡,怡然自得。心怡就是心中总怀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独特情愫,没有什么芜艾污泽搅混搀杂。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只要自己的心是晴朗的,就没有什么暴风骤雨的时候!”是的,心怡了就会心悦诚服的珍视,就会心旷神怡的珍惜。怡然自得,是这种风调雨顺时的热切希望,是这种五谷丰登时的热烈期望,是这种满载而归时的热情祈望。怡然自得,是自己坚持到底的达观与看开,是自己忠贞不渝的淡泊与明智。

    心安,安常处顺。心安理得是人有了理想的收获之后的沉稳与欣慰,而处之泰然却是一种风华的敦实。当然随遇而安也是自己知足常乐的最大内涵,只要自己能够习以为常的生活面对一切风云变幻,那么自己将会赢得威信与可靠、将会博取崇尚与高雅。

    心诚,诚心诚意。心诚是人最能够表现自己文化、知识、品味、个性、性格、气质、教养、修养、涵养等的一面镜子,没有心诚休想在生活的空间里拥有一席之地。显然,诚心诚意是人际关系交往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同时诚心诚意也是众望所归的一种牢固信赖,诚心诚意更是人们最终必须追逐的一种高风亮节。

    有了“人生的七味心药”随身携带在自己的左右,那么自己也将是拥有了灵丹妙药,自己也就是可以时刻施展妙手回春。纵然,自己的一生更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走向康庄大道却一帆风顺!

(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11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第一个在家居士弟子(优婆塞)和女弟子(优婆夷)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

  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他也用怀疑的心情看着佛陀。终於佛陀的相好庄严,摄住了他发狂的精神,他跪在佛陀面前说道:“您是不是名叫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慈悲救救我吧!我是迦尸城的耶舍,我给生活困惑得实在不安。旭日高升的白天,声色财利困扰得我没有休息的时候;华灯初上的黄昏,舞姬们又集合起来举行豪华的宴会。当初,我也曾为此陶醉迷恋过一时,但日子久了,我真寻找不出这其中的乐趣。昨夜,当宴会席终的时候,我拖着疲乏的身体,颓靡的回室就寝。正在昏沉朦胧的当儿,我做了一个恐怖的恶梦,再也不能入眠。我就从床上起来,走出寝室,忽然看到我私爱的舞女同一个音乐家正在戏弄,我当时再也无法忍耐,瞋恚的怒火在我的胸中燃烧起来。我的神经也就错乱,因此,发狂似的,就在午夜,离开家庭。我一路盲目的狂奔,像有一股什么力量似的,使我刚到黎明的时候,走到缚罗迦河的这边来。我看您大概就是被人称做大觉者佛陀吧!请求您救我,我的心中实在烦恼得很!”

  佛陀慈和地用手抚摸着耶舍说道:“年青的善男子!我正是你所说的佛陀。你不要烦恼不安,你见到我,自会安稳自在。你现在可以把心静下来想想:世间上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吗?人生哪里能永远亲密的住在一起?你不要悲伤,这本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我们的身体尚且不能依赖,哪里能要求别人都属於我们自己?你得度的机缘已到,你就把这一切放下罢!”

  耶舍听到佛陀的法音,像甘露似的滋润着他被怒火烧着的心灵。他再看看佛陀的慈祥的相好,他感动得流下泪来,他跪在地下痛切陈情,要求佛陀准许他出家。

  佛陀又再用悲悯的眼光看看耶舍,说道:“耶舍!你现在可以立刻回家去,你的双亲这时候都在焦急的挂念着你。出家并非离开家庭才叫出家。身上虽然穿起出家的衣服,而心却染着世间的俗情;人虽居住在深山丛林中,而时时不忘怀一般的名利,这怎么能叫做出家?如果身上虽然装饰着华美的璎珞,而心却光明清净,能降服烦恼的怨敌,对人没有怨亲的分别,还能以真理教化人间,这才可说是真正的出家。你要出什么样的家呢?

