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25 (光明日報‧報導:洪國川)
毒奶、毒蔬菜、黑心豬肉、毒珍珠奶茶、塑化劑污染……有毒食品危機連續在全球各地爆發,大馬消費人也受到牽連,驚覺自己已將所有毒物吃進肚子。
專家指稱,政府沒有一套完善食品生產長期計劃,過度依賴進口食品,以致大馬人民被迫承受外國黑心食品的禍害。 外國爆發黑心食品危機,大馬人無法免於災害。 大馬標準消費人協會總執行長拉娜德維分析,箇中原因是政府過度依賴外國食品,沒有一套長期食物生產計劃。 她說,大馬政府為了節省食品生產成本,而過度依賴外國進口食物,每年從外國進口多達220億令吉糧食。“結果政府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必須花費更多錢去執法、化驗及追蹤入口商。”
沒有長期食物生產計劃 拉娜接受《光明日報》特工隊訪問時指出,大家不難發覺,黑心食品多發生在經濟衰退或經濟起飛的兩種階段,尤其是過去幾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10至20%,問題特別嚴重。 她說,在經濟衰退加上通貨膨脹的年代,不道德廠商擔心原料起價,影響利潤,於是選購比較廉價原料,以維持低成本製造食品,結果問題原料延伸出黑心食品。 “當經濟剛剛起飛,人民消費能力加強,各類食品需求量大增,廠商為了加速生產、與同行競爭,也會去買便宜的問題原料,以節省成本。” 她提到,由於原料越來越貴,許多本地食品商不再向有信譽的國家買原料,轉向中國購買原料,結果誤買受污染原料。
生病不應歸咎加工食品 拉娜表示,加工食品都含有防腐劑,問題在於份量有否超標。 “不過大馬人不能將生病或患癌都歸咎於加工食品、防腐劑或添加物,因為空氣污染、精神壓力及水源也是原因之一,女性常用的化妝品含有1萬8000種化學成份,誰知道會否致癌?” 她指出,大馬人不愛運動、不愛走路,出入依賴汽車代步,十分喜愛甜食。
問題發生才醒覺 她說,該協會經常勸告消費者減少食用加工食品,這些食物都含有防腐劑、色素、味素及其他添加物,長期食用對健康不利,可惜消費者當作耳邊風。 “聽不聽取建議是消費人的選擇,就像大家明知抽煙有害健康,仍然抽煙,通常大家都在健康報告出爐後,才會醒覺及改變生活習慣。”
消費者應舉報不衛生食肆 當你發現自己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是否會看醫生或向地方衛生局投報?根據大馬標準消費人協會觀察,大多數病人及醫生不會主動投報,於是衛生部以為食肆的衛生情況理想。 拉娜表示,許多食肆不衛生,例如用抹桌布來抹碟子、在客人用餐時掃地、在骯髒不堪的後巷或溝渠旁烹調食物、老鼠及蟑螂出沒、夜市集直接用水龍頭沖泡飲料、重復使用舊食油。 “當消費者食物中毒,甚至不看醫生,只是吃保濟丸、喝兩杯濃茶、睡一覺後,如果沒事就不了了之,即使上門求診,醫生只是開藥,也不會向衛生局舉報不道德的食肆業者。”
如何閱讀產品標籤?
1.罐頭底部第一排的B a d g eCode為生產線號碼,如果產品出現問題,可通過號碼追蹤原廠。
2.有效使用日期。 如何閱讀食品成份
食品成份是依照份量順序排列,例如罐裝菊花茶的成份排列為“菊花精華(成份最多)、蔗糖(第二多)、被允許的色素(第三多)、甘草(最少)” 
加工食品知多少 消費人每天都將加工或罐頭食品及飲料吃進肚子,但是對罐頭食品的瞭解甚少,拉娜德維解答消費者的各種疑問:
有氣礦泉水 市面上有多種品牌的有氣礦泉水,但是某些品牌在廣告中強調自己賣的是有氣礦泉水,絕非汽水,讓消費者感到混淆。 根據1983年食品法令,礦泉水的瓶蓋必須是藍色的,飲用水的瓶蓋則是白色,以某些品牌檸檬味礦泉水為例,在廣告自稱是礦泉水,瓶蓋卻是其他顏色,產品標籤卻寫“飲料”(Minuman),其實是誤導消費者。 飲料成份表也寫到,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糖分、檸檬酸(Citric Acid)等,完全沒提及礦泉水。
罐裝果汁 為了方便運輸及節省成本,鮮橙、苹果及冬瓜等蔬果將被濃縮成精華,才送到加工廠加水、加糖及稠化劑(Thickener),以讓果汁更濃更好喝。 一些稠化劑含有從牛、豬的皮及骨頭提煉而成動物凝膠(Gelathine),許多人愛吃的棉花糖及薄荷糖都有放入,這將食品多由外國進口,所以引起清真食品及素食主義的爭議。 本地食品加工廠則植物凝膠(Cellulose Gum、Pectin、Starch)。
減肥汽水及無糖汽水 許多人為了健康而選喝低糖分或無糖汽水,但是喝進口仍感到甜味,拉娜反問記者:“既然汽水裡沒有糖,大家有沒想過甜味從哪來?” 原來無糖汽水沒放入蔗糖,卻進了人造糖(Aspartame、Acesulfame Kalium),0.1毫克的人造糖的甜度就能代替10毫克的蔗糖。 人體攝取一般的糖,血液中的糖份會增加,如果沒有運動,多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使人發胖。 但是人造糖不會積存在血液中,容易隨著小便排出體外,所以不容易發胖,也對人體無害,除非是吃下大量的人造糖,才會傷害腎臟。 拉娜說,低糖或無糖汽水未必是健康的,喝太多汽水會影響消化系統,另外許多人以為汽水少糖分,就多喝兩罐,不知不覺攝取更多糖分。
豆奶及黃豆飲料 一般民眾以為豆奶(Soya Milk)及黃豆飲料(Soya Drink)是一樣的,豆奶是黃豆含量超過65%,黃豆飲料則是以水及蔗糖佔大多數,不算是純正的豆奶。
運動飲料 運動飲料(Isotonic Drink)只能在運動之後喝,但是許多大馬人將運動飲料當作白開水來解渴,孰不知運動飲料所含的高鹽量對健康有害。 運動飲料鋁罐清楚寫明,運動過後,身體會流失水分及鹽分,喝下運動飲料可快速補充身體水分、能源、鹽分及電解質,但是大馬人都不看產品說明,誤以為運動飲料很健康,坐在嘛嘛檔、餐廳或家中都會喝一罐。 運動飲料含有碳水化合物、蔗糖、葡萄糖、檸檬酸、檸檬酸鈉(Sodium Citrate)、食鹽(Sodium Chloride)、磷酸鉀(Potassium Phosphate)、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拉娜說,只有運動之後、醫生建議嘔吐及腹瀉的病人,因為他們身體流失鹽分,需要運動飲料來補充,否則不能隨便喝。 “沒有運動卻喝運動飲料,將使體內鹽分增加,有害腎臟,有尿道疾病及腎病患者更不能喝。”
1公斤包裝食油 拉娜表示,1公斤包裝食油的安全性一直受到爭議,由於這類食油是以透明塑膠袋包裝,消費者懷疑會產生化學毒素。 “許多消費者擔心,1公斤包裝食油是從廢食用油(Recycle Oil)重新提煉,因此該協會正在化驗,稍後將公佈結果。”
毒奶瓶 馬來亞大學的研究顯示,市場上有多達85%的奶瓶會產生雙酚A,有可能影響人體的荷爾蒙、破壞生殖系統及影響幼童發育。因此衛生部宣佈,禁止市場售賣含有雙酚A(Bisphenol-A)毒素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原料製造的嬰兒奶瓶。 其他塑膠原料製成的奶瓶,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PES(聚醚碸,Polyether Sulfone)、聚醯胺(Polyamide “PA” 俗稱尼龍),以及玻璃,都是屬於較為安全的奶瓶。 以聚碳酸酯原料製成的奶瓶,瓶身底部刻有“PC”字眼,或刻有數目字“7”的字樣,至於不具有雙酚A的奶瓶,則會刻上“BPA free”的字眼。
陶瓷製碗碟 2009年,大馬標準消費人協會發現繪畫在瓷制碗碟上的圖案,所使用的顏料含有超標幾千倍的重金屬,食物放進烘焙機或微波爐中加熱,高溫使碗盤上的重金屬污染食物。 肉眼看不出重金屬已污染食物,消費者最好選用沒有圖案的瓷制碗盤,吃下重金屬將破壞神經系統、大腦等。
罐裝菊花茶 中醫說,菊花茶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許多家庭都會在家中煮菊茶,有些人貪圖方便,一旦感到熱氣,索性到便利店買一罐菊花茶。 拉娜表示,罐裝菊花茶是以菊花精華、蔗糖、色素、用於製藥或糖果的甘草糖(Liquorice)製造而成,屬於軟性飲料(Sof t Drink),喝下去不會清除熱氣。 “不加糖以及傳統方式熱成的菊花茶才有功效。 |