  “佛陀!您开示出家的意义,我全部了解,也能接受。我请求佛陀,慈悲允许我出烦恼的家,做一个真理的传播者,做你伟大佛陀的一名弟子。”

  佛陀当即允许耶舍的请求。

  再说耶舍的父亲俱梨迦长者。他在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听到家人的报告,说耶舍夜半无故出走,下落不明。一听到这话以后,他非常惊慌,当即下令,叫家人四面八方出外寻找,自己也亲往各地访查。就这样,他访查到缚罗迦河而来。

  俱梨迦长者渡过河川,走向佛陀的住处而来。佛陀先命耶舍避开,然后自己出来相见,俱梨迦长者问道:“你是不是做沙门的?怎么我没有见过像你这样俱有威仪相好的沙门呢?你看到我的一个名叫耶舍的孩子吗?”

  “请你坐下吧!你的孩子一定可以见到的!”

  “真的吗?我看你像一位大人物似的,一定不会说谎!”俱梨迦长者在佛陀对面坐下来。

  佛陀向他说明人生是如何需要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好处。更说些人生非常的苦恼,富贵像水上的泡沫都是不可靠的道理。俱梨迦长者听佛陀的开示,很受感动。及至听到他原来是迦毗罗国悉达多太子出家而成道的佛陀,不觉就跪在佛陀面前顶礼起来,心里又感激又兴奋。佛陀这时才叫耶舍出来谒见父亲。

  长者本来怀疑耶舍或已自杀,但现在却依然健在,而且亦已皈依佛陀,其欢喜非同小可。他很赞成耶舍的出家,他自己也愿意皈依佛陀,做一个在家的弟子,这是为佛陀优婆塞弟子(居士)的第一人

  俱梨迦长者并恳请佛陀明天到他的家中受供。第二天佛陀带领六名弟子受供后,耶舍的慈母也皈依佛陀的座下,作为在家的信女,过着佛化家庭的生活,是为佛陀优婆夷弟子(信女)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8-2011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种乐

观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们平常碰到的乐事,多分是暂有还无的相对的快乐,终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么怎么样才是真正的乐,永久的乐,绝对的乐呢?研究这一问题,要把乐分成三项来说:

    一、人间五欲乐:世间的人认为最快乐的事,总括起来,不出五种:一是要钱财多,所谓“要钱不要命”;二是要妻妾美眷多,过着荒唐糜烂的生活;三是要名誉好,希望人人来恭维他;四是要吃得好,大吃而特吃,即使没得吃的,也要对屠门而大嚼;五是要睡得多,睡得舒服,漫无节制。这叫做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是世间人的所共同争取而要占有的;但争取时是苦的,占有了失去或坏了,又是苦的。所以是有快乐,是暂有还无的,不能永久的绝对的存在。

    二、天上禅悦乐;佛经里把世间扩大为三界,即欲界、[关键词屏蔽]、无[关键词屏蔽]。三界共有二十八天,每一天有不同的天人,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以及寿命等等,也都有不同的分析。我们人住的这个世间叫做欲界,以五欲维持生命。这些五欲是粗重的俗欲,到欲界的六欲天上,这种粗重的俗欲,就渐渐微薄,渐渐眠伏,转变了另外的一种微妙的细欲,就是依精神上的静虚禅味而维持它们的生命。到[关键词屏蔽]的十八梵天,男女饮食的粗欲没有了,只有念贪爱光明形色也舍弃了,换来的是完全浸醉内心的禅悦生活。但这种禅悦的快乐,还是相对的不能持久的快乐,因定力一衰,苦的境界依旧浮起。所以佛经说:“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

    三、出世涅槃乐:涅槃是梵语,华译“圆寂”,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感染,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境界;但这是未证涅槃前的一种方便说法,真正进入涅槃,则境智冥合,能所双亡,不但生死这名不可得,就连涅槃之名也不可得了。因证悟的理境,是只堪自怡说,不可以言说的,所以这快乐是超然的,绝对的,永恒的存在。世间的欲乐固不足比拟。即天上的禅悦乐不能比拟,因佛说天地仍有轮回生死,虽有快乐,还是不能长久。惟有出世的涅槃,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快乐所在。

    佛世时代,有四个新学比丘,一天在讨论“世间以何为最快乐”的问题。甲说:“春情美景,百花争妍,身游其间,最为快乐”。乙说:“宗亲冥会,大吃特吃,最为快乐。”丙说:“多积财宝,富贵做人,最为快乐。”丁说:“妻妾满堂,夸耀乡里,最为快乐。”四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则刚被佛听见,就告诫他们道:“汝等学佛,未循正道修养,误以世法为乐!春景刚至,秋束摧残,有何快乐?胜会不常,盛筵易散,有何可乐,钱是五共(水浸、火烧、贼偷、子败、官没)之物,得来辛苦,散去忧虑,有何快乐?妻妾满堂,难免生怨死离,有何快乐?真正快乐,唯在解脱烦恼,证入涅槃!”

    佛又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信佛的普安王,请了邻国四个国王来聚餐,讨论到世间以什么事为最快乐?甲王说:“旅游最快乐”;乙王说:“和爱人在一起听音乐最快乐”;丁王说:“有大权力,控制一切最快乐”;普安王说:“各位所说的都是痛苦之本,忧畏之源,不是真正的快乐;须知乐极生悲,乐为苦数,得势凌人,失势被辱;唯有信奉佛法,寂净无染,无欲无求,然后证道,才是人生第一乐事。”

    涅槃虽是出世的快乐,但须修集世间的善因,才能达到出世的善果,不是希冀一死就可获得的。说涅槃的用意,是要我们省悟世界无常,改造自己的烦恼染污的身心,使成清净功德所聚的生命,那么涅槃的解脱之乐就会实现。(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11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切莫求解不修行

大庄严经有记载这样的故事。

有兄弟两人出家修行。 时间一久,他们在修学上渐渐分出差异来。哥哥对的方面很精进,弟弟对的方面很用功。

  几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们也都有成就。哥哥证得阿罗汉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

  可是,弟弟常常以为自己广学多闻,自夸炫耀,卖弄聪明,传播名声,引以为荣。他的哥哥知道以后,很是为他担心。对弟弟的成就,感到悲观。於是,有一次,他就劝告弟弟说道:“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正如佛陀常说的,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而今你既得了人身,应当以修行为重,解学则在其次,千万要慎重选择!”

  弟弟听了,并不以为然,像耳边风,并不记在心中,反驳道:“你说的我认为不一定是对。我觉得我现在虽然对佛法有大海一滴的认识,但尚未得其骨髓,所谓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师表的时候,然后再修道也不迟。”

  “可是,人生无常,生命不能长久,也许你的三藏还没有学成,无常就落到你身上了,所以及早修行最为要紧。”

  弟弟仍然固执他的本意,不肯接受哥哥的劝告。不久,弟弟染上奇异的怪病,医药无效,必死无疑。弟弟知道自己会死,心中非常恐惧,对他哥哥说道:“我过去愚痴迷盲,不听你的教示。现在面临寿命将尽,修行已经来不及了。”

  说着,涕泪交流,向其兄悔过。不久,他的弟弟终於逝世。哥哥念手足情份,入定观他所投生的趣向。当他看见他投生在一个长者家中的时候,他便有了救度他弟弟的心念。

  那长者家,靠近寺院。为了想救度他的弟弟,哥哥便数次到长者家探望,总想找机会度他的弟弟。当转世的弟弟长到三岁的时候,便替他皈依,教念佛陀圣号。这小孩也很惹人喜爱,聪明乖巧,一学就会。

  当他长到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乳母抱他往山上的寺院拜见他的师父的时候,因为寺在高山上,石阶曲折而崎岖,乳母抱他在怀中,一不小心谨慎,失手将小儿掉落在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亡了。

当他临命终的一刹那,心中顿时生起恶念,怀恨乳母的抱持不慎,以至遭遇这样灾祸。由於他起了这一念瞋恨的心,命终之后,堕入地狱。

  他的哥哥知道这件事后,除怜悯其不幸外,又再入定观他的生趣,忽然,他在定中,观察到他的弟弟,已堕入在地狱中,他不觉叹息道:“地狱的苦楚,多么深重!地狱的罪业,多么难度!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有几载?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努力修道,“解”道紧要,“行”更重要,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11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复次若不见道迹。虽复多闻不能得拔生死之苦。是故智者应求见谛。我昔曾闻。兄弟二人俱共出家。兄得罗汉。弟诵三藏。时彼罗汉语三藏言。汝可坐禅。三藏报曰。我当坐禅。罗汉比丘复语之言。汝宁不闻佛之所说。夫行道者如救头然。即说偈言。
  今日造此事  未必到明旦
  人命不可保  宜速修善业
  死大军来至  无可求请处
  若其命终时  不知从何道
  冥冥随业缘  莫知路远近
  命如风中灯  不知灭时节
  汝言明当作  斯言甚虚妄
  死虎极暴急  都无有容纵
  一旦卒来到  不待至明日
  死王多残害  汝应生怖畏
  当知身危脆  命速难可保
  应勤观内身  舍弃多闻业
  求离世解脱  超拔生死根
  死若卒至时  悔热无所及
  今若见道迹  后无悔热患
  佛法中坚实  所谓得道迹
  多闻业虚伪  应舍莫爱吝
  虽多闻博达  不获道迹者
  譬如盲执灯  照彼自不睹
  若欲求自利  必须见道迹
  处众师子吼  言辞善巧妙
  敷演诸法相  分别释疑难
  能令听法众  皆发欢喜心
  又使一切人  悉得于调顺
  虽有如是事  临终心错乱
  堕于恶道中  智者所嗤笑
  汝之所说法  言词字句满
  次第说因果  美味悦心意
  甜如甘蔗浆  虽能作斯事
  不能自调顺  未断三恶趣
  自求得解脱  空用是事为
  凡夫不可信  宜速求见谛
  汝有大名称  咸云善说法
  虽有空名誉  于汝将何益
  当观察内身  嘿然修禅定
  昔来多闻者  其数甚众多
  无常所迁谢  存者极鲜少
  勤苦求名誉  虽得复散失
  佛说有为法  一切悉无常
  过去恒沙佛  成就三达智
  除灭于三障  一念观三世
  斯等诸世尊  名闻满十方
  今皆般涅槃  名字亦随灭
  是故汝今者  应勤修精进
  舍离于名称  专求于解脱
  三藏答言。正尔当作。未久之间身遇重病。恐命将终深生悔恨。而说偈言。
  怪哉我今日  于佛圣法中
  戒闻虽具足  而不得见谛
  我今若死者  与狗亦无别
  洄流没生死  如彼陶家轮
  我今可哀愍  未得证道迹
  师长垂慈矜  劝我学禅思
  我不奉法教  都不习少分
  是故于今者  不得见真谛
  我执释迦文  大明之法灯
  而为无明首  不能自照了
  以不能照故  永没生死苦
  其诸同学闻其病患咸来瞻视。见其恐惧皆悉惊愕。各作是言。汝宁不闻佛之所说。多闻之人有智慧力能知无常。是故汝今不应忧怖。时病比丘即便说偈答同学言。
  我先蒙教诲  当习坐禅法
  今日至明日  窳惰自欺诳
  令此一生中  空过无所获
  是身如聚沫  我不深观察
  横计为坚实  不觉死卒至
  专著多闻法  生于最胜想
  忽为死蟒吞  悔恨无所及
  如修多罗言  应当习坐禅
  专精莫懈倦  灭结之所说
  佛有如是教  不能随顺行
  悔热火所烧  令我心燋恼
  我今甚闇劣  譬如婴愚者
  于彼六道中  不知趣何道
  未知将来世  得闻佛语不
  周回三有中  为遇何等人
  亦不知未来  为作何事业
  或能丧本心  兴起于三毒
  不修诸善事  但造于众恶
  呜呼大苦哉  我为自欺诳
  已得离诸难  应获出世道
  云何为痴误  放逸而自恣
  时诸同学闻说偈已重安慰言。汝既多闻又坚持戒。宜应自宽何为忧怖乃至如是。病比丘言。我今病困。诸贤见舍必死无疑。涕泣流泪而白兄曰。愿少近我。由我愚惑。不奉兄教。今者病笃必就后世。愿兄垂愍当见拔济令离大苦。即说偈言。
  同处佛法中  汝称沙门宝
  数数教诫我  愚劣不承顺
  我以斯事故  倍复生悔热
  盛夏郁蒸气  猛焰烧燋然
  我之背恩教  悔热复过彼
  我今无所恃  唯当归依汝
  于后受身时  观察莫忘我
  令后值佛法  复还得出家
  不虚着法服  愿心获道果
  学问诸余业  舍之不复为
  专精求解脱  更无余志求
  假使将来世  求于见谛者
  皮肉及筋骨  髓脉消干竭
  身命趣自在  终不舍解脱
  又愿未来身  常勤修善法
  昼夜六时中  精进初不废
  时病比丘说是偈已。心怀惶悸。其兄见之生大忧愍。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子今乃能深生悔恨发于誓愿。但先教汝不用我语。惊悔于后将何所及。而说偈言。
  疾病以困笃  大命不云远
  支节皆舒缓  刀风解其形
  汤药所不疗  医师舍之去
  左右咸称言  怪哉决定死
  诸亲妇女等  对而悲啼哭
  临终大恐怖  惊畏苦难喻
  设当平健时  知死有斯苦
  谁不发道意  克获解脱果
  盛年无患时  懈怠不精进
  但营众事务  不修施戒禅
  后遭重病疾  诸根如火然
  临为死所吞  方悔求修善
  彼病比丘即便命终还生人中。时阿罗汉以天眼观。知其生处数到其家。此儿渐大乳母抱持。将诣僧坊至罗汉所。捉儿不坚失手扑地。头打石上儿大嗔恚。舍身命终堕地狱中。时阿罗汉复以天眼而观察之。见在地狱生苦难处。即说偈言。
  呜呼大毁败  生处难可救
  佛力尚难拔  况我能救济
  系心慧无漏  非苦所能修
  地狱中苦恼  无有暂乐心
  尚无暂乐心  云何得系念
  以无系念故  不得慧无漏
  如是之难处  云何可救拔
  地狱受大苦  不可以方喻
  设复强为譬  人中死为苦
  少可得为喻  彼苦恒过此
  如火着干薪  无有暂冷时
  地狱苦亦尔  无有暂憩息
  地狱中阴身  皆如融铁聚
  热恼烧然苦  不可得称计
  宜应除懈怠  昼夜不休息
  勤修于正道  必使尽苦际
  是故先修道  克获解脱果
  然后以多闻  而作妙璎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1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越光宝盒2


    兄 在修什么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8-2011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1-8-2011 06:18 PM 编辑
佛陀非常安静,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这就是将要进入涅槃的佛陀吗?叫人真难以了解,诸比丘弟子都在黯然的啜泣。
越光宝盒2 发表于 16-8-2011 02:08 PM

我想,这句是您自己的想像吧?

经典记载,佛陀涅槃前,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内心依然安稳平静,因为佛陀已经从一切烦恼解脱,身苦心不苦。

经典记载,佛陀涅槃时,三果以下的弟子们都很悲伤;但已证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罗汉的圣弟子,则因为已经脱离了世间贪染而不再有忧悲苦恼。所以,当一些佛弟子因过度悲伤而哭泣不止时,三果以上的圣弟子就在旁平静地安慰及鼓励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11-2025 08:32 AM , Processed in 0.12586